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笏园之关帝庙、孔融祠比迩考略

2023-05-10山东省潍坊市十笏园博物馆山东潍坊261021

收藏与投资 2023年4期
关键词:志稿潍县关帝庙

赵 勇(山东省潍坊市十笏园博物馆,山东 潍坊 261021)

一、十笏园之关帝庙考略

地方志书《潍县志》,明万历,清康熙、乾隆,民国凡四修。现在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笏园组成部分的关帝庙、孔融祠,在前后延续传承的多种方志文献中均有记载。该文互相参照,而以民国《潍县志稿》中的记载为主。另有郭麐《潍县金石志》碑版拓本,再及《潍县乡土志》,亦参酌。

民国《潍县志稿·营缮·坛庙寺观》对属于十笏园的关帝庙记载:“关侯庙,祀汉前将军关羽。(在)县治东。相传黄巾起义围北海郡,公与先主帅兵破寇入城,点将于此。宋时建,元天历二年重修。庙前有元代石坊。岁以春秋仲月吉日、五月十三日致祭。民国初并祀关、岳于此。”

《潍县志稿》中还存有一篇康熙年间《重修关帝庙记》碑文。

上述两种记载中的十笏园关帝庙,庙址在潍县县衙东边,近邻县衙。文中称其为关侯庙,这与后世帝王对关羽的历朝封号有关。并且记载了民间相传的关于该关帝庙庙址的选择。记载中称这个地方在修建关帝庙之前,是一处人工修筑的高台遗址。这座高台遗址是汉末黄巾军包围北海郡城时,北海太守孔融檄请刘关张救北海,共同在这里筑坛拜将的地方。碑文中还记载了清朝灭亡到民国时期,在十笏园的这座关帝庙里,并祀着忠义千秋的关羽和精忠报国的岳飞二人。这应该与季清民心觉醒、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爱国爱家的热情高涨有关。康熙年间撰写该关帝庙碑文的王震起,是潍县城东关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在《潍县志稿·人物·事功》中有传。

二、十笏园之孔融祠考略

乾隆《潍县志·坛庙》记载:“孔北海祠三:一在县东,邑人丁汝奇创建。一在海道司西,又一祠据《齐乘》载,祠在潍州公署后北城上,宋政和四年太守安阳韩公建,有碑在城,今无存。”

考据郭麐《潍县金石志》一书,关于上述的“又一祠在:《齐乘》载祠在潍州公署后北城上,宋政和四年太守安阳韩公建,有碑在城,今无存”,其书中指出宋政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创建该孔融祠,时潍州教授邵昂撰写的《孔相祠堂记》碑文。还有宋政和四年四月十五日前莱州掖县簿刘杲卿撰写的《论古堂记》碑文。另《潍县志稿》存元《重修北海太守孔侯祠》碑记,明成化《孔融祠记》碑文。

宋《孔相祠堂记》,阅读此碑文,首先可知古潍州的乡贤大儒郑玄,是孔融举荐擢拔起于垄亩的。碑文中记载的“韩公”,即宋徽宗政和间的潍州太守韩浩。其次是碑文记载,在创建孔相祠之前,此地旧有一座古建筑文举堂,而且是“北倚城构堂为观览焉”。还有是《潍县志稿·金石》记载:该碑“高公尺一尺六寸二分,广七寸二分五厘,额题孔相祠堂之记。书(碑)在县治东关帝庙西院孔相祠”。

宋《论古堂记》碑文,从该碑文中可以看到:至少在宋政和四年以前,在现在的孔融祠、关帝庙处,就有古建筑文举堂。届时宋政和年间新建论古堂,应该是在“燕集”的文举堂“旧矣”的基础上堂貌聿新的。该论古堂应该就是后来潍州或潍县城里名宦祠和乡贤祠之前的文化源泉。

元《重修北海太守孔侯祠记》,该碑文记载潍州孔侯祠在元代重修始末甚详,不复赘言。

《宋史·李全传》中记载李璮的父亲李全是潍州北海县人,长得“锐头蜂目”绰号“李铁枪”。在宋金元“三国演义”的大背景下,中原兵燹,官逼民反,其父子二人合并杨四娘,先后率数十万农民起义军占据青州,纵横山左数省几十年。这段史实,在《潍县志稿·通纪》中亦有详细记载。

碑文中还具体说到潍州太守王居义,北海县尹刘名让,是这两位父母官共同重修了当时已倾圮的孔侯祠。由此也可见证当时的潍州州治和北海县县治,都在北海县(即后来的潍县)城池之中,而且此时距离明洪武九年降潍州为潍县,其间仅仅间隔了25年(1351——1376年),此后潍县兼祧了潍州与北海县的域地政治文化遗产。

该石碑过去被存放于孔侯祠中。

图一 关帝庙殿门

图二 孔融祠殿门

大明成化十五年《孔融祠记》:“东汉孔融氏,由中军候选虎贲中郎将。会董卓废立,数正言攻之。卓乃讽三府同举为北海相,今潍县是已。时黄巾寇数州,惟潍县最为贼冲,实欲阴伤之。公到郡,即收士民,起兵讲武,贼虽屡至屡败,其民赖以安戢无事。且为制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椁,以殓葬之。在郡六年,政声赫然,四境之人,被其惠化之深,相传累世,犹歌思不忘。宋政和间,潍守韩公、通守慕容公为立祠,以慰潍民之思。又作论古堂于其西,用以祀潍之名贤君子……共三十人,皆合祀于堂。……岁久倾圮,惟孔融氏存焉。……成化戊戌,适麻城宋侯绍东出尹兹邑,顾堂久已废祠……合建一祠,计五楹,周以垣。……更名曰‘名贤祠’。”

从上述宋元明三朝在潍邑斯地创修庙宇的四篇碑文看,宋政和年间分别创修了孔融祠和论古堂两座庙宇,大元至正年间又重修了孔融祠。迭至明朝成化年间,这两座庙宇均已废圮,于是潍县县令宋绍东又在原庙址基础上,修筑了合二为一的“名贤祠”。额题“名贤祠”,碑文曰“孔融祠记”。碑文中的宋侯绍东即明成化知潍县的湖广麻城宋兑,在《潍县志稿·职官列传》里有传。《传记》中说:“宋兑,成化十五年知潍县事,以德化民,不为矫激,修废举坠,民感其化……去后邑人立祠祀之。”宋兑一届循令,他举废合建了“名贤祠”,辞官后潍民感恩戴德,为之修建了生祠,为官勤政爱民,积善之福报也欤。

图三 关帝庙孔融祠外大门

三、十笏园关帝庙孔融祠比迩考略

关于今十笏园之关帝庙与孔融祠“比迩”的原委,佐证有康熙三十二年《重建北海孔公祠记》。碑文记载妙趣横生,唯石碑字迹漫漶剥脱,当时编辑《潍县志稿》抄录该碑文的丁锡田先生,亦艰于判读,于是以“□□”代之。所幸无伤大雅,文意上下尚能贯通。

《重建北海孔公祠记》,据该碑文记载,康熙年间这次重修孔融祠,是潍邑丁氏先人丁诚、丁许率侄锦、访捐资重修的。重修该孔融祠的起因,是丁诚或丁许因得梦神授而有所作为。综合分析该碑文意,及康熙十五年《重修关帝庙记》,再及宋政和四年创建孔侯祠和论古堂两篇碑文,又及方志诸种记载。考略认为,现在潍坊市十笏园博物馆所属的关帝庙和孔融祠,是宋政和年间“比迩”创建的。孔融祠创建在先,关帝庙创建在后,创建时间亦相距“比迩”。

关于孔融祠与关帝庙“比迩”的宾主关系,即在元朝之前,宋政和年间创建这两座祠庙时,以及再早的“文举堂和生祠”,在儒家正统文化源流上,礼俗之间的“比迩”互动,其应该是以孔融祠为主,关帝庙为附属。降自明初,朱棣清君侧推翻了侄儿建文皇帝,说是得梦于关羽的显灵庥佑,言外之意他当皇帝是天命神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关羽信仰后来居上遍布全国城乡。到了晚明时期,神宗皇帝朱翊钧又进一步加封关羽为帝,因此潍邑关帝庙和孔融祠的宾主关系,就此翻转过来。恰如《潍县乡土志·祠庙》中记载:“关帝庙附孔北海祠。”

研究认为朱棣谋夺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自曰“靖难”,以“清君侧”的名义尚能说得过去,反正都是老朱家的家事。亲兄弟之间还尚有“煮豆燃豆萁”“玄武门兵变”,何况叔侄。总而言之,在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中,“相煎何太急”是不绝于耳的老谱新唱。关羽虽然因朱棣封了王,称了帝,遍享了人间香火,吃尽了冷猪头肉,但是也因此败坏了他的千秋忠义之名。即如十笏园祠庙的“比迩”,想当年解北海之围,孔融是檄请平原相刘备,当时关羽还是刘备手下的一员战将,桃园结义的兄弟,听刘备将令来救北海,这其中的主仆名分关系我们凡夫俗子也能看透,更何况是千古忠孝的关老爷。

今人纵观潍邑乡土坛庙寺观的民俗信仰体系,具体视察老潍县城里十笏园的这两座祠庙,可总结为前期的官府祭祀或民间民俗信仰,是以孔融祠为主,关帝庙为附属。到了明朝永乐以后,因为有了皇威加持,官府合唱,祠庙“比迩”的主仆关系调转翻片,变成了以关帝庙为主,孔融祠附属。后世不察,便中了封建帝王神道设教的蛊惑。迄今我们所看到的恢复重修的十笏园这两座庙宇的建筑格局,也是修旧如旧,需要进一步厘清不同时代乡土历史民俗文化信仰的发展变迁,更需要从时空大背景上观照由人成神或神道设教的探赜索引。

猜你喜欢

志稿潍县关帝庙
提升志稿评审质量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福建东山关帝庙
郑板桥智断案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礼部志稿》的作者、成书与版本考述
潍县城隍庙戏楼和郑板桥的戏剧思想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