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研究

2023-05-10徐平原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思维能力精神

徐平原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向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在教学体系中,不能孤立“教·学·评”任何一个环节,否则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结合“教·学·评一体化”思想,设计以评测教,以评促教,教与评因学而生、因学而存的一体化构思,教与评两者皆服务于学,实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因教施评的教学策略,对改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笔者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评价层面展开讨论,深入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践路径,现做如下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评”内在联系

(一)以学为本,以教导学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语文教师赋予教学活动的深刻文化解读,更是侧重于领会“文化精神”的教学活动指引。解读一篇文章的文化内涵比较容易,解读一部中华崛起的文化历史并不容易。语文教师有必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那些最具代表性和普适性的文化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华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当学生理解了中国文化,参与了积极思考时,以学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便已形成。学生解读文化有个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化的方式有技巧,以教导学的课堂实践便可顺利推进。

(二)以评促教,以评测学

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学习内容主要由一篇篇课文构成,而每一篇课文具体要学什么教什么,往往缺乏规定性,而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的规定也是宽泛笼统,不够具体。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课程,一线教师往往无所适从,只能被动地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但是评价并没有绝对标准,以评促教是为了不断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以评测学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考局限和错误问题。所以,评价的重点不是教师和学生,而是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唯有将“教·学·评”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保证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教学、评价始终保持一致,达到育人育才目标。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教·学·评”目标定位

(一)文化自信“有教无类、学而笃信、点评经典”

“三万里残阳山河无疆,五千年汉唐高风飘扬。”中华文化的魅力从古至今一直在生动体现着,培育高中生坚定不移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才是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便是最终坚定文化信仰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从教学层面来看,文化自信得以形成,源于教师有教无类的谆谆教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每一个高中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不同,对于诗经典籍和现代文学的思考能力不同,教师更有必要引经据典讲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和生命力,让所有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与伟岸。从学生角度来看,当代高中生处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多元文化由外向内渗透,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高中生看待世界和理解文化的思维想法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包容和开放,学生坚定笃信中华文化的强盛,便是源于从“教”到“学”的文化认知发展。学生从不理解、质疑、偏信甚至是否定,到最终认可、相信、坚定中华文化是需要自己用生命和尊严维护的,这便是文化传承思想得到发展的学习过程。再从评价层面来看,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评价文学作品应当客观公正,同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传承意义。当学生认可了一部文学作品,从中接受了文化洗礼,感受到传承中華文化的意义,便会产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

(二)语言运用“教中有练、学能生巧、评价经验”

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为重要的实践视角,侧重于学生语言文字使用经验的积累,同时强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只有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才能树立长远学习目标,运用好语言文字,讲好中国故事。但是在语言实践中,教师更需要从教学维度加以训练,学生熟能生巧后及时总结经验,再对学生语言运用情况及时评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增强各种语言情境下的交流沟通能力。

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学过程中设计大量朗读、演讲、习作等练习内容,也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运用环境,在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后,结合本班学情设计适合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练习内容,这可以逐步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锻炼学生的表达力。从学生层面来看,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唯有在大量的语言运用实践中体会文字、辞藻、句式的用法和规律,才能形成运用经验,从而熟能生巧,便于掌握汉语文化的精髓。从评价层面来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语言运用经验,但是并不一定完全实用或完全正确。教学评价是对学生错误经验的纠正,当学生理解了语言运用的方法,实则也是经验内化的结果,得当的评价使学生语言运用经验逐渐丰富,促使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在发展中不断改善。

(三)思维能力“教会思考、学会判断、评议观点”

学习语文知识不能简单地背诵记忆,唯有思考才能增强学生的理性判断,唯有增强思维能力,才能塑造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思维能力做出诠释,即培养高中生语文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成为启发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教学指导和学习方向。

从语文教育层面来看,教会学生思考远比指导学生背诵记忆难,但这也是学生充分理解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先决条件。从学生角度来看,理解语文知识后还要有所判断,《孟子·尽心下》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对学习本身的辩证思考。如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的“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思想,强调了“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评”。这其中的理解正与埃里克森提出的“持续性理解”观点一致,均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必备的思维能力素养。从语文教育评价方式来看,指出学生的错误只是教学的必要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错、错在哪里、如何改错,才是以思维能力为导向的评价要义。如果学生已错而不自觉且知错不改,那么教学评价便失去了引发思考和主导学习行为的作用。因此,思维能力是从教到学,再到评价的一个发展过程,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引导学生形成主观判断,对学生的思考观点给予评价,实为语文学科思维能力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体化”的既定目标。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一體化”课堂实践路径

(一)教好“文化自信”先要领会“文化精神”

其一,对文化精神进行归类。如《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妻书》《红烛》讲的是革命精神,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讲的是学习精神,《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讲出了工匠精神的文化思想,《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讲出了科技精神的创新意识。如此分类才能一目了然,组合同类型文章,适当扩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涵,并形成文化认同。

其二,对文化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如《与妻书》看似是留给爱人的诀别信,实则是表达深沉爱国情感的革命文化精神体现。在家庭幸福和国家前途的抉择中,革命烈士林觉民选择了后者,饱含了对妻子的歉意,却又讲清了一个深刻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核心思想,找出那些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语句,从而理解其中的文化精神,打动学生并感受其中的文化意义。

(二)学好“语言运用”更要掌握“语言技巧”

第一种,“语言运用”源于文化传承的语文实践再造。如果说阅读是习得文化精神的必由之路,那么习作则是践行和传承文化思想的行为指引。当学生对中华文化精神深刻解读,很容易产生主动表达的情绪动机,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习作写出自己的想法,写得无比坚定,文化自信随之而来。比如,《师说》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习作主题“传道授业解惑也”,问学生从学校习得哪些本领,在语文课上解决了哪些困惑,学好语文知识后又该如何“传道”。习作主题明确,学生总结文内思想,再做现代诠释,写出富有深刻内涵的作文,以此来锻炼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种,“语言运用”源于各种“语言技巧”的表达训练。比如,围绕《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设计“课本剧”,锻炼学生口语表达和演绎能力。围绕《六国论》《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设计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围绕《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再别康桥》设计朗读比赛,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当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便能够从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经验。语言技巧得到充分锻炼,便能够促使学生习得技巧,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好“思维能力”还要深入“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核心素养下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情感教育要求和标准,思维能力发展是理性结果,但是不能限制学生对美的追求。所以,思维能力发展与审美创造是处于理性和感性两端的砝码,既要形成理性思维,也要在语言实践中逐步提高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解惑,才能指引学生发现世界之美。

比如,《庖丁解牛》意在告诫世人坚持反复实践、掌握规律,做事办事方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但是这样的解读方式只是从理性层面上给出正确答案,并非情感教育的审美创造能力发展。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层文化意蕴,庖丁技艺之妙,“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源于庖丁夜以继日的反复练习,而这又与工匠精神相契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深层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再进一步体会“莫不中音”“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等描写技艺之美的词汇,感悟用积极、阳光、正面、乐观的态度看待世界,获得审美体验。进而在理性视角下形成情感认同,形成创新意识。从而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评”是一个充分结合的内在整体,以学为本,以教导学,以评促教,以评测学,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在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学·评”目标定位明确,文化自信层面上应当“有教无类、学而笃信、点评经典”,语言运用层面上应当“教中有练、学能生巧、评价经验”,思维能力层面上还需“教会思考、学会判断、评议观点”。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践,应明确教好“文化自信”先要领会“文化精神”,学好“语言运用”更要掌握“语言技巧”,评好“思维能力”还要深入“审美创造”,从而发挥出“教·学·评一体化”优势,促进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思维能力精神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培养思维能力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培养思维能力
拿出精神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