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3-05-11李茵
李茵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041)
一、案例基本情况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学生,该生性别男。在2021年至2022年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排查中该生被系统判断为二级心理问题,可能存在冲动、偏执等心理问题。根据普查结果,在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选定时间与该生进行初步的单独访谈。交谈以关注学生入学适应性访谈为主题,对该生心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度作出判断,并侧面开展家庭背景等调查。该生身着黑色外衣,头戴鸭舌帽,面戴黑色口罩,衣着整体较为深沉,略有卫生问题,面部表情轻松,但肢体拘束,落座在距离较远的位置上,语言表达与思维逻辑十分清晰,因神情紧张偶有词语重复现象,在交谈过程中了解到,该生童年时期为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父母外出打工。该生与父母关系疏离,内心敏感缺乏安全感。据自述,在初中阶段长期受到同学的校园欺凌,具体表现在体育课程中进行跑步项目时受到同学对其身体的言语羞辱,该生因承受不了压力对自己肢体进行自残以缓解内心焦虑与痛苦情绪,后自行就医,经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服药好转后停药。经初次简单了解沟通后,于心海系统内上报该生情况,并进行日常关注。
2021至2022年第二学期返校后,于3月11日晚因心跳过速至校医院就诊,校医建议前往三甲医院做进一步细致检查。当晚10点陪同前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进行心电图等常规检测,未出现身体问题,医生建议转诊心理科。与该生经过沟通交流后,结合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意见,对其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辅导。期间经一段时间沟通交流与关注后,该生状况逐渐好转,积极与亲人、朋友沟通,自行调节情绪与压力,但因个人恋爱关系出现重大波折,难以走出失恋的阴影,痛不欲生,状态反复,时常出现恶心、呕吐、胸闷、憋气等症状,出现自我怀疑、困惑、想法片面、对事物的判断固执己见、缺乏理智、逃避回忆、认为自己不值得活、生活没有意义频繁自责等表现,无法集中注意力、失去做事情的兴趣和动力、漫无目的、爱幻想、逃避情绪、反应迟钝,做事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精神紧张易发脾气,饮食不规律,有躯体化症状,但有自知力,夜晚失眠多梦,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思维怪圈,无法与自我和解。该生自身性格敏感与情绪失控,同时由于其舍友在宿舍交往中不注意分寸与界限,导致在宿舍内与舍友发生两次大型争吵,因及时介入,并经过班长与舍长等人的多方劝解得以调整与平息。
疫情状态稳定后结合该生自身状况,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予以支持和理解,愿意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以最大限度的合力关注该生身心状况,保证其安全健康发展。后该生前往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专业诊断与治疗,诊断结果为中度焦虑与重度抑郁,返校后遵医嘱服药,但出现疲惫、呼吸急促等副作用,影响学习生活,又因天气炎热,出现烦躁现象。目前总体状况在可控范围内。
二、组织实施(处理处置)过程
(一)针对该生的处置过程
在该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前,依据学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六个一”工程项目内容,针对该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查阅入学学籍档案、经舍友与同班同学反馈、日常观察、与学生父母沟通等方式进行,围绕日常学习、人际交往、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部分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谈话目标提出针对性问题。选择较熟悉、安静的空间,在谈话结束后对谈话过程进行回顾,并记录成案。在信息收集后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存在心理困扰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期更新该生相关台账信息,对该生给予及时关注和帮扶,关注学生网络社交账号。同时安排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培训的班干部、班级心理委员与宿舍舍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该生的日常作息、上课出勤状态、人际交往状态、情绪表现方面的异常状况。在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告知该生目前的心理状态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将所了解到的该生近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情绪状态、睡眠情况等告知家长并表达个人对学生安全的担心,提醒家长做好风险防范。提醒家长与该生谈心谈话,同时建议家长就医前后要做好监护陪伴,起到监护人的作用,承担监护责任,保障人身安全防止学生心理状况恶化,确保生命安全。
在该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后,在发现情况的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汇报。首先收集该生发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事件及自身状态的认知,同时与该生宿舍舍长取得联系,控制该生情绪,陪同该生等待教师前往查看情况。在前往医院就医后,确保心肺功能无异常后,建议转诊心理科。
(二)转介
在发现该生存在严重心理危机后,该生表达与辅导员的谈心谈话效果不佳,并且本人主动提出转介要求。故在征得该生及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同时第一时间上报院系学生工作小组,启动危机干预方案,保证学生安全,按照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操作流程,将学生稳妥地介绍或推荐给与其危机程度相匹配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并协助危机学生赢得最佳咨询和治疗时间。在转介过程中,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提醒家长与学校一起帮助孩子,特别是在关爱孩子时讲究方式方法,相信科学,遵医治疗;要理解而不要责怪,更不指责学生不求上进不努力等;要听从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学生遇到的现实困难并给予帮助,不轻易给学生下结论,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很快就好”,要正视并接纳学生的问题。同时提醒家长信任医生,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能够帮助学生,不能因为药物有副作用就擅自停药,督促学生遵医嘱进行治疗。
三、工作成效与反思
(一)日常心理健康问题干预
为防控学生心理危机,学校形成“学团—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舍长”四级联动防控机制,学团主抓日常防控事项、辅导员落实重要事项、心理委员发挥朋辈效应、宿舍舍长及时反馈个人信息。首先,与学校心理中心协同联动开展工作,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需求,针对最常见的各类心理困扰,开展形式多样、有趣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对各班心理委员开展集体线上培训,通过心理委员MOOC培训课程并获得合格证书后,通过所学知识对班级内部的学生心理问题展开初步关注。其次,依托宿管中心与各辅导员,对各年级宿舍舍长开展线上会议,强调关注疫情期间宿舍内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性,通过每日线上汇报宿舍整体情况与是否有需要上报现象,及时掌控宿舍内部学生心理状况。最后,自开学以来针对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开展辅导员每日上报工作,并利用“心海”系统,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线下或线上的访谈工作,每周进行访谈资料整理,汇总后上报学校。
针对此次疫情的特殊形式,学院开展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强调做好在校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并要加强对心理困难学生的辅导与关怀。对因发烧等特殊情况入住隔离区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通过电话和微信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增强他们战胜疫情的决心。借助 QQ、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介,推送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小视频、文章等,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技巧,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营造积极阳光的心理成长环境。
针对学生学业压力、考试焦虑、情绪管理、求职就业、情感等问题,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线上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交流会及相关讲座,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缓解考试焦虑,引导学生合理地宣泄表达情绪,与各种情绪共处,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并掌控情绪的能力,通过邀请优秀学长分享就业经验、组织模拟面试大赛、组织观摩实习、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等,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去向,发现职业兴趣,觉察优势短板,找到适合的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二)反思与展望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注意: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辅导员教师,通过常态化管理与创新实践,在实施管理单位过程中,把握思政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创新示范引领,着重实践探索,拓展交流空间,提升心理干预能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丰富内涵。充分理解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重要内容。
立足辅导员岗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强化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心,增强政治敏感辨别力,提升学习与执行力。创新思政课堂,心向职教培养,智创裂变辅导新空间。异常情绪多宜解,烦躁心理不宜结。多元视角来把关,用心辅导奋进前。
第一,创新育人拓空间,创建矩阵新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创新联合育人的有效空间。为此,提升新时代辅导员教师的综合素养,将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拓展,是高校智能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是学生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是家校社联合育人沟通的桥梁,是同学们心灵忧伤时倾诉的心肠。通过多元化创新举措,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心理疏导矩阵化空间,分类研究,聚焦实践,智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法,在职业教育双高发展中适应转换新思维,创新管理重育人,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全面提升与联合育人的同步提升。
第二,文化建设大提升,营造氛围大不同。辅导员教师在日常管理与辅导中,要立足校园实际,融入学生学习与生活,营造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文化氛围,走进学生宿舍,“用心”分配和调整学生诉求,积极营造“大家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归属感和安全感。积极组织心理疏导专题活动,用心推出开导学生心智的视频课程,多元聚力,多视角融入,充分提升文化育人的有效空间。在所分管班级内营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互帮互助的温馨氛围。开展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创新辅导模式,提升理论水平,用心服务疏导,实践总结提升。辅导工作更具特色,服务空间更加温暖。
第三,创建品牌育人才,信息融合新空间。充分运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技术学院建立的“心泉”心理工作站,疏导工作在心泉,引导调节在经常,常态沟通心底扬。发挥学院传统疏导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形成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独具特色的育人新模式。党建引领创品牌,聚焦“双减”拓展空间,智创融合,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提升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魅力。拓展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空间,实现传统辅导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机融合,赋予辅导员教师管理的时代内涵,立德树人,厚德育人,品牌建设成为辅导创新管理的有力抓手。
第四,拓宽渠道家校社,联合疏导更阳光。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与管理工作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解决学生内外负荷的“减压器”,是家校社联合育人的“催化剂”,是解决家长焦虑的有效“良药”,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清新剂”,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温暖港湾。强化家校合作心理育人。辅导员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渠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针对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使其了解和关爱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内心需要,并反思自身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满足家校社融合育人的新要求,让智能化的辅导真正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撒手锏。学而思远,加减相宜,更加客观。把握适度原则,学生焦虑自然恢复常态,也许不会出现,此时,此刻,在这里,家长认知的提升,看到孩子能够健康愉快地成长,学生和家长的迷茫、困惑、担忧和焦虑就会烟消云散。社会同样会有一个理性认知,育人再拓模式开展,辅导管理直击短板,正可谓学生异常情绪“宜解不宜结”。[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