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创新发展及其意义

2023-05-11刘镇江刘振中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安全观核能中国共产党

刘镇江,刘振中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核安全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对核安全问题的认识发端于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的重要历史事件。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关注和重视核安全,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核安全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创立者,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重要推进者。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前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安全思想的基础上,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核安全问题进行了深邃的战略思考,作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论断,从多个方面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为推进中国核安全治理和全球核安全治理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科学遵循。

一 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此为党的核安全理论的形成期。第二个历史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至党的十八大前,此为党的核安全理论的深化期。第三个历史阶段从党的十八大开始至今,此为党的核安全理论成熟期。三个阶段的发展逻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性以及旺盛的生命活力。

(一)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对核问题的认识是从如何看待核武器的军事作用和政治作用开始的。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其巨大杀伤力引起世界震惊,新式武器特别是原子弹决定战争胜负的言论甚嚣尘上。针对原子弹决定论,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不应该夸大核武器的军事作用,要反对唯武器论。毛泽东明确指出:“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1]1133“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1]1194-1195在毛泽东看来,原子弹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有一定的军事和政治作用的,但是不应该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被它吓倒。因此,在朝鲜战争中,当美国总统杜鲁门威胁使用原子弹时,毛泽东掷地有声地说:他打他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

基于对原子弹军事、政治作用的科学分析,针对美国动不动就要对别人搞核威胁、核讹诈以及原子弹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重要象征的现实,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作出了研制原子弹的伟大决策。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搞一点原子弹以打破美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捍卫国家主权,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保卫世界和平。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2]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中国政府在发表的声明中向全世界郑重指出:“核武器越是为美帝国主义及其合伙者所垄断,核战争的危险也就越大。他们有,你们没有,他们神气得很,一旦反对他们的人也有了,他们就不那么神气了,核讹诈和核威胁的政策就不那么灵了,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可能性也就增长了。”[3]为了争取实现消除核战争风险、防止核扩散并最终消灭核武器的崇高目标,毛泽东领导制定和实行了以维护核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宗旨的新中国核政策,即“中国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维护核不扩散,不在外国部署核武器,不以核武器相威胁”的“四不”政策,“并从核武器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关系、核武器的精度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所具有的崇高政治责任感和道义感”[4]。由此,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得以创立并初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深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相对缓和。邓小平同志敏锐察觉到国际形势的变化,认为世界大战在短期内打不起来,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与此同时,国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核能的和平利用。于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启动了核电站建设,我国的核工业也由过去的以生产军工产品为主,转型为军民结合,并以生产民用产品(核电)为主。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核安全理论与时俱进,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人在继承毛泽东核安全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展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安全理论。一是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由过去主要关注核能军用安全扩展到既重视核能军用安全又重视核能民用安全。二是充分肯定了核能和平利用的经济和民生价值。20世纪80年代,针对有些香港人士对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疑虑和批评,邓小平明确指出:“核能是个好东西,不能抛弃。我们在这方面起步太晚了。香港人应该责备我们起步太晚,而不应该责备我们现在积极搞核电站。”[5]三是极端重视核能和平利用特别是核电利用的安全问题,把“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确定为核能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要求确保核安全和环境安全。四是在“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引领下,我国核能事业领域形成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安全文化。五是强调实现核电国产化目标,通过科技自主创新为核能利用提供安全保障。1991年,江泽民在一封关于提升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发展的能力以维护国家核安全的建议信上批示:“今后我们还是要自己搞核电,设备不能老是买下去,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基础,所提意见是有道理的。”[6]六是积极主张加强核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我国先后加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核供应国集团等国际核安全合作平台,积极参与核能和平利用和防止核扩散的国际合作,对核出口实行严格的安全保障。特别是2010年和2012年,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核安全峰会并分别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核安全挑战 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深化合作 提高核安全水平》的讲话,阐释了对核安全问题的认识和主张,表达了中国政府希望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态度和愿望。胡锦涛指出:“核安全问题事关核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事关国际和平与安宁。”[7]“实践证明,只有确保核安全,才能保障核能可持续发展。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深化合作,努力提高全球核安全水平,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应有贡献。”[8]

(三)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成熟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使得国际核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国际社会面临着包括核恐怖主义威胁在内的各种核安全风险和挑战。朝核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尤其是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严重核事故以及因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而导致该协议难以执行下去的困境,使得全球核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国际社会对核能利用充满疑虑和不安,核能安全遭受普遍质疑,“反核”“弃核”声浪高涨,核能事业处于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如何科学理性地认识核能的价值,如何确保核安全以保障核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变革和创新国际核安全治理机制,这是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民谋利益、为世界谋和平谋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史地承担着为实现全球普遍持久核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责任与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国际核安全问题。继胡锦涛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核安全峰会之后,习近平又于2014年和2016年参加了第三届和第四届国际核安全峰会,先后作了题为《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和《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 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两次重要讲话对国际核安全的认识与胡锦涛前两次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同时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国际核安全问题的最新思考和治理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国际影响力,推进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在国际核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国内核安全形势也有新的变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核能事业快速发展,目前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数量位于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规模世界排名第一,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核电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大国。核能事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核安全压力的同步加大,我国核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和平利用核能,使核能更好地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2014年4月,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首次将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明确了核安全的重要地位。2015年适逢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习近平作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习近平在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核安全峰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核安全的重要讲话以及对发展核工业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核安全和世界核安全的高度重视,明确回答了在当今时代为什么要加强核安全治理、如何加强核安全治理等重大问题,由此形成了视野宽广、内涵深刻、胸怀博大、方法科学、意义重大的中国核安全观。中国核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是对中国60多年来发展核能事业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对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继承发展和重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核安全观的提出,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系统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臻于成熟和完备。

二 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创新发展

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国际核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特别是“四个首次提出”有力地把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发展和推进到一个新高度、新阶段、新境界。

(一)首次提出中国核安全观,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系统性

在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发展史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人对核安全问题都有过思考,也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从总体上看,他们对核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影响因素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全面,还没有明确提出“核安全观”的概念。一种理论、一种思想,只有发展到能够总结提炼出包含独特内涵的哲学世界观、价值观的时候,才能说它已经具备了系统化、体系化的特征,才能说它已经达到了成熟和完备的阶段。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人核安全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加强中国核安全和世界核安全的重大现实需要,首次在国际场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核安全观的科学概念,系统地、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核安全问题的态度、立场和主张。2014年3月24日,第三届国际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习近平在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9],这就是中国核安全观。中国核安全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系统化、体系化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核能利用和核安全治理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核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具体表现为“三个坚持”,即坚持理性的核安全观、坚持协调的核安全观和坚持并进的核安全观。

第一,坚持理性的核安全观,就是要理性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核”及核能的价值,反对非理性、非科学和片面地对待“核”。一方面,要充分地认识到核能具有清洁、环保、高效等优点,核能的和平利用具有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价值,因此要重视核能的和平利用,而不能因为历史上发生过几次核事故就盲目地“反核”“弃核”。另一方面,在看到核能价值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核能利用存在的安全风险,要深刻认识到一旦发生严重核事故,将会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因而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核能。在理性地看待“核”以及核能利用价值的问题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原子的发现和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极大增强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核能发展也伴生着核安全风险和挑战。人类要更好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挑战,维护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9]

第二,坚持协调的核安全观,就是要深刻地认识到核能利用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关系,善于用协调和统筹的方法解决矛盾和处理好各种关系。譬如,核能的利用存在发展和安全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于推动核能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又如,维护核安全既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同时又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何处理好维护核安全的国家责任与国际责任的关系,事关普遍的、持久的核安全。再如,彻底解决核安全问题,既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如何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国际社会推进核安全进程所面临并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上述矛盾和问题,习近平认为要用系统的观念去分析和把握,用协调和统筹的方法去解决。

第三,坚持并进的核安全观,就是在加强国际核安全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提升各国核安全水平,努力推动核安全进程全球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核安全是共同的,不可分割的。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核安全,无法支撑起普遍的核安全。只有各国核安全的水平都提高了,才可能有全球性的核安全。这就需要最大限度激发世界各国参与国际核安全进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增强各国核安全治理能力,为实现世界普遍的、持久的核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国际核安全进程,使各国既从中受益,也为之作出贡献,争取实现核安全进程全球化。”[9]“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协调并进势头。”[10]

习近平提出的“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充分彰显了其内涵的丰富性,把握核安全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战略性,从而使得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完善。

(二)首次提出将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人民性

安全是指人和事物没有受到威胁和伤害,因而处于一种没有危险的状态。人的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有了安全的保障,人们才有可能幸福地学习、生活和工作,社会才有可能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没有安全或失去安全往往意味着失去一切。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安全无小事,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全权益放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强调人民安全至上,突出安全的人民性,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和最鲜明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指出:“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11]。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由包括核安全在内的11个要素构成的“大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一次明确把核安全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强调核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的重要性,强调维护核安全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核安全问题上的人民立场。

第一,维护核安全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生命权和财产权是人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安全的首要内容。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全,让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12]58核能蕴含着巨大能量,具有威力无穷的特点,利用得好,能够造福人民;利用得不好,如发生严重核事故或被用于战争或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其破坏力则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害。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几次严重核事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维护核安全是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和环境安全的大事。我国作为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大国,面临的核安全挑战仍然严峻。“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快速发展使得核安全的任务剧增,核恐怖主义威胁日益凸显,地区热点核问题延宕难决,核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明显上升。”[12]180-181为了更好地应对核安全挑战,习近平从维护人民安全的立场出发,多次强调发展核能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他深刻指出:核能和平利用拓展了人类发展美好前景,但是“如果不能有效保障核能安全,不能妥善应对核材料和核设施的潜在安全风险,就会给这一美好前景蒙上阴影,甚至带来灾难。要使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9],并且做到“核能事业发展不停步,加强核安全的努力就不能停止”[9]。

第二,维护核安全是使核能安全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安全利用核能和核技术息息相关。在安全的前提下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了条件。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新动力,具有化石能源不具备的许多优点,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核能虽然不无风险,但其本身也是一种财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艰巨任务,而能源供应显然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相比于化石能源,核能其实有很多优势。”[1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艰巨任务,面临着能源不足的困难。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和平利用核能无疑是富国强国、富民利民之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选择。因而,习近平对核能造福人民的民生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指出:“作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如同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为人类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拓展了美好前景。”[9]此外,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术不仅可以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而且还可以推动工业、农业和医学的发展,促进核仪器仪表、辐射加工、核农学、核医学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学科的进步。目前,核技术(如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医疗当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总之,安全地、高水平地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术既是发展经济之必须,又是核能和核技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的重要体现。

第三,维护核安全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积极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14]在包括核安全在内的国家总体安全问题上,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深刻阐明了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核安全必须依靠人民,从而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打造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的道理。核能利用作为人类特殊的实践活动,核能行业作为特殊的行业,对普通群众而言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使得群众缺乏对“核”的正确认识,往往是“谈核色变”,对“核”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惧,从而远离“核”甚至是盲目排斥“核”。这种状况使得群众较少参与核安全活动,导致核安全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维护核安全无疑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核行业的科学管理。除此以外,维护核安全还需要人民群众包括核行业广大职工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核行业开展核安全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培育人民群众核安全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核安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人民群众了解核安全、参与核安全、维护核安全,从而打牢维护核安全的群众基础。维护核安全如同维护其他形式的安全一样,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是需要提高全社会对核安全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程度的。因此,习近平指出,维护核安全除了要强化国家责任、加强核行业的行业自律外,还需要人民群众树立核安全意识。他说:“学术界和公众树立核安全意识同样重要。我们要鼓励各国智库密切关注国际反核恐怖主义形势,积极开展核安全学术研究,并就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促进各国核安全工作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建议。我们还要做好核安全知识普及,增进公众对核安全的理解和重视。”[10]

(三)首次提出核安全领域的四大关系及处理方法,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科学性

推动核能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二是需要科学方法的应用和支撑。前者解决的是核能利用的方向和目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核能利用的方式和手段问题。众所周知,方法好,事半功倍;方法不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核能利用同样如此。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保障核能安全利用,这是关系到核能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核能安全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多种影响因素,涉及多重关系。只有抓住影响核能安全的主要因素,处理好涉及核能安全的基本关系,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核能安全的本质和规律,真正解决核安全问题。习近平在国际核安全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关涉核安全的四对基本关系,并从辩证思维的高度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核安全的方法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指出,要在全球实现核能的持久安全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涉及核能安全的四对基本关系,做到“四个并重”,即“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9]。

第一,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做到发展和安全并重。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涉及到要不要发展核能以及以何种方式发展核能的问题,因而是核安全领域的首要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这对关系直接影响到核能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片面思维。一种是只重视核能利用的巨大价值,而忽视核能潜在的安全风险,甚至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安全要求,最终酿成核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核电站为了经济利益违反安全准则,超期服役。另一种是因为核能发展伴生着核安全风险和挑战,因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严重的核事故而盲目反对核能利用,坚持“拒核”“弃核”立场。在习近平看来,上述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非科学的思维,既不利于核能和平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又不利于核安全问题的解决。习近平认为,发展和安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对立的方面,又有统一的属性,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绝对对立起来。正确的态度是把发展和安全统一起来,做到发展和安全并重,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并使之有机融合。一方面,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核能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经济社会发展“赤字”问题,从而为国家安全和世界安全奠定坚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能,因为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让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只有实现安全保障,核能才能持续发展。”[9]

第二,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做到权利和义务并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核安全领域的重要关系,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核安全权利是否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满足以及享有核安全权利的国家是否应当履行核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义务关系问题与核安全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密切相关,解决得好,有利于形成全球核安全合力。否则,就会影响国际核安全进程的推进。习近平认为,国际核安全领域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对等,不可分割,因而要并重。一方面,国家不分大小,一律是平等的。各国维护自身核安全的正当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不能被忽视,更不能被践踏和剥夺。由此,习近平指出:“要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尊重各国保护核安全敏感信息的权利。”[9]另一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国在维护自身核安全正当权益的同时,还应当树立规矩意识、责任意识,遵守核安全国际法律和制度规定,承担相应的核安全责任。据此,习近平强调:“各国要切实履行核安全国际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9]

第三,正确处理自主和协作的关系,做到自主和协作并重。自主和协作的关系是核安全领域的第三对重要关系,这对关系涉及到如何处理一国核安全与世界普遍核安全的关系问题。在习近平看来,每个国家的核安全与世界普遍核安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每个国家的核安全是世界普遍核安全的前提,只有每个国家确保了自身的核安全,世界普遍核安全才有了牢固的基础。核安全首先是每个国家内部的事情,每个国家都有权利自主决定采取何种保障核安全的措施。因而,每个国家对核安全重视的高低程度、采取安全保障手段的强弱程度,直接决定了本国核安全的最终结果并进而影响世界核安全的走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每个国家自主作为的重要性,指出:“核安全首先是国家课题,首要责任应该由各国政府承担。各国要知责任、负责任,强化核安全意识,培育核安全文化,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技术水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9]“作为国家领导人,我们有责任使核安全得到充分重视,有必要对国际反核恐怖主义形势进行经常性审议。”[10]另一方面,每个国家在做好自身核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到自主和协作并重,努力追求和实现共同的、普遍的核安全。因为在互联互通的当今世界,“核安全也是全球性课题。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一国核材料丢失,全世界都将面临威胁。实现普遍核安全,需要各国携手努力”[9]。

第四,正确处理治标和治本的关系,做到治标和治本并重。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是核安全领域第四对重要的关系。所谓治标,就是“就核论核”,着重解决直接影响核安全的各种问题和因素,如加强科学管理、防止人为失误、发展先进安全核能技术等等。治标的特点是重眼前重当下,解决的是核安全的显性问题。所谓治本,就是跳出“就核论核”的局限,站在超越“核”的更高更广视野来审视核安全问题,着重从根源上解决核安全问题。治本的特点是重根本重长远,解决的是核安全的隐性问题。习近平指出,治标和治本要并重,要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一方面要治标,即“完善核安全政策举措,发展现代化和低风险的核能技术,坚持核材料供需平衡,加强防扩散出口控制,深化打击核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是消除核安全隐患和核扩散风险的直接和有效途径”[9]。另一方面还要治本,“只有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和谐友善的国家关系,开展和睦开放的文明交流,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问题,实现核能的持久安全和发展”[9]。习近平标本兼治、治标治本并重的核安全治理观,具有高度的全局性和深远的战略性,是唯物辩证法在核安全治理问题上的成功运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科学性。

(四)首次提出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世界性

当今世界,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又是对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人类命运与共的现象反映在世界各个领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核安全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核安全领域命运与共的特征十分突出。“当前,人类社会一方面处在核安全利益共同体中,另一方面又处在核安全风险共同体中,面临着核事故、核扩散特别是核恐怖主义威胁的共同风险。”[15]针对核安全领域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和威胁,习近平警醒指出:“核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核安全事件影响超越国界。在互联互通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10]解决全球核安全领域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正确做法是:“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前提下,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到核安全事务中来,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努力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10]习近平提出的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既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和拓展,又是对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世界意识和人类情怀的生动表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世界性。

第一,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人类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始终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为人类谋和平谋发展,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懈奋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具有深厚的人类情结和天下为公的世界情怀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特质。这一特质在国际核安全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核安全作为安全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状况,是全人类福祉所系。加强全球核安全治理,维护国际核安全,对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保障全人类共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基于全人类前途命运、立足于建立全球普遍核安全而提出的崭新论断,具有深厚的心系天下的崇高情怀。因为它着眼的不是哪一个特定国家和特定地区的核安全,而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核安全;关注的不是哪一个特定人群的核安全,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核安全;追求的不是一时的核安全,而是持久的核安全。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蕴含着共同安全、集体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伦理内涵,反映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的“合和”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铭记全人类福祉”[10]的价值追求和世界情怀。

第二,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世界意识。一种理论是否具有世界意识,主要是看它是面向世界的,还是仅仅面向自身;是开放性的理论,还是封闭性的东西;是包容性的思想,还是孤芳自赏的傲慢与偏见。习近平关于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性和包容精神都十分鲜明的思想,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世界意识。一是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阐释了加强全球核安全治理的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对解决国际核安全问题的全球思考和世界胸怀;二是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出发,求同存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际核安全领域公平公正原则,主张通过加强世界各国在核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以实现共赢的目标。在加强全球核安全治理问题上,强调国家不分大小、穷富、强弱都有参与国际核安全事务的平等权利,强调要把所有国家都纳入国际核安全进程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全球核安全治理合力,强调通过共商共建、合作共赢的方式以寻求世界普遍而持久的核安全,这是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要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开放包容精神和世界意识。

三 习近平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体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中国化时代化,指导新时代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引领全球核安全治理正确方向等多个方面。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教条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极其重要的历史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短暂的过程,而是永远在路上,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而不断推进和深化。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6]并要求全党在新的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安全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关切。马克思主义安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初创,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中国化时代化肇始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人给予了深化和推进,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则是最新理论成果。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产生和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新境界。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核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中国化时代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核安全观,着眼于全球核安全发展大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安全观基本原理并与中国具体的核实践相结合,为新时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核安全道路指明了方向。中国核安全观以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从核安全这一特殊领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中国化时代化进程。

(二)指导新时代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核能事业进入了安全高效发展的新阶段。在新时代,我国核能事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重大挑战和压力,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在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进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成果对现阶段我国核能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作用。

第一,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核安全观为新时代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核能事业自20世纪50年代开启,迄今为止经历了起步发展、适度发展、积极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安全高效发展阶段。所谓安全高效发展,一是指安全发展,二是指高效发展即高质量发展。安全高效发展是当前我国核能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现阶段我国制定的核安全战略目标。安全高效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实现安全和发展两个目标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中国核安全观的基本要义是“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强调安全是核能事业的生命线,质量是核能事业的灵魂。只有确保核安全,才能保障核能可持续发展。只有做到高质量发展,才能推进核能安全高效发展。中国核安全观的科学方法论是倡导“四个并重”,首先是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强调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安全的基础,主张安全和发展两个目标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实现,反对把安全和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2015年,在对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17]习近平提出的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是对中国核安全观的生动诠释。总之,中国核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核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已作为核安全事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以下简称《核安全法》),成为新时代引领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二,习近平关于强化核安全文化的思想为新时代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道德遵循。安全是核能事业的生命线,确保核安全是核能利用的根本道德要求。确保核安全,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尤其是人的职业操守、价值准则、自律意识、责任担当最为重要。纵观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几次严重核事故,既有技术的原因、自然灾害的原因,又有人为失误的原因,并且人的因素往往是关键性因素。因此,不断提高核能行业每一位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是维护核安全极其重要的方面,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习近平高度重视核安全文化建设。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他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他指出要强化核安全文化,并对核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了阐述。他说:“法治意识、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是核安全文化的核心,要贯穿到每位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中,使他们知其责、尽其职。”[10]习近平关于强化核安全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道德遵循。2014年,我国政府首次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态度和坚定立场。在习近平强化核安全文化的思想引领下,我国持续不断地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规范和引导核能行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核安全事业高于一切,核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严慎细实规范监管,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核安全精神和“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验证、凡事有据可查”“以核为先、以合为贵、以和为本”等优秀核安全文化理念[18],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职,全行业共同维护核安全的良好文化氛围。

第三,习近平依法治核思想为新时代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体现在核安全领域,就是依法治核,推进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核工作,不断推进核安全工作机制化、法制化。一是“将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写入国家安全法,明确了对核安全的战略定位。”[10]二是努力完善国家核安全法规体系,颁布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2017年9月1日颁布、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核安全法》是我国核安全领域的根本法,它的出台和施行对于保障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核安全法》从“高”制定核安全标准,从“严”加强核安全监管,从“重”强化核安全执法,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依法治核、确保核安全的高度重视。《核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既适应了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最紧迫的需要,同时它也是习近平依法治核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在习近平依法治核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不断完善核安全国家法律框架,持续强化核安全法规标准建设,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实现了核能开发利用安全监管全覆盖,为推进新时代我国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三)引领全球核安全治理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在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核安全理论过程中所提出的中国核安全观、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等重要思想,是对国际核安全治理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为引领全球核安全治理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正如《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所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倡导打造全球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为新时期中国核安全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推进核能开发利用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持久核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18]“中国核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核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安全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为解决核安全全球治理的根本性问题,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原则、方法和路径。”[18]

第一,习近平深刻阐释了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的重要意义。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建立的现行国际核安全体系虽然在早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内部固有的矛盾和弊端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难以解决。现行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在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全球核安全形势、解决全球性核安全问题时,往往是应对无力甚至是束手无策。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全球核安全问题的解决和核能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安全进程。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对现行的国际核安全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刻不容缓。基于此,习近平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把讲话题目确定为“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 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习近平深刻阐述了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的重要意义,指出:“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是核能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推进全球安全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完善世界秩序的重要环节。”[10]

第二,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的中国方案。现行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存在公平性缺乏、合作意识淡薄、价值目标自私狭隘等突出问题。所谓公平性缺乏,是指这一核安全体系主要考虑和满足西方国家在核安全领域的各种权利,很少尊重和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核安全事务的权利;所谓合作意识淡薄,是指这一核安全体系重视西方国家的作用,轻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所谓价值目标自私狭隘,是指这一核安全体系重视西方国家的安全利益,追求单赢,忽视甚至否定发展中国家对核安全的利益诉求。显然,具有如此严重缺陷的现行国际核安全体系是无法有效引领全球核安全治理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当今世界迫切需要对现行国际核安全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需要重构一个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照顾所有国家安全关切的、新的国际核安全体系。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推动现行国际核安全体系变革和创新的使命。习近平坚持问题导向,秉持天下为公情怀,针对现行国际核安全体系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中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说:“中国将坚定不移参与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和平利用核能事业的成果。”[9]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再次重申:“我在海牙峰会上主张构建一个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以公平原则固本强基,以合作手段驱动发展,以共赢前景坚定信心,为核能安全造福人类提供强有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10]习近平提出的以公平为原则、以合作为手段、以共赢为目标的国际核安全体系构建方案是核安全治理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明显超越了公平性缺乏、合作意识淡薄、价值目标自私狭隘的现行国际核安全体系,为引领全球核安全治理正确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此外,在中国核安全观指导下,“中国逐步构建起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人才支撑、文化引领、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等为主体的核安全治理体系,核安全防线更加牢固”[18]。中国打造的核安全治理体系从实践的维度为世界各国构建符合自身国情的核安全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为加强、完善国际核安全体系贡献了中国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在核能的民用领域为推动全球核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而且在核能的军用领域为推动全球核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2022年1月3日,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首次就核武器问题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联合声明》的发表对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减少核战争风险、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具有积极意义。在《联合声明》的磋商过程中,中方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推动各方把“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重申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等重要内容写入了《联合声明》中。2023年2月21日,中国政府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以下简称《文件》),明确提出:“坚决维护‘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共识。遵守2022年1月五核国领导人发表的《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加强核武器国家对话合作,降低核战争风险。维护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石的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积极支持有关地区国家建立无核武器区。促进核安全国际合作,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19]《文件》发布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称赞,为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安全观核能中国共产党
“数”说核能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核能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例谈计算核能的五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