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患—友”的集束化健康教育模式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
2023-05-11廖林梅范富桃
廖林梅 黄 丹 闵 捷 范富桃
1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四川省雅安市 625000; 2 雅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方式是飞沫传播[1]。目前为止,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下多数民众养成了戴口罩、勤通风、注重消杀的好习惯,但肺结核病具有传染强、影响人体时间久、感染人体器官范围广等特点,因此本病的防控任务依然非常严峻。据研究显示,在我国大陆31个省区中,四川省是我国结核病高负担地区之一,特别是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和文化差异,结核病的发现和防治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异[2]。而雅安市地处川西,辖区内多彝族和藏族聚居区。有数据对四川省不同民族涂阳结核病登记率进行比较,每10万藏族人群中涂阳患者为65人,彝族甚至高达92人,远远高于汉族中的47人[3]。因此对少数民族患者及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对此,本研究采用基于“师—生—患—友”的集束化模式,针对在院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即以医院医务人员和学院医护教师牵头,以藏族彝族护理学生为执行主力,对患者及亲友进行多维度健康教育,“以藏教藏”“以彝教彝”,取得较为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7月—2022年4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的藏族、彝族肺结核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试验组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35.16±4.16)岁,受教育年限(8.12±1.39)年,藏族20例,彝族25例,病程(4.15±0.42)d。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4.41±3.84)岁,受教育年限(8.25±1.13)年,藏族21例,彝族24例,病程(4.10±0.48)d。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已经确诊为肺结核的藏族、彝族患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年龄18~60岁;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脑血管病疾病,恶性肿瘤;存在意识、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视力、听力障碍者;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和感染。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即医护一体每日查房时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同时发放由我团队编制的肺结核防治手册,手册为年资在5年以上的中级职称医务人员编制,并经2名以上副高职称的专家评审通过。手册内容分包括:(1)疾病介绍;(2)结合新冠肺炎拓展疾病防护;(3)疾病的膳食和锻炼;(4)疾病预后。持续干预4周。
1.2.2 试验组实施基于“师—生—患—友”的集束化健康教育模式:(1)首先,建立以医院医务人员和学院医护教师组合的团队,制定并实施方案。(2)其次,选拔学院藏族、彝族的护生为志愿者,共计37名(其中藏族学生18名,彝族学生19名),学生需完成必修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内科护理》,其中结核病内容的课时为4个学时。并在此基础上,学生须在智慧职教云课堂选修网络课程《防治结核病,健康你我他》,总计为6个学时。该课程帮助学生了解“①什么是结核病?②我国结核病防治现状,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情况;③结核病有哪些主要症状?④结核病的危害?⑤结核病是怎样传播的?⑥怀疑自己有了结核病怎么办?⑦结核病可以治愈吗?⑧国家的免费政策”等知识。护生需要完成智慧职教云课堂网络课程线上考核,成绩在90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继续学习直至满足要求为止。其后教师对宣传员团队再进行2个学时医院中的自身防护、对患者的宣传方式、技巧、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培训,并进行分组演练,直至全部宣传员通过演练考核。(3)实施“师—生—患—友”宣教。先将学生分为藏族学生和彝族学生2个团队,每个团队中再由3~5个学生组成小组,分别对医院的藏、彝族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宣教时先由医务人员和教师在查房或以小讲堂的形式进行简要教育,具体细节由同族的学生团队补充。学生团队中又各有分工,可以分为演示员(角色扮演者)、知识讲授员、网络宣传员,分工协作地利用PPT、宣传手册、宣传小扇子、角色扮演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形式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结核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等,相关知识又分一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知识、国家免费诊疗政策等,注意在健康教育的同时融入本民族的相关元素,让患者和家属更容易接受。
1.3 观察指标 在干预前后评估下列指标:(1)相关知识的知晓度: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在健康教育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知晓度的评估,问卷内容包括疾病认知、自我防护、疾病用药和预后3个方面,每个方面有单选题30道,每题正确获得2分,分数越高代表知晓度越高。(2)自理能力: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表(AH-SMSRS)对2组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力评估[4]。量表包括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认知、自我管理环境3个维度,分数越高代表自我管理越高。(3)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来评估2组前后的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精神健康、活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等8个方面,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5]。
2 结果
2.1 2组相关知识知晓度比较 干预前,2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疾病认知、自我防护、疾病用药和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2组的3项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表1 2组相关知识知晓度比较分)
2.2 2组AH-SMSRS与SF-36量表总分比较比较 干预前,2组AH-SMSRS与SF-36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环境、SF-36总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认知、SF-36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自我管理环境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AH-SMSRS与SF-36量表总分比较分)
3 讨论
据WHO估算,全球结核潜伏性感染人群约17亿,每年新发结核人数突破千万;而我国仍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位居全球第3位[6]。而从我国地域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结核病防治形势相当严峻。其原因在于结核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多发生在居住生活条件较差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7],贫穷是导致民族地区结核病发病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8]。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导致患者有病不就医、不及时检查和治疗,从而成为传染源[9]。当前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结核病呈发病率高,感染率高,耐药率高,发现率低,知晓率低,年递减率低的“三高三低”的发展态势,因此,对四川少数民族肺结核防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而在对藏、彝族少数民族的健康教育当中,民族不同所带来的语言、文化、思想、习俗的隔阂是较大的问题,导致每次健康教育效果不佳。而我校地处川西,承诺四川省人民政府给予的培养民族地区“9+3”学生的政治任务,每年有数百名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在此背景下,也促成了以医务人员和教师为主导,以藏族彝族护理学生为执行主力的“以藏教藏”“以彝教彝”思路。而在学生方面,藏、彝族护生作为医学生,既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受到家乡人民的信赖,又了解家乡文化和家乡人的生活习惯更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同时,护生们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与平时所需知识相印证,又可以为家乡结核病防治贡献一份力。
另一方面,集束化护理是新型的护理观念,由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最先提出,指将多种护理手段融合[10-12]。而本文则外延其概念,将书籍、视频、情景剧、宣传册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融合;而在宣教实施人员中,也是医师、医学教师、护理人员、同族学生多种人群的集束,甚至在学生团队中,也是有演示员(角色扮演者)、知识讲授员、网络宣传员的分工侧重和集束管理。不同宣教人群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患者实施多维度健康教育,医师和医学教师可以侧重于疾病认知,护理人员则侧重于个人自我护理和心理干预,而学生更是利用同族间的语言、风俗、习惯,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则是为了由点到点,逐渐成面,扩大健康教育范围;患者返乡后可以传阅宣传资料,分享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网络学习资源,目的是提升三州少数民族人群对结核病的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让少数民族人群从根本上认识、重视结核病,懂得如何发现、诊断和治疗结核病。最终能够在一定程度为三州少数民族的肺结核防控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试验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得分、AH-SMSRS(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认知),SF-36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基于“师—生—患—友”的集束化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少数民族结核病患者的知晓率,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