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题材在地铁壁画中的表现形式研究
——以南京地铁四号线壁画为例

2023-05-10孙天红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收藏与投资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号线壁画材质

孙天红(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地铁壁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一种重要载体,不仅美化了城市空间,展现了城市的地域特色,而且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需要。本文以主题为宁人伟业的南京地铁四号线壁画为例,从题材、色彩和材质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角度来阐释南京的文化内涵。南京地铁四号线壁画将历史故事与地铁空间巧妙结合,营造了城市空间浓厚的艺术氛围,充分展现了南京历史文化风韵,增强了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一、南京地铁四号线壁画概述

地铁壁画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保护和传播城市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使命和任务,它可以最直观地体现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反映人与人、人与空间环境以及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南京市地铁四号线沿南京市主城区一路向东,北绕紫金山,南穿麒麟新城,东至仙林湖站,沿线的轨道交通建设以宁人伟业为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马赛克、浮雕等不同手法,将古都风韵和现代材质相结合,向旅途中的人们展示了一场场独具匠心的视觉盛宴。

二、传统题材在地铁壁画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一)构图的设计

四号线地铁沿线共有八处壁画,墙面的造型选取了金陵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名人风骨故事元素,独特的人物造型不但起到了美化地铁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宣传了金陵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在平时人流量巨大的地铁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静穆庄重的氛围感,让乘客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也能静下心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南艺·二师·草场门站的壁画《书画同源》(图1)所示,画面中的人物选取了东晋“书圣”王羲之“书法换白鹅”的典故以及杰出画家顾恺之绘制的《洛神赋图》中的场景,书画相融、气势恢宏。色彩清丽舒缓、明快壮美。作者采用散点式构图,将典故夸张化,虽采用了马赛克镶嵌的工艺装饰手法,整体人物线条却宛若惊鸿游龙般简练流畅,可见背后的工艺水平之高,文人气息之浓郁,这些都使地铁空间更具动感与活力。

图1 草场门站文化艺术墙:《书画同源》

岗子村站的壁画《孙权建都》(图2),此站文化墙的造型是紧扣南京传统文化而设计的。整幅画面采用了三个重叠鼎的构图,形象地描绘了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建立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是中国最早在南京定都的帝王,是三国时期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修筑石头城,开拓屯田,在南京谱写了丰功伟绩。大理石浮雕和金属锻铜浮雕的手法,具有天然材质的自然光泽。纯白色与古铜色交织,色彩鲜明、形式简洁,能让大众在地下公共空间内感受金陵城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

图2 岗子村站文化艺术墙:《孙权建都》

(二)色彩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色彩往往能够起到增强人们想象力、激发情感的效果。地铁作为一种封闭的公共空间环境,色彩对比度强弱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会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地铁空间常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湿度大、流通性弱等特点,这就意味着设计地铁壁画的时候需要考虑色彩的稳固性,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视觉效果和形式上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在公共空间内合理地运用色彩,能够营造鲜明的主题氛围。于观众而言,整体地铁空间的色彩在灯光、媒体、声音等技术条件的烘托之下,增加了故事体验感,使色彩与整体环境空间统一。

如四号线鸡鸣寺站的壁画《曹雪芹》,运用大红色调,传统元素与现代图形相结合,呈现了华美而梦幻的意境。曹雪芹手执折扇,周围有众多五彩斑斓的人物形象,都是他笔下《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画面主体曹公以黑白色调为主,身后众多角色身上如梦如幻的色彩与主体色调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画面背景选用了饱和度较高的暖色调,例如大面积的黄色及红色可以带给人们的无限活力。众所周知,曹公祖生于南京,人生大半的美好记忆都留于金陵。南京无疑是最适合承载和表现《红楼梦》文化的城市。

竹林七贤对建康的文化影响深远。鼓楼站壁画《竹林七贤》选用了透明磨砂的玻璃材质,将曹魏、西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的画面,表现了狷狂名士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整幅画面以蓝紫色调为主,相同色系的搭配缓解了地下公共空间给人带来的压迫感,疏解了人们上下班通勤以及旅途劳累的疲惫不适,灰暗的空间瞬间变得明朗开阔。结合玻璃材质的综合运用,整体有一种波光粼粼的梦幻之感,呈现宁静柔和的东方哲学之美。

地铁壁画的丰富色彩有助于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余,感知城市的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整个地铁的公共空间也起到了极高文化价值的精神导向作用,从而成为一座城市人性化的标志。

(三)材质的选用

由于地铁空间下沉式的空间建筑结构,所以在材质的选择方面需要设计团队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地铁壁画上的常用材质有陶瓷、木材、金属、铜、玻璃等。不同的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手法也可以使地铁壁画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四号线地铁壁画主要描绘重要的历史人物故事这类传统题材,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材质的异同与工艺手法的选用,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如九华山站壁画《烟雨楼台》展现的是建康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活动,壁画中选取了支谦见孙权、梁武帝赎身、达摩难渡、法显求法等经典故事。整体造型古朴典雅、气势磅礴,极具南京的古韵特色,改善了地铁空间封闭所导致的沉闷、压抑的环境。此站壁画选择用马赛克镶嵌的特殊工艺方式、彩色玻璃材料所带来的迷人质感、玻璃料的通透、石料的质朴,给来往的观者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神奇视觉感受,打破了材料的单一性,丰富了地铁空间的形态。在龙江站的壁画《郑和造船》中(图3),作品选取了郑和造船的庞大场景中的元素。质感通透的彩色玻璃和厚重的黄铜雕在色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壁画充分运用了不同的材质,展现了现代地铁壁画材质的多元化,也全方位地体现古城南京身后的地域人文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图3 龙江站文化艺术墙:《郑和造船》

三、传统题材应用于地铁壁画艺术中的价值

(一)展现城市文化的时代性

传统题材壁画是历经岁月沉淀的一种城市艺术的外在展现形式,往往是对某个时期某个阶段文化标志和历史符号的反映。设计者不但要结合当今时代的文化,还要对各个时代的历史、风俗、地理、生活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捕捉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四号线地铁壁画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以历史名人风骨为主线,反映时代特征,为南京城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及价值取向。

(二)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题材壁画在公共空间中应用的频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人流量较大的地铁公共空间内,人们能放慢匆忙的步伐,驻留在这一站的文化墙前,感受古都南京的深厚底蕴。四号线地铁壁画整体呈现丰富的语言表现方式和整齐流畅的线条。因此,作为设计者,在设计与传统题材相关的壁画时,也应充分考虑观者的视觉感受,结合设计者自身的艺术理念,利用现代化的工艺基础和新材料来创建丰富的表达形式,从而引起观众的审美共鸣。

(三)提高城市人文魅力

四号线地铁壁画中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一个个经典故事进行精心设计并置于公共空间中,极好地展现了金陵城兼具厚重的古韵与充满现代化的特点,广泛传播了南京的城市文化,提高了城市的人文魅力。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技法服务于主题。如今,以传统题材为主题的壁画应用到地铁空间之内已成为文化延续的必然趋势。我们作为艺术创作者,将来在设计地铁壁画时,也应该多加探索将现代材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精神,唤醒人们对历史长河的记忆,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四号线壁画材质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衣服材质大揭秘
北朝、隋唐壁画
“四号线”上的爱心姐姐
帮壁画“治病”
轨道交通PPP项目物有所值(VFM)定性评价研究——以北京地铁四号线为例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