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蜜蜂”虽好,善用为佳

2023-05-12卢义刚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蜜蜂课间蜜蜂

卢义刚

摘 要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辩证地审视“小蜜蜂”的功能价值,透视嘹亮声音背后的教育隐疾,扬长避短,提出科学化使用“小蜜蜂”的策略,即根据活动时空,选择性使用;结合活动内容,针对性使用;增加发声主体,合作化使用;调整“蜜蜂”位置,动态化使用,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蜜蜂” 育人 使用分析 改良對策

当前,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设备当属“小蜜蜂”扩音器。在课间护导、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等多个教育场景,都能见到“小蜜蜂”的影子,甚至有部分教师从早晨到校开始背起“小蜜蜂”,中午充电,下午继续使用,一直到下班再摘下充电,第二天持续使用。对得到教师如此厚爱、高频使用的教育设备,笔者认为应当理性看待,从哲学辩证的角度看待“小蜜蜂”的优劣,从育人方式变革的角度分析“小蜜蜂”的服务功能,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价值辨析和策略引领。

一、“小蜜蜂”服务优质

“小蜜蜂”受到教师如此青睐,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笔者结合自身使用经验和同行反馈,总结如下。

首先,扩音优质。使用“小蜜蜂”的最主要缘由是它具有较好的扩音功能,能够将讲述者的声音外放出去,增大响度,让听众听得清。学校因师生人员较多,活动场所变化频繁,“小蜜蜂”优质的扩音功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说话“分量”,让学生都能听得到主讲者的声音,保障活动顺畅开展。

其次,功能齐全。除了扩音之外,录音、播放音频等都是“小蜜蜂”的必备功能。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需要现场录一段学生朗读、师生对话,播放一段设定好的音频,等等,“小蜜蜂”都能一一解决,满足教育活动的需要。

再次,使用方便。具备以上两项功能的教育设备有很多,“小蜜蜂”能成为首选,还在于它使用方便。教师只需将其充满电,背在身上,随用随关,十分轻便,不影响使用者的其他活动;另外,“小蜜蜂”较高的性价比也是教师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保护嗓子。因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要参与晨间看护、课堂教学、课间护导、大课间活动、课后服务等多项教育活动,一天下来,教师用嗓负担很重。“小蜜蜂”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用嗓负荷,让教师能“轻轻地说”,学生也能“清晰地听”。

二、“小蜜蜂”带来失衡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期间可以存在多种方式,如教师引领着学,教师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后学生自主地学,教师根据学生需要随时介入地学等,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师生发展的平衡过程。但在“小蜜蜂”的“强势”影响下,原有的教与学的平衡发生了倾斜,学生的“戏份”在减少,这种情况较容易体现在起始年级阶段。

1.对话失衡

对话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对话结构的表现之一是双方的平等。我们看到,在使用“小蜜蜂”的对话现场,教师的声音是洪亮高亢的,而学生由于仅靠嗓子,只能发出如蜜蜂振翅般的嗡嗡声,对话的平衡就此失调。尤其在起始年级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因为年龄小或陌生感,不敢也不愿意主动对话。

2.倾听失衡

从听的角度分析,学生习惯了听教师持“小蜜蜂”的高分贝,当其他学生本色发音时,听觉神经接收的是“断崖”般的轻言细语,从“高音区”突击转换到“低音区”,学生倾听的平衡产生失调。如果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高谈”却不适应同伴的“低语”,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低效的;没有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则不会真正发生。

3.角色失衡

在看得见的“对话失衡”和“倾听失衡”下,“小蜜蜂”高音背后隐藏的是看不见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失衡”。师生地位平等是教与学活动的基础,但从学生内心来说,自己的“儿童角色”在教师的“成人角色”面前,是要“听老师话”的,是弱势地位。教师长期的“大音量”更会让学生产生“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强势地位”的错觉,无形间扩大了师生之间的“位势差”,使两者地位更不平等,造成师生角色平衡的失调。

4.空间失衡

一栋教学楼有若干层,每层有若干间教室,每间教室里都发出“小蜜蜂”的扩音,尤其有些教学楼是环形楼宇,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听到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笔者曾多次试验,在教学楼某层的中间教室上课,能清晰地听到两边及对面教室里传来的声音。教师使用“小蜜蜂”的目的是让本班学生能听得清,结果造成了相互干扰,反而听不清了,造成了空间平衡失调。

三、“小蜜蜂”使用思辨

一面是“小蜜蜂”的独特功能和使用价值,一面是“小蜜蜂”高音下的教育平衡失调,如何有效使用“小蜜蜂”,既能发挥其自身价值又能减少其“副作用”,这是教师需要思辨的问题,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需求。为此,笔者及研究团队做了以下实践探索。

1.根据活动时空,选择性使用

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主要囊括课堂学习、课间休息、午间就餐、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社团活动等;活动空间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内有教室、功能室、图书馆、餐厅等,室外有走廊、操场等。基于教师组织活动时的音量需要,可根据学生活动时空选择性地使用“小蜜蜂”,充分发挥“小蜜蜂”的扩音功能。如在学生课间休息、午间就餐、大课间活动及室外体育课等情形下,适时使用“小蜜蜂”,既能让学生听得清,也能使教师的嗓子得到保护;而在教室内学习、图书馆阅读等,教师可关闭“小蜜蜂”,让师生交流自然平等发生。

2.结合活动内容,针对性使用

学生在校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因此,教师不能仅根据自己的需求全天候使用“小蜜蜂”,忽视学生的感受。依据实践,我们发现在学生需要“静”的时候,较低的音量和较慢的语速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学习效率;在学生“动”的时候,较大的音量和感染性的语调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与激情。因此,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内容针对性地使用“小蜜蜂”,发挥其积极作用。如上午第一节数学新授课,教师本色发声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而下午的音乐课,既要有教师的领唱又要播放音频,此时使用“小蜜蜂”,课堂效果会更佳。

3.增加发声主体,合作化使用

学校“小蜜蜂”的使用者基本上是教师,教师的“一声独响”造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失衡。为此,我们建议教师在使用“小蜜蜂”时,适时地把话筒递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声主体。学生原来的“嗡嗡声”被放大,象征了学生的“存在”,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生生合作化使用“小蜜蜂”,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小蜜蜂”便携的话筒线和装置让合作使用成为可能,也让“小蜜蜂”的功能价值最大化。

4.调整“蜜蜂”位置,动态化使用

表面上看,“小蜜蜂”是为教师服务的;而“小蜜蜂”的本质是为教学活动、学生发展服务;因此,“小蜜蜂”服务的核心应该是学生。所以,“小蜜蜂”不应始终挂在教师的身上,而应在教室里“流动”,使用的主体应该是动态的:谁发言谁使用,学生交流表达时就主动拿起“小蜜蜂”;谁需要谁使用,学生在交流表达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使用。当“小蜜蜂”的使用主体从教师变为学生,课堂教学的美好便“飞向花丛中”。

新时代育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需要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精准化;教师也要善于做反思型、学术型教师,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每一种教学方式,每一件教学设备,即便再好,也不能“遮住”学生,阻碍学生的发展。恰如“小蜜蜂”,虽好,思辨使用,更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指向思维生长的‘问题·探究初中物理课堂建构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b/2020/02/77)阶段性研究成果;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教育质量提升的课堂教学规程优化研究”(课题编号:L/2020/38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蜜蜂课间蜜蜂
小蜜蜂嗡嗡嗡
我是勤劳的小蜜蜂
小蜜蜂,对不起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蜜蜂
蜜蜂
快乐课间
蜜蜂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