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3-05-11张松川刘仁
张松川,刘仁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650)
红色文化是我们国家在长期发展和建设当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红色文化,学习文化精神,宣传文化思想是我们一代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学习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思想,既是传承前辈奋发图强的精神,也是实现自身思想素质发展的重要渠道。
一、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度不高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度不高的现象,反映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则是教师开展了红色文化学习课程,并组织了有关活动,让艺术类大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却缺乏引导他们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类大学生虽对红色文化有较多的认识和了解,但始终无法将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存在割裂现象。新时期,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重走红色文化之旅,或引导学生组织举办红色故事宣讲活动等。同时,高校应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采用红色文化学生画展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1]。
(二)教学方式存在偏差
高校针对艺术学生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偏差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轻视文化知识教育对艺术学生的影响,没有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自身的终身教学目标;其次,由于当下艺术类大学生是在多媒体环境下成长的,使得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想思维与传统的艺术学生截然不同。对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师而言,要尤其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更新,一味“吃老本”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知识的兴趣,降低红色文化对艺术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后,部分高校对学校的育人目标有偏差,在最终的教学成果上也过于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存在对学生技能学习和理论学习过于偏重的教学现象,从而忽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尤其是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学投入也不足。
(三)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欠佳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长大的艺术类大学生,缺乏对过往红色历史的了解,唯一的了解渠道主要集中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缺乏红色思想的浸润,导致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他们不够主动地了解红色文化发展的历程,缺乏对我国时事政治的了解和对国内外时事的不关心等。除此之外,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沉浸于网络世界,理想信念缺失,甚至出现信仰危机的情况,对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了解也不够深刻,仅停留在表层理解。在思想观念方面,他们普遍存在个人主义太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对文化创作的境界不高,缺乏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时期,社会观念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也较大,不利于他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发展,甚至出现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的问题,不利于高效运用红色文化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学生学习生活理念偏差
在学习方面,艺术学生轻视文化知识学习,更加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使得其在接受教师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不配合学习和接受思政教育的教学现象,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最终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理念的偏差,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受传统高考教育思维的影响,在学习理念上依旧认为专业课程最为重要,步入大学只需重视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受社会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个人的发展优劣只与专业技能相关,从而导致对文化知识的不重视。
在生活方面,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过于强调自我的问题,且个性鲜明,主要表现为集体归属感不强,对生活空间整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在对待生活态度方面,艺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使命感不强,使得高校极难开展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或具体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二、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各阶层都有着满满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怀既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源。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国家文化建设者的预备军,对国家未来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强化对艺术学生的思政教育,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往往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在当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过往历史的学习只有通过课堂讲解,缺乏对历史的深刻领会,这导致当下的艺术生爱国主义情怀不强烈,爱国的理解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学习,缺乏以实际行动来落实爱国主义。在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通过讲解红色故事,让艺术生对历史人物和红色文化有较为清晰的理解,通过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化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并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主义[2-3]。
(二)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类前行的明灯。加强对艺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自我的发展信念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对还未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而言,自身理想信念正处于构建的过程中,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不利于学生理想信念的构建。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学生入网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体验网络世界,但由此也导致学生极易受互联网不良思想的影响。高校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在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红色文化所呈现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念,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提高抵御不良文化影响的抵抗力,增强对我国历史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走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
(三)培养历史使命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愈发繁荣,人们的历史使命感不断被削弱,尤其是对于新生代的艺术类大学生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已经逐渐忘却过去发生的艰苦历史。艺术生历史使命感的削弱,会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建设的不重视,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高校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讲红色故事,播放相关历史视频,让艺术生对过去发生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提高其对我国文化传承和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加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激发他们投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旅程中,在培养艺术生历史使命感的同时,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建设,培养一代代新生的文化建设者。
(四)传承艰苦奋斗之风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当下国家所取得的发展成就,都是在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之下,一砖一瓦构建而成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大学生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该种观点是错误的。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任何伟大的作品都不是一帆风顺、自然而成的,而是自身艰苦奋斗下,靠着毅力和心血创作出的作品。在当下这个时代,享乐主义逐渐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不少艺术类大学生处于“躺平”的生活状态。新时期,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艺术类大学生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通过宣讲历史人物的艰苦奋斗历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艰苦发展历史,以及任何一个红色故事背后的历史,都可以警醒当下的艺术类大学生,引导他们走出舒适圈,传承艰苦奋斗之风,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强化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应加强运用红色文化来开展高质量的思政教育,通过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运用红色文化对艺术类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重点要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除了要重视在课堂上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向艺术学生介绍我国的红色故事和历程,还要重点开展实践教育。高校可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实现思想教育效果的提高,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红色文化,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学生和红色文化的发展。在该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红色文化电影的艺术比赛等形式,通过对沿途所发生的红色故事、红色旅途以及红色文化电影的了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该类主题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设施越来越趋近现代化。高校教师在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紧抓时代发展契机,积极应用现代教育设备,开展现代化教育。基于此,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将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增进学生对过往红色知识和历史的理解,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自身要丰富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尤其是对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而言,其所接受的教育习惯和性格特征都与传统有较大差别。因此,高校教师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教学方式的更新,贴合新时代的大学生需求,使得他们可以更加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4]。
(三)筑牢校园文化线下“主阵地”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艺术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艺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高校要增加红色文化走进校园的投入,在教学场所等学生流量多的地方宣传红色文化,使得学生在学习和休闲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红色文化的震撼,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高校要举办相关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文化宣讲主题活动、红色人物纪念等活动,发挥艺术学生的创作天赋,以此来举办相关红色文化展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高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对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筑牢校园文化线下“主阵地”,要以学校为主战场,积极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发展,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开拓网络教育阵地,创新网络红色文化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入网门槛逐年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体验网络世界,甚至在当前,大学生已经是互联网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在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紧抓网络这一重要媒介,积极实现红色资源融入网络教育阵地,通过网络的形式来激发艺术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在开拓网络教育阵地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创新网络红色文化内容,如通过动漫、微电影和微直播的形式,将传统的红色文化形象化,以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红色文化,并运用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巨大提升。这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宣传和传承红色文化[5]。
四、结束语
高校应该积极开发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运用红色文化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使其成为新生代文化发展的传承者和建设者,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同时,实现红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