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锦灰堆艺术及其应用形式
2023-05-10魏玉晶董瑞雪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
魏玉晶,董瑞雪(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锦灰堆又称“八破图”“集珍”“打翻字纸篓”等,在一贯追求圆满、完整的中国文化中,锦灰堆的“残破之美”别具一格。因锦灰堆是战乱年代的产物,故战争结束后,在百姓拥有和平幸福生活的情形下,锦灰堆逐渐退出大众视野,又由于西方波普拼贴艺术的流行,人们发现锦灰堆虽源自本土,却与西方拼贴艺术有相似之处,锦灰堆才得以重新回归公众视野。
一、锦灰堆的起源
有关锦灰堆最早的说法源自钱选《锦灰堆》题跋:“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图,消引日月。”[1]以元初钱选所画“虾皮蟹壳”为例,相传钱选在一次醉酒后,即兴将酒桌上的虾皮蟹壳绘成一幅画(图1),由此可分析锦灰堆出现的时代背景如下:彼时元代初期新政当权,南宋遗民钱选等画家、文人迫于政治高压,通过残羹冷炙、破败不堪等负面形式,抒发对现实的排斥和对异族入侵的厌恶之情,用“锦灰”表达国破后心中的沉痛之感。这种破坏又重组的表达方式,似乎能为钱选带来希望和慰藉。
图1 钱选 锦灰堆
“锦”有鲜艳、华美之意,“灰”代表灰烬和残破,作者用巧思拼凑出多元的字画元素,“堆砌”成新的有趣画作,就如字纸篓被打翻一般,颇有自然洒脱之意。
二、锦灰堆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一)“残破”审美趣味
人们印象中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大都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且通过完整的构图、画面内容和题字,抒发其个人情感。锦灰堆的画面由古籍封面、字画残片、公文书页和报纸碎片等元素构成,且皆以“残”“破”“缺”的形象出现,这与多数人追求的完整和谐的绘画特点大不相同,但是锦灰堆会将画面中的多种“残破”组合搭配,形成独特的残缺美,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
(二)三维视觉效果
锦灰堆是将零碎的小画面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画面。锦灰堆作品中出现的文化元素大多呈现碎片化特征,运用解构、组合、重复、堆叠等方式将多种元素汇聚在一幅画作中,使得原本单一的视觉体验感呈现多元化特征,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例如锦灰堆中烧焦的书页、破损的纸张、缺角的扇面等元素,可以相交叠加、纵横交错的方式排布,并在纸张边沿和叠加处,运用明暗晕染的手法进行细致处理,使画面中的元素不再以二维平面的方式展现,而是呈现立体化的视觉效果[2]。
(三)多元化融合
锦灰堆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其作品中包含丰富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拓篆刻等,作者将它们解构并重组,成为具有全新立意的作品。锦灰堆融合了多种传统艺术的创作技巧,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组合最具特色,此类画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书法入画、书画一体,不仅题材标新立异,而且突破了传统的绘画形式[3]。此外,锦灰堆以其独树一帜的灵活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更加灵巧生动,由此才在历史长河中获得部分受众的青睐。
三、锦灰堆题材的寓意
古人戏称锦灰堆为“博古之旁枝,艺人之余技”。与传统圆满、规则的博古画作截然不同的是,组成锦灰堆的实物的烧烛残破痕迹尤为明显,不但表达了古人战后劫后余生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而且影射了古人惜字敬纸的文化教义[4]。
(一)敬惜字纸
汉字的出现凝结了祖先的智慧,“字之形,宝字头,子字脚,教人惜字如宝、惜字如子之意”[4]。科举时代兴起敬惜字纸之风,敬字惜字的方法在各地不甚相同,例如成立惜字社、建立惜字塔、派遣专人回收字纸等方式,将废弃字纸统一收集,举行仪式后集中焚烧。彼时古人对字纸的爱惜是一种良好风尚。
(二)惜字及物
惜字,谓之尊敬圣贤造字的美意。“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这段话劝谏世人要敬惜书字,则福报甚大,表达了不仅要重视文字,还要重视典籍和知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要爱惜书籍纸张,要知纸张制造不易,典籍编著不易,且一日三餐、一粥一饭皆来之不易。
(三)敬字于心
敬字,谓之敬畏典籍,“字能使昧者哲,拙者巧,窒者达,贱者尊;为胥吏薄书之用,为庙朝诏赦之文,为士人科名之阶,为国家富强之本。”[5]古人因受科举制的影响,将文字典籍视作先德圣贤的智慧结晶,神圣且崇高,不可随意丢弃、践踏或亵渎;古人皆认为文字由神创造,文字中有神的信息,即便是废纸也不可将其弃于污秽中,必须诚心敬意地焚烧,以上缴于神,敬之或弃之皆关系人的祸福。
四、近现代锦灰堆的发展状况
锦灰堆盛行于清朝末期,虽然其构成要素错综复杂,但是并非毫无章法;锦灰堆虽采用西式描摹的画法,画风写实,却属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虽然主要描绘破旧古物,却又堆砌成焕然一新的形象;锦灰堆无论在构成元素还是画作寓意上,皆博古通今。
(一)锦灰堆技艺面临失传
受西洋写实画风的影响,锦灰堆画家在创作时,会直接写生实物,力求达到写实逼真的效果。锦灰堆画家须精通山水、花鸟、人物等画法,还须擅长书写篆、隶、草等字体,模仿各家字体更是他们基本技能;不止于此,锦灰堆画家还需要熟知各种古器物的造型,且拥有篆刻各类印章的绝活,由此可知,锦灰堆作品制作难度相当大,胜任者极少。画家创作锦灰堆采用兼工带写的画法,并且要求要画出杂物被虫蛀、火烧、撕裂、烟熏、卷曲等古旧面貌,同时杂物应有依据和出处,不可随意编造;构图看似凌乱随意,背后是画家的苦心经营,平中出奇;画面整体均手工精心绘制,而非粘贴拼凑;制作过程费工又费时,一幅作品的完成少则两三月、多则数年。在这个高速发展且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时代,慢工细活杂艺必然是此技艺发扬光大的最大局限,故如今很少有人听说或亲眼见过锦灰堆作品。这种艺术形式因此日渐没落、濒临灭绝,幸而当代锦灰堆被多地先后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锦灰堆与金石风尚
清代僧人六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金石之风盛行的时期,开创了金石器拓片类锦灰堆。六舟精通鉴赏、拓印、制砚、刻竹等技术,并将富有时代特色的金石器物的形貌,如瓦当、古钱币、古代砖石、青铜器等拓片内容应用于锦灰堆中,开创了新风。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六舟于道光十二年所作《百岁祝寿图》(图2),如图所示,画作中心是一个巨大的“寿”字,是用三十多件或完整或残缺的古钱币、瓦当、破碎砖石文字和碑志等的拓片组成,大部分是破碎的残砖断瓦,呈现或零散或叠加排布的样式,这些碎片看似漫不经心呈零落状组合,实则经过了作者的苦心经营。古物拓形时因力度和墨量不同,呈现在纸上的墨色深浅不一,巧妙地构成了“寿”字张弛有度的笔画。由此图可以看出,六舟想表达的美意不仅体现在“寿”字本身,也体现在组成“寿”字的古物中,金石坚硬,碎而不朽,古物历经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均可体现其“寿”之长。
图2 六舟《百岁祝寿图》
(三)锦灰堆应用于器物
锦灰堆兴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趋势,从完全由上层精英文化领导,变成了由部分通俗文化和部分精英文化共同引领。锦灰堆画作多在装裱后被用来装饰店铺或居室,一部分小型画作应用于册页或扇面;在瓷器、鼻烟壶和玉雕等工艺品中,偶尔也采用锦灰堆类纹样。锦灰堆题材的作品体现了许多19世纪中国新兴都市文化的特征,尤其以锦灰堆题材的工艺品为代表,集通俗、写实、商品、博古于一体,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产物。锦灰堆凭借易懂、平实的绘画语言,俘获了绝大多数市民的心理,并广受喜爱;锦灰堆凭借通俗的写实画风迅速占领市场,满足了大众流行文化的需求,成为我国近代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五、锦灰堆的应用形式
2017年夏,波士顿美术馆举办了首个关于八破画的博物馆级展览,主题名为“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展览的名字取自展览中陈炳昌作品《喜居陋巷》中的钤印“抱残守缺”。“抱残守缺”本为贬义,在这里则取其中的褒义,表达对破碎事物的珍爱之情。此扇面还以诗句“喜居陋巷不居时,缺陷居心是我师”为题款,向锦灰堆画家致敬。
(一)借古喻今
19世纪,中国深陷战乱,饱受外邦的入侵和掠夺之苦。直至20世纪初期,封建统治覆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国情势日渐严峻。许多锦灰堆画家的作品中,暗藏针砭时弊的主张。李成忎的四条屏《毁烬残篇》,也在波士顿美术馆的八破画展览之列。此系列作品创作于震惊世人的南京大屠杀之后,借用了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焚书坑儒的事件,表现当时社会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的惨状。
(二)玉雕传世
锦灰堆以其不完整的形象、历史悠久的文化元素和传统图案,给人一种如穿越时空般的奇妙体验。玉雕师傅们发现了这一极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新奇元素。为了追求玉雕的独特造型与历史文化气息,他们将锦灰堆元素应用于玉石雕刻。玉雕匠人在行业内另辟蹊径,创作出具有历史沧桑感的作品,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抑或是碑拓篆刻,均能写、能画、能雕,所以匠人必须进行技艺的提升,将锦灰堆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玉石的先天条件完美结合,使玉雕突破吉祥图形与传统纹样设计的局限,将具有美满寓意的“残缺美”展示于人们眼前,引起观者的兴趣、引发人们的思考。工匠为玉石寻找归宿,能理解锦灰堆玉雕背后含义的人,便成为它的“有缘人”。
(三)陶瓷纹样
陶瓷纹样多为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但也有例外,其中有一种极少见的“八破”纹,陶瓷彩绘艺人称之为锦灰堆。锦灰堆发源于在19~20世纪,作为带有市井文化色彩的民间绘画纹饰,被应用于陶瓷彩绘中。锦灰堆纹样由陶瓷器上残破文物的片段堆叠而成,大多数是对实物的直接描绘,追求写生细致、形似逼真。
受传统社会风气的影响,市民百姓崇尚古韵,追求风雅的审美和文化背景,且向往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锦灰堆中描绘的事物,多是丹青、古籍等。拥有辨识古迹佳作的能力,是学识渊博的象征。“八破”纹饰及其画作能很好地迎合市民阶层对自身学识的彰显欲。“八破”纹饰在当时能满足市民的心理需求,故许多人热衷于定制此类器物,正因如此,锦灰堆陶瓷器才流传至今。
六、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源远流长,无数灿烂文化孕育自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岁月,锦灰堆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颗暂被蒙尘的明珠,正待有人擦拭它的灰尘,使其重绽光芒。锦灰堆的产生和衰落都极具时代特性,其运用的多元化材料和看似凌乱实则慎重的构图方式,是中国传统绘画历史上的创新,更是古人对绘画之美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