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流域渔业资源现状及分析利用
2023-05-08紫宝良杨丽玲
紫宝良 杨丽玲
摘要:我国云南省的水产种质资源相当丰富,这也使得当地渔民在渔业资源选择方面非常宽裕,为当地渔业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中所要论述的正是云南红河流域中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在我国云南省境内,河流体系庞大、分支众多、大小河流数量超过600余条,且形成了包括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在内的六大水系。就以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的红河为例,它属于典型的国际河流,这片水域中渔业资源相当方法。同时,本文也分析其保护利用途径,希望为当地渔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渔業资源;发展现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途径;云南红河流域
云南红河属于典型的国际河流,这片水域中渔业资源发达,其中不乏大量珍稀渔业种质资源,形成了云南省所独有的淡水渔业特色发展体系。而云南省大批渔民也在这里建成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渔业资源基地,大力发展当地渔业经济产业。
1 云南红河流域的渔业资源发展现状
1.1 云南江河水系复杂、水域类型多样
云南红河水系属于省内六大水系之一,其中不乏长江、珠江这样的中国著名水系。在600余条河流错落交织于省内各个地区情况,红河水系中的元江、伊洛瓦底江就成为典型的国际河流,它们直接流入印度洋之中,所以说,云南如此复杂的水系组合是其他省份地区所绝无仅有的。
1.2 云南红河渔业水产种质资源丰富、水产类型多样
如上文所述,云南河流水系众多,其中所孕育的鱼类代表也异常丰富。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结果发现,云南省所记录的淡水鱼种类超过650种,其中红河流域特有土著鱼种类就达到260种。这些数据客观真实反映了云南省内鱼类资源的特殊性以及丰富性,这对于当地渔民大力发展渔业水产种质资源是极为有利的[1]。
1.3 云南红河水产种质资源区域分布差异巨大、分支水系多样
在云南红河水产种质资源中,其区域分布差异是相对较大的,且分支水系也相当多样。就以鱼类为例,以红河水系为主的元江分支中就包含有139种鱼类。但是,在受到陆地阻隔作用影响下,鱼类的地理分布差异性、限制性都相对明显,甚至红河流域有超过100种鱼类都受到水系影响而呈现出巨大的种类差异性,它们单独分布于某一个单体水系之中[2]。
2 云南红河流域的渔业资源保护价值分析
云南红河流域的渔业资源保护问题由来已久,其保护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下文主要展开分析:
2.1 保护天然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
云南红河流域中水产种质资源异常丰富,它已经为当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天然基因库,所以当地人建立渔业资源保护机制,维持流域生物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云南省,其所担负的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任务艰巨,特别是在维持渔业产业发展,保护渔业种质资源方面需要下大功夫,深入了解省内水产种质资源的现状矛盾,即红河流域水生态类型众多,但是生态环境却相对脆弱;鱼类种群众多,但是种群规模较小且生物量较少,这就导致了红河流域当前的资源衰退问题相当严重。必须承认一点,红河流域周边人类活动次数的日渐频繁导致水产种质资源问题日渐加剧,所以保护天然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就成为关键。简言之,就是要维持生物多样性,有效稳定生态环境,同时降低生态安全风险问题,进一步夯实云南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3]。
2.2 调整产业结构、走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云南红河流域若要加大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调整渔业产业的整体结构,走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考虑到云南省渔业种质资源储备丰富,但是渔业产业发展起步偏晚、基础底子薄弱、渔业产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也缺乏长期的稳定资本投入。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地渔业产业发展技术相对落后,在经济效益水平提升手段上十分匮乏,根本无法与国内其他渔业产业大省相提并论。当然,云南红河流域在发展渔业产业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外省乃至外国经验,采用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常规方法模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总体来讲,云南红河流域的渔业产业发展是必须突破原有被动不利局面的,在转变思路基础上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发展本土土著鱼类,形成只有云南才有的特色渔业产业,如此操作价值更高[4]。
2.3 开发储备新养殖鱼类、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云南红河流域水产渔业产业正在开发储备新养殖鱼类品种,且已经获得了不错成就。例如当地渔民对于野生水产种质资源的开发就颇为深入,已经出现了某些土著鱼类的驯养繁育研究基地。必须承认一点,云南省所独有的土著鱼类品种在市场中价值普遍偏高,但是市场饱和度却相对偏低,经济收益水平并不可观。所以,当地一定要积极开发建设水产种质资源的储备基地,不断增加水产种质资源量,寻求走互促共赢的发展道路。在目前,云南红河流域中就有渔民专门驯养和繁殖野生鱼类,例如国内比较有名的杂交鲤鱼品种,其父本就来自云南红河流域。另外还有大理裂腹鱼、大头鲤、元江鲤等等,这些种质资源在经过驯养后可实现人工繁殖,如此就能降低经济成本,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到红河鲜鱼。目前云南红河流域鲤鱼变异品种在养殖性状上表现出优良一面,基本能够实现三倍体天然杂交、孤雌生殖等等,整体看来养殖性状表现优良。所以说,云南红河流域真正为省内渔业综合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4 优化民众膳食结构、提高民众身体健康水平
云南红河流域的水产种质资源丰富,且其中的营养成分也是不言而喻。作为当地重要水系中的水产产品,众多不同鱼类在渔民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成为云南当地乃至全国食客所喜爱的鱼类。通过优化膳食结构,人们也能同时摄取大量的优质鱼类蛋白,进而达到提高民众身体健康水平的目标[5]。客观讲,云南红河流域中的野生鱼类资源是丰富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大量的无节制渔民捕捞行为也使得野生鱼类资源日渐削减,甚至已经达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所以在发展培育土著鱼类过程中,当地渔民是希望不遗余力的。一方面要满足民众改善饮食结构的现实要求,一方面也希望减少对于红河流域的绝户式捕捞行为,共同保护流域水产种质资源[6]。
3 云南红河流域渔业资源的保护利用途径
结合上述问题展开思考探索,要了解到云南红河流域的渔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开展势在必行,所以下文也简单分析提出了3点:
3.1 全面完善保护政策、出台地方土著鱼类保护制度
从法律政策层面分析云南红河流域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途径是颇有必要的,因此必须出台并针对当地土著鱼类的法律保护制度内容。为此,云南省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系列性规范文件,专门对包括红河流域在内的六大流域进行严格监管,不断加大对水生生物的保护力度,也为当地渔民健康可持续发展渔业产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就目前看来,云南省内已经出台了超过33种重点动物保护法案,其中针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条例颇多,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并辅助实践,执行法律规范,特别是针对当地土著鱼类的保护工作必须加以重视,如此才能长久彰显云南省渔业水产种质资源的发展特色,体现其产业发展高价值以及独特性[7]。
3.2 加大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宣传力度、烘托社会氛围
云南红河流域的渔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烘托形成一定的社会氛围,扩大社会影响面。在这一过程中,更要形成基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网络,保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步展开,为红河流域渔业系统的发展功能丰富夯实基础。就目前来看,针对云南红河流域所公认的名鱼宣传内容相当丰富,当地也为此开展了“名鱼”保护宣传月活动。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社会公众对于红河流域中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增强法律意识,让更多人结合红河流域实际情况来思考问题,形成并巩固可持续发展观念。换言之,就是确保当地民众都能参与到渔业种质资源的保护活动当中来,为地方土著鱼类寻找栖息地,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进而间接发展当地渔业产业。
3.3 强化保育救护研究、攻关人工驯养繁殖技术
在云南红河流域,大量的水产科研基地已经建立。围绕基地所展开的渔业水产种质资源培育技术、养殖技术、技术推广、渔场建设以及大型的水电企业发展都被提上议程,希望努力结合鱼类人工驯养以及繁殖技术展开研讨,设立濒危水生动植物的专项救护工作项目[8]。上述操作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加强云南红河流域土著鱼类的保育研发力度,截至2022年上半年,云南省内就已经建立了涉及土著鱼类的主要研发基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场所超过40处,其中针对鱼类增殖技术的研发项目也是数不胜数。从某种程度来讲,云南省内针对红河流域的鱼类保育与救护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众多科技成果已经公诸于世。这些工作成果对于云南红河流域的渔业水产种质资源发展与保护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最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9]。
另外,云南红河流域也自2016年以来先后建立了多个流域评价保护区域,涉及渔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程项目达到25个,其中涉及生态补偿资金超过
7000万元[10]。这些流域评价保护区域对于当地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以及保护力度较大,在防止并减水体污染、保育救治事故方面有明显作用。同时,流域评价保护区域针对水生态环境的浮游生物指标、增殖鱼类品种以及数量都做出了长期持续的调查评估,真正为红河流域的渔业水产种质资源良性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丰富了基础数据内容。
当然,还要加大云南红河流域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力度,持续强化对渔业水域的环境修复以及评价工作研究[11]。众所周知,云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其农业产业发达,所形成的农业污染源数量、类型也相对较多。在如此背景下,云南红河流域的渔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必须围绕普查工作展开,要用数据说话,保证数据客观、准确,同时明确不同类型污染源的基本状况,分析主要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数量情况,优化污染治理状况,基于上述状况做好普查工作,同时提出相应的治理工作对策。在建立良好的渔业水域环境,做好修复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内容,制定周密的流域修复计划,如此才能实现对于污染水域的有效修复,恢复云南红河的水生态环境[12]。
4 总结
在本文中专门对我国云南省的红河流域渔业水产资源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地在渔业水产种质资源发展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针对土著鱼种类的保护价值意义内容,并深度思考提出诸多发展有效途径。其目的就是希望做到系统性开发展围绕云南红河流域的水产种质资源调查活动,围绕该流域的水生生物内容展开评估分析,明确鱼类资源基本状况,建立省内红河流域的水产种质资源名录,为资源保护以及利用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希望在红河流域积极开展相关水产种质资源的救治与保育工作,建设省内流域的种质资源活体基因库,保证渔业水产资源能够得以繁衍延续,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大体来讲,就是要重点加大对于红河流域中土著鱼类资源的有价值开发利用活动,全面鼓励从培育到繁殖、到推广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流程,形成省内一批红河流域的特色化鱼类资源发展建设体系,保证流域渔业水产资源优势直接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云南省渔业产业更蓬勃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飞,杨光辉,刘定明,等.习水河鱼类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淡水渔业,2019,49(5):36-43.
[2] 宋迁红,余开,朱文联,等.渔稻共作模式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策略研究——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为例[J].农学学报,2019,9(1):96-100.
[3] 许越,房景辉,徐钢春,等.不同海拔稻鲤综合种养梯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21,28(5):624-634.
[4] 周群兰,刘波,徐钢春,等.云南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21,39(5):44-51.
[5] 曾诗淇.渔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J].农产品市场周刊,2020(23):28-29.
[6] 杨丽萍,胡俊仪,秦超彬,等.基于线粒体Cyt b分析入侵云南四大水系的麦穗鱼群体遗传结构[J].水产学报,2020,44(3):339-350.
[7] 蔡戆馨,李道荣.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建议[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2):192.
[8] 朱昊俊,强俊,徐刚春,等.哈尼梯田“渔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探究[J].科学养魚,2020(1):39-40.
[9] 曾诗淇.渔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J].农村工作通讯,2020(22):62-63.
[10] 张崇良,郭帆,普燕.云南陆基式养殖产业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建议[J].农机科技推广,2022(9):31-32.
[11] 杜民,牛宝珍,雷美榕,等.基于12 SrRNA和ND3基因序列分析巨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J].淡水渔业,2021,51(2):29-39.
[12] 付贵权,秦涛,陈小勇,等.澜沧江西双版纳段鱼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J].生态学报,2021,41(24):9557-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