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影响
2023-05-11曹桥英陈秀梅刘春凤郑玮珊邱新连苏碧玲
曹桥英 陈秀梅 刘春凤 郑玮珊 邱新连 苏碧玲
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放疗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14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为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多采取放疗结合药物方式治疗[1]。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照射部位累及口鼻咽、口鼻腔等解剖学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被照射后,会产生急性放射性黏膜反应。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 duced oral mucositis,RIOM),是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基本上所有的患者都会发生[2]。Snyder希望理论涵盖了3个部分,即目标、路径信念与动力信念,其核心在于目标。当个体在产生目标的时候,为了能够实现目标,就会有意识地去构建实现目标的路径,这个意识就即为路径信念,它是个人在目标产生的当下和未来之间的连接路径;动力信念是一种动力系统,它能够推动个体按自身设计好的路径前进,从而实现目标[3]。恐惧疾病进展(Fear of Progression)主要是指担心自身疾病会进展或复发的心理状态,在癌症患者当中较为普遍[4]。本文将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鼻咽癌放疗患者中,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2022年1—4月在我院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男60例,女28例,年龄26~7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4例。纳入标准:(1)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2)经全面检查未发现肿瘤远处转移病灶;(3)首诊并首次接受放疗者;(4)年龄18~70岁;(5)患者沟通理解及读写能力无障碍;(6)无认知障碍性疾病。排除标准:(1)有慢性口腔溃疡及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史;(2)头颈部手术史;(3)合并其他部位的肿瘤及心、肝、肾等脏器的病变;(4)合并有精神和心理疾病。干预组中男29例、女15例,≥55岁12例、<55岁3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17例、大学及以上16例;职业:农民15例、工人10例、职员12例、其他7例;临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16例、Ⅲ期15例、ⅣA期5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3例,≥55岁13例、<55岁3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14例;职业:农民14例、工人13例、职员9例、其他8例;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14例、Ⅲ期16例、ⅣA期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开始放疗当天,使用Herth希望量表、汉化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评估患者的希望水平和恐惧疾病进展水平,给予放疗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心理护理、保护照射野皮肤和口腔的健康宣教、功能锻炼指导、鼻咽冲洗指导,饮食指导等。并发放放疗宣教手册。
1.2.2 干预组:开始放疗当天,使用Herth希望量表、汉化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评估患者的希望水平和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以Snyder希望理论为指导开展护理服务。干预组团队主要由研究者本人、科室护士长、心理联络员2名等组成,于开始前1周,由研究者本人为干预团队全体成员进行2次有关希望理论等相关干预内容的培训。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2.1 激发动力信念。(1)激发形式:宣传册、讲座、病友交流会;(2)呈现内容包括:将鼻咽癌及其治疗的相关知识、预后情况做成宣传册发放给患者;每2周进行1次鼻咽癌治疗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已经完成治疗并且恢复良好的患者讲述治疗感受并教授自我护理的经验,1次/周,增强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纠正其错误观念,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2 建立目标。与患者共同设立放疗期间患者每天应该达成的目标,目标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自身护理情况2个方面。(1)理论知识即放疗注意事项的相关知识:放疗第1天为患者进行放疗注意事项宣教,第2天了解患者对放疗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患者应能够主动输出一半以上的知识,第3天应全部掌握。如若目标不达标,需对患者进行再宣教,直至达成目标。(2)自身护理方面包括:①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无食物残渣遗留、若有白膜形成应清洗干净、保持口腔黏膜完整无破溃;②照射野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皮肤完整;③鼻咽:保持清洁。
1.2.2.3 建立路径信念。根据放疗注意事项设计1张每日任务完成情况表,任务表类目包含:(1)口腔方面:自我评估口腔情况、无抽烟、无喝酒、未进食尖锐、粗糙、辛辣、过咸、过酸、过热等易损伤或刺激口腔黏膜的食物、未使用牙线和牙签、进食后和睡前使用软毛牙刷刷牙, 患者每次进食后协助其清洁口腔,用温开水洗漱,然后用生理盐水或 2.5%碳酸氢钠溶液含漱;(2)照射野皮肤方面:穿全棉柔软内衣、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照射野皮肤局部未使用肥皂水或热水、局部皮肤未使用碘酊、乙醇等刺激性消毒剂、未使用热敷、冰袋等、外出时日光未直接照射、局部皮肤不可搔抓、修剪指甲、皮肤防护剂外涂照射野皮肤;(3)每日鼻咽冲洗2次。随着放射治疗次数增加,根据每位患者皮肤、口腔等情况制定动态的任务计划,改善护理措施再实施。护士每天检查患者任务完成表情况,查看皮肤、口腔情况,对患者的任务完成情况及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反馈和交流,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肯定,给予鼓励,让患者充分意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成目标,激励患者建立路径信念,增强其观察指标信心。
1.3 观察指标 患者接受照射60Gy时,评价两组患者希望水平、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及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
1.3.1 希望水平:以Herth希望量表(HHI)对患者希望水平进行评价,量表涵盖12个条目,使用Likert 4 级评分法,每个条目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记为1~4分,总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希望水平越高。
1.3.2 恐惧疾病进展水平:采取汉化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对患者恐惧疾病进展水平进行评价。量表包含1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取Likert 5级评分法,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记为1~5分,总分12~60分,低度恐惧:12~22分,中度恐惧:23~36分,高度恐惧:37~6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程度越重。
1.3.3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采用WHO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见表1)评估放疗至60Gy时两组患者口腔黏膜炎分级。
表1 WHO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希望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希望水平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得分均较干预前升高 ,且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希望水平得分比较分)
2.2 两组恐惧疾病进展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得分比较分)
2.3 两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42,P=0.019),见表4。
表4 两组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3.1 Snyder希望理论融入鼻咽癌放疗能够提升患者希望水平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首选治疗方式,尽管疗效和预后较好,但易对患者造成的不良作用,如:口腔黏膜炎、皮炎、颌面部肌肉纤维化、口干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者的形象、影响饮食摄入及头面部功能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打击,长时间的不良影响会增加患者生理及心理压力,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通过有效的社会支持及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带来希望,从而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将Snyder希望理论运用于鼻咽癌患者干预过程中能够对患者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让其逐渐形成科学的认知,重新塑造生活目标,重拾希望,增强其康复信心,以此来实现患者自我价值,对于其康复具有积极作用,让其能够重新回归社会。
3.2 Snyder希望理论融入鼻咽癌放疗能够降低患者对于疾病进展恐惧水平 近年来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生存期得以延长,鼻咽癌5年总生存率可达80%,5 年累计复发率为8.6%~23.7%[5]。李颖斐等[6]对228例鼻咽癌患者的恐惧疾病进展水平的研究中,有67.14%的患者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处于中度以上。适度的恐惧疾病进展心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患者,使其配合医嘱治疗,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从而提早作出针对性干预。但长时间的恐惧心理会增加患者心理层面的痛苦,不利于患者恢复,并且会造成生活质量持续下降[7]。 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辨别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程度,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患者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
3.3 Snyder希望理论运用于鼻咽癌放疗患者能够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程度 张爱英等[8]就泌尿系肿瘤患者希望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希望水平愈高,患者愈有可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主动配合治疗。本文结果显示,接受希望理论护理的干预组患者重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低,总体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说明将Snyder希望理论运用于鼻咽癌放疗患者中,能够改善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将Snyder希望理论应用于鼻咽癌放疗患者中,在心理方面能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希望水平、降低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在放疗不良反应方面能够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鼻咽癌患者放疗的其他不良反应进行跟踪,希望在将来能够进一不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