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统计数据中的“新发展格局”

2023-05-10任青霞张文宏

中国市场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

任青霞 张文宏

摘 要: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效率和经济安全平衡做出了正确的布局,有助于中国推行更高质量的国内经濟发展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文章利用经济学相关原理,阐述了新发展格局的运行逻辑。新发展格局顺利运行需要供给侧与需求侧各因素的协同发展。文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深入分析了供给侧因素(包括创新、人才与人口)与需求侧因素(包括消费、投资与出口)的优势与短板。文章对开放大学学生领会新发展格局之丰富内涵有一定帮助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消费创新;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F22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2-0000-00

“新发展格局”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整表述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课题选择“新发展格局”作为专题的原因有二,首先,“新发展格局”中经济学理论内涵丰富,包含《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众多原理,比如总需求总供给原理,收入分配原理,GDP构成原理,国际贸易原理等。“新发展格局”案例将书本中的理论与中国当下现实相结合,能够提升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认识层次,缩短课本上的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中经济发展现状之间的距离。其次,将“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新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性与正确性,确保经济学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与国家大政方针同向同行。

1 “新发展格局”理论综述

对新发展格局探索的文献十分广阔,刘斌等用数据和模型推导证明了国内的消费结构升级通过促进产业耦合进而促进了国内循环,为中国加速构建国内循环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理论支撑。李俊久认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求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利于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基础,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助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郭冠清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核心要义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陈健、张旭指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片面强调国内大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利用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创新仍然是有益的,但新发展格局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鼓励利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的同时,也要求在关键领域形成相应国产备份,以防被“卡脖子”。

2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背景与运行逻辑

1.1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证明了国家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正确性与前瞻性。首先,当下的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包括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和平的局面受到挑战,其它国家新冠疫情防控放开导致中国的国际订单三月四月流失,国际芯片等高精尖技术对中国实行或明或暗的封锁等,这些不利因素突显了当下中国布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其次,我国国内的有利环境包括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2021年人均GDP达到80976元;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脱贫攻坚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医保覆盖面达95%,这样的坚实的国内消费环境足以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中国共产党是务实有担当的党,能够正视自己的短板。当前我国依然存在一些对新发展格局不利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老龄社会到来,生育率持续下降,国内新冠疫情此起彼伏,全面复工复产暂时受到影响等。

1.2 新发展格局的运行逻辑

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文章将新发展格局运行逻辑绘制思维导图如下。此逻辑图立足国内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罗列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运行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相关因素,涉及到创新、人才、人口、消费、投资及出口等。文章采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权威数据,清晰地展示新发展格局运行的优势与劣势概要(如图1所示)。

3 “新发展格局”之供给侧主要因素阐述

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简言之,千方百计高品质供给人民需要的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解决供给侧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3.2 创新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动力

2018年12月18日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习主席提出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在第二篇开篇特别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研发费用稳步增长,2021年研发费用达到27864亿元,是20年前的26.72倍。研发费用增长速度2004年最高达到27.71%,增长速度从2011年后迅速回落,2015年跌落至20年最低水平8.87%,之后又缓慢回升。

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度上升,全球创新指数十年来上升22位,2021年达到全球第12名;我国专利申请授权数2021年达到3639268件,是2001年专利授权数的32倍。从创新指数和专利申请授权数观察我国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若干学科方向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能代表基础领域创新水平的诺贝尔奖。截止2021年,美国英国德国分别累计有377人,130人,108人获得诺奖,占据前三位;中国(包括港澳台)有8位获得诺奖,排行第22名。

3.3 人才是创新与发展的第一资源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系统论述。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2月28日《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中指出,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尤其是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多年来党对人才的重视和人才工作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留学人员人数攀升的同时学成回国发展的比例越来越高,自2014年以来回国发展的比例稳定在80%以上,其中2019年学成回国比例达到82.5%。

2021年9月28日中央人才会议指出,中国要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利用好中国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21年QS世界高校前100名,中国(包括港澳台)共有12所入围,中国大陆有6所入围,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其中清华大学升至历史最高排位,第15名。美国英国分别有28所、18所高校进入前100名,两国加起来几乎占据top100半壁江山。我国是教育大国,拥有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与世界教育强国的距离仍然很大。

3.4 人口老龄化多维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按照世界公认的老龄化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一个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在2016年才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2021年放开了三孩子政策。人口出生率在2016年短暂回升之后开始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16年的6.53‰下降到2021年的0.34‰,二孩政策三孩政策滞后且效果不明显。较低的出生率自然伴随着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更加严重的老龄化社会,2021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2%。人口老龄化是当下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它将多维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首先,同样的人口基数人力资源供给会减少,人口抚养比重会增加,推高要素成本和创新成本;其次,老龄化会弱化社会的创新能力,老年人口占比较大的环境中很难形成支持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

4 “新发展格局”之需求侧主要因素阐述

4.1 总需求构成及各部分对GDP增长贡献

一国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部分构成,相对于出口,消费与投资总和被称为内需。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从2002年-2021年的20年里,有13年消费对GDP增长贡献最大,7年投资的贡献最大。自2014年以来,消费连续6年对GDP贡献最大,但2020年疫情对经济造成困扰,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跌至20年最低水平-6.8%,2021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回归到历史高位65.4%。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均GDP以及人均可支配收持续增长,消费能力会进一步释放,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驱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是投资,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份,比如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5.3%,2020年消费低迷时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81.5%,其余年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25%-45%之间。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动力是出口,但出口受国际关系和疫情的影响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稳定。近20年来,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为正的年份有11年,其中2020年和2021年国际订单激增,使得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5.3%和20.9%。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为负的年份有9年,其中2009年为历史最低-42.8%。

4.2 提升收入水平构建橄榄型收入结构是释放消费潜力实现国内大循环的根基

较高的收入水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是释放消费潜力维持一国经济活力实现经济良性内循环的基础。从2010年开始连续1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2010年世界第95位攀升到2021年世界第60位,其中从2018年开始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中国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推行新发展格局的底气。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要看到当下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影响消费潜力释放的问题。首先,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低。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测算,近十年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大约为43%,如2021年人均GDP为80976元,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僅为35128元,这意味着在国民经济这块大蛋糕中,生产要素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太低。其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连20多年超过世界警戒线高位运行,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0.491,然后逐年下行,2020年下降到0.468。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的月收入是1000元左右。另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居民收入五等分组数据,低、中低、中等、中高及高收入人群的月均收入分别为694元、1537元、2421元、3745元和7153元,这组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还有庞大的群体收入水平并不高,同时也反映了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最后,城乡差距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城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是农村可支配收入(7917元)的3.1倍,2021年城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是农村可支配收入(18931元)的2.5倍。从数据观察,尽管这十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减态势,但实际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要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4.3 稳定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制造业PMI与服务业PMI指数在2022年3、4月连续两个月同时跌破枯荣线,说明当下市场活力减弱,投资者对投资前景持不乐观态度。在世界动荡因素增强和新冠疫情双因素叠加的大环境下,投资者与消费者都变得相对谨慎,减少投资缩减开支渡过经济发展不确定时期是最理性的选择。但投资减少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有直接负面作用,失业率上升又进一步造成消费的减少。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原理,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应大有作为,减税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首要选择。2021年政府减税累计达1.1万亿元,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为经济恢复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习总书记的指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活力”,预计2022年减税力度只增不减,全年减税规模会超过去年,“有为政府”会促进“有效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的投资空间非常大。在国之重器核心技术领域,如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基础软硬件等方面加强投资,合理布局,解决好当下贸易战中的卡脖子问题;比如在民生领域,优质的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等方面增加投资,补齐短板,更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尽管当下有下行压力,但整体投资环境与投资前景良好,依然是世界资本投资的沃土。

4.4 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40多年的稳定发展,GDP总量从世界第11位跃居2021年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1.26万美元,贸易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6.05万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8.39%上升到2021年的34.19%。中国通过对外开放获得了世界技术与资本的支持,用40多年时间完成了西方世界一百多年才能完成的增长奇迹。中国在发展自身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对外开放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来世界动荡不安因素增加,全球化逆流与新冠疫情影响因素叠加,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要收缩对外开放。2022年1季度,全国21个自由贸易实验区的进出口总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实际使用外资568.9亿元,同比增长43.5%;自由贸易区通过多项制度创新释放的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信号,吸引了高科技人才的集聚和外资的投入,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对外开放之路会越走越广。

5 结论

文章利用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原理,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阐述了“新发展格局”的运行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素主要选取了创新、人才与人口,利用国家统计局与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详细呈现了在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取得的成就和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指出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可能会对创新造成的负面影响。需求侧的要素里选取了消费、投资与出口。在消费层面,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呈现了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因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未来释放消费潜力的负面影响;在投资方面指出了我国投资前景良好以及当下投资者对未来持不乐观态度的现状,同时也指出政府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活市场活力;在出口方面罗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指出未来中国会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谋求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通过对供给侧主要因素与需求侧因素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充分考虑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以及在创新、人才、人口、消费、投资与对外开放层面的优势与劣势,为我国经济效率与经济安全有效平衡做出了正确的布局,有助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的国内经济发展与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内涵丰富,立意深远,文章在有限的篇幅内筛选了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难免有所纰漏。

参考文献:

[1]刘斌,李川川,李秋静.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结构升级与国内价值链循环:理论逻辑和经验事实[J].财贸经济,2022,43(3):5-18.

[2]蒲清平,雷洪鸣,王馨瑶.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视域下新工科建设的三重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4):160-170.

[3]李绍玲,栗建松.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增長的贡献研究——基于需求结构失衡的视角[J].商业经济,2014(17):4-6.

[4]豆建春,王运昌.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结构性影响——总效应、异质性与时间上的结构性特征[J].人口与经济,2022(3):113-129.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开放大学2022年体系一般教改项目,项目名称为:开放大学《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案例研究——新发展格局”的内涵(项目编号:2022TXG12),项目主持人:任青霞。

[作者简介]任青霞(1980—),女,山西永济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张文宏(1970—),男,广东龙川人,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