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实课堂:走向“学展互助”式学习
2023-05-10林伟扬
【摘要】学校教育面临的变革是一种转型性的变革,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亦是学生,学生亦是教师。和实课堂理念倡导在学习中既没有教育者又没有被教育者,只有学习者。“学展互助”学习模式的有效构建,能够为学生营造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欣赏对方,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习真实发生。
【关键词】和实课堂;学习;学展互助
作者简介:林伟扬(1978—),女,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街道中心小学。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笔者试图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转变教学方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其需要的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技能,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表现自我,全面发展。
一、核心概念的阐述
笔者所在学校自2014年进行和实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在教学领域发挥和合文化价值的具体实践。和实课堂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科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以期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多向交互的展示学习,让学生能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产生看得见的学习效果。
和实课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和”的思想为指导,关注差异,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从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以“实”的践行为落脚点,让学习真实发生。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和实课堂中认真倾听,大胆表达,实现学力的提高。
“学展互助”(如图1所示)是指在和实课堂中,应用基于学情的“学展互助”学习模式完成学习任务。基于自主探究的独学是开展“学展互助”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独学基础,无法进行有质量的对学、群学;基于独学的对学、群学,指向学生之间的自由表达,和而不同;展学、评学是向外呈现学习成果的过程,指向认识自我、欣赏别人、彼此协作。“学”“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不是每一次的思维碰撞都要经历整个学展流程,师生可以根据学情,灵活选择,合理应用。
二、和实课堂“学展互助”学习模式的小组建设
和实课堂“学展互助”学习模式的核心在于让课堂学习实现“多声对话”,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之间的活跃对话与认知冲突,正是推动课堂教学的原動力[1]。
(一)合理划分小组
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心理特征、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成长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是和实课堂“学展互助”学习模式的基石。
1.班级分组
班级一般分为六大组。分组以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为参考,做到每组综合水平相当,组内异质,组际同质,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个大组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为A组和B组,由能力较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2.座位安排
和实课堂“学展互助”学习模式改变传统课堂的课桌摆放形式,以八至九名学生为一组摆放课桌,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如图2所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坐在中间位置,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坐在两端,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坐在相同一侧。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小组成员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合作交流的状态,同时,也能够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氛围。
3.组内分工与职责
每名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一个大组安排一个组长和一个副组长,在带领大组的同时分别负责其中一个小组。组长和副组长以外的学生再分别根据实际情况担任学习组长、纪律组长、仪表组长、观察员等,各司其职,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合作交流技能培训
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如要听从组长安排,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小组讨论时要有次序且轻声细语;别人发言时要专心耐心地听;有疑问时,请教别人要有礼貌,等等。各年级关键交流语言如表1所示。
(三)组内制度建设
组内制度是小组成员共同通过的组内规范,用来约束小组成员的言行。例如,《小组长轮流任职制度》规定,在刚进行“学展互助”学习时,可把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一段时间后,教师可根据实际学情让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这样可锻炼每一名成员的组织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三、和实课堂“学展互助”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而且要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教师要根据和实课堂“学展互助”学习模式的学习流程(如图3所示),为学生营造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欣赏对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为例,分析独学、对学、群学、展学以及评学。
(一)独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激发
在学习新知前,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的独学部分:1.回忆加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2.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研究方法。这样能够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接着,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你知道乘法交换律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举例。学生在独学的过程中,能够迁移加法运算律的计算方法到乘法交换律中,所举的例子涉及小数、分数,充分激发了主体性。
(二)对学、群学,学生之间互补
在小组对学、群学的过程中,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同时,小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扶学习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二查,关注学生交流的问题所在。如各个小组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与此同时,学生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有小组提到了分数乘分数,他们在组内发生了争执;二是有小组对于为什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本质认识不清楚。教师据此引导学生互补学习,进行深度的对学、群学。
(三)展学,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果得到展示
教师先创设具体情境“植树活动中,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分别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再请一组学生上台进行展学。学生合理分工,有负责板书的,还有负责主讲的。主讲的学生发言:“根据情境,就是要求25个4是多少。根据计算的结果,我们组发现4×25=25×4,验证了我们组的猜测,即‘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是对的。”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就不变呢?”学生深入思考,此时,教师请另一组学生上台展学。负责板书的学生画图(如图4所示),即每行有4个“○”,共有3行,求一共有多少个“○”。负责主讲的学生发言:“如此,就是求3个4是多少。如果每列有3个‘○,共有4列,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求4个3是多少。所以3×4=4×3。”通过展学,学生明白不管是3×4还是4×3,求的都是这一组“○”的集合,因此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学生在上台展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们个性化学习的成果,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评学,学生的学习得到质的飞跃
教师除了进行语言评价,还要进行量化评价,给学生加上一定量的分数。这样的加分有理有据,同时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质疑和补充。在评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在整理知识点后进行自我评价道:“我知道了乘法交换律可以用字母a×b=b×a来表示。”有的学生在整理学习方法后,自我评价道:“我在研究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中,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整理知识间的关系后,自我评价道:“我知道了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有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在拓展延伸后,自我评价道:“我知道了乘法交换律对于自然数可用,其对于分数和小数是否可用,我充满了好奇。”
当然,以上独学、对学、群学、展学、评学的“学展互助”学习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在这样的“学展互助”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過程,重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小组共学共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语
总之,教师构建和实课堂,有效应用“学展互助”学习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成尚荣.课程透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