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不同时期颅内动脉夹层评估中的应用

2023-05-10王金英姜春晖黄海燕王云玲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6期
关键词:慢性期亚急性急性期

王金英,姜春晖,黄海燕,王云玲(通信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磁共振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10054)

颅内动脉夹层属于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高,但致残率和致死率非常高[1]。流行病学[2]显示,成人的颅内动脉夹层发病率在头颈部动脉夹层发病率中占10%以内,其中颈动脉夹层发病率大概为2.6/10万~3.0/10万。颅内动脉夹层发生后,可继发脑卒中,这是导致中青年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原因[3]。有调查[4]表明,发展中国家45岁以内的脑卒中发病率比发达国家更高,为19%~30%。有调查[5]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2%是颈动脉夹层诱发,颈动脉夹层性脑卒中在所有中青年脑卒中中占10%~25%。颅内动脉夹层的高发年龄是45~54岁,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实际比例是2:1[6]。颅内动脉夹层的诱发因素比较多,包含动脉粥样硬化、感染以及创伤等多种诱发因素。颅内动脉夹层的易感因素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等为主,还有部分患者因肌纤维发育不良、Marfan综合征及Ehler-Danlos综合征导致疾病发生。早期采用有效诊断方式明确患者的颅内动脉病变部位与病变原因,有利于临床诊疗工作。既往多采用血管成像技术进行颅内血管狭窄度评价,但无法明确血管狭窄发生原因,难以准确判断血管壁病变程度,无法达到明确患者发病原因与疾病分析等诊断要求,所以诊断价值一般。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是现今比较推崇的颅内病变诊断方法,可清楚显示患者管壁成分、血管病变原因,且具备无辐射、图像质量清晰和可重复检测等多种优点,所以适合在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用。本研究以2020年10月—2022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夹层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颅内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6例,女性40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4.76±5.23)岁;病变血管段:大脑中动脉段有20例,椎动脉颅内段有40例,颈内动脉硬膜外段有46例;疾病分期:急性期20例,亚急性期30例,慢性期56例。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属于单支血管病变;②患者均经颅内血管造影确诊;③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脑膜炎和颅内肿瘤等颅脑疾病;②患者存在纤维性肌发育不良、血管炎等血管病变;③患者参与研究时已经接受相关治疗,难以保证所提供影像学检查的实际价值;④ 患者并未按照要求完成相应影像学检查。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诊断评估,此次研究所用仪器是西门子Skyra 3.0T高场强MRI扫描仪,仪器配有20通道头颈部线圈,可辅助临床完成相关检查。常规扫描检查时应用3D-TOF血管成像技术(磁共振亮血技术)、T1W-3D-VISTA技术(磁共振加权黑血成像技术)、T2W-DRIVE技术(高分辨T2加权成像技术)与T1W-3D-FFE技术(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技术),通过T1W-TSE-BB(TIW血管轴位加指脉扫描)进行病灶观察,明确病灶具体位置、血流信号、管腔实际狭窄程度等。之后进行增强扫描,给予0.2 mmol/kg人造影剂钆喷酸葡胺高压注射,确定注射完毕后进行3D-T1W-VISTA增强扫描、T1W-TSE-BB轴位增强图像分析,明确患者的病灶强化特点。扫描诊断完毕后,安排两名副主任级别及以上医师进行图像审阅和疾病诊断。

1.3 观察指标

①不同血管段病变患者的疾病分析:统计大脑中动脉段病变、椎动脉颅内段病变、颈内动脉硬膜外段病变患者的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例数和百分率。②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统计内膜瓣、壁间血肿、双腔、瘤样扩张/凸出、血管壁局灶性增厚增强2级五项成像表现的检出例数,计算百分率。③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定量参数:统计壁厚指数、狭窄百分比、血管壁增强相对信号强度与壁间血肿相对信号强度的检出数值,计算组内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血管段患者的疾病分期统计

大脑中动脉段病变患者的疾病分期以亚急性期、急性期为主,慢性期最少;椎动脉颅内段病变患者的疾病分期以慢性期、急性期为主,亚急性期最少;颈内动脉硬膜外段病变患者的疾病分期以慢性期为主,亚急性期与急性期最少。椎动脉颅内段病变、大脑中动脉段病变的急性期占比显著高于颈内动脉硬膜外段病变(P<0.01),大脑中动脉段病变的亚急性期占比显著高于椎动脉颅内段病变、颈内动脉硬膜外段病变(P<0.01),颈内动脉硬膜外段病变的慢性期占比显著高于椎动脉颅内段病变、大脑中动脉段病变(P<0.01)。见表1。

表1 不同血管段患者的疾病分期情况汇总[n(%)]

2.2 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统计

急性期患者的血管壁局灶性增厚增强2级、壁间血肿检出率最高,亚急性期患者的壁间血肿、血管壁局灶性增厚增强2级检出率最高,慢性期患者的瘤样扩张/凸出、内膜瓣的检出率最高;慢性期、亚急性期的内膜瓣、瘤样扩张/凸出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急性期(P<0.01),慢性期患者的壁间血肿、血管壁局灶性增厚增强2级检出率显著低于亚急性期、急性期(P<0.01),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双腔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汇总[n(%)]

2.3 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定量参数统计

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患者的壁厚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的狭窄百分比、血管壁增强相对信号强度、壁间血肿相对信号强度显著高于亚急性期、慢性期(P<0.01)。见表3。

表3 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定量参数汇总(± s)

表3 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定量参数汇总(± s)

疾病分期 壁厚指数 狭窄百分比急性期(n=20) 0.80±0.12 0.48±0.15亚急性期(n=30) 0.78±0.10 0.40±0.11慢性期(n=56) 0.79±0.12 0.25±0.08 F 0.687 7.543 P 0.478 0.001疾病分期 血管壁增强相对信号强度 壁间血肿相对信号强度急性期(n=20) 1.79±0.45 2.99±0.65亚急性期(n=30) 1.46±0.42 1.29±0.34慢性期(n=56) 1.32±0.40 1.25±0.32 F 10.092 17.543 P 0.001 0.001

3 讨论

颅内动脉夹层是因多种原因诱发血管内膜撕裂,导致血液伴随着撕裂口进入患者的内膜、中层,继而诱发血管壁剥离,形成相应病理状态,这是导致肺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中青年是高发群体,且该病大多会累及患者的后循环血管[7]。但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疾病,明确疾病具体病变部位与病变严重程度[8]。和人体颈部血管腔进行比较,人体颅内动脉管径比较细小且走行迂曲,所以临床诊断具有较大挑战性。既往多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该病的金标准诊断方法,虽然可辅助临床明确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但无法观察患者的血管壁自身情况,所以在血管壁正常或血管壁非特异性狭窄、闭塞的颅内动脉夹层诊断,应用价值有限[9]。再者,颅内血管病变均源于血管壁,血管腔异常属于继发性改变,所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管腔成像检查在颅内血管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限,主要在两方面体现:第一,上述成像技术在狭窄或闭塞等非特异性管腔改变诊断中应用,难以帮助临床明确患者的发病原因[10];第二,部分颅内血管病变早期病理变化不明显,并未导致管腔发生异常,所以成像技术难以及时发现异常,更加难以辅助临床及时确诊疾病[11]。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准确性,需探讨更理想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是一种通过磁共振原理获取人体血管中流动血液信号与血管壁等多种静态组织图像的成像技术,能够评估患者的动脉血管壁病变形态与成分,为临床准确诊断疾病做出贡献[12]。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将黑血成像序列作为成像基础,利用施加预饱和脉冲抑制管腔内血流信号,让血管腔中的低信号血液、等信号血管壁形成鲜明对比,继而清晰描绘患者的血管壁形态学特征[13]。磁共振三维黑血序列能够通过多平面重组清晰显示患者的远端走行迂曲小动脉,还可高分辨率地显示组织直径小于1 mm的微小病变。现今临床进行颅内动脉夹层磁共振成像诊断时,所用血管壁成像技术多将磁共振黑血序列作为成像基础,通过二维、三维成像技术达成目的。二维成像技术能够利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采集和血管腔对应垂直薄层短轴影响,三维成像技术则能够利用可变反转角度FSE序列,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明显比二维成像技术更广泛,能够在多方位进行图像重建处理,所以应用价值显著。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颅内动脉夹层患者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诊断后,可明确患者的血管病变部位、疾病分期,且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图像征象、定量参数存在鲜明差异。

综上所述,在颅内动脉夹层临床诊断中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可辅助临床及时明确病变血管段、疾病分期,临床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慢性期亚急性急性期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间日刺治疗慢性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高频彩超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诊断中的应用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分析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中医药治疗早期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