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蕴

2023-05-10李先逵

中华瑰宝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在当今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在这一路途上,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至关重要。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建筑观的高度、建筑哲学原理的深度等方面,对文化意蕴加以理解和阐释,才能把握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实质。

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比其他建筑体系显得格外悠久、自觉、深刻和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至小品园林、普通民居,莫不充满丰富多姿、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对人生观和宇宙观的认识,更加深刻地体现建筑的本质。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建筑的名称上。如称建筑群中位于主体位置、形体高大的建筑为“殿”或“堂”。据《释名》解,“堂,犹堂堂,高显貌也”“殿,有殿鄂也”。这是将形容词名词化,以之命名这种高大壮丽的建筑,可说是形、神、韵皆备。

其次,表现在对建筑的定义理解上。《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住宅)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前半句说的是建筑的自然属性,后半句说的是建筑的社会属性,以宏观视野道出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再次,表现在阴阳数理哲学在建筑的应用上。以数取象、以象喻理、以理成境等原则被灌注于建筑营造设计之中,以使其拥有和谐有序、情理相融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精神的理性浪漫和中和之美。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住宅作为“阳宅”采用“阳数”设计,以横向三、五、七、九开间展开,高度和尺寸也按等级以奇数设计。

最后,表现在独特的礼制建筑上。礼制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最集中体现,如明堂、辟雍、坛庙、宗祠等,源起悠远,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宗法礼仪、意识形态和哲理观念。“左祖右社”的营建规制,北京城内的五坛制度,以及遍及神州的五岳、五镇、四渎建筑等,不仅把社会伦理、人生哲学作为设计主题,而且将其上升到宇宙时空的概念高度,追求群体空间有机统一,以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礼制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建筑史的一大奇观。

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主体出发,体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重亲情、讲人伦、知礼仪、倡理性成为其文化特点。

重情知礼的精神渗透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容器,从建设布局、功能使用、空间环境,到构造尺度、内部装饰、家具陈设等莫不浸染着人本主义的精神追求。

首先,体现为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即“人伦之轨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是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确定的规范关系。作为封建统治中心的皇宫,不仅要采用庄严、壮观的构造手法来突出皇权至上的设计主题,更重要的是要遵从礼仪制度、尊卑等级,反映封建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如明清紫禁城在设计上分前朝、后庭两大部分。外朝属阳,为公事之用,置于前,设三大殿,空间设计宽敞、通达、宏伟;内庭属阴,为生活之用,置于后,设二宫及后妃六宫六寝,空间设计紧凑、亲密、精细。

其次,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尺度。中国建筑总的来说是以人的尺度营造形象、空间和环境的,以亲切平和的艺术感染力见长。即便是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规模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把握适度,与西方建筑极度追求高直宏大的空间有所不同。

再次,体现为建筑的教化功能。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条准则,这在营造建筑时也得到广泛应用。如楹联、匾额、雕刻图案等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教家训等同建筑结合起来,表达礼乐并行的人生追求和渔樵耕读的生活乐趣,在满足建筑物质功能的同时,着重强调建筑精神功能的重要意义。

最后,体现为建筑组合整体有机的群体意识。中国建筑在观念上,整体重于布局,群体重于个体;在营造方法上,院落围合重于室内分划,有机统一重于单体表现。院落是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空间单元,庞大的建筑组群都由院落有机衍生而成。如故宫建筑群就是一个庞大的由数十个院落组合而成的典范之作,其建筑组群设计变化万千,空间环境绚丽多彩,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和境界。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所谓“天”,即客体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规律;所谓“人”,即主体存在的社会、人生及其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共同的规律性和哲理性。“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与营建,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人为营造应与所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这一观念早在周代就十分明确。《诗经·小雅·斯干》在记述周朝贵族宫室如何建在山水环抱中时,就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描写。其后历代文人墨客描写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诗文作品不可胜数,文学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建筑美学以无穷灵感。

二是风水学说的广泛应用。从建筑相地选址、环境配置,到对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的宏观把握,以至家居陈设等局部关系,所有建筑空间环境各要素都囊括在风水学说之中,互有对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天人合一”人居环境观照体系。许多遗留至今的寺庙、陵墓、民居等古建筑,如北京潭柘寺、十三陵、爨底下村,陕西黄帝陵、乾陵,四川阆中古城,等等,多是在风水学说的指导下选地建成的,展示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風水宝地”营建范例。

三是山水城市的创造与发展。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中国的山水城市是独具特色、别有风格的。中国的传统城镇、乡村聚落几乎无不与“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被赋予人的感情,寄托了人生意义,山水城市也成为最理想的居住之所。山、水、城共生共荣的生态特征和审美属性,同当今所提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十分相似的。

四是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观。在崇尚天道自然的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中国建筑环境的美学观也因山水美学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环境在气质上追求平和、宁静、雅致、含蓄,天然而不造作,奇异而不张狂,最集中的体现便是中国的自然式园林,其“写于自然,高于自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美的创造是无与伦比的。其审美过程,就是追求象外之象,触景生情、由情生意、因意生德,从欣赏自然之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观今宜鉴古,务虚当求真。从建筑本质及建筑观的角度,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蕴进行概括探讨,目的在于告诫今人研究传统建筑文化时,不要过于看重表象形式,而应注重对内涵与精神实质的体察,以求心领神会,得到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为在新的时代创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探寻新路。

李先逵,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建设部科技司、外事司司长。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