APP下载

史利卿运用温阳化湿通络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经验*

2023-05-13罗敬月史利卿李扭扭马建岭董尚娟王梁敏

中医药导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温阳通气短阳虚

罗敬月,史利卿,季 坤,李扭扭,马建岭,董尚娟,王梁敏,王 颖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北京 10114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3.浙江省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展性间质性肺疾病,其起病隐匿,预后不佳,死亡率较高[1]。IPF为唯一可通过高分辨CT临床诊断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2],病理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目前指南推荐予吡非尼酮、尼达尼布治疗。上述药物能延缓疾病进程,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病死率,但存在不良反应,且价格昂贵,增加了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3]。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氧化/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及调节基因表达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从而改善IPF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4]。

史利卿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院士,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三十余载,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史利卿教授提出IPF阳虚寒凝、湿热瘀阻之多重病机新认识,其认为阳虚寒凝为IPF发病的病机关键,阳虚寒凝、湿热、血瘀可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以温阳化湿通络为法,临床疗效显著。笔者师从史利卿教授,有幸跟其临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温阳化湿通络法治疗IPF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IPF病名认识

中医学无与IPF完全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现代医家多将其归属于中医“肺痹”“肺痿”“络病”等范畴。《素问·痹论篇》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5],指出肺脏虚损,复感外邪,内外合邪而发病的特点。“肺痿”一词,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6],其言“肺痿”为“肺叶痿弱不用”,并对肺痿症状、病机进行了精辟论述。《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云:“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烁,故不用而痿。冷则气沮,故亦不用而痿也”[7]。特发性肺纤维化形成的病理机制主要为免疫炎症反应、纤溶-凝血系统功能亢进、细胞外基质沉积、肺脂质过氧化损伤,最终导致成纤维细胞增殖聚集,而这些过程与肺之络脉受损(络热、络瘀、络痰、络毒)一致[8]。近年来,诸多医家根据“久病入络”理论,从“络病”立论,既切合其病理特征,又示其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9-10]。

2 IPF病因病机认识

IPF的病因病机以气虚、阴虚、阳虚、痰、瘀、热、毒等为主[11-14]。其中以气虚、阴虚和痰瘀等论述最为多见,而对阳虚、寒饮、湿热等病因病机的论述较少。史利卿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IPF相关研究,既往从肺肾亏虚、气阴不足、气滞血瘀等病机出发,精准辨证取得较好疗效[15-17]。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发现IPF患者因寒而发病者愈加常见,且常与其他病理要素相兼致病。“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18]肺居高位,且为清虚之体,寒邪侵袭,肺阳首当其冲,正如《难经·四十九难》言:“形寒饮冷则伤肺”[19]。基于临床发现及古代认识,史利卿教授提出IPF阳虚寒凝、湿热瘀阻之多重病机新认识,认为IPF病位在肺、肺络,涉及脾、肾,病性以阳虚寒凝为本,湿热、血瘀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相兼共存,互为影响。

2.1 阳虚寒凝为本 史利卿教授认为阳虚寒凝是IPF发病的病机关键。IPF患者常见肺脾肾阳气亏虚,阳虚而阴寒内盛或水湿寒凝,阳虚寒凝这一病机可出现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而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种。寒冷气候、居处寒湿、惯用空调、恣食寒凉食物或药物等,此为外感之寒。亦可因素体阳虚或年老久病,阳气渐耗,而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也。脾为肺之母,肺阳亏虚,子盗母气,则致脾阳亏虚,脾失运化,痰饮内生,亦影响肺之宣降。肾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肺阳根于肾阳。肺脾肾三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5]。肺脾肾阳气亏虚,津液运化失司,水湿停聚则寒凝于内。

2.2 湿热、血瘀为标 阳虚寒凝、湿热、血瘀可贯穿疾病始终。寒饮留聚则生水湿,水湿困脾,脾气复损,脾运化失司,进一步加重津液代谢失常。水湿内生,日久气机郁滞,郁而化热,又可变生湿热。肺朝百脉,阳虚运血无力,血滞为瘀,饮瘀互结,致络脉闭阻,故血瘀为患。此外,湿热、血瘀等病理产物又可再次成为病因,湿、瘀为阴邪,耗伤阳气,进而加剧阳虚寒凝病机演变。

由此可见,IPF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各病理要素互为因果,病性本虚标实,常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最终致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变化多端。故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且预后不佳。

3 论治思路与特点

针对IPF治疗,文献报道显示以益气养阴、补益脾肾、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通络等为主,其中通络之法贯穿始终[11-14]。史利卿教授基于IPF阳虚寒凝、湿热瘀阻病机,提出温阳化湿通络为主要治法,而通络之法不限于活血通络,而应重视温阳通络。这一理论思想与其他医家有别。该法契合IPF的病机特点,突出了宣降共施、寒热平调之肺系病治疗思想,同时体现了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诊治特色。

3.1 温阳通络治其虚 阳虚寒凝是IPF的基本病机,临床患者常见刺激性咳嗽,或伴泡沫痰、活动后气短、平素恶风、后背怕冷、畏寒肢冷、每遇寒加重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谓:“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此为肺中冷”[6]。肺中冷为上焦虚寒之典型表现,皆因肺阳亏虚,津液代谢失常,寒饮停聚,内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若肺病及脾,脾阳亏虚,可见胃脘喜暖畏寒,大便稀溏等症;若久病累及肾阳,可见短气不足以息、活动后加重,小便清长或阳虚水泛而出现肢肿尿少等症。基于“虚则补之”、“寒则温之”[20]、“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6]理论,史利卿教授提出温阳之法是治疗IPF的基本治法。

此外,IPF病位主要在肺络,络以通为用。《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桉》曰:“络以辛为泄”[21]。《临证指南医案·调经》云:“辛气最易走表,当求其宣络者宜之。”[22]《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5]。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若阳虚不运血,血液运行不畅,血瘀之象明显者,则兼见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粗乱等表现。而瘀血为阴邪,非温不散,故史利卿教授提出通络之法不限于活血通络,临证用药更重视温阳通络,侧重于运用开宣肺气、温通阳气之品,而少用温补之品,以防壅遏肺气、助湿生热、变生他患。

临证选方多以当归四逆汤辨证加减。该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其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23]原治血虚寒凝经脉证。该方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充营血,振阳气,散寒邪,通经脉,补而不滞,可宣通肺之脉络,使肺痹得宣,气机调畅,故常以当归四逆汤温通肺之阳气以通络。脾阳虚明显者,加附子、干姜等;肾阳虚明显者,加淫羊藿、紫河车等补阳之药。同时史利卿教授在运用桂枝、细辛、干姜时,用量常以小剂量开始,以防温燥伤阴助火,并根据患者阳虚寒凝的轻重及用药反应进行调整,正所谓“治肺痹以轻开上”[22]。此外史利卿教授常加金银花,既可清热解毒散结,又可凉血而通血脉,兼治湿郁化热、久瘀化热,并制桂枝、细辛温燥之性,体现了史利卿教授寒温并用的治方理念。

3.2 清化湿热治其实 《温病条辨·寒湿》有言:“肺病湿则气不得化。”[24]针对湿热之兼夹病机,临证患者常兼见肢体困重、脘腹胀满、纳差,口干不欲饮水或饮水不解渴,或但欲饮水不欲咽,口苦口黏,大便黏滞不爽等表现,史利卿教授常用三仁汤化裁。三仁汤为《温病条辨》中治疗湿温初起的著名方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其宣上、畅中、渗下,轻宣芳化,轻开上焦肺气,宣肃肺气。膀胱气化正常,水道通调,使湿从小便而去,湿去则热邪易于透达于外,热亦可从小便而去,从而使三焦气机宣畅。湿热困脾明显者,常加佩兰、砂仁醒脾行气化湿,以增祛湿之力。“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25],“湿盛则阳微也”[26],清化湿热同时亦需重视补益肺脾肾阳气。

4 验案举隅

4.1 病案1 患者,男,70岁,2018年4月9日初诊。主诉:咳嗽、活动后气短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活动后气短(平地疾走或上2层楼即发作),于外院诊断为IPF,曾口服甲泼尼龙治疗,症状无改善停用。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诊。刻下症见:咽痒阵咳,无痰,穿衣叠被即觉气短,活动后明显,全身怕冷,易汗出,食欲欠佳,口干、口苦欲饮水,饮水不解渴,二便正常。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查体:双肺velcro啰音,杵状指。步行试验结果显示6 min可步行距离257 m。西医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诊断:肺痿;辨证:阳虚寒凝,湿热瘀阻证。治法:温阳通络,清热化湿,兼以补脾益肾。方选当归四逆汤合三仁汤加减,处方:生麻黄6 g,黄芩15 g,薏苡仁30 g,白豆蔻3 g,桂枝5 g,炒白芍9 g,当归15 g,通草6 g,细辛3 g,石菖蒲15 g,郁金15 g,金银花10 g,生黄芪20 g,熟地黄15 g,砂仁3 g,佩兰15 g,淡竹叶6 g,甘草9 g。28剂,配方颗粒剂,1剂/d,早晚各1袋冲服。

2诊:2018年5月30日,诉近来无咳嗽,穿衣叠被仍有气短,仍身怕冷,后背怕凉,食欲稍好转。舌淡,苔薄黄微腻,脉滑。予上方加淫羊藿20 g,紫河车15 g。14剂,配方颗粒剂,服法同前。

3诊:2018年6月13日,诉服中药2个月以来,基本不咳嗽,穿衣叠被气短减轻约50%,口干,纳欠佳,反酸,胃怕凉。舌淡苔薄黄,脉弦滑。予2诊方加黄连3 g,吴茱萸3 g,煅瓦楞子20 g。14剂,配方颗粒剂,服法同前。步行试验结果显示6 min可行距离366 m。

4诊:2018年6月27日,诉药后反酸已缓解,食欲稍差,气短程度同上诊,怕冷较前好转,干咳少量白痰,口干欲饮水,饮水未解渴,大便稍黏。舌淡,苔黄略腻,脉弦滑。予3诊方去淫羊藿、紫河车,黄芪增至30 g,加苍术6 g,白术10 g。14剂,配方颗粒剂,服法同前。

后续治疗均立法不变,加强温阳通络,清热化湿之力,随症加减。患者治疗1年后基本不咳嗽,上7楼基本不气短,身怕冷明显缓解,病情平稳。复查胸CT较前未见进展。(见图1)2019年4月复诊时6 min可步行距离608 m,肺功能显著改善。(见表1)肝肾功能复查未见异常,疗效显著。

图1 胸部CT 变化

表1 肺功能变化

按语:本案为老年患者,IPF诊断明确,素体阳虚,肺气受损,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短;肾不纳气,则活动后明显;肺失通调水道,气不布津,津液不能濡润咽部,不能化生血液,血虚生风,风盛则痒则见咽痒咳嗽;阳虚不能温煦加之气不固津,故见怕冷易汗出。肺病及子,中焦运化失司,湿饮停聚,郁而化热,热伤津液,同时湿邪阻滞气机,津液不得上呈,故可见口干口苦欲饮水,饮水不解渴。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辨证为阳虚寒凝,湿热瘀阻证,治以温阳通络,清热化湿,兼以补脾益肾,方以当归四逆汤合三仁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为君药。麻黄辛温,散寒通滞,且为肺经专药,开宣肺痹;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二药为君,为温经散寒之主药。细辛温经散寒;通草苦寒而通利,既可通血脉、畅血行,又可清利下焦,引湿热下行;薏苡仁、白豆蔻、淡竹叶寓以三仁汤之义,以分消湿热;黄芩苦寒燥湿,加强祛湿之力;石菖蒲、郁金化湿开窍,行气活血,以加强化湿宣痹之力;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散瘀,以充血脉;黄芪补益肺脾之气,培土生金,以绝痰湿之源;熟地黄益肾养阴,阴阳互生,兼顾肾脏以治本。上述诸药共为臣药。砂仁、佩兰芳香行气化湿,为佐药;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散结,且轻扬疏散,凉血而通血脉,兼治湿郁化热、久瘀化热;桂枝、细辛得金银花、通草之寒,温而不燥,金银花得桂枝、细辛之温,寒而不滞,同为佐药。生甘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相合,温养通并用、寒热相伍,温而不燥,肺脾肾三脏同调,补而不腻,祛邪不伤正,使营血充足,阳气鼓舞,肺络宣通,湿热得化。2诊时患者气短减轻,怕冷较明显,肾阳为脏腑阳气之根本,故予淫羊藿、紫河车加强补肾温阳之力。3诊时患者口干反酸明显,纳欠佳,苔薄黄,脉象弦滑,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之象,加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寓左金丸之义,苦降辛开,清肝泻胃,降胃逆,制酸和胃。4诊时患者口干欲饮水,饮水未解渴,食欲略差,大便稍黏,舌苔黄微腻,湿郁明显,身怕冷好转,阳气渐升,上方保留桂枝、细辛通阳,去淫羊藿、紫河车避免滋腻助热,予苍术、白术、黄芪加强燥湿健脾之力,绝其痰湿生化之源。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稳定。

4.2 病案2 患者,男,67岁,2021年12月8日初诊。主诉:发现间质性肺炎3年,活动后气短2个月。现病史:患者3年前于外院胸部CT示:双上肺肺气肿,双肺胸膜下肺底明显网隔影,蜂窝肺,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无症状。后每年复查胸部CT。2个月前觉活动后气喘,偶有咳嗽,咳白痰,外院诊断为IPF。诉10余年前夏日不敢吹空调,手遇凉则肿,感冷风则身肿,服扑尔敏有效,近年来逐渐减轻。刻下症见:患者活动后气短,上1层楼即觉气喘明显,休息后可缓解,轻微咳嗽,少量白黏痰,不易咳出,口干不欲饮,饮水不解渴,易腹胀,后背不凉,胃不怕凉,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既往病史:糖尿病病史16年,血糖控制可;冠心病心脏支架植入术后5年;原发性高血压2年。查体:口唇紫暗,杵状指,双肺velcro啰音。西医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诊断:肺痿;辨证:阳虚寒凝,湿热瘀阻证。治法:温阳通络,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方选当归四逆汤合三仁汤加减,处方:麻黄6 g,桂枝9 g,白芍9 g,细辛3 g,当归30 g,薏苡仁30 g,白豆蔻3 g,石菖蒲15 g,郁金15 g,丹参20 g,穿山龙20 g,金银花30 g,生黄芪30 g,厚朴6 g,川芎9 g,通草6 g,三棱15 g,莪术15 g,甘草15 g。14剂,配方颗粒剂,1剂/d,早晚各1袋冲服。

2诊:2022年1月12日,诉活动后气短明显减轻,上3楼轻喘。舌暗红,苔薄黄略腻,脉弦滑。予上方继服14剂,配方颗粒剂,服法同前。

3诊:2022年2月23日,诉气短较前减轻,身无明显寒热,饮食可,大便不干。舌淡暗,苔微黄腻,脉弦滑。予2诊方去三棱、川芎,加白茅根30 g,土茯苓30 g,全蝎6 g。28剂,配方颗粒剂,服法同前。

4诊:2022年4月6日,诉口干欲饮,日常活动基本不喘,平地可行1 000 m。舌淡红,苔薄黄少苔,脉弦滑。予3诊方加知母15 g。14剂,配方颗粒剂,服法同前。后续治疗均以温阳通络、清热化湿为主要治法,随症加减,随访至今症状平稳。

按语:本案为老年男性,既往数十年怕冷明显,提示肺阳亏虚。阳虚水液代谢失司,则聚湿成痰。口干不欲饮,饮水不解渴,易腹胀,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为湿热瘀阻之象。四诊合参,辨证为阳虚寒凝、湿热瘀阻证,治以温阳通络、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方中麻黄、桂枝散寒通滞,开宣肺痹,活血通脉,共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通草、薏苡仁、白豆蔻、淡竹叶分消湿热;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菖蒲、郁金化湿开窍,行气活血,以加强化湿宣痹通络之功;当归、白芍、丹参、川芎、三棱、莪术养血和血,行气破血散瘀;黄芪健脾益气,绝痰湿之源,共为臣药。厚朴除湿宽中行气,金银花清热散结通脉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该患者湿热瘀阻之象较验案1更明显,故在当归四逆汤合三仁汤基础上,加以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以及三棱、莪术、川芎等活血破血行气之品。诸药共奏温阳化湿通络之功。2诊时患者症状减轻,效不更方。3诊时患者气短继续减轻,舌转淡暗,苔仍黄微腻,考虑久用破血之品,有耗气伤阴之弊端,三棱破血行气、川芎行气活血但偏温燥,故上方减三棱、川芎,莪术虽破血但取其消食化积之力助脾胃运化故保留,加白茅根、土茯苓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力,全蝎加强散结通络之力。4诊时患者口干欲饮,苔薄黄少苔,为阴伤之象,故加知母养阴清热。随访患者,症状平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5 结 语

史利卿教授认为IPF以阳虚寒凝为本,湿热、血瘀为标,临证中需紧扣多层病机,以温阳化湿通络为大法,标本兼顾、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肺脾肾多脏同调。同时,史利卿教授强调通络之法不限于活血通络,更应注重运用开宣肺气、温通阳气之品以通络开痹,补而不滞,宣通肺络,清化湿热。

猜你喜欢

温阳通气短阳虚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基于Sema3A/NRP-1/PlexinA体系探讨温阳通络方拮抗类风湿关节炎嗜神经侵袭的机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温阳通络方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