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3-05-11王廉
王 廉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154002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创伤最常见的一种继发性病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呕吐、意识障碍、头痛、颅内压增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以往临床上主要应用钻孔引流术治疗,但是术后并发症较多且易复发,影响治疗效果。故钻孔引流术后常用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稳定动脉斑块,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降低血肿复发率,但是往往效果一般[2]。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是一种大脑所特有的肽能神经营养药物,能够调节、改善神经元代谢,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各种缺血和神经毒素的损害,被成功应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3]。鉴于此,本文为了分析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效果,选取10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通过红蓝双色球法随机分为传统组和联合组,各53例。传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41~65(53.24±11.27)岁;颅内血肿量80~130(105.27±21.08)ml;血肿部位:单侧44例、双侧9例;病程2~6(4.07±1.02)周。联合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41~66(53.30±11.30)岁;颅内血肿量80~130(105.30±21.10)ml;血肿部位:单侧42例、双侧11例;病程2~6(4.10±1.05)周。两组一般资料相近(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依据《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4],经头部CT、MRI确诊者;(2)血肿量<130ml者;(3)具有钻孔引流术指征者;(4)与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对所用药物有严重过敏史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无法与医护人员沟通者;(4)既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者。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证。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血肿最厚部位为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利用电钻驱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进行穿刺,缓慢抽取陈旧血液。然后经穿刺针置入导管,到达血肿腔后,连接引流装置,缓慢抽取,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引流液清亮。传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10mg×7s)治疗,20mg/次,1次/d,连续治疗4周。联合组则在传统组基础上口服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辽源誉隆亚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2024107,12s×2板/盒)治疗,3片/次,3次/d,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5]:患者治疗后血肿减少>90%,临床症状消失且生活能自理判定为临床痊愈;患者治疗后血肿减少>50%且≤9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判定为显效;患者治疗后血肿减少>30%且≤50%,临床症状好转判定为好转;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血肿减少≤30%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53-无效例数)/53×100%。(2)颅内残留血肿量:利用颅脑CT检测两组治疗后2、4、8、12周的颅内残留血肿量。(3)炎性因子水平:抽取两组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各4ml,以3 050r/min的速度离心2~3min后,取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试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4)神经功能指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试乙酰肝素酶(HP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5)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视觉模糊、头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3%,比传统组的79.25%显著更高(χ2=7.102,P=0.008<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颅内残留血肿量 治疗后2、4、8、12周,联合组的颅内残留血肿量比传统组显著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颅内残留血肿量比较
2.3 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TNF-α、IL-6、VEGF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联合组比传统组显著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 神经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HPA、NSE、BDNF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HPA、NSE、BDNF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联合组比传统组显著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神经功能指标比较
2.5 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联合组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为0.00%,比传统组的16.98%显著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χ2=0.121,P=0.728>0.05)。见表5。
表5 两组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脑伤3周以上硬脑膜下腔发生颅内出血,血肿增大出现占位效应进而压迫脑室和脑干而引起的疾病,该病应及时行CT确诊和果断手术干预[6]。但是临床研究表明[7],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常应用阿托伐他汀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且修复损伤脑组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但是单一效果不佳,尤其在神经功能恢复、复发率等方面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能通过血脑屏障,促进脑内合成蛋白质进而影响呼吸链,提高脑部组织抗缺氧的保护能力,改善脑内能量代谢,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和催化其他激素系统,提供神经递质、肽类激素及辅酶前体,调节神经元代谢,促进突触形成,诱导神经元分化,起到保护神经细胞及降低神经毒素损害的作用[8]。故本文发现,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比传统组显著更高,并且治疗后2、4、8、12周,联合组的颅内残留血肿量比传统组显著更低。分析原因: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脂水平,促进血肿吸收;同时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促进脑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脑部抗缺氧能力,进而保护神经元,修复损伤神经。两者相辅相成,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临床疗效,并且脑损伤修复及神经功能恢复进一步促进血肿的吸收,从而显著降低颅内残留血肿量。
另外,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一方面出现血肿形成占位效应,使得血肿周围脑血流量下降,出现严重缺血缺氧,另一方面由于血肿的存在会导致炎症的发生,使得TNF-α、IL-6水平升高,促进血肿包膜形成,并且VEGF是分泌型内皮细胞丝裂原,能够维持血管的通透性和血管密度,进而血肿包膜外层生成新生血管,不断扩大血肿腔,压迫脑组织和神经,使其损伤,影响神经功能指标[9-10]。其中NSE是反映神经损害的敏感指标,往往在神经细胞受损时进入血清;HPA能够促进细胞分化和迁移,激活VEGF,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BDNF与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当神经元受损时进入血清[11-12]。本文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TNF-α、IL-6、HPA、NSE、VEGF、BDNF水平均显著下降,联合组比传统组显著更低。分析原因: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增强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分解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生成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数,有效促进血肿吸收,减缓血肿压迫神经、损伤神经细胞;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可有效修复损伤神经细胞,降低炎症反应,通过提高脑内蛋白质,提高抗缺氧保护能力,有效修复神经元,显著降低TNF-α、IL-6、HPA、NSE、VEGF、BDNF水平。同时联合组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为0.00%,比传统组的16.98%显著更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进一步提示说明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不仅能够有效修复神经细胞,防止血肿再次复发形成,而且药物安全性较高。
综上分析,应用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颅内残留血肿量、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指标,且安全性较高。但是本次研究仅选取样本病例较少,且探索不够深入,望今后扩大样本量,增加研究深度,以进一步证实本文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