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3-05-10刘天森张峤伟周碧乾任家良

中国市场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绿色化海南省数字化

刘天森 张峤伟 周碧乾 任家良

摘 要:海南省作为我国海洋经济重要发展基地,肩负着促进国防安全的重任。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发展深海装备及其配套产业,全面构筑深海经济领域竞争优势。文章以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政府部门、深海装备配套企业及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深度访谈,探索如何依托新发展格局重要历史契机破解省内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困境,并提出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耦合协同发展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0-0028-05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0.028

2020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的贺信中指出,希望所有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深海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地,其开发模式亟须深度探索,而在开过深海领域过程中,装备配套产业往往是既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在新发展格局引领下,面向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需不断提升产业内工业与服务业企业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程度。对此,亟须精准预测并构筑典型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生产场景,持续推进相关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融通进程,加之以创新性激励政策措施的出台,从而实现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1 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前,海南省高度重视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建设,逐步细化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2021年6月,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印发《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深海开发的总体目标、发展任务和政策方向,强调了面向深海领域开发的重要性。2021年7月,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着力突出深海装备及其配套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实施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工程。上述重要政策激发了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融通活力,但以下现实挑战仍亟须解决。

其一,高端深海科技短板仍然突出。现阶段,全球科技制高点和价值链竞争日趋激烈,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正在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相关技术领域起步较早,已形成先发优势。相比之下,我国沿海省份深海科技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有限且面临较严峻的“卡脖子”风险。海南省在国内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但在深海通用装备制造、深海专用设备制造、深海新型动力船、深海潜水器、深海水下机器人、辅助船舶、深海海工装备、深海可再生能源开发、深海新材料、平台建设等深海产业领域面临着核心技术或关键零部件供给不足的挑战[1-3]。

其二,缺少竞争力较强的海洋中心型城市。当前,我国诸多省份围绕深海产业制高点展开了激烈的市場竞争,上海、青岛、广州、深圳、宁波、厦门等地纷纷布局海洋中心型城市建设,深海领域创新资源与从事深海开发相关产业的资源向核心板块加速集聚[4-5]。相比之下,海南省缺少竞争力较强的海洋中心型城市,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在聚集优质生产要素方面面临明显竞争压力。

其三,深海经济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突出。海南省海洋资源丰富,但深海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突出,具体表现为:①深海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偏低、增速相对较慢;②涉海领域经济结构性矛盾较突出;③海洋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规模偏小;④以浅海装备制造为主,在深海装备制造及其配套产业领域有待发展;⑤海南省相比于其他沿海省份在教育资源层面仍处于相对弱势,深海开发领域产学研合作的紧密度有待提升。

其四,创新体系及高层次人才队伍有待壮大。海南省在深海装备配套领域的创新主体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受地理位置和相关企业实力与品牌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对高层次人才(包括科研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的吸引力相比于其他沿海省份比较有限[6],使得深海领域原创性先进技术和产品相对较少,深海装备及其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创新生态系统有待完善构建。

其五,与其他沿海省份具有一定同质化趋势。尽管海南省深海装备及其配套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但从产业整体布局来看,与其他沿海省份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较严重等问题,这阻滞了充分利用本省资源形成独特优势,不利于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的集聚发展。

其六,产业牵引动能有限。现阶段,海南省在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的领先型企业和具有牵引力的大项目仍然有限,尚未完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专业化协同发展局面。产业链和供应链协作配套体系欠完善、集群内部产业同质化问题仍然突出,且缺乏具备产业链上下游纵深配置的圈层式产业集群,“延链”和“补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七,深海装备及其配套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相对于国内部分沿海省份,海南省深海装备及其配套产业发展较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偏多,单机、零配件产品较多,重大成套产品较少,与国内深海装备制造强省相比,海南省在该领域集中度不够高、总量和占比存在较大差距。

其八,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面临其他沿海省份的竞争。一是江苏省临海拥江、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深海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在深海技术研发领域,江苏省重点打造的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揭牌成立。在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领域,深海领域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深海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是山东省以青岛为引领,以烟台、潍坊、威海为三个增长极,已形成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集群化趋势。通过不断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在深海装备制造领域大力发展深海油气装备和新兴海洋装备,加快“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研发建设,以此为引领拉动山东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建国家深海基因库。三是浙江省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海洋科研机构,并面向2025年制定了海洋经济、海洋创新、海洋港口、海洋开放、海洋生态文明等领域一系列量化目标。以上海洋强省的重要举措使得海南省海洋经济体系面临新的挑战,这要求领域内各产业部门更加重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路径[7]。

2 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困境与需求

由上述分析可以研判,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亟须通过数字化绿色化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对此,本研究团队与海南省政府部门、深海装备配套企业及国内知名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深度访谈,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第一,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困境与需求;第二,如何依托新发展格局提升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程度。下文将分析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困境与现实需求。

2.1 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需求

其一,数据作为技术变革的驱动力带来不确定性。随着数据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被重视程度随之不断提升。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助推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的生产进入了智能制造时代,生产中的数据和信息不仅成为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技术误用、企业机密数据泄露、故障风险等因素也增加了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的技术复杂性。可见,数字化转型过程既赋予了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效率提升空间,也因其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传统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组织模式难以快速适应市场新需求。

其二,深海环境的不确定性。深海环境生态系统和地质地貌的不确定性给深海工作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风险与挑战,也对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较高要求。实施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实时、灵活、高效地调整相关设备能力,特别是数字化平台、大数据、数字孪生、智能技术的规模化使用,将提升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其三,深海环境下需求的多样性。深海环境下的需求多样性首先表现为经济效益、绿色效益、安全作业等多层次需求的叠加。正因如此,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作业环境、作业条件和作业需求,以适应深海环境下的多样性需求。

2.2 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困境与需求

其一,政府对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绿色运营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引导有待完善。企业通过绿色运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从观念意识发展至行为惯性的长期过程,除法规、政策等规制性途径外,企业期望政府组织开设各类绿色运营培训课程,帮助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确立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企业期望政府制定绿色采购、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物流、绿色债券等多阶段、多类型、多维度的激励政策,以激发企业投入更多资源长期从事绿色创新活动,从而促使企业形成积极履行环境责任的主动行为。

其二,深海装备配套产业亟须建立数字化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制造业作为集群特征比较明显的产业,其产业集群有助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进而提高本地区产业相对于其他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由于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相关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有待完善,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仍需一定时期的探索性进程,这可能阻滞企业间数字化绿色化合作网络的构建。

3 实现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关键举措

根据面向政府和企业的调研结果,文章设计5条路径推进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3.1 路径一:促进微观主体明确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理念

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内,企业微观主体实施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战略与“双碳”目标相得益彰。若要实现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则需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联动。对此,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通过提升效率、优化流程、精简步骤、减少浪费、节约能源等多重维度提升其绿色运营能力,进而推进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通。因此,政府需积极促进企业微观主体明确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理念。

3.2 路径二:发掘新发展格局推进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關键着力点

对于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来说,我国深海资源丰富,但现有市场规模较小,存在着广阔的开发空间。新发展格局重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此,需充分挖掘深海领域强劲内需潜力和发挥海南省海洋资源优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转变深海领域的发展方式,优化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经济结构,以科技创新驱动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繁荣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实现海南省深海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同时,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需通过利用国内外多重资源和多层市场,努力构建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双循环模式,为海南省深海经济发展提供扎实的内外部环境。海南省需充分激发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对塑造深海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新引擎的驱动作用,深化构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重点推进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实践。由于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起步较晚、相关企业较少且企业规模相对有限,一定程度出现了企业缺乏政策敏感性且市场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对此,政府需从推进深海装备配套企业数字化绿色化的思想意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引导其加强对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政策的理解,帮助企业明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具体实现方式并激励企业建立清晰的实践模式。

3.3 路径三:加快建设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的建立,在复杂、动态、多变的环境下,保持和提升竞争力是企业的目标,数字化转型是途径。对于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来说,工业互联网既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设施。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层面,既有技术多集中在成熟度较高的制造业“可见”场景,而对深海装备配套产业“不可见”的复杂工业场景应对不足。对此,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需以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强化数据作为支撑,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依托,探索数字科技与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特有的制造知识融合推动“数智化”的新路径。

3.4 路径四:面向深海装备配套产业设计“1+N”政策激励措施

为提升新发展格局战略措施对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引领成效,政府需着力从数字经济、服务平台、资源配置、法治建设等层面完善激励措施,助推构建面向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多主体价值共创形态,迫切需要“1+N”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具体行动方案)的逐步推进。现阶段,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迫切需要“顶层设计”这个“1+N”政策体系中的“1”,通过顶层设计找准发展方向,集中相关资源并配套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为提升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海南省需加快设计具体行动方案。对此,政府可重点评估现行政策激励的实践成效、拓展政策激励措施的宣传渠道、完善激励措施服务的平台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其一,明确现行政策激励措施的实施成效。为激励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需重点从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数字化技术与绿色技术引进等层面对当前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激励政策驱动价值进行考量,由此论证构建“1+N”组合式激励措施的可行性。进一步,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目标下具体的激励对象、激励方式、激励程度等问题进行充分解读,加快设计面向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目标的激励措施方案,并对关键措施的预期效应进程评估,以确保所设计的激励措施的稳定性与效率性。

其二,加强政策宣传对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赋能效应。面向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目标,政府需激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对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并重点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实践。针对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政策敏感性且市场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政府需拓展對政策激励措施的宣传渠道和宣传方法,从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思想意识、深海领域专业知识、深海装备配套产业的实践能力等方面引导相关企业加强对政策激励措施的理解,帮助微观市场主体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目标的具体实现方式。

其三,为企业和消费者打造专业性综合性服务平台。政府需加快构建“政企学研”深度合作平台,强化互联网平台、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在推进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目标过程中的协同价值。依托“政企学研”合作平台,一方面,解决企业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绿色金融、绿色治理等领域的阻滞因素,打造政府主动服务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升级的新逻辑,为企业创建完善的合作网络,促使“能动者联动”成为实现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企业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关键动力。

3.5 路径五:优化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进程中的资源配置与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机制

一是促进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进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优质资源向重视创新与研发的工业与服务业领域倾斜。一方面,根据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及企业整体资源需求,完善不同资源组合式配置的运行机制设计,将资源配置全过程划分为“预期目标”“决策体系”“制度保障”“效果评价”等环节,并以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通与全面改善作为政府资源配置成效的评价要点,据此规划稳定的资源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鉴于海南省深海装备配套产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仅依靠自身能力难以维持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持续投入。对此,政府需给予专项政策支持,重点聚焦深海装备配套产业中重视创新与研发工业与服务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依托海南省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重点打造“政策推动、政府带动、政企学研拉动、企业需求驱动”的四轴联动发展模式,并依据实践成效对该模式下的具体方案进行动态调整[8-9]。

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过程的科技创新成果保护。考虑到深海装备配套产业技术新、复杂度高、前沿性强等特征,为使该领域企业在数字技术平台、绿色生产工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以及依托海南省区位优势和自贸港政策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培育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创新性实践,政府需着力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深海装备配套产业充分获得融入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化运营的技术与管理红利,以提升相关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激发创新积极性,为构建技术、管理及绿色要素融通的数字化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措施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洁宇.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困境及破解之路[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12-116.

[2]赵羿羽,曾晓光,郎舒妍.深海装备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船舶物资与市场,2016(5):42-45.

[3]王程程.“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策略探析[J].金融经济,2018(8):39-40.

[4]狄乾斌,周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及其比较分析——以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深圳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19.

[5]杨德进,史银辉,陈佩瑶.我国海洋型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2(3):33-42.

[6]申思丛.海南高校海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三亚: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9.

[7]杨英姿,李丹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海南的实践逻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9-59,169.

[8]贺群舟.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海南海洋产业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2017(9):63-64.

[9]林杞,陈平平,胡鑫.海南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的思考——基于国内外知名深海基地的经验与启示[J].南海学刊,2019(1):29-36.

猜你喜欢

绿色化海南省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以绿色化理念引领城乡林业发展转型升级
化学实验教学中尝试“绿色化”观念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途径研究
海南省肿瘤医院
数字化制胜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