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队官兵有毒有害化学物认知及个人防护措施掌握情况调查
2023-05-11陈海燕王浩能李婷刘丽娟朱江波高方圆
陈海燕,王浩能,李婷,刘丽娟,朱江波,高方圆
海上作业环境特殊,广大海军官兵长期在舰艇、潜艇等空间有限且密闭的舱室内工作、生活,而舱室中各种设备和系统连续工作以及人体的生活排泄等,会使舱室内环境不断受到各种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污染,若长期接触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1]。舱室内污染源众多,例如塑料、橡胶等结构材料的挥发与分解,油料、燃料、润滑剂、制冷剂等的使用,海军官兵的人体代谢,食物的烹调与腐败等都会产生有毒有害污染物[2]。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材料、新装备陆续应用于各型舰艇、潜艇中,各类新型工业原料、食品添加剂也在海军生活环境中大量出现,这些都会释放出更加复杂的污染物[3-4]。本研究对海军某队官兵进行了相关知识调查,了解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水平和态度,以及对个人防护措施的掌握情况,以期为军队开展预防有毒有害化学物、增强自身防护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海军某队抽取218 名官兵作为被调查的对象。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的方法,以海军某队为单位,以统一的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问卷采用多选题的方式,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无记名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类别、学历、年龄、军龄等;(2)对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包括毒理学基本常识的了解、常见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个人防护措施的掌握3 个部分。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OriginPro 2016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8 份,收回有效问卷218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海军某队218 名官兵的一般情况见表1,年龄18~41 岁[(24.33 ± 5.36)岁],军龄1~21 年[(4.17 ± 3.68)年]。
表1 海军某队218 名官兵的一般情况
2.2 毒理学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
全面了解影响身体吸收有毒有害化学物的内、外在因素,能更好地增强官兵的防护能力。海军某队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对身体的毒作用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回答准确率较高,达到79.36%。此外,官兵能够较好地识别出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的途径,主要的接触途径能够全部选出的官兵占78.44%。但是对于常见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外在和内在因素了解甚少,例如影响身体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外在因素能全部选出的仅有20.64%;而对于会影响身体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机体因素大多数人仅选择了1 个选项,全部选出的仅占18.81%。见表2。
表2 海军某队218 名官兵对毒理学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例(%)]
2.3 常见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调查
在对常见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情况调查中发现,海军官兵对常见的慢性毒性物质和致癌、致畸毒性物质的了解不足。见表3。海军官兵虽然能够识别出常见的、产生毒作用的物质,全部选出的占43.58%;但是对一些能够引发慢性毒性的化合物,尤其是致癌和致畸的化合物知之甚少,能全部选出的官兵仅占21.11%;对于过量长期接触可能有生殖发育毒性的化合物了解更少,所有官兵都不能选择出全部致畸物质。
表3 海军某队218 名官兵对常见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情况[例(%)]
2.4 个人防护措施的掌握情况
海军某队官兵个人防护措施的掌握情况见表4。在遇到有毒有害物质时,大部分海军官兵可以选择最基本的防护装置,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选择3 种的比例占50.46%,但是大部分官兵并未提及防护服、防护鞋套等的使用。
表4 海军某队218 名官兵个人防护措施的掌握情况[例(%)]
2.5 不同分类海军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认知的掌握情况
2.5.1 不同类别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情况 不同类别的官兵中,士官对毒理学基本常识、常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和个人防护措施的掌握方面略优于军官,但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士官服役年限长,生活经验较丰富有关。由于所调查的海军官兵中,义务兵仅1 人,故不进行统计学比较。见表5。
2.5.2 不同学历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情况 本科学历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认知更为全面,这说明学历的高低对认知的广度有一定的影响,本科与高中或中专学历的2 组官兵对毒理学基本常识(P=0.01)、常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P=0.02)、个人防护措施的掌握(P=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军官的文化程度一般高于士官,但是近年来,士官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士官的工作生活经验更为丰富,因此,不同类别和不同学历的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有差异。由于所调查的海军官兵中,研究生仅1 人,故不进行统计学比较。见表5。
2.5.3 不同性别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情况 男性和女性官兵的毒理学基本常识、常见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个人防护措施的掌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不同分类海军某队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认知的掌握情况(分,± s)
表5 不同分类海军某队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认知的掌握情况(分,± s)
注:与高中或中专比较aP<0.05;与大专比较bP<0.05
组别类别义务兵士官军官学历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性别例数毒理学基本常识常见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个人防护措施的掌握1 189 28 10 8.9 ± 2.3 8.0 ± 2.0 13 9.0 ± 2.8 8.4 ± 2.9 15 9.6 ± 3.3 8.8 ± 2.9 71 104 42 1 8.8 ± 2.3 8.8 ± 2.3 8.9 ± 2.2ab 7 9.2 ± 2.8 8.9 ± 2.8 9.1 ± 2.8a 6 9.5 ± 3.3 9.5 ± 3.3 9.6 ± 3.3ab 5男女9.5 ± 3.3 9.7 ± 3.4 204 14 8.8 ± 2.3 9.0 ± 2.2 9.0 ± 2.8 9.2 ± 2.8
3 讨论
3.1 海军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认知的掌握有待加强
本研究发现,海军某队官兵均了解有毒有害化学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与剂量有关系,即低剂量的短期接触并不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海军官兵对有毒有害化学物有比较理性的认知,造成不必要恐慌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在对常见的影响身体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知之甚少,说明海军官兵并不了解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或增强体质等方式可以有效抵御有毒有害化学物对机体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海军官兵不了解在哪种情况下,有毒有害化学物对机体的不良作用较大。
在常见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认知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官兵对产生一般毒性的化合物了解较多,例如油漆和涂料、汽油和煤油、煤烟等粉尘以及铅等金属。但是对于一些若长期过量接触会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化合物认知较少,尤其是对于现代工业生活出现的化合物。例如过量接触烟草,烧烤时,由于物质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多环芳烃类化学物,这些化学物具有遗传毒性、突变性和致癌性,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5];劳保用品、消毒用品、塑料用品中含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多氯联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烷基酚类、双酚类、金属类,以及有机氯杀虫剂和除草剂中所含的物质——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二噁英等,若过量长期接触,会导致生殖系统肿瘤发病率以及男性生殖功能障碍发病率增加[6],表现为男子精液中的精子数量和活力会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孕妇过多接触会影响孕妇的激素分泌,可能造成婴儿早产,影响胎儿大脑发育等[7]。更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高的学历有助于官兵对有毒有害物质相关知识的了解,但是即便如此,对于毒理学基本知识系统、科学的掌握程度仍然不足,尤其是对现代工业中经常出现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很多官兵不仅未听过其名称,也不了解其不良作用,更无法做到自我防护。
3.2 重视海军官兵的毒理学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化学添加剂不断出现在海军官兵的工作、生活中,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作用。大多数的化学物在低剂量接触时是安全的,但是当大剂量或长期接触时,机体通过不断蓄积或者几种化学物共同作用,对生殖、免疫、神经系统等会造成损害,严重影响机体健康。因此,为海军官兵科普常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进行毒理学基本常识的宣教,对于预防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官兵接收信息的途径更为广泛;征兵开始偏向大学生,海军官兵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阅读有关化学物的内容后,若获得的信息片面,会出现2 个极端。一方面,过分关注例如甲醛、苯等有机物或重金属等物质的毒性作用的内容,进而排斥各类化学物的使用;另一方面,过度关注卫生情况,为杀灭病毒、细菌,大量使用洗涤剂、杀菌剂、杀虫剂等。为了使广大海军官兵正确、科学地看待有毒有害化学物,更好地辨别出身边隐藏的有毒有害物质,做好预防和防护措施,必须注重毒理学基本知识的科普,经常开展有毒有害物质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更好地保证军队战斗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