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让课堂互动走向思维更深处

2023-05-12沈素兵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者教室师生

沈素兵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善于倾听是课堂有效对话、深度交流的基础。文章以课堂观察中的实例,来解析课堂倾听中的“平等、尊重、等待”有效策略实施路径及旨向:力戒“虚假主体性”现象,共享平等带来的美好时光;摒弃“表面热闹”的课堂,共享尊重引发的心心交融;用好交响曲中的“休止符”,享受等待留白带来的祥和。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倾听 对话 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情境,它通过构建学习的主体与客观世界、各主体之间、主体与自身的“对话”关系,形成“课堂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实则是一种“对话”,教师应让倾听成为课堂有效交往的基础,建设“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交往互动,把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一、力戒“虚假主体性”现象,共享平等带来的美好时光

【案例1】2022年9月某日,县教体局研修员来本校调研,听了12节课,感觉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堂质态欠佳。

课堂质态“降温”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破解这个症结呢?佐藤学对此认为是“教师在意识深处,追求虚假主体性的形式主义所造成的”。从听的视角来分析,有三种值得我们关注的“虚假主体性”现象:一是课堂里大量的合作学习,被所谓“优等生”包办,导致其他一些孩子没机会、没地位、没有存在感;二是教师常常打断学生的个性化发言,只想听自己意料之中的声音,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其他的回答置之不理;三是喜欢听“优等生”的声音,对学生那些看似模糊、稚嫩的发言,却显得不耐烦、等不得,尤其是所谓“差生”的声音很少听,即便偶尔听之,也常粗暴打断。正是这种“不平等”,使学生怀疑甚至反抗被形式化的主体性,表现出拒绝发言,无表情地呆坐。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活生生的人,教学应该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为了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强化其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走在学生当中倾听,营造平等、互助、民主的课堂氛围,师生间、同伴间共享愉悦时光。具体来说,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名学生的声音,耐心等待他们把话说完,不打断,不代答,鼓励学生用整段话回答问题,表达见解;用春风般的微笑,用期待的眼神和由衷的肯定鼓励发言学生,进而产生知识、情感甚至价值观齐鸣共振的“三重奏”。只有让学生浸润于平等的课堂倾听氛围中,方可使交往成为当然,互动成为自然,学生的思想变得自由,深度思维才成为可能。

二、摒弃“表面热闹”的课堂,共享尊重引发的心心交融

【案例2】在一堂散文《春》的教研课上,教者要求各学习小组选择“春草、春雨、春花”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赏析。笔者近旁的一组中,有三个女生都选了“春花图”,唯有一个男生更愿意欣赏“春风图”,相互僵持不下。该组女生在全班展示时,男生的思维和情绪则一直处于游移状态。

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在相互间的合作中,合作自然离不开彼此的交流,而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或主张很重要。他人的观点如同火花能点燃更精彩、更深刻的思想,这便是倾听的价值所在。因此,倾听的课堂“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的热闹的教室,而是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心与心的交融”。在这样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构筑着一种信赖关系,即使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

在案例2中,学生仅是听“音”,而未真正地听“心”——学习任务中的“喜歡的段落”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组长考虑到合作目标的一致性,却忽视了组员个体的内心选择,即“有表面温度”的小组合作背后隐藏着对“异体”的排斥。真正的有效倾听,是听同伴言语中包含的主张、思路、情感等,产生诸如“你们的选择真是独辟蹊径,很有见地”“他的见解、想法及方法真不简单”这些情感共鸣,求得相互间的心心相通,体现尊重和理解。

学校有“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不讥笑讽刺”“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之类的学生倾听要求,这是学生倾听互动中的尊重原则的体现。同时,教师要做到脚勤、眼勤、耳勤、脑勤,可以“点面结合”地深入小组中,认真看,仔细听,即时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若出现观点纷争、互不相让的场景,则意味着思维的碰撞擦出了智慧火花。

三、用好交响曲中的“休止符”,享受等待留白带来的祥和

【案例3】在“Rt△全等的判定”知识的教学中,教者提问:“如果两个Rt△中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Rt△全等吗?”立即就有学生说是“全等的”,理由是“最近学的都是关于三角形的全等”。教者追问:“那么如何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教室陷入沉寂,大家都沉思起来……

此处,教者没有因学生从不成熟的经验出发,得出“这两个三角形肯定是全等的”草率结论而怪罪孩子,而是请学生继续思考,再组织学生就验证方案进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动手操作,最后验证猜想。

小小的一个细节处置,可谓一石激起涟漪无数。正是教者的一句点拨,才使教室有了静静的时空。这种“静”看似只是表面的,但此时学生内心绝对是“风起云涌”,因为教者留给了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面对问题,学生在联想、思索,这种短暂的表面沉默,是有深度思维的学习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其本质也是一种“倾听”,是学生倾听自己与内心的对话。佐藤学说,好的课堂应该是交响曲。那么片刻的沉默就是“交响曲中的休止符”,休止不是休息,更不是没有,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思维是沸腾的。事实证明,教师的“留白”,唤醒了学生既有经验。议论、展示引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勾连出学生的方案设计、操作探究、小组合作。整个过程灵动而有生机。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者不能为完成任务而紧追急赶,而应该接受、尊重孩子的“慢”,用等待、鼓励和引导替代责怪、催促,甚至可借用“留白”的手法,相机留给学生暂时性的“空白”时空。正如学校“倾听与表达的基本操作要领 ”要求教师的第一条便是“学生发言前,一般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停留不少于7秒钟”;相信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的内心世界活跃起来。师生共同珍惜短暂而宝贵的“静默”,构建一种安心的学习氛围。唯有如此,才有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时的思维碰撞、意见的补正,以及不同观点的纷呈。

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与文本、生与自己内心的深度交互,从独立的听众到彼此的交往、对话、互助,我们不仅要听到交流中流利通畅的表达,还要用心倾听彼此心灵深处的小小滴答声。互相倾听是学生相互学习的基础,其中有自我有力的约束,也有对别人的深切关注,还有彼此间的平等、尊重、等待。领下任务,带着情感,共同前行。只有这样,才能感受非同一般的生命的安宁与祥和,并欣喜于课堂中你来我往、直入心灵深处的深层交往,实现自主、合作、深度思维的真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者教室师生
“313”教室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麻辣师生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