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反转的网络时代
2023-05-10福井志宝
福井志宝
互联网上的热评总在不断反转,人们在事实真相与虚假消息之间来回游走。为何网络舆情反转频现?我们又该怎样应对?
| 舆论风向迅速改变 |
一起发生于日本城镇的凶杀案引起了全国热议。
爱知县弥富市市立中学三年级的一名男生被刺身亡,案犯是同年级的另一名男生,后者在案情调查中坦率承认:“是我做了坏事。”
两名14歲的少年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案犯行凶的动机却尚不明确,这让网民的过度想象越来越多。
这起案件发生于2021年11月24日早上8点,受害人被抢救了两小时也没能生还。案件报道刊登后,日本雅虎网站的相关页面下迅速出现了4700条评论。很多人对死者表示哀悼,并呼吁追查案犯的作案动机。还有很多人为学校没能阻止事件的发生而感到惋惜。
然而接下来,网络舆论在转瞬之间发生了变化。一篇名为《被捕初三学生称遭遇校园欺凌》的报道出现在大众面前,进而它的评论区又出现了指责受害人的言论,那些曾遭遇校园欺凌的网民纷纷讲述着自己的悲惨过往。这篇报道的评论数达到了1.2万,对受害人的批判也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传开了。
“欺负别人的学生的家长应该公开谢罪。”“虽然受害人已经死了,但他生前对他人施加校园暴力,也没什么资格控诉凶手了吧。”很多人转发了这篇报道,贬低并指责受害男生。实际上,当时尚不清楚案件是否真的与“校园欺凌”有关,连警察都没找到双方起冲突的明确原因。
第二天清晨,舆论风向再次发生反转。
有报道称案犯吐露了对受害人的不满:“他让我在学校做演讲,我觉得很烦。”很多网友转而批评嫌疑人玻璃心。两天后,案犯又说:“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他有时会故意拿走我的筷子。”于是,责难受害人的评论再次大量涌现。又过了一天,有报道称,案犯违反校规携带智能手机参加修学旅行,被老师批评,这件事成为了“让他心烦的事情之一”。随后,网民对案犯的讨伐之声重新席卷网络。
| 心理一致性 |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日本网民几度更改“谁是恶人”的判断,有人对此感到震惊。
一名家住东京的29岁男性接受采访时说:“当网上出现关于校园欺凌的报道时,明明还没有真相大白,很多人却像要砍下魔鬼的头颅一样对受害人发起猛烈攻击,真吓人。网上的言论太不负责任了。”
为何互联网上总是充斥着极端言论呢?日本同志社大学政策学院的太田肇教授认为,网络暴力与校园欺凌的性质是相同的。“在日本,不论是职场还是校园,人们普遍拥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互联网也一样。只要能揪出对方的一点错处,人们就觉得自己匡扶了正义,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他说,“心理学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认知失调’。人们选择了立场之后,便会赞同让自身立场正当化的言论,反对除此之外的一切意见,这是一种寻求心理一致性的行为。”
| 获取信息不均衡 |
网络信息流的个性化推荐也是让网民愈发认同自己偏执看法的要素之一,很多大型门户网站采取了措施,以避免用户产生这种心理。
以雅虎网站为例,当我们打开雅虎新闻页面时,不同领域的新闻会并排显示在最上面的版块,其下的次要区域则会依据用户的搜索内容,展现个性化信息。比如,在我的手机里,新闻页面次版块显示了很多娱乐新闻,几乎没有体育新闻。而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看棒球比赛,他的手机里显示的全是与棒球相关的内容。雅虎的推送逻辑是“针对同一事件为用户展现不同逻辑、不同观点的文章,以避免思想偏差等问题”。
但是,有人认为新闻下面的评论区也会导致网民获取信息不均衡。
山田真一是日本国际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雅虎外部智囊团“平台服务运营方式检讨会”的委员。他说:“网络中确实会出现热评一边倒的情况。人们会将目光投向维护自身观点的评论,而被点赞顶上去的回复也是对多数浏览者有利的内容。当然,评论里肯定有中立发言,但如果看到的人不去点赞,就不会显示在靠上的明显位置。同样,当多数人都去给某条评论点‘不赞同’时,这条评论就会下沉。”
越是习惯强烈表达自我主张的人,越容易在网上发表看法,不论是在新闻评论区还是在网络社交平台都是如此。比如前文提到的涉及校园欺凌的报道页面,在评论区发声的大多是原本就对校园暴力极度反感的人。而且在这篇报道下面,几乎不存在双方持不同意见发生争论的情况。山田说:“我曾经向雅虎提议设计一个筛选系统,将评论区内对立的回复挑出来分别展现,但就现在而言,要实现这点还很难。即便将明显属于诽谤中伤等违规内容删除,评论区留下的往往还是倒向一方的过激言论。”
2021年10月,为了加强违规评论监管,日本雅虎设置了两条新规,一是对连续发布违规内容的账号禁言,二是封锁部分新闻页面的评论区、禁止所有人发表意见。此前,雅虎已经封锁了100多条新闻的评论区,其中大多是有关皇室婚姻的内容。
针对诽谤、辱骂等不文明评论,雅虎采用人工智能系统与真人审核双重确认的处理方式。据说在每天新增的32万条评论中,需要删除的就高达2万条。有网友批评说,某些未被删除的评论也属于过激言论。雅虎的宣传负责人对此表示,之所以留下这类评论,是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出发。
人工智能系统有三条审核标准:评论内容是否具有建设性,是否与新闻相关,以及是否会令看到的人感到不快。在此基础上,建设性分数高的评论会优先展示在评论区的顶部。
| 平衡的算法 |
有时,我们明明下定决心不受推荐功能左右,自主获取网络信息,可当回过神来,我们发现自己看到的依旧是平时关心的话题,刻意搜索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实在太难了。一款投放于美国市场的“智慧新闻”手机应用程序让使用者脱离了这种困境。早在2019年,日本《朝日新闻》推出的《环球+》周刊就对此进行过报道:“这款程序不会只给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话题,在政治等方面,它采取了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寻找平衡的算法。最终的结果是,不论用户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会浏览到对方喜欢的新闻。”这种“无偏差算法”获得了用户的好评。
究竟怎么做才能妥善接收互联网上的信息呢?山田建议道:“如果只是一味地接收信息,那么将信息一一理解消化的时间就会减少,当前很多人都缺乏对所获信息的深入思考。因此,关键点不在于我们对新闻的接收数量,而在于我们对新闻的理解深度。”
[编译自日本《阿艾拉》周刊]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