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内涵、现实意义与提升路径
2023-05-12谢仕莲杨仁伟张作龙
谢仕莲,杨仁伟,张作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根本地位与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树立正确的文化体认与文化心理无论是对该文化本身,还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都有着积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有过两晋、隋唐至宋代耀眼的辉煌,也有过清末时期在西方体育传入后走向凋零的落寞[1]。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活动、器械、设备等物质文化层面,也存在爱看、会欣赏但不愿体验、实践、展示的矛盾心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是发展、前进、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科学进步的意识基础。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内涵、现实意义与提升路径,既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繁盛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实践之路的根本保证。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内涵
邱丕相教授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整体认知从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了具体介绍。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本质上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创造[1]。胡磊等也通过三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器物文化作为其根本,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项目、服装、设备、图书、艺术品、壁画和音乐等;制度文化作为其规范,包括对场地设施、运动项目的规则、奖励机制和竞技程序的改进;而精神文化作为其灵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价值观、思考模式、宗教信仰、民族特质、审美偏好和道德标准[2]。
而对于文化自信,隗金成认为:人类对某一文化能不断继承革新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文化比较优势而具有的坚信不移的心态是为文化自信[3]。徐龙建提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通过对文化的认知、思辨和钻研等过程,对自身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并积极践行”[4]。李小平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不仅要求我们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还要求我们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以理性态度相信自身文化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使人类文化达到更高的水准[5]。在习近平话语体系中,“文化自信”特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6]。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内涵在新时期所处的位置。即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根基,以人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为核心,促发民族传统体育复兴、发展、前进的精神力量。总的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内涵可以概括为:人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我相信,及由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所激发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我创生、自我完善的一种心理倾向。
2 民族传统体育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2.1 打破民族传统体育的无用论、过时论、异化论质疑
在信息全球化、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不同文化碰撞激荡[7]。有些年轻人主观地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是过时的、无用的。或者认为在西方体育的影响下,部分中国传统体育,如武术摒弃了原有的价值本真,走向西方竞技体育异化道路[8]。“徐晓冬VS太极雷雷”事件、“王庆明VS传武马保国”事件,在网络世界传得沸沸扬扬,逐渐变成搏击、散打对整个传统武术的挑战,让人们觉得中国传统武术无用、不能打,以至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行、过时[7]。后又衍生出“闪电五连鞭”“年轻人不讲武德”等网络用语,严重降低了传统武术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国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质疑,其本质上还是未能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正确的体认。要打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过时论、无用论、异化论的质疑,需要自身内部强大起来,有充足的文化底蕴抵挡外在干扰因素。只有在坚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2.2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及提升社会、国家文化认同
王智慧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事关民族精神的赓续与独立,事关国家文化的安全与兴衰。文化源点的社会记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之根[9]。而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文化自信之根[10]。其中红色文化作为当代中国人共有的历史与政治记忆,它能凝聚人们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成为提升社会、国家认同的精神资源[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当代中国人对中国近代体育传入前存在的体育文化体系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它能营造出国人在特定文化场域中的价值观念和信仰,通过特定时间、节日庆典等借助身体实践进行具备一定仪式性的活动,能有效凝聚群体的族群向心力,并在个体、群体心中达到极高的文化认同。
民族传统体育是用身体实践方式去表达民族记忆的活动形式,是中国近代以前产生发展的带有民族性、传统性、历史性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1,9]。民族传统体育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理念,需要借助昔时族群共有的民俗信仰,在现代的场景中以身体实践同传统的、历史的体育活动相互建构、交流,通过身体演绎“昔时”,同时也使“昔时”沉淀、融合在当前人们的身体、精神之中,为现在供给高效的文化自信源泉。
2.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有利于展现中国传统体育特色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条例中提到:“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构成了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在保证文化思想通过文字、图像自由交流的同时,务必使所有的文化都能表现自己和宣传自己[12]。”民族传统体育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独属于华夏子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标识。这一标识反映了一个民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个共同文化心态和民族记忆,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之所以能够凸显中国传统体育特色,是因为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要维持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平衡,需要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特质,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成新的时代特色。还因为国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自信程度决定了身体实践过程中与自身心理、道德、精神融合的深度。中国和西方的传统体育理念在对身体的理解、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上存在显著的不同[13]。中国传统体育强调在运动中宣泄与中和人的情绪,在仪式化和情境化的氛围中锻炼身体能力,和谐群己关系[14]。如中国的武术、太极、舞龙舞狮等,都离不开注重整体身心发展,追求精气神一体化的表现形式和阴阳、五行、周易、周礼等中国哲学观念。古代蹴鞠更是提出身体姿势与运动轨迹的六合,即手与足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等,折射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中国传统体育独特的标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5]。”坚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激发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内生动力,架构起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身体素养观[14]。
3 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路径
3.1 守根:继承发扬原生形态民族传统体育的“记忆之场”
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反映了人与自然力的关系和人对自身来源、自身力量的朦胧认识[16],如独竹漂、武术、秋千等。因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人的阻碍作用逐渐削弱,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及功能发生转变。在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体育活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一些原生形态的身体活动形式也慢慢转化并入到民俗活动中。经过扬弃保留下来并融入现代生活的民族传统体育,依然会伴随着当地特定的时间背景和空间环境,结合本土的风俗习惯进行与之相关的体育活动或民俗活动。有着区域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我们称之为连接过去历史的“记忆之场”[9]。
虽然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具有巫术色彩向民族文化特征转变,功能由满足生存、娱乐向促进民族认同方向发展,但传统民俗庆典活动涵盖的文化特质的文化丛是构成“记忆之场”的重要内容。以“舞狮文化集丛”为例,以舞狮为中心,包括拜师礼、特定的节庆日、场所、醒狮仪式、锣鼓钗音乐、舞狮动作等一系列内容及所使用的南北狮狮披、服装和活动的规则等文化特质组合而成的舞狮文化集丛,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传统舞狮文化的“记忆之场”。通过回忆过去的文化仪式特点,人们在继承宣扬原生形态民族传统体育“记忆之场”的同时,保护和建设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原生场域(如加强对原材料、器具制作工艺、场地器材等的保护),可以说若原生场域是民族传统体育生成和延续的土壤[17],那么“记忆之场”就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之根[9]。
3.2 固本:构建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和法律保障体系
自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起,标志着我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在中国掀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18]。随后,我国在国家层面于2008年、2011年先后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以上两部法律法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有涉及,但是并不完善[9]。在进入到文化、信息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远远没有竞技类体育大且广,部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各种因素而逐渐濒危、衰落甚至消亡。比如J地区的地方性南拳,因讲究师徒传承,传男不传女的传统继承方式,在传承人因高龄与世长辞时,出现传承人断层的尴尬局面。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续简称《意见》)。该指导文件中提出要“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19,20]。崔乐泉,孙喜和认为在该文件的指导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从非遗视角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在全民健身中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投放到大众视野、融合在民众生活中,这是现在及未来传承、发展并全面复兴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工程”[21]。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会在面对城乡一体化、新媒体网络信息不断优化的社会环境变革进程中迎来新挑战。所以在优化社会环境的同时,需要培育出民族传统体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空间与土壤,使之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存续空间。
因此,国家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同时各地方政府结合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况进行地方立法,对其展开有效保护和科学治理,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文化自信的根本[9]。如江西省南昌市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Y村的龙舟活动,地方政府在尊重和保护村民们传统民俗的同时对其形式和活动内容也进行了政策扶持,更加提升了该村落的社会声望和村落文化认同[22]。
3.3 铸魂:坚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最终的着力点是由“人”来实现的。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是其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手段,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时在提升个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方面有决定作用[20,23]。
对文化主体——“人”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凝神聚气的目的,是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之魂。王智慧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表征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绵延坚韧、自强不息的精神;海纳百川、博大宽容的精神;追求和谐共生、崇尚和平的精神;尚仁重义的精神;家庭和家族之间的伦理精神[9]。在学校、民间组织传承中将文化精神表征作为培育文化主体的主要内容,继而阐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时代情景与进程,可以充分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教育作用,以文化滋养文化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样,对文化主体的价值观教育之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来说,犹如灵魂之于人的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提升文化主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有利于维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内容,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体现,代表着整个社会共有的价值追求[24]。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从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角度去解读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渊源关系。如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渊源关系。“文明”与“和谐”这两个概念在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居于显赫地位。清代学者李渔将“文明”视为“草昧”(即野蛮)的对立面。而对于“和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十分推崇和谐理念。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以“止戈为武”的武术就有反对暴力、拒绝野蛮的含义。“舍己从人”“随屈就伸”“点到为止”的武德思想也将“文明”“和谐”融入武术技击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武德思想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弘扬了我国和谐文化。这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3.4 通脉: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要具有生机与活力,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道路的自信,而要实现其文化道路自信就必须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创造性转化”解释为:“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将“创新性发展”解释为:“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扩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号召力”[25]。我们之所以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化和发展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时代进步赋予的历史使命。民族传统体育虽然依附并服务于以前的社会,但保留至今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有它特定的现实价值并能存续于现代社会,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加工、改造、完善,促使其与新的社会融合协调,同时深挖还未发掘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为新的社会创造现代价值。二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优化升级的内在需求。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的特点。历史与传统不可避免地给它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及受到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呈现的许多传统、历史的思想观念受到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验。与之相悖的,则需要进行优化升级,顺应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潮流。
笔者认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对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成果做现代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解释已经表述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成果现代诠释的任务与路径。若不将其进行现代诠释,与时俱进,一味地照搬照抄,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如吕韶钧对舞龙的现代价值诠释:舞龙的早期价值作用是用于盼丰收、避灾难、攒福运、旺子嗣、闹节庆等;舞龙的现代价值体现在文化传承、教育与感化、民族凝聚、审美、健身娱乐等方面[26]。对符合现代价值的内容仍然继承,对不符合现代价值的内容进行取缔,为探索传统向现代转化提供方法路径。二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成果的现实价值进行提炼和发掘。正如上述对舞龙现代价值的诠释,是在符合我国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时代需要的情境下,对舞龙文化成果的价值功能进行的梳理与总结,提炼和发掘出更深层次的现实价值,并显现在世人面前,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建设。三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成果的新经验进行深入总结与复制,形成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成果模板,使之更好地应用于其他项目,传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好声音,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好故事。
4 结语
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就必须激发、鼓励文化主体进行深入学习,努力汲取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文化营养,以及用身体实践去体验、感悟过往族群活动的精神思维和期盼,通过文化武装、实践体悟赓续民族血脉和深化民族认同。但完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不易的。由于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表达形式还延续着传统特征,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同时还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所以需要在守根、固本、铸魂的前提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举措打通民族传统体育内在优化的脉络,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