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

2023-02-20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院校

袁 泉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2022年5月1日,经过“大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明确了实施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加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等关于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1]。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习近平曾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高职院校不仅要增强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必须深刻认识地方红色文化在打造院校特色文化,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方面的特殊价值功用。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现状进行调研,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创新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思路。

一、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类型”以及“类型化”是一种关系性概念,对事物是否属于某种类型以及类型化发展路径的探讨需要将其放在一组关系中考察,分析其与同组关系中其他事物的异同点[3]。《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1]讨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特色,离不开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关系这一思考基点。从《职业教育法》对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表述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兼具人文性和技能型。

(一)坚持类型特色下的人本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其次才是一种具有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从人的知识发展、精神发展、能力发展、实践发展等不同视角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教育的价值理性,以人为本,坚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的成长成人成才,避免将学生培养成为只懂得技术的工具人。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素质,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高素质,从工具理性视角要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从价值理性视角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导向型转为人本导向型。

(二)正确处理“德”与“技”的关系

所谓“德技并修”是指以德为本,以德驭技[4],即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德与技之间的关系不是谁主谁辅、谁先谁后的关系,德与技不是两个分离的部分,而应该是同等重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德”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技”是学生获得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包含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思考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通过“技”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地方红色文化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一)把握教育政治性

文化是经过时间积淀和实践积累,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一种精神内核。地方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形成的基因密码。地方红色文化以地方实际为特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以革命文化为主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兼具时代性、社会性和地方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要从铸魂育人的高度,准确把握地方红色文化的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办学治校的强大文化动力。

(二)体现教育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发挥职业教育推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重要体现。地方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性和时代性,它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不仅代表着过去,更能体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地方红色文化中隐含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是地方文化、地方传统的集中体现。用好用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其中与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学校办学、育人过程中,可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把握育人时代性

地方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都是以解放人民、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生动过程。丰富的史料记录、鲜活的现实案例、高度还原的实境场景也可以更好地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高职院校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现状,笔者以扬州为例,面向扬州市4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形式包括问卷调查、现场走访、深入访谈等。调研主要以网络问卷为主,回收问卷3433份,有效问卷3420份。参与调研的群体以一二年级高职学生为主,其中中共党员占0.73%,共青团员占43.48%,群众占55.79%。男女生比例比较均衡,男生占57.94%,女生占42.06%。生源地以江苏省内为主,省内生源地的学生占82.98%,省外占17.02%。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不全面

根据调查,78.03%的受访者是通过网络传播、课堂教育了解到红色文化的。这意味着,第一,如果课堂上对地方红色相关知识讲解不充分不具体,大学生便很难再深入接触到红色相关知识了,然而课堂讲解时间有限,要想全面具体地了解红色文化,创新传承形式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在与受访者深入访谈过程中发现,教育基地的参观和影视作品的观看往往是“走马观花”。参观后或者影片播放后往往缺乏观感的交流,教育者也没有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效讲解,使得这些教育活动最终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二)育人环境中的地方红色基因融入不深入

当前,高职院校对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的工作比较重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展开了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会的活动。95%的受访青年大学生愿意接受地方红色文化教育,但35.1%的受访者表示并不完全了解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背后的含义,对参观的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

调研发现,56.7%的受访者表示,网络传播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获取地方红色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然而,当前网络中充斥着各类依靠资本运作的商业文化。个别红色文化创作、营销和传播活动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量,用夸张、恶搞、低俗化方式演绎革命烈士事迹,扰乱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基本认知,甚至让他们对之前所了解的红色历史知识产生质疑,消解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流话语权。

(三)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的认识有待提高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4.86%的受访者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学习没有价值,不会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深入访谈发现,很多大学生学习、了解红色知识,往往是为了学而学,目的是为了满足各类应试、各级检查的需要,没有去挖掘知识点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往往是背得烂熟,但是心里不懂。71.01%的人认为当前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缺乏代入感,62.74%和62.5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缺乏时代感,不能引起情感共鸣,反复地进行灌输式教育容易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课程学时相对较少,授课方式多以课堂理论说教为主,比较枯燥,缺乏时代感和带入感,加之有的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学生上课容易走神,甚至会产生厌烦、排斥情绪。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扬州高职院校不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选修课、网络通识课对扬州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都比较欠缺。

四、提升高职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定位,加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提升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

(一)盘活地方红色文化育人资源

讲好一堂信仰课,选好教材是首要环节。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它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象征,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写照,体现了地区人民现实生活的变化。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地方红色文化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技术技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定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归属感。然而地方红色文化育人资源的种类往往非常多,有物质形态的,也有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有革命遗迹,也有自然风光、红色民俗文化。每种形态和类别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地方红色文化的特点。以扬州为例,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存中最具代表性的革命遗址遗迹以及依托红色历史遗存建设的纪念设施全市共计145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扬州地区共约有1.5万名烈士[5]。受高职院校学制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限制,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行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载体作为着力点,以点带面、学深学透,提升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如以扬州籍革命烈士“许晓轩事迹”为主线,挖掘人物事迹、了解人物思想、反映历史史实、承载价值理念。许晓轩烈士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龄与高校大学生相仿,他的革命事迹尤其是他在狱中不忘学习、坚持斗争的经历可以与高职学生产生跨时空的情感共鸣,引导高职学生学会在逆境中坚持学习、坚定信仰,感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和魅力风范,用经典和真理的力量,引导青年学子将远大理想和现实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导高职学生深入认识并着力传承地方红色文化,不仅是当代大学生的光荣使命,也能为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拓展地方红色文化育人阵地

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是一个外在灌输和内在消化吸收的过程,高职院校要全面运用地方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传下去”。

首先,地方红色文化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思政课堂上阐释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特征和时代价值,提升红色文化的理论深度;在专业教学课堂上,注重做好课程思政,如在讲述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史时,可以从当地工业发展史着手,还可以将工匠精神、责任担当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让红色文化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同向同行、相互促进。同时,可以编撰紧扣地方历史发展轨迹、体现地方风俗特色、具有时代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读本,以便大学生能够充分汲取地方红色文化的营养。其次,完善课外实践活动,建设情境课堂,增强地方红色文化的实境教育。以红色文化遗存中承载的红色精神为核心,成立大学生先锋队。组织先锋队成员通过“读、看、讲、论”等多种方式研修地方红色历史故事,让高职学生成为红色文化基地常驻讲解员,用“青年视角”讲解红色故事,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从历史维度向现实的转变。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必须深深感念扬州英烈们的牺牲精神和革命精神,踏着他们的光辉足迹,努力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大国工匠。

(三)转换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形式

习近平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6]地方红色文化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特点、学生实际、学生需要出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地方红色文化,提高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一是要实现地方红色文化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联通,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转换,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的结合。高职学生在重温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历史时,心中会增加许多正能量,有助于更好地面对专业技能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苦练本领。同时,高职学生在学习地方红色历史的过程中,心中还会增添对当地的认同和热爱,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开拓奋进、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既可作为开展高职院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亦能为高职学生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共创美好未来提供精神指引和方向先导。二是要用故事化方式呈现地方红色文化。如在学生党员学习教育中以扬州籍革命烈士许晓轩为例,可以分别从“见字如面”“狱中学习”“小家与大家的取舍——我的父亲”“许晓轩和狱中八条”“从学堂走上革命道路”等不同侧面,以情景再现、互动模拟等方式打造红色文化“实境课堂”,不仅可以解决组织生活随意化、娱乐化和庸俗化的问题,还可以展现立体化的革命人物形象,将“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听讲变互动”,力求使参与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触及灵魂[7]。

五、结语

提升高职院校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职业教育法》制定26年来首次修订的历史节点,高度重视地方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自觉学习地方红色文化,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扬地方红色文化传统、赓续红色基因,选好教材、找好载体、用活教法,多渠道开展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培养高职学生的红色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