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传统儿童服饰特色及文化内涵研究
2023-05-10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项 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温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古称东瓯。《史记》记载,古时东瓯一带,居民称为“瓯越”族,是居住于东南沿海的百越族中的一支。宋郑缉之撰《永嘉郡记》,称该地区夏时为“瓯”,殷时称“沤”,周时称“欧”。晋朝学者郭璞[1]如此描述:“今临海永宁县(今温州市区以及永嘉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古人于晋代建立了永嘉郡,辖管永宁、安固、乐成、衡阳、松阳等5县,到唐朝又更名为温州,现温州地区包括温州市、乐清市、瑞安市、龙港市、永嘉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和文成县。温州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广阔,绵延的洞宫、雁荡、括苍等山脉从东南向西北延伸,形成秀丽的风景。三大河流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入东海,境内岛屿多、海岸线长,温瑞塘河贯穿温瑞两城,河水如棋局分布街陌,形成优美独特的自然江海水系格局。温州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水源充足[2]。这种自然环境造就了“瓯居海中”的海洋文化、“傍水而居”的塘河文化、“古村深院”的耕读文化、“青山丽水”的稻耕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部分民俗仍然传承下来并成为温州地域特色。育儿习俗是温州民俗文化中一个极具色彩的组成部分。温州民间自古就有重视子嗣延续、希望家族繁荣昌盛的传统。形成了以“生”“养”“教”为核心的民间习俗。许多传统儿童服饰案例可以清楚地反映温州民间习俗,同时传统儿童服饰也承载着许多本地传统文化,寄托了温州百姓祈求孩童平安健康、得吉获福、成人成才的朴素愿望。
一、温州民间习俗下传统儿童服饰的特点
孩子的出生、养育、成才是每一个家庭和整个家族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每个家庭都会举行相应的习俗活动,为其穿戴独特的服饰就是习俗之一。通过研究这些传统儿童服饰,我们可以推断普通家庭对待儿童的态度、性别观念、养育方式等育儿理念。传统儿童服饰在育儿习俗下逐渐具有了地域环境特点、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等特征。
(一)彰显温州地域环境特色
图1 苍南非遗蓝夹缬百子被 摘自杨思好《温州苍南夹缬》
温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温暖湿润的气候形成了温州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温州人的育儿习俗也独具地方特色,造就了与之相适配的传统儿童服饰。温州地处东南沿海,从传统五行学说分析,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肝同属木,心同属火,所以温州人具有肝气偏旺、心火偏亢[2]的偏湿热体质特征。民间育儿习俗中便体现了这一观念。温州在育儿习俗中讲究祛火祛湿,如婴儿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内会戴“月里帽”。这种帽子帽顶开口,帽顶周边用布带抽褶,可以根据气候变化调节开口大小,但帽子顶部始终留有孔隙以透气。温州民间认为婴儿火气旺、湿气重,所以婴儿服饰应保证透气和散热。婴儿在这个时期还要穿“千领衣”(温州土话)。“千领衣”又称“奶哺衣”,其因斜襟右衽样式而得名。“千领衣”用棉带子作为开合方式,通常家人在婴儿未出生前就会向亲戚朋友索要身体健康的小孩穿过的旧衣[3],他们认为旧“千领衣”面料柔软、透气性好,适合婴儿穿着,尤其是夏季,旧衣更好散热。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便有相似描述:“儿新生,不可令衣过厚,热令儿伤皮肤、肌肉,血脉发杂疮即黄。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4]唐代医学家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中介绍了类似的育儿方法:“周岁以内的婴孩最好穿旧绵帛做的衣服,并且衣服、绵帛不能太厚”[4]。温州这些传统儿童服饰也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育儿智慧。温州苍南农村有一种“背儿带”,它是母亲在劳作时用于将幼童捆绑在背部的一种服饰。“背儿带”一般采用较粗厚的土布制成,有些人家会用苍南夹缬面料做上“百子”“祥兽”“花鸟”,用以装饰。背着孩子劳作也非常符合稻耕文化的地方特色。
(二)呈现崇拜自然的图腾文化
古时瓯越人“瓯居海中”“傍水而居”,崇拜水神,认为运动着的水是有生命力和有神力的,由此很多儿童服饰上会装饰水涡纹和水浪纹。历史悠久的塘河文化业又孕育了龙舟竞渡文化。宋朝叶适在《后端午行》诗中描述了当时塘河赛龙舟的场景:“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五毒”便是端午节期间民间传统儿童服饰图腾纹样。“五毒索”“五毒肚兜”是端午时节让小孩穿戴的辟邪服饰。“五毒”指自然界中有毒害的蛇、蛙、蜘蛛、蜈蚣、蝎子等,因其有毒性而被视为神物,在传统儿童服饰上经常可见。人们认为儿童在端午节穿着“五毒”图案肚兜,可以毒攻毒,驱邪镇魔,保护儿童。温州瑞安还有给儿童系“五毒索”的习俗,在红线制成的椭圆盘上绣“五毒”图案,也有同样的功能。有些人家还会将“五毒索”制于香包上,香包内填入驱虫草药,民间认为傍水而居湿气重容易滋长虫蚁,让儿童佩戴香包五毒索有驱虫蚁功效。
(三)蕴含多样的宗教信仰
晋代到南北朝时期道家信仰,对温州民间的生活、服饰乃至建城影响均较大。道家堪舆学鼻祖郭璞客居温州“为卜郡城”“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其中既蕴含道家风水之术又解决了当时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葛洪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来温州平阳仙坦山炼丹撰写医书,至今尚存炼丹灶、石床、小石楼等历史遗物[2]。温州有一种传统童枕,从其也可窥见道教信仰的痕迹。此童枕呈长方形,中间有一个圆形凹陷,适合婴儿仰睡,温州民间以扁头为尚,内圆外方的造型符合道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童枕内填决明子、蚕沙等,有明目助眠的功效。古时婴儿夜啼被称为“夜啼郎”,常认为有邪气,会找道士画符或用此童枕安眠。
图2 儿童五毒肚兜
图3 清代虎镇五毒如意镶边肚兜
温州民间还盛行佛教信仰。唐代就建有开元寺,“永嘉禅”在民间盛传,到宋代温州寺庙已达200座。佛教的传播使得育儿习俗和服饰更加多样化。婴儿百日时穿“百家衣”因其用众多亲戚朋友赠送的布片拼缝而成得名,样式为斜襟、无领、系带的右衽服制。“百家衣”也称“和尚服”。这一习俗据称与佛教信仰有关。古人认为体弱多病的孩子不易养育,会将其寄养于佛门,让他们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认为如此孩子才可健康成长,穿“百家衣”便成了习俗。有条件的家庭还会在布料上绣上花草植物、祥兽、鱼、鸟、人物等图案。“百家衣”的意思是能吸收百户人家的福气,孩子长大后会出人头地,获得福禄双收的福气。婴儿满月时要“打光光”(温州土语),剃去胎发只留囟门处一撮头发,民间称之为“聪明发”。有些地方留后脑称“长命毛”。剃下的胎发用红布包裹悬挂于保生娘娘神像旁,意味可保婴童长生,此意也传递着民间对佛教的敬畏崇拜。同时也有卫生理念,有保护囟门之功用,所以这一习俗依然被很多家长保留沿用。
二、寓意深远的传统儿童服饰
传统儿童服饰是以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而形成的服制形式,也饱含家长寓情于服的无声表达。民间将避邪驱魔、祈福纳吉的育儿理念,以“会意”“谐音”“比喻”等手法,对儿童服饰的造型、纹样、色彩、穿着礼仪进行隐性的表达。
(一)以形喻意的传统儿童服饰造型
人面对各种无法抗拒的灾难、疾病和死亡时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古人无法解释和改变的时候,常感叹人生无常,因此人们常将这种无望寄托于各种虚无的鬼神、灵物、神兽,借以聊慰心灵。因此,传统儿童服饰除一些实用的功能外,还有一部分是满足成人的心理需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感受到一些植物的性能和一些动物的威力,其神秘的力量容易使古人产生崇拜便将之神化。人们将这些动、植物甚至物件的形象拟造成儿童服饰造型,儿童佩戴以避邪驱魔。由“瑞兽”形象而制的“兽鞋”“兽帽”是温州民间推崇的传统儿童服饰,其中以“虎头帽”“虎头鞋”最为典型。虎额头有“王”在民间被认为百兽之王,是生命力旺强、有阳刚之气的动物,其具有威镇邪气和鬼怪的力量,将虎头造型拟态制成鞋帽喻驱邪、延寿之意。温州民间还会将儿童肚兜做成虎形以护身,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儿童肚兜除此之外还具有保温护腑的作用。“如意锁”是以形喻意的典型传统儿童服饰,如意拟态化造型,用白银制作,正面会刻上长命富贵字样,故又称“长命锁”,寓意孩子长命百岁。温州瑞安的民俗除给新生儿戴“长命锁”之外,还会给婴儿戴“百姓结”、穿“利事衣”,以祈求福寿。“对周”(周岁)时,外婆还会送孩子银质带磨牙棒的手镯、银质铃铛脚环等。从中医的角度,幼童戴银器不仅可辟邪,又能安五脏、止惊悸、鉴毒等作用。
(二)以音谐意的传统儿童服饰纹样
温州民间喜以音谐意,如桔子温州话谐音“吉”,因此,在传统儿童服饰上常见桔子、柿子纹样,柿谐音为“事”,与桔合在一起寓意“百事吉”。鹿、莲也是温州民间非常喜欢的谐音纹样。传说晋代郭璞在选址筑城时见一只白鹿衔花而过,化祥云飞入天,鹿经过的地方鸟语花香,这是温州被称为鹿城的一个传说。温州民间喜欢鹿的纹样,鹿又谐音“禄”,经常用于儿童服装装饰。将鹿纹样加莲图案,谐音寓意“一路连科”,寓意孩子未来科举考试一路顺利高中状元。莲和童子图案组合“连生贵子”,体现了古人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三)以色表意的传统儿童服饰色彩
通过色彩表达辟邪求吉是传统儿童服饰的特点之一。红色为中国民间崇拜的五色神力的颜色之一,每逢节庆人们会给小孩穿红色的服饰表喜庆镇邪之意。温州瑞安给孩子戴“百姓结”,意指百个姓氏(“百”只表意人多)的人为新生儿边祈福边打的绳结,用红绳编制以示吉祥。以“红、黄、蓝、白、黑”等“正色”的五彩丝线编织成的绳索,亦有此意,被温州人称作“长命索”。用五色丝线和铜钱编织而成的给小孩带的称“压腰钱”,铜钱的数量要和小孩的年龄相等,温州人相信,这样可助孩子辟邪护身。
(四)以服育德的传统儿童服饰礼仪
温州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耕读文化是温州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儒家之道影响,重视礼乐教化。楠溪江流域有谢灵运、陶弘景、张九成、王十朋等历代文人,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耕读文化,对温州后人影响极大。许多温州儿童服饰案例都寄予了希望孩子成才成器的愿望。注重礼仪、规矩做人是儒家文化传统。在温州,新生儿满月时的“封手”仪式也是这种传统伦理思想的体现。在“封手”的过程中,父母会将婴儿的手用红色的丝带绑起来,或者用红线把袖口缝合在一起,男封左,女封右,希望孩子有规矩受管教的德行。通过这些儿童服饰礼仪营造育德情景,培育孩子成长成才。
三、传统儿童服饰对现代儿童服饰设计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审美的借鉴
传统儿童服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是先人们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美学的一种媒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更新,当代儿童服饰设计师越来越需要重视吸收中国传统服饰的精华,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设计的革新之中。将传统儿童服饰中的文化象征提炼并创新转化,既是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传统文化与经济、技术的互动,这是现代儿童服饰设计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回归本源”是近代工业时代以后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新的思想和思维模式的引入,使我们对传统儿童服饰的文化内涵和传统审美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新的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重构传统儿童服饰元素,并在实践中应用。把传统服饰审美和现代设计结合,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意潜能,发掘传统服饰独有的审美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传统艺术造型的借鉴
传统儿童服饰大量运用了动物、花草植物、物件的形象,其形态造型、用色技巧、装饰方式、构图形式等都值得当代儿童服饰设计师参考与借鉴。这些服饰造型大多构图饱满,纹样对称平衡,有虚实主次的处理,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和形式美感。将这些传统儿童服饰造型进行提炼、解构、重造并运用到现代童装设计中,能实现以现代方式设计再创新。通过服饰营造氛围,既能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能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我们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温州人赋予传统儿童服饰深远的内涵寓意,同时隐含着朴素的生活理念。随着互联化、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碰撞交融,温州儿童服饰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只有以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为内涵底蕴,从传统儿童服饰的款式造型、色彩、纹样中提炼取其精华,打破其在材质、染色、制作工艺乃至理念的限制,融合现代时尚设计理念与中国原创设计思维,才能创造出既充满文化情怀,又适合当代儿童生活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