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氏“头八针”联合艾司唑仑治疗中老年顽固性失眠的疗效及对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2023-05-13莫雪蕊陈珊姗沈瑞狮赵海音崔花顺

中医药导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秦氏艾司总分

阳 月,莫雪蕊,陈珊姗,沈瑞狮,赵海音,崔花顺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2.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1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失眠是患者对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不满意,且日间功能受损的主观体验[1],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一般共识中,病程2年以上者被称为顽固性失眠[2]。研究显示,失眠患者较正常人焦虑的发生率更高[3],两者发生率呈正相关[4],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药干预[5]具有药物依赖等不足。中老年顽固性失眠的治愈难度大、治疗上缺乏明确指导思想及指南[2,6]。既往运用秦氏“头八针”联合四神聪调督安神治疗失眠效如桴鼓[7]。故本研究旨在研究秦氏“头八针”联合艾司唑仑治疗中老年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该组方对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为攻克难治性失眠提供思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8]中慢性失眠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具体如下:(1)存在一种或多种睡眠障碍(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等);(2)伴随日间社会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3)单用不具有合适睡眠时间或者睡眠环境不当,不能解释其睡眠障碍及伴随的日间症状;(4)睡眠障碍及日间症状发生频率≥3次/周;(5)排除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以上5项标准须同时符合。

1.1.2 中医的辨病及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不寐的相关表述:(1)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醒后难复入睡,甚至整夜无眠;(2)经常伴发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等症状;(3)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心脾两虚证、心虚胆怯证、阴虚火旺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

1.2 纳入标准 病程≥2年;符合西医的慢性失眠诊断标准;年龄45~80岁;PSQI总分在入组时>7分;伴随焦虑症状,SAS评分在入组时>40分;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近4周服用除艾司唑仑以外具有镇静安眠作用药物者;合并严重的肝脏、肾脏、心脑血管等功能不全,或者其他系统的疾病;失眠是由于昼夜节律颠倒、夜班等引发的;存在酗酒,存在精神类物质或药物的滥用或者依赖;处于备孕期、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无法配合针刺或者药物治疗者。

1.4 脱落与剔除标准 疗程不全者;不配合治疗者;治疗过程中自行采用非本研究的失眠相关疗法者。

1.5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中老年难治性失眠患者73例,均为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失眠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人临床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研究员将样本量及组数录入SPSS 25.0软件,之后生成随机数字表,再制作成相应数字卡片,利用不透明且密封的标准信封隐蔽数字卡片,依患者就诊顺序取卡,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口服艾司唑仑片。用法用量:2 mg/次,每晚1次,睡前半小时口服,治疗周期为28 d。

1.6.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秦氏“头八针”为主穴针刺,并配合揿针治疗。针具使用0.25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不锈钢制毫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揿针使用清铃牌一次性揿针(四川源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代理)。秦氏“头八针”主穴:百会、印堂、风池、率谷、头临泣;揿针配穴: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心虚胆怯者,加心俞、胆俞;阴虚火旺者,加三阴交、太冲;肝郁化火者,加行间、太冲;痰热内扰者,加内庭、丰隆。上述穴位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经络腧穴学》[10]进行取穴。患者采取仰卧位。针刺操作方法:采取指切进针法;针刺深度及角度根据不同穴位而不同,风池穴直刺约0.5寸,其他穴位横刺约0.8寸;手法为平补平泻法,中等刺激;针刺时长:留针20 min;出针时以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拔出。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12次,治疗周期为28 d。

1.7 观察指标

1.7.1 主要结局指标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由同一位医生在治疗开始前1 d及治疗开始第28天,向患者提问并记录量表得分。该量表反映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参与总分累计的共18项条目。18单项组成7大观察角度,从睡眠质量(A)、入睡时间(B)、睡眠时间(C)、睡眠效率(D)、睡眠障碍(E)、催眠药物(F)及日间功能障碍(G)来评定,每方面分值为0~3分,累加即得总分,总分最高21分,评测得出的分值越高提示睡眠情况越差。

1.7.2 次要结局指标 (1)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在治疗开始前1 d、治疗开始第28天,由患者进行自我评价并填写量表。该量表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反映最近1周的焦虑情况。(2)体动记录仪睡眠监测:在治疗开始前1 d、治疗开始第28天,于18:00:00—次日12:00:00佩戴体动记录仪。体动记录仪统一使用华为(HUAWEI)手环4e(商品编号:71173553163),由课题组发放给患者。通过记录仪监测并记录总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及浅睡眠时长3个参数。(3)疲劳量表(FS-14)评分:在治疗开始前1 d、治疗开始第28天,由同一位医生向患者提问并记录量表得分。该量表总分包含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2个类别的得分,总分范围为0~14分,分值越高则表示疲劳程度越严重。(4)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在治疗开始前1 d、治疗开始第28天,由患者进行自我评价并填写量表。该量表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反映最近1周的抑郁情况。(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在治疗开始前1 d、治疗开始第28天,由同一位医生向患者提问并记录量表得分。该量表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不寐的中医辨证类型,失眠伴有焦虑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11-12],中医郁证的证型量化评分相关研究[13],对纳寐、二便、躯体症状、精神症状等进行量化评分。量表包含23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总分范围为23~92分,其中舌象、脉象具体描述,不计入总分。

1.8 疗效标准 根据《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4]中对临床疗效的计算方法,以PSQI计分减少率拟定疗效标准。PSQI计分减少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若PSQI计分减少率≥75%,为痊愈;若PSQI计分减少率≥50%且<75%,为显效;若PSQI计分减少率≥25%且<50%,为有效;若PSQI计分减少率<25%,为无效。

1.9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从Epidata 3.1导入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以“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进行统计描述,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和率进行统计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有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在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分别因为返乡探亲和工作协调未果而无法完成治疗,提出退出。对照组脱落1例,因自觉佩戴体动记录仪影响睡眠而提出退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愈显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4.786,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效果相当(χ2=1.296,P>0.05)。表明秦氏“头八针”针刺联合艾司唑仑与单纯艾司唑仑在治疗中老年顽固性失眠上皆有效,但针刺联合艾司唑仑治疗方法的愈显率高于单纯艾司唑仑治疗。(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成分得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总分、A至G共7个成分各自的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患者PSQI总分、A至G各成分单项得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PSQI总分和睡眠时间(C)、日间功能障碍(G)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然而睡眠质量(A)、入睡时间(B)、睡眠效率(D)、睡眠障碍(E)、催眠药物(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A)、睡眠障碍(E)、日间功能障碍(G)、催眠药物(F)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 量表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 量表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A-睡眠质量 B-入睡时间 C-睡眠时间 D-睡眠效率 E-睡眠障碍 F-催眠药物 G-日间功能障碍 PSQI总分治疗组 35 治疗前 2.29±0.78 2.49±0.81 2.31±0.75 1.91±1.14 1.63±0.64 1.71±1.36 2.23±0.91 14.57±3.20治疗后 1.43±0.55a b 1.54±1.14a 1.26±0.85a 1.17±0.98a 1.11±0.32a b 1.14±1.33a b 1.40±0.94a b 8.74±3.45a对照组 35 治疗前 2.11±0.63 2.17±0.95 1.89±1.05 1.77±1.08 1.40±0.55 1.60±1.24 2.40±0.77 13.03±3.37治疗后 2.00±0.59 2.03±0.95 1.60±1.03a 1.63±1.06 1.37±0.64 1.77±1.01 2.11±0.83a 9.91±3.45a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量表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AS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SAS量表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SAS量表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 量表积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 量表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AS量表积分治疗组 35 治疗前 48.94±6.83治疗后 34.11±7.92a b对照组 35 治疗前 49.43±6.88治疗后 39.06±7.11a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动记录仪监测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动记录仪监测参数(总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浅睡眠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而浅睡眠时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睡眠时长和深睡眠时长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患者浅睡眠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监测参数比较 (±s,min)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监测参数比较 (±s,min)

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总睡眠时长 深睡眠时长 浅睡眠时长治疗组 35 治疗前 244.84±24.39 63.95±6.94 180.88±17.63治疗后 343.12±40.71ab 88.99±11.12ab 186.52±77.48对照组 35 治疗前 245.40±35.06 63.65±8.76 181.75±26.43治疗后 319.62±36.14a 83.77±10.17a 183.17±60.24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量表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S-14量表总分、躯体疲劳积分、脑力疲劳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S-14各成分积分和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躯体疲劳积分、脑力疲劳积分及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脑力疲劳积分和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 量表积分比较 (±s,分)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 量表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躯体疲劳积分 脑力疲劳积分 总分治疗组 35 治疗前 5.60±2.26 2.94±1.57 8.66±3.28治疗后 4.29±2.28a 2.11±1.40ab 6.40±3.24ab对照组 35 治疗前 5.29±2.00 2.97±1.63 8.26±2.76治疗后 5.20±1.96 3.06±1.78 8.23±3.03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量表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DS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SDS量表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SDS量表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 量表积分比较 (±s,分)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 量表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DS量表积分治疗组 35 治疗前 51.09±6.30治疗后 38.14±5.31a b对照组 35 治疗前 51.46±4.93治疗后 41.00±4.82a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8)

表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比较 (±s,分)

表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治疗组 35 治疗前 55.71±6.73治疗后 42.03±7.69a b对照组 35 治疗前 56.40±7.37治疗后 48.54±7.06a

2.9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患者起针后出现皮下血肿,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口干、1例出现轻度恶心、1例出现自觉乏力症状。皮下血肿患者即时予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口干、轻度恶心、自觉乏力患者予查体及密切观察,继续艾司唑仑口服,口干及轻度恶心患者1周后症状逐渐消失,自觉乏力患者3 d后症状消失。

3 讨 论

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或时长不足等症状,伴随日间功能障碍[8,15-16]。失眠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相关研究显示,失眠率在中国的人群中达31.2%[17],在成年人中约为35%,在6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57%[18]。其中慢性顽固性失眠患者长期苦于失眠和焦虑的恶性循环,病情难愈加剧其低落情绪、丢失信心,常伴随疲劳、记忆力受损、注意力下降等状况,致使罹患各种躯体、精神疾病的风险极大增高[19],更造成意外事故发生率的升高[20]。目前西医治疗顽固性失眠主要用传统或新型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褪黑素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等,但以上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足,常伴随嗜睡、药物反跳等不良反应[21-22]。而认知行为疗法(CBT)目前在国内尚未广泛推广。

本研究结果显示,秦氏“头八针”联合艾司唑仑对中老年顽固性失眠患者的整体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艾司唑仑。治疗组愈显率为37.14%(13/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29%(5/35)(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25/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本试验中样本量不够大、疗程不够长导致了该结果。治疗组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23]。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针刺改善长期失眠患者症状的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过度活化有关[24]。头针对于脑区功能的作用研究显示,中医针刺可以通过5-羟色胺(5-HT)调节睡眠觉醒周期[25]。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不寐病机总属阳不交阴。人之卧起顺应自然的阴阳消长,阳入于阴则卧,阳出于阴则起。阳不交阴,则卧起失常。不寐病位在心、脑,病机在于心神、脑神失养、失守。而中老年顽固性失眠患者因年龄渐长、病程较长,五脏气血逐步亏损,心脑渐虚,加剧了阴阳失衡的程度,加重昼不精、夜不寐的表现。

秦氏“头八针”乃全国首批名老中医秦亮甫教授在督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及大脑皮层在头部的投射区域,提出以百会、印堂、双侧风池、双侧率谷、双侧头临泣为主穴的临床验方。该方以督论治,兼具镇静安神之功。秦氏“头八针”中,百会镇静安神,调畅督脉;印堂通督调神。百会、印堂二穴贯通头部督脉,平衡阴阳。风池、率谷、头临泣加强足少阳、足太阳和阳维脉之联系,协助畅通督脉,发挥督脉对阳经统领之用,疏通局部气血经络。督脉“入属于脑”(出自《难经·二十八难》)、“上贯心”(出自《素问·骨空论篇》),故调督可及病位。中老年顽固性失眠的治疗颇具挑战,而该组方直中核心,力使患者恢复“阴平阳秘”状态。

针刺联合艾司唑仑在改善焦虑状态上相较于对照组体现出了显著优势。失眠所伴随的焦虑乃情志病变,“脑主神明”,故病位在脑;又因“五脏主五志”,以心、胆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也是主因。秦氏“头八针”擅长治疗情志疾病,因其核心辨证思想为“主取督脉,以治杂病”。督脉与脑密切相关,督脉之气流注、充养髓海,脑作为元神之海才能发挥正常功用。百会和印堂作为督脉的重要穴位,可调动督脉经气,联络心、肾,安神定志,健脑通窍,镇静安神。秦氏“头八针”也强调疏调胆经,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焦虑犹疑则胆气郁结,加之胆经循行经过脑部,主治可及脑部疾病。刺激胆经在头部之头临泣、率谷和风池,针及病所,可通达少阳经经气,安定神志,调畅情志。从解剖结构来看,百会深层是大脑中央后回的感觉中枢,印堂、头临泣、率谷则分布在额叶和颞叶的投射区。额叶负责情感等高级心理功能,颞叶则负责认知功能,与精神思维密切相关,针刺以上穴位可调控中枢神经、调节情志[26]。临床对焦虑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递质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水平的下降对焦虑的发生和发展有显著作用[27-28]。因此推测针刺通过调节NE和5-HT调整昼夜节律的同时也控制了焦虑症状。加之秦氏“头八针”的治疗使患者睡眠得到改善,身心舒畅,故焦虑症状缓解;针刺改善焦虑,又助昼夜节律的恢复,从而避免了失眠与焦虑彼此加剧的恶性循环。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能更好延长总睡眠及深睡眠时长,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日间疲劳及脑力疲劳(P<0.05)。艾司唑仑片是传统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用于抗失眠、抗焦虑等,其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嗜睡、乏力等;该药物具有一定依赖性,长期应用后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29]。本研究结果提示,联合秦氏“头八针”治疗有助于长期使用艾司唑仑的顽固性失眠患者在安全的情况下逐渐减少药物依赖。

本研究因时间等条件限制,尚存在不足:缺少更长治疗周期的针刺干预,未随访观察患者远期疗效,未能设计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今后的研究将改进不足之处,以提高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的质量。

猜你喜欢

秦氏艾司总分
艾司奥美拉唑钠结构研究
秦氏的悲情与野心*——乾隆末年一桩离婚案中的底层妇女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老年失眠症患者艾司唑仑治疗前后睡眠脑电Quisi及失匹性负波观察
艾司洛尔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明清时期洞庭秦氏家族研究——以《洞庭秦氏宗谱》为中心
秦氏旧宅厅堂木构架体系结构性能分析
酒石酸唑吡坦片联合艾司唑仑治疗主观性耳鸣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