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酸盐岩溶蚀作用中Cd的淋溶/残余行为

2023-05-10冯志刚李佩珊

关键词:淋失淋溶碳酸盐

冯志刚,周 曼,马 强,黄 冲,李佩珊

(1.南华大学 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2.南华大学 稀有金属矿产开发与废物地质处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衡阳 421001)

0 引 言

碳酸盐岩是一类杂质(即酸不溶物)质量分数通常极低(<5%)的可溶岩,由其发育的风化剖面(土壤),为基岩中碳酸盐溶解形成残积土和残积土演化的结果[1-2]。剖面自下而上,呈基岩→岩粉层(有时缺失)→土壤层的分带特征,其中,岩粉层为基岩初步溶蚀形成的粉末状岩石,厚度一般在10 cm左右甚至更薄;土壤层为剖面主体,与下伏岩粉层呈清晰突变的接触关系,缺乏过渡结构,二者间的界面称为岩-土界面。与硅酸盐类岩石风化剖面的连续演化过程相比,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呈现出独特的剖面构型。

此外,碳酸盐岩中镉(Cd)的质量比通常极低(0.03~0.065 mg/kg[3-4]),明显低于其地壳丰度(0.2 mg/kg[5])。然而,中国西南岩溶区被认为是地质高背景土壤Cd的分布区[6-7],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也强调了西南岩溶区重金属元素超标80%以上由区域地质高背景引起。对于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中Cd富集的成因,通常认为源于基岩溶蚀过程中释放的Cd在残余物中的吸持,并随残余物体积的剧烈缩小变化而浓缩的结果[7-11]。不过,笔者[12]最近对贵州岩溶区19条风化剖面中Cd的分布特征及质量平衡计算的结果表明,基岩风化成土过程中,Cd存在强烈亏损的现象。在表生环境,Cd是毒性极强的有害元素[13-14],Cd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5-16]。当前,岩溶区土壤中Cd的富集现象及形成机制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

已有对岩溶区土壤Cd富集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风化剖面发育特征基础上开展的相关工作。然而,由于缺失由岩到土转变的中间过渡环节,仅凭在风化剖面蕴含的信息,无法厘清基岩溶蚀形成残积土过程中Cd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而影响了对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中Cd亏损/富集机制的深入了解。本文通过对碳酸盐岩样品的淋溶实验,随淋溶进程分析淋出液以及淋溶残余物中Cd及相关参数,以期揭示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Cd的淋溶/残余行为。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品

供试样品为白云岩(Y),灰白色,质地较纯,细粒结晶结构,块状构造。采自贵州岩溶区,即文献[12]中剖面18附近的基岩。区域上由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Cd呈明显富集的趋势[12]。样品被破碎至≤2 mm后备用。

1.2 实验方案

为了解样品酸不溶相中Cd的质量分数,以及通过酸不溶物质量分数来确定适当的淋溶实验样品量,进行了酸不溶物提取。用1 mol/L的盐酸溶液对岩石碎样进行快速溶解,以提取酸不溶物(Yt),提取方法和步骤详见S.J.Wang等[1]。研究表明,该浓度提取液不会对碳酸盐岩酸不溶相组分产生明显影响[1,17-18]。提取结果显示,酸不溶相占全岩的质量分数极低,为2.48%。

在淋溶实验中,用饱和CO2水作为淋溶液,室温下,其pH=4.18[19]。模拟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环境,在整个淋溶实验周期内,环境温度在25~30 ℃内。

对碳酸盐岩淋溶过程中淋出液的分析,采用的淋溶装置如文献[19]所示,装填的白云岩碎样量约60 g。淋溶过程中,单次淋溶时间为2 d(48 h),单次淋溶量约4 L。

对碳酸盐岩淋溶过程中残余物的分析,采用的淋溶装置如文献[20]所示。在淋溶装置内自下而上设置了若干个盛样器,分别放入白云岩碎样的平行样50 g(样品编号依次为L1、L2、……、Ln),淋溶液从淋溶柱上端流入,依次流经Ln、Ln-1、……、L1,最后流出,收集至集液器。由上至下,淋溶液每与一件盛样器中的样品发生水-岩反应后,其侵蚀能力就会逐渐减弱。由此,在同一个淋溶周期,样品被溶蚀的强度依Ln、Ln-1、……、L1的顺序降低。淋溶终点以Ln中的碳酸盐组分完全溶解为标志(即水-岩反应中观察不到气泡逸出为准)。用去离子水清洗各盛样器中样品后烘干备用。

1.3 测试方法

对于本文所涉及的淋出液中相关元素的质量浓度,如K、Na、Ca、Mg、Cd,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测试仪器为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AA63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出限为0.1 μg/L。用加标回收法进行质量监控,元素K、Na、Ca、Mg的加标回收率均在95%~105%,Cd为90%~110%。对于固体样品中Rb、Sr、Zr、Cd等元素,使用加拿大PerkinElmer公司生产的ELAN DRC-e四级杆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测定。用两件土壤标样(GSS-4、GSS-6)进行质量监控,Rb、Sr、Zr的相对误差<10%,Cd<15%。

矿物成分用日本理学公司生产的dmax/2200型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测定,矿物组成的半定量分析根据各矿物特征峰半高宽度计算所得。

1.4 数据处理方法

定量表征岩石风化过程中某元素的淋失程度,可以采用质量平衡计算的方法。根据G.H.Brimhall等[21]建立的质量平衡理论,岩石风化过程中,元素j在风化残余物中的淋失程度可通过质量迁移系数(τj)进行表征:

τj=(Cj,w/Cj,p)/(Ci,w/Ci,p)-1

(1)

式中,Cj,w和Cj,p分别代表元素j在风化残余物(w)和原岩(p)中的质量分数,Ci,w和Ci,p分别代表参比元素i(即惰性元素)在风化残余物和原岩中的质量分数。τj=0,说明元素j和i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学惰性,元素j没有发生淋失;τj<0,表示元素j遭受了淋失,当τj=-1时,表明元素j已经完全亏损。由于Zr在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比Ti等其他惰性元素更稳定[20],以Zr作为参比元素。元素j的亏损率=|τj|×100%。

2 结果与讨论

2.1 淋溶残余物中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

收集淋溶残余物的实验中设置了8件平行样,以溶蚀程度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L1、L2、……、L8,其中L8中碳酸盐组分已完全溶解。图1显示了淋溶实验中部分样品的XRD图谱。

D—白云石;Q—石英;Am—角闪石;Pl—斜长石;S—蒙脱石;I—伊利石;K—高岭石;Go—针铁矿;H—赤铁矿

供试样品(Y)只呈现出白云石衍射峰,说明样品Y为较纯的白云岩,与上述极低的酸不溶物质量分数相吻合。随着样品Y的溶蚀进程,依L1→L3→L5→L8的顺序,白云石质量分数为96.97%→43.82%→24.55%→0%,呈单调降低的趋势,直至碳酸盐完全消失。伴随白云石溶解,酸不溶物组分(如石英、角闪石、斜长石、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针铁矿、赤铁矿)逐渐显示出相应的衍射信号。例如,在L1中,酸不溶相仅出现了石英的微弱衍射峰;随样品Y溶蚀到L3、L5、L8阶段,不仅石英的衍射峰增强(即质量分数增大),其余矿物也显示出明显的衍射现象。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酸不溶相在XRD谱图中出现以及质量分数的增大,首先源于其在淋溶残余物中的相对富集。在碳酸盐大量存在的样品中,依靠XRD图谱难以有效识别酸不溶相是否存在风化倾向。对于从样品Y提取的酸不溶物(Yt)与样品Y淋溶到酸不溶物(L8)之间,衍射谱图极为相似,依靠谱图也难以准确厘定L8相对于Yt是否出现了进一步风化及其程度。

在化学成分方面,岩石中微量元素Rb、Sr分别与常量元素K、Ca的化学性质相似,在硅酸盐中,Rb主要置换K赋存于碱性长石(钾长石)中,Sr置换Ca寄主在斜长石中[22-23]。Rb/Sr可作为风化指数指示硅酸盐组分的风化程度,即比值越大风化程度越强[24]。此外,Sr通过置换Ca可以进入碳酸盐晶格[5]。从图2(a)可以看出(数据见表1),由样品Y至L8,随淋溶作用至酸不溶物阶段,Rb/Sr比值呈持续增大的趋势,主要源于碳酸盐矿物优先溶解导致Sr的优先释放。对于样品L8和Yt,均属于酸不溶相,前者的Rb/Sr比值(2.14)大于后者(1.94),说明相对于快速提取的酸不溶物(Yt),淋溶到酸不溶物阶段的组分具有进一步风化的特征。

图2 淋溶残余物中Rb/Sr、Cd和Zr质量分数、Cd质量迁移系数随淋溶进程的变化

由图2(b)、2(c)可见(数据见表1),随淋溶作用进程,Cd在残余物中质量分数呈增大的趋势,与惰性元素Zr[25]显示出相似的变化特征。由于碳酸盐溶解使赋存在残余物中的元素产生浓缩效应,定量表征淋溶过程中Cd的亏损行为,需要应用质量平衡计算的方法。以Zr作为参比元素,Cd在淋溶残余物的质量迁移系数(τCd)见图2(d)所示(数据见表1)。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Cd呈现出持续亏损的特征。淋溶作用伊始Cd就呈现出明显的淋失,如L1中碳酸盐轻微溶蚀(其质量分数为97%,见图1),而Cd的淋失率已为27%(即τCd=-0.27);至L3,碳酸盐还剩下44%,Cd的淋失率已达70%;当淋溶到酸不溶物阶段(L8),Cd的淋失率为83%,与从样品Y中直接提取的酸不溶物(Yt)的Cd亏损率(84%)相当。Yt中Cd的淋失率反映了样品Y中酸溶相的Cd占全岩中Cd的质量比。

表1 供试样品、酸不溶物及其淋溶残余物中部分微量元素质量比、Rb/Sr比值及Cd的质量迁移系数

2.2 淋出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关于测定淋出液成分的实验,本文设定了阶段性溶蚀方案。淋溶时间为32 d,采样次数为16次(即2 d/次)。从图3(a)、3(b)可见,作为表征白云岩中碳酸盐组分(白云石,CaMg[CO3]2)的Ca、Mg,在淋出液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4.53~158.27 mg/L(平均值为119.87 mg/L,下同)、45.93~74.39 mg/L(59.15 mg/L),随淋溶进程未显示出明显变化趋势,说明在设定的淋溶周期内,样品中碳酸盐组分对淋溶液的溶蚀而言是足量的。

图3 随淋溶进程供试样品(Y)淋出液中Ca、Mg、Cd的质量浓度及K/Na的变化

对于Cd(图3(c)),在淋出液的质量浓度为0.1~3.6 μg/L,峰值浓度出现在溶蚀早期阶段,随淋溶作用进程,整体上呈降低的趋势。这种现象暗示了碳酸盐矿物颗粒表面可能是Cd重要的赋存位置(如被吸附),从而在淋溶作用早期就充分淋失。因此,在样品中碳酸盐组分仍然充足的情况下,淋出液中Cd的质量浓度随淋溶进程而降低。

另外,与Rb/Sr类似,K/Na通常作为评价硅酸盐组分(特别是长石类矿物)风化强度的风化指标[22]。K主要赋存在碱性长石中,对于Na,除了碱性长石,斜长石也是其重要的寄主矿物。由于斜长石抗风化能力弱于碱性长石,加之K比Na易于被黏土类矿物吸附,所以风化残余物的K/Na比值越大指示其风化程度越强。对于碳酸盐岩溶蚀实验,随淋溶进程,淋出液中K/Na呈降低的趋势(图3(d)),即指示淋溶残余物中K/Na呈增大的特征,说明在碳酸盐溶解的同时,酸不溶相(尤其是长石类组分)也同步显示出风化倾向。

2.3 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Cd的淋溶/残余行为

供试样品Y中Cd的质量分数为0.12 mg/kg,低于Cd的地壳丰度[5],在其酸不溶物Yt中为0.98 mg/kg(图2(b)),说明碳酸盐岩中Cd优先赋存在酸不溶相。另一方面,由于碳酸盐岩酸不溶物质量分数极低(2.48%),酸溶相(即碳酸盐相)中Cd占全岩Cd的质量百分数达84%(图2(d)),具有绝对优势。结合对上述淋溶液及淋溶残余物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排水条件良好的条件下,寄主在碳酸盐相的Cd随碳酸盐岩溶蚀而淋失,其中,赋存在碳酸盐矿物颗粒表面的Cd优先释放。直至溶蚀到残余酸不溶物阶段,原岩酸溶相中的Cd也随之淋失殆尽。因此,碳酸盐岩溶蚀成残积土过程中,酸溶相中的Cd充分淋失,与此同时,酸不溶相的Cd随其在残余物中集聚而富集。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Cd的淋溶/残余行为体现为大量Cd的绝对淋失与少量Cd在残余物中的显著相对富集。Cd在岩溶区土壤中富集特别是在岩-土界面土层的超常富集[12],应是在富Cd残积土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结果。

然而,有一种现象令人费解,即伴随碳酸盐溶解,酸不溶相同步显示出风化倾向,不过从淋溶残余物中Cd的质量迁移系数(图2(d))并非显示出有酸不溶相Cd的进一步亏损。厘清其机制,需要应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如Cd同位素),是后续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3 结 论

1)贫Cd碳酸盐岩中的Cd(0.12 mg/kg)优先在酸不溶相富集(0.98 mg/kg),且样品中酸不溶物质量分数仅为2.48%。然而,由于基岩中酸不溶物质量分数极低,碳酸盐相(酸溶相)中Cd占全岩中Cd的质量比仍具有绝对优势。此外,在碳酸盐相,矿物颗粒表面也是Cd重要的赋存位置。

2)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酸溶相的Cd随碳酸盐溶解而淋失,其中,赋存在碳酸盐矿物颗粒表面的Cd被优先释放。同时,酸不溶相的Cd随酸不溶物在淋溶残余物中的集聚而富集。

3)碳酸盐岩溶蚀形成残积土的过程就是基岩中大量Cd绝对淋失与少量Cd显著相对残余富集的过程。因此,对于岩溶区Cd的环境影响,不仅要关注土壤,也要重视地下水。

猜你喜欢

淋失淋溶碳酸盐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不同淋溶方式对二甲戊灵药效的影响
海相碳酸盐烃源岩生烃潜力模糊评价方法
福建菜田氮、磷积累状况及其淋失潜力研究
超高压均质联合二甲基二碳酸盐对荔枝汁中污染菌及其微生物货架期的影响
碳酸盐型滑石物相分析方法研究
一种低氯根稀土碳酸盐加工方法
不同水氮用量对日光温室黄瓜季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武汉市城郊区集约化露天菜地生产系统硝态氮淋溶迁移规律研究
模拟酸雨对赤红壤磷素及Ca2+、Al3+、Fe2+淋失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