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资源对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

2023-05-08金杰克俞林伟吕一军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流入地流动人口意愿

金杰克,俞林伟, 吕一军

(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老年农民工的规模日益庞大。然而,由于老年人群生理机能日益衰退以及流动过程可能对老年群体造成“健康损耗”,老年农民工的整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8.54%的老年流动人口自评健康较差,高于我国普通老年人群(17.90%)[1]。根据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流动人口中有27.3%的人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2],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我国对患有慢性病老年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供给不足,老年慢性病患者医疗服务获得性较低[3]。伴有“流动”和“老年”双重脆弱属性的老年农民工,已成为当前我国最大的“健康脆弱”群体[4]。他们对于健康资源的需求比其他年龄层的农民工更为迫切。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国家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善变老年农民工在基本公共健康服务上的不平等状况。但健康资源供给不足与老年农民工对健康资源的迫切需求之间仍存在矛盾。侯慧丽等[5]研究发现,在本地建立健康居民档案的老年流动人口占比为四成多,而本地户籍老人超过了七成。沈燕等[6]得出,老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防治健康知识教育水平不高,占比仅为四成。其他研究也指出,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导致老年流动人口对基本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低下[7,8]。健康资源的供给状况影响着老年农民工的居留意愿。流入地城市能否提供配套完善的健康资源成为老年农民工去留问题的关键。近年来针对健康与老年农民工居留意愿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例如,沈燕等[6]研究发现,拥有更短的就医距离让流入城镇的老年人口更愿意继续留在本地。李昀东等[9]研究得出,个体健康资源利用和社区健康资源的供给越多的流动老人,居留意愿越强烈。乔楠等[10]发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具有“门槛”效应,对于各年龄层的流动人口均能显著增强其居留意愿。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工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享受到与本地市民相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促使他们愿意在流入地长期居住[11,12]。

综上,现有研究衡量健康资源的指标与维度较为单一,考察多维度的健康资源对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影响的研究还十分少。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健康资源角度出发来分析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完善老年农民工健康保障体系提供对策建议,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实施。

2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17年国家卫健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家庭成员与收支、就业、流动及居留意愿、健康与公共服务、社会融合等有关情况;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 PPS 抽样方法,在全国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流入地抽取样本点,其抽样调查结果对全国流动人口总体具有代表性;实际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为169989人。本文选取了60岁以上农业户籍的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553人。

2.2 变量设计

本文的因变量是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用“如果您打算留在本地,您预计自己将在本地留多久”来测量,将选择“6到10年”“10年以上”及定居的视为具有长期居留意愿(=1),将5年以内和没想好的则视为没有长期居留意愿(=0)。由于因变量采用二分法赋值,因此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是健康资源,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就医距离、健康教育和是否拥有本地医保等4个变量。其他自变量包括健康状况、是否拥有本地住房、本地交往状况、本地文化认同等。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受自身基本特征、家庭等多因素综合的影响,因此本文也将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与流动时间等纳入控制变量。本文自变量的具体赋值情况如下表1。

表1 主要变量赋值表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老年农民工健康资源与长期居留意愿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描述统计表

可以发现:(1)仅有50.9%的老年农民工具有长期居留意愿,仍有近一半的老年农民工并不打算长期居留在流入地城市。相比沈燕等[6]研究发现84%的老年流动人口具有定居意愿,这一结果相差较大。原因可能是受中国传统中落叶归根的思想,老年农民工更希望在家乡安度晚年,因此在城市定居一段时间后便返回家乡。(2)从健康资源角度来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及接受慢性病防治健康知识教育的老年农民工所占比例分别只有29.6%与37.2%,说明大部分老年农民工在流入地城市尚未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接受健康知识教育,健康资源较为贫乏。仅有17.4%的老年农民工拥有本地医疗保险,表明大部分老年农民工在流入地城市未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医疗保障权益。然而仅从就医距离来看,超过 96%的老年农民工能够在30分钟以内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机构,表明流入地城市医疗服务机构覆盖水平较高。

表3可见,是否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接受健康教育、有无本地医保、有无本地住房、不同本地交往情况、健康状况与家庭平均月收入的老年农民工,其长期居留意愿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表3 不同类型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差异分析

3.2 回归分析

表4分别给出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本地医保和就医距离对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发现:

表4 健康资源对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影响的回归结果

(1)从健康资源角度来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接受慢性病防治健康知识教育和拥有本地医保能够显著提升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具体而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接受健康教育的老年农民工,其长期居留意愿分别是未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未接受健康教育的1.21倍、1.18倍。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拥有本地医疗保险的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是没有本地医疗保险的1.82倍。原因可能是在流入地参保会让老年农民工享受更加便捷的医保结算流程与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水平,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居留意愿,与此同时当老年农民工患病就医时,有着本地医保的老年农民工因享受着更好的医疗服务保障,其患病就诊的服务利用水平比没有本地医保的更高[12]。这表明拥有丰富的健康资源,能够为老年农民工提供及时可靠的健康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促使他们更愿意长期在流入地城市生活。而就医距离并未对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相比于更广的医疗服务范围与更高的医疗报销水平而言,老年农民工并不在意就医距离的远近,他们宁愿去能够报销更多金额的本地医院就诊。

(2)从其他自变量来看,表4中4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就自评健康状况而言,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健康的老年农民工不愿意长期居住在流入地城市,其长期居留意愿只有不健康的0.68倍。原因可能是老年农民工大多往大城市流动,而大城市所拥有良好的医疗资源与健康服务能够提高老年农民工的健康水平,从而吸引其长久居留[14]。就住房状况而言,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拥有本地住房的老年农民工更愿意长期居住在流入地城市,长期居留意愿分别是没有本地住房的3.08倍。表明在流入地城市有更好的住房保障会提升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租借房带来生活不稳定会对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带来负向作用[15]。就家庭平均月收入而言,随着家庭平均月收入的增加,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逐渐降低。艾小青等[16]学者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即收入对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原因可能是家庭平均月收入较高的老年农民工有更稳定的经济保障与更广泛的养老与居住选择,长期居住在流入地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此外,业余时间与本地人或外地人社会交往,对流入地城市文化越认同,流入本地时间越长,老年农民工越可能长期居留在流入地城市。

由于流动原因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老年农民工群体内部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根据2017年数据中流动原因的分类,选取务工型老年农民工与随迁型老年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流动原因的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影响因素。表5为务工型与随迁型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5 健康资源对不同类型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回归结果

从健康资源角度来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建立本地健康档案能够显著提升随迁型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住意愿,其长期居留意愿是未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1.39倍。在流入地参与医疗保险显著提升务工型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住意愿,其长期居留意愿是没有本地医保的2.16倍。这表明,建立完善、真实的居民健康档案,能够使得社区及街道单位及时掌握随迁型老年农民工的身体状况,从而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服务,解决随迁型老年农民工因身处异地而就医不便的难题,促进他们长期居留的意愿。而务工型老年农民工因兼备务工者的特征,进城务工挣取经济收入是他们的首要目的。他们需长期在流入地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因此在流入地参保能够减轻其就医看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担,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促使他们更愿意长期在流入地城市生活。

就自评健康状况而言,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健康的务工型老年农民工越不愿意长期居住在流入地城市,其长期居留意愿只有不健康的0.68倍。而自评健康状况对随迁型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未产生显著影响。表明健康状态下的务工型老年农民工尚未完成生命周期中“健康—非健康”状态的转变[17],当他们仍处于劳动力市场时,会优先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来选择流动或是居留,因此,他们在流入地的长期居留意愿并不明确。就性别而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女性务工型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是男性的0.75倍。表明在务工型老年农民工中,虽然都是以进城务工获取经济收入作为流动目的,相比于男性,女性务工老年农民工“落叶归根”的思想更为强烈,也可能因为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女性务工老年农民工过早淡出劳动力市场,且没有家庭代际养老支持,在流入地生活成本压力较大,因此不在流入地安度晚年。就家庭平均月收入而言,务工型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与家庭平均月收入没有显著关系,而对随迁型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这表明,务工型老年农民工体现着务工者的特征,他们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收入来支撑家庭日常生活开销,因此,无论家庭月收入的多少,他们都要在流入地居留生活。而对于随迁型老年农民工来说,他们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当有着较高的家庭收入与代际养老支持时,长期居住在流入地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健康资源角度分析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在健康资源方面,相较于就医距离的远近,对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是否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接受健康教育和拥有本地医保。

(2)拥有流入地住房、与本地人或外地人交往以及对流入地的文化认同越高,均能提高老年农民工在流入地的长期居留意愿。

(3)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让随迁型老年农民工更愿意继续长期留在本地,而对务工型老年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未产生显著影响。对于务工型老年农民工而言,在本地拥有医保能够促使他们继续留在本地。影响随迁型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建立本地居民健康档案与家庭经济条件,而影响务工型老年农民工长期居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拥有本地医保与其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

当前,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老年农民工理应受到同等的重视与公平的待遇。首先,应大力推进老年农民工健康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将健康服务供给与户籍脱钩,在公共服务方面帮助他们实现健康平等。尤其要在疾病的预防及慢性病的诊治等方面增加财政投入,提升老年农民工卫生服务可及性。其次,针对老年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制造、建筑等行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通过推进医疗保险跨区域转移接续与信息化手段提高异地就医报销的便利性,确保老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13]。此外,要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兜底作用,着重提高医保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范围和报销水平,消除务工型老年农民工 “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促使他们更愿意长期在流入地生活。最后,强化老年农民工对流入地的文化认同,构建平等包容共享的社会文化环境,搭建本地人与外地人社会交往的平台,深入开展关爱老年农民工的社区活动,帮助疏导老年农民工心理上的各种压力,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社区养老、医疗等服务资源,主动融入社区环境,让老年农民工真正地融入城市,提高他们的长期居留意愿。

猜你喜欢

流入地流动人口意愿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析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