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版光绪元宝迷雾重重
2023-05-12孙浩
孙浩
自广东在1889年(光绪十五年)发行以新式机器造币获利后,各地纷纷仿效,浙江也不例外。但有清一代浙江省的机造硬币以铜元为主,龙银非常有限,面值七钱二分者皆为中国龙圆的珍品,其中“二十三年”(1897年)版尤为罕见,这其中还有许多蜿蜒曲折的故事。
尝试新法
西方于18世纪开始工业化,进而迅速富裕起来。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逐渐展开的,其中兵工业起步最早,所谓的机器局或制造局都是兵工厂。但他们在改造硬币时由于知识、机具设备与技术水平的不足,导致质量差、产能低。
“二十三年浙江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在1991年古德曼集藏拍卖中以总价4.62万美元成交,与湖南七钱二分并驾齐驱,名列该场中国龙银榜眼。
杭州机器局建成于1884年(光绪十年),位于杭州报国寺后。清末钱荒时浙江省曾于1887年利用杭州机器局制造“光绪通宝”方孔制钱,与传统铸成的制钱并送军机处审核,经慈禧太后下旨按旧法鼓铸,机器造币之议因而暂罢。然而因通货不足,1886年至1889年间浙江省也曾向粤鄂两省购买一钱四分四及七分二两种面额为主的小银角以纾民困。委托他省代制之币,面文仍镌原来的地名。
浙江最早的机制银币是仿粤省小洋的“二十二年”(1896年)版光绪元宝银毫,只有一钱四分四及七分二两种面额,非常罕见,系杭州机器局所造,曾被误认为委托他省代制。1897年1月(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浙江巡抚廖寿丰在奏准后向德国购置造币专用机器成立浙江银元局,正式以新法造币。
纽约市美国集币学会典藏的“二十三年浙江省造”光绪元宝银币,入藏时日不详。
一波三折
据浙江海关年度报告及《十年报告》,机器在1898年9月(光绪二十四年八月)运抵杭州,厂房适时完成,德国技师也配合抵达。唯此时币面标示年份与实际不符,原模遭弃用。所以存世的“二十三年浙江省造”龙洋无论银铜材质者皆在德国制作。
机器安置后,1899年3月(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开铸。新模字面取消年份重刻,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之“魏碑”字体,背面仍用德制原模;由于“宝”字从“尔”,也称“尔宝”。由于币模雕镂及设备安装费时,浙局在机器运到后近半年才开工。然而同年6月,清廷却以各省设局过多,成色重量参差,不便商民使用徒糜经费,下令除特许外均停铸银元。浙局于当年奉旨停工,同年10月设备拆运北京,作为筹办“京局”之用,技师调南京造币厂。魏碑系列银币仅短暂生产数月,产额有限。后铜元盛行,浙省再度筹设造币厂于1903年2月(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开制十文铜元,直到民国后才恢复生产银币。
德国制作之原模,披露于2 0 1 1 年出版、Gerhard E. Kümmel 撰写“125 Jahre Gravier- undPr ? g ea ns ta l t O t to B eh,Esslingen”,直译“埃斯林根市奥图拜赫厂雕刻与造币125年 ”。
《埃斯林根市奥图拜赫厂雕刻与造币125年》封面
鸿禧美术馆收藏的“二十三年”一钱四分四厘银样与拜赫厂留存之制模冲头。由此地名处空白可知,当时陆续接获多笔订单,雕刻师以此法仅需加制字模,可节省时间及成本。
“二十三年”浙江光绪元宝七分二厘银币
身陷迷雾
有关浙江二十三年版光绪元宝银币记载,泉谱首见蒋仲川1939年上海出版的《中国金银镍币图说》,仅面值贰角者一种,施嘉干1949年出版《中国近代铸币汇考》多了壹角,皆无详细说明。即便是中国金银币大师耿爱德在1954年出版《中国金银币图说汇考》(EduardKann:IllustratedCatalogofChineseCoins)时只搜集到上述两种银毫,也未能查明出处。张璜于1981年出版的《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首次披露了七钱二分大洋的存在,1988年香港MoneyCompany拍卖出现三分六厘;七钱二分初见公开拍卖则是1991年的古德曼集藏,加上同场还有三钱六分及一钱四分四厘,证实全套5枚不同面值均有银样,其中贰角及伍分另有黃铜材质存世。至本世纪初,“二十三年浙江省造”龙洋的身世都在迷雾之中,有杭州机器局造、皖省代制等说法。
直到2009年,德国埃斯林根市奥图·拜赫(OttoBeh,Esslingen)公司志成立125周年庆出版厂史,自该厂档案内披露安徽、奉天、浙江、黑龙江及新疆五省银铜币模的来源,库房仍存各式模具42只,其中包括“二十三年浙江省造”原模及印模12只。据该厂所存文献,浙省造币机器由苏勒厂(Schuler)承制,币模则委托拜赫厂雕刻。七钱二分至三分六厘等五种面额的原模、二原模及印模60只,于1898年2月16日(光绪二十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交付出口代理商甘拿秘(Knape)转运中国。早期此清末五省机具出处不明众说纷纭,如今拨云见日真相大白。
拜赫厂库房中留存的制模工具
德制“二十三年浙江省造”系列样币极罕见,最珍贵的当数七钱二分主币,目前所知仅三枚。其中一枚存美国集币学会(ANS),即张璜《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披露者,入藏时日不详。两枚私人典藏者中之古德曼旧藏由鸿禧美术馆珍藏,集藏散出后经PCGS评级为SP62。二十三年版浙江省存世量低于英国伯明翰造币厂原厂制样币中的大名誉品湖南(六枚)及陕西(八或九枚),也较同省的浙江楷书(银三铜五合金二)更为罕见。
浙江巡抚廖寿丰在奏准设银元局的同年,还有一件政绩值得一提:支持杭州知府林启利用蒲场巷(现大学路)普慈寺故址建立“求是书院”,是为浙省高等教育的先声。求是书院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民国成立之初学院停办,北伐后恢复改名浙江大学;抗战爆发后西迁贵州,被当时访问该校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赞誉为“东方剑桥”。现为国内排名前列的高校并蜚声国际,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即杰出校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