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瓯窑青瓷的审美价值与文化特征
2023-05-10文成县博物馆浙江温州325300
夏 齐(文成县博物馆,浙江 温州 325300)
瓯窑青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不同时代所具有的地域文化和审美风格。每一代的瓯窑青瓷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种类和形状,这些瓷器凝结着瓯地祖先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它们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意义,还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审美习惯、情感追求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了时代风尚和多元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瓯窑青瓷的审美价值
(一)丰富的纹样
由于其外形简洁朴素,工匠在其表面浅涂纹饰,让瓯窑青瓷变得更为美丽,而其图案也从最开始的单纯朴素,逐渐变得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还融合了人民的宗教信念与美学价值。瓯窑青瓷的图案,大多集中于口沿、肩腹、内壁、底部、盖面和手柄等位置。纹样内涵也非常丰富,既有花木、虫草、禽类,也有民俗、家常等,这也反映了当时瓯中人民俭朴的生活方式和要求。有牡丹、莲花、荷叶、石榴、山茶花、卷草、蔓草、缠枝、花叶、香蕉等图案,也有老虎、狮子、仙鹤、猴子、鸡、羊、狗、鸳鸯、蝴蝶、凤凰、鹦鹉、龙等动物图案。受佛教与海上文化的共同作用,瓯窑青瓷的纹饰与大海、佛教等主题密切相关,比如龙纹、鱼纹、蛤蟆纹、海水纹等,其中“仙人乘凤”“达摩证道”“哪吒闹海”等明显来源于传说,“万事皆宜”“积善之家”“千秋万岁”“太平”“吉”等象征着平安与喜乐。图1为北宋瓯窑莲荷纹瓷粉盒[1]。
图1 北宋 瓯窑莲荷纹瓷粉盒 文成县博物馆藏
(二)造型的朴素性
瓯窑青瓷的出现,与瓯地祖先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瓯窑瓷是一种实用性的瓷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并逐步向美学意义上的日用瓷器发展。观察已经发掘出来的瓯窑青瓷洞的作品,可以发现,瓯窑青瓷洞内的器物在形态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分类,具体包括了碗、钵、盅、洗、壶、瓶、杯、碟、盏、罐等。在这些器物当中,大多数是茶具、酒具、文具、灯具等生活器物,也有谷仓、鸡笼、狗圈等陪葬明器和卫生用品。在造型上,由于瓯窑工匠都是从民间走出来,他们制作的瓷器在造型上表现了一种随性、质朴、富有生活情趣和创意的特点。这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形制,反映了各个时期瓯窑人独特的美学趣味。瓯窑青瓷炉的瓷器朴实、实用、大气。鼎、罐、壶、瓿、钵、虎子等球形器物基本上都是侈口、鼓腹、圆底,并且运用动物、植物或人物形象来充当堆塑类器的立体装饰。整体上表现了一种不拘泥于形式,自由直率的特征。不管是人物、动物还是植物,它们的形态和表情都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明显的海上文明特点,同时又能很好地吸纳异域的文明,敢于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如点彩牛形灯盏、褐彩瓷罐(图2)、褐彩碟等,都是把彩绘与造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得沉稳而古朴[2]。
图2 晋 瓯窑青釉褐彩瓷罐 文成县博物馆藏
造型独特的东晋虎形灯具以蹲伏的虎作为器物的主体,栩栩如生,使其具有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显示了瓯窑瓷业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在唐代,鱼纹瓜棱执壶的对称式鱼形写实装饰反映了沿海渔业的鲜明特色。在唐五代,花口碟、粉盒和荷叶纹碗等瓷器在形制上展现了鲜明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并逐渐趋向于标准化。宋朝的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形挺拔,修长秀气的造型,反映了因海洋交易而引入的异国文明。它们都集中表现了瓯窑青瓷炉特有的造型风格,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反映了社会风俗和审美变化联系的紧密性[3]。
(三)创新的工艺
瓯窑的装饰工艺有划刻、模印、镂雕、堆塑、粘贴及褐彩等,其中褐彩纹饰是瓯窑青瓷颇具创新性的装饰手法。瓯窑工匠最初创造瓷器时,出于实用性考虑,在瓷器上多采用划纹和模印纹等工艺,以增强瓷器的美感。瓯窑工匠在技术进步及流行趋势改变的情况下,对褐彩进行了创造性地应用。褐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技法,突破了传统的雕花、压花等传统技法的限制,使得瓯窑青瓷瓷器更富艺术气息。瓯窑釉下褐彩早期因胎土成分或釉质成分等原因,在烧制时某些部分因含铁量偏高而无法完全恢复,导致成品常有难以预料的褐色斑点或斑块,与浅绿色的釉面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褐色本来是一种瑕疵,但是工匠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了精炼和调控,就产生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釉下褐彩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釉下褐色彩绘的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极大地发展了青瓷的装饰技术。由各种褐彩纹样组合而成的各种纹样,与棕彩色的浓淡、晕色相搭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装饰性、艺术性,为青铜器增添了一抹生动、鲜明的色彩。例如,在东晋时期青釉褐彩鸡首壶(图3)的盘口、鸡冠、眼睛、嘴角、壶柄等处,都有褐色点彩装饰,这些装饰看上去是随机的,但颜色有着浓淡深浅变化,与壶口、颈部和腹部疏密得体的纹饰相呼应,整体简约,局部刻画,显示了瓯窑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术。褐彩工艺是一项独特的艺术,不仅为我国以后各大窑系的装饰工艺提供了借鉴,而且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图3 东晋 青釉褐彩鸡首壶 文成县博物馆藏
(四)独特的色彩
瓯窑地区的瓷土中含有很少的铁元素,因此,瓯窑青瓷在发展初期,其胎色以白色为主,且多为浅青色、泛黄或泛青绿色。瓯窑具有鲜明的釉彩色彩,这是由于其优越的天然条件,加上其制作技术和时代的发展所致。也就是说,瓯窑在保持自身独有的地方特色的同时,还在吸纳其他窑种的优良工艺,使自己的胎釉特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进而形成了瓯窑陶瓷的釉色。根据现代人类收集到的瓯窑陶瓷碎片,我们将瓯窑陶瓷的釉色分为五种:青釉、白釉、黑釉、青釉点彩和青釉褐彩。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匠人对制瓷和烧制技术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使得其瓷器的釉面大多呈黄色。
在东晋时代,瓯窑青瓷的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成品的釉颜色已经比较均匀了。金朝潘岳《笙赋》中的“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正是对这一时代的瓷器造诣的大力赞扬。在隋之前,瓯窑瓷的釉色主要以淡青色、淡青色偏白色为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缥,帛青白色也。”“缥”指的是古代一种淡青色的丝帛,因其釉上的颜色与此类丝帛非常接近,故又称缥瓷。此青花瓷质地精细,釉上有光泽,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清脆的敲打声音,釉上颜色浅淡透明,造型秀丽灵巧。
到唐五代,瓯窑青瓷工艺得到延续并创新了琉璃的釉色与褐彩的纹饰,使青釉层厚而平整,釉色肥厚润泽,整体色调为泛青绿色,并与褐彩工艺交相辉映,产生了某种特殊的韵味,其精品更是能够与当时著名的“秘色瓷”相匹敌。与同期越窑红釉瓷中“秘色”的暗绿之色对比,其釉色呈现一种清新奔放、碧绿蓬勃的色彩。南宋词人李南金赞曰:“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可以看出,在前期,瓯窑青瓷炉的色泽暗涩,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其颜色也逐渐趋于光亮。
二、瓯窑青瓷的文化特征
(一)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
陶瓷作为一种手工制品,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工艺技术的进步、文化交流和传播、审美习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因素都会对陶瓷艺术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瓯窑的瓷器,其造型与装饰手法,与当时的社会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两宋之际,中国佛教十分兴盛,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观念、文化、艺术和建筑,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念。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手工艺发达,使得浙江陶瓷产业迅速发展。同时,异域文化的融合也对瓯窑陶瓷的装饰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瓯窑城东门外江边发现了一对破损的唐代凤首壶残件,这对凤首壶在形制上就受到了波斯萨珊金银器物的启发。1983年温州西山发掘的一件北宋青瓷褐彩蕨纹执壶,造型雄伟挺拔,既带有浓厚的西亚金银器特色,也保留了前期纤细秀雅的特点。该遗址的发掘,既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也体现了瓯窑人勇于接受、吸收外来文化的胸襟[6]。
(二)地域文化与时代风尚融合
制瓷业属于最能反映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手工业,由于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的差异,这里的瓷业及陶瓷制造技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位于浙江东南部的瓯窑,为我国的陶瓷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和天然环境。由于使用木材作燃料,拥有大量铁质含量很少的瓷石和瓷土,港口交通畅通,加上北方工匠的南移,瓯窑青瓷开始出现。瓯窑青瓷以云雾和褐彩为色彩代表,其新奇而又别具一格的灰彩纹不但使其色彩更加丰富,而且也体现了各地方瓷窑产品独特鲜明的地域性。
三国时期瓯窑工匠仿兽像制作瓷器,有蛙形水盂、兔形水丞、虎头洗等。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之下,各种青釉褐彩蛙盂也随之诞生。这种蛙的形态采用的是堆雕技巧,种类繁多,栩栩如生,展现了那时人们对动物特殊的热爱,乃至膜拜的审美倾向。在唐朝,人们普遍喜欢丰满而又圆润的造型,瓷器釉上有大量褐色的彩色,凸显它的优雅和高贵。瓷器的总体设计明显地体现了那个时期以胖为美的审美潮流。
三、结论
瓯窑陶瓷凝结了瓯窑人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拥有清新素雅、质朴大方的独特风格,呈现了明显的区域特色,是十分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其审美价值的剖析,探索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既可充实瓯窑古器文化的理论体系,又可为继承和保存其工艺、保存其民间精华、追寻其历史渊源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