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IMV与BIPAP治疗呼吸衰竭患者效果对比

2023-05-11谭道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9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气道通气

谭道林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 214000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在静息状态下机体无法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诱发低氧血症,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与相应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临床上以呼吸困难、气促等为主要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是临床治疗呼吸衰竭常用的方法,虽可缓解患者病情,但远期疗效较差。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属于新型呼吸支持模式,可有效克服气道阻力,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从而改善其肺功能[2]。定容模式下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是根据设定的容量通气,在呼气末给予一定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支持,可有效稳定患者病情[3]。但目前有关哪种通气模式更有助于改善患者氧合反应,同时降低通气相关并发症仍存在争议。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的资料,探讨SIMV、BIPAP治疗对呼吸衰竭患者疗效、动脉血气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2月—2022年4月收治的86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版》[4]的诊断标准;(2)合并呼吸衰竭;(3)未合并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4)意识清楚;(5)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气胸、纵隔气肿患者;(2)上呼吸道或面部损伤、畸形者;(3)存在交流障碍;(4)肝肾功能不全;(5)限制行动的残疾性疾病者。根据机械通气不同模式分为SIMV组(n=37)与BIPAP组(n=49)。SIMV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8.31±6.11)岁;COPD病程4~24年,平均病程(14.76±2.08)年。BIPAP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57~73岁,平均年龄(67.02±5.23)岁;COPD病程4~22年,平均病程(13.56±1.9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伟康公司提供的面罩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前清理患者呼吸道,保证气道畅通。SIMV组给予容量控制SIMV+5cmH2O(1cmH2O=0.098kPa) PEEP干预治疗,其中设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为20~30次/min。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节各指标。BIPAP组采用BIPAP模式干预治疗。呼气相压力设置为4cmH2O,吸气相压力设置为10cmH2O,呼吸频率为20~30次/min。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节,使潮气量达到6ml/kg。治疗期间患者正常饮食,多饮水,促进排痰。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显效为咳嗽、气促等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双肺哮鸣音明显减少,X线胸片示肺纹理好转;有效为症状、肺部听诊有所改善;无效为病情无缓解或加重[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动脉血气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采用床旁血气分析仪对两组患者PaO2、PaCO2及pH值进行检测。

1.3.3 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

1.3.4 生活质量: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采用圣乔治医院呼吸调查问卷(SGRQ)评估两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包括3个维度,51个条目,各维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1.3.5 并发症:比较两组气胸、腹胀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BIPAP组的总有效率为87.76%,高于SIMV组的70.27%(χ2=4.064,P=0.044<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pH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CO2均较治疗前降低,PaO2较治疗前增高,且BIPAP组PaCO2低于SIMV组,PaO2高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2.3 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及血压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IPAP组呼吸频率、心率明显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及血压比较

2.4 生活质量 治疗后两组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评分及SGRQ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IPAP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2.5 并发症 BIPAP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20%,略低于SIMV组的10.8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7>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的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和合并症都会影响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6]。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常规吸氧、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治疗,但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其疗效较差,常需机械通气支持。容量控制和压力控制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通气方法。通气策略基本参照目前国际上的小潮气量和适当的PEEP方案,但对于重症肺部感染和COPD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共识[7]。

BIPAP是经鼻(面)罩进行的机械通气模式,患者自主呼吸不受限制,无须承受气管切开、插管等痛苦,一定程度避免了创伤大、并发症多等情况。SIMV则是根据设定的容量通气,在呼气末给予一定PEEP支持。本文通过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发现,与SIMV组相比,BIPAP组总有效率更高,与既往研究结果报道相符[8]。这说明采用BIPAP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BIPAP通气机在吸气时,将吸气压作为压力,有效促进患者通气,缓解其气道阻力,使呼吸肌疲劳减轻;在患者呼气时,给予呼气压,减少呼吸所致消耗量,缓解小气道阻塞,使肺泡内的气体分布均匀、肺泡功能残气量增加,很好地保持通气与血流的协调性[9]。Britton等[10]指出,BIPAP可预防肺泡萎缩,降低耗氧量,改善组织缺氧情况。本文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呼吸频率及心率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且以BIPAP组改善效果更佳。说明BIPAP通气更有助于促进氧气弥散与CO2排出功能,协助患者改善气道阻力,降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缓解呼吸肌疲劳[11]。究其原因可能与BIPAP通气时,吸气相和呼气相均使气道内保持一定压力,减少了肺泡萎陷有关。

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因病程长、疾病认知度低、肺功能减退等影响,患者易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活动受限等,导致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既往研究指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降低其再入院率、减少治疗费用等十分重要[12]。目前改善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需解决的难题之一。SGRQ是临床目前评估该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1个月,BIPAP组SGR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SIMV组。提示BIPAP更有助于提高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考虑其原因可能与BIPAP缓解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等有关。

机械通气在提供呼吸支持的同时亦会产生相关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损伤等,本文结果显示,SIMV组有2例出现气胸,而BIPAP组无气胸发生,提示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一定自主呼吸可减轻机械性肺泡损伤。但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进一步观察,并观察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此外本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如两组治疗前后pH值、血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是否与样本量或观察天数不足有关,后续在临床中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

综上所述,在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BIPAP较SIMV更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PaO2、PaCO2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气道通气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