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化与交叉视角下学术期刊的发展研究
2023-05-08李帛珊邱媛媛
李帛珊 邱媛媛
[摘要]在学科分化与交叉视角下,文章从学术期刊的生成与发展路径、学术期刊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科系统构建三个维度审视学科发展。以地震学期刊为例,笔者发现学科分化是学术期刊形成的基石,学术期刊是学科分化与交叉的成果;学术期刊对学科的反作用力体现在促进学术人才培养、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上;最终学术期刊与学科融合创新,形成共同关注并构建场域融合。基于此,新时代的地震学科体系的构建,既对地震学期刊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地震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将在理论统合、实践契合、资源聚合等方面释放出更大的学科发展活力,从而形成学术期刊和学科共建共荣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科分化与交叉;互融共生;地震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学科的分化越发明显,依赖于独立话语逻辑体系的学科日益暴露局限性,新兴领域的交叉学科也在快速发展[1]。地震学是以地球物理学为母学科并逐渐分化为固体地球物理学分支之一的学科,多重学科交叉为地震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同时,学术期刊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学科的发展情况以及深化改革成效,对学科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则可以表征某一时期内该领域研究成果对相关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深度[2-4]。其中,学术期刊孕育于学科分化与交叉的土壤,学科是学术期刊发展壮大的基石。学术期刊不仅反映学科分化与交叉成果,也反作用于学科的发展,二者是相互成就、互为依托的关系。文章以地震学期刊为例,从学科分化与交叉视角研究学术期刊的发展,并且在学术期刊与学科的互融共生中寻找二者融合创新的路径。
一、地震学的学科从分化到交叉:学术期刊发展脉络
从根源来讲,我国地震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地球物理学学科的分化,这是随着地震相关知识量不断增长、地震实践与实验领域愈发复杂和以不同领域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系统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学者展开地震预测和预报实践,这表明我国地震学的初步形成。在此后近20年中,地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5]。1979年,中国地震学会在辽宁省大连市正式成立,地震学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地震学报》随之出现,《地震》《地震研究》《中国地震》《地震工程学报》等一批全国性地震学术期刊相继创刊,标志中国地震学步入正轨。可以说,地球物理学学科的分化、中国地震学的发展加速了地震学期刊的诞生。
随着学科分化与交叉,地震学逐渐成长为一门新兴学科。根据学科分类的原则和方法,科学合理的地震学科体系建设非常必要,其既要有横向的分支发展,又要有纵向的深入研究。以学术期刊的主题出版为例,在地震学成为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后,新的地震学期刊不断涌现。在地震学期刊办刊初期,办刊人的首要任务是补齐中国地震学发展的短板。所以,地震學期刊编辑不仅要在主题出版中学习、引介、编译国外地震学研究成果,还要宣传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系统。《地震地质译丛》和《世界地震译丛》就曾专门介绍国外地震学最新成果,为国内地震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了解国际地震学科发展的平台。其他地震学期刊的英文、俄文以及日文编译专栏也颇受欢迎,他引率较高。如今,我国地震学期刊发布的论文集中于普通地震学、实验地震学、近场地震学、数字地震学、定量地震学、地震预测预报等,这些学科都属于地震学的纵向发展分支[5]。
地震学是脱胎于地球物理学、移植于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随着固体地球物理学科矩阵发展日益成熟,地震学也逐渐从最初的边缘学科发展为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固定研究领域的学科,并在学科规约的范畴内推动知识体系朝纵深发展。在地震学不断发展壮大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相关研究队伍,不同作者会从不同研究方向甚至是不同角度分析和描述同一地震学问题,他们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愈加丰富。尤其在中国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地震学期刊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也进行了调整。例如,《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防灾减灾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城市与减灾》着力于多学科多领域描述我国及世界地震学的发展水平。在地震学期刊的主题出版中,涉及的学科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测绘学、工程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灾害学等诸多学科。这种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为学术期刊主题出版提供了丰富的组稿资源,地震学的科研成果日益丰硕,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多学科的综合集群发展能很好地推动学术期刊的进步,其关键在于将学者、科学知识和学术物质重新有机融合为资源共同体,并形成矩阵不断演化裂变[6]。2021年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其扩展版共收录地球物理学期刊36种,其中地震系统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有29种,这些学术期刊为推进中国地震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继续添砖加瓦。在国际传播方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的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其他的地震学英文学术期刊如Earthquake Science和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也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地震学的传播渠道。这些学术期刊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地震学的发展阶段特征,实事求是地宣传本土经验及创新理论,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地震学界的交流。
二、地震学的学科发展融合:学术期刊的反哺作用
随着知识发展的学术化、专门化和深入化,地震学成为学科分化与交叉的发展产物。地震学期刊的学术话语和发布的学术成果越严谨,它在受众群体中形成的学术影响与学术认同就越显著,这样也能进一步加大其对地震学研究领域的反哺效应。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载体,其既能传播专业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专业学科发展,也能促进专业学科人才的沟通与交流。在学科分化与交叉的过程中,参与主体不仅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还有学科内的相关政府部门、科学成果受益人等。在这种多元系统中,每个主体保持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好奇、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现象的敏感性,可以加快促进学科知识生长、催化学科创新融合。可以说,学术期刊见证了科技资源供给和人才资源供给的历史性变化。把分布于全国各个学科群团组织的科技能力转变成“国家地震科技能力”,成为中国地震局的一项战略性任务[7],也是我国地震学期刊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如今,不少地震学领域的专家、科研团队、读者以地震学期刊为平台,开展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和团队建设活动,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学科组织、不同学科作者的合作论文数量逐年提高。作者在发表论文后,多以学术期刊为依托,逐渐成长为论文同行评议者、编委甚至期刊主编,逐渐与学术期刊形成合作共赢、成长互助的关系。《内陆地震》作为新疆唯一的地震学专业学术期刊,主动深入新疆地震局、中国地震局乌鲁木齐中亚地震研究所等机构,借助腾讯会议、钉钉、小鱼易连等新兴媒介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主题讲座等学术活动,为相关科研机构的人员提供论文写作、图表分析、投稿润色等方面的培训指导,提高了投稿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内陆地震》的影响因子已连续3年提升,这既是其不断策划具有学科前瞻性和引领性的选题、编发高品质的学术论文、利用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的功劳,也是其青年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成果。地震学期刊的人才队伍也能成为期刊的优质编委资源,丰富期刊的办刊成果,从而推动地震学研究领域的繁荣发展。
学术期刊作为学科信息交流的载体和传播平台,要及时刊载回应社会热点议题的论文,策划具有学科前瞻性和引领性的选题,对相关栏目进行动态跟踪调整,从而推动学科交叉往纵深方向发展。在地震学期刊的刊文内容中,地震预警、国家工程建设、韧性城市等热词频现,这反映了我国地震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此外,地震学期刊编委会年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结合当前国内外地震学的学科发展实际,提出地震学期刊应及时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注前沿技术发展、新的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等重要命题,由此为中国地震学研究提供风向标。
三、地震学的学科从交叉到融合:学术期刊与学科融合创新
近年来,有关地震学的学科发展论题在业界引发热议与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与学科融合得到新发展,这也为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学术期刊既要立足于学科,也要融合学科发展。地震学在学科内涵上对各子学科起统领作用,从学科分化与交叉视角对不同对象进行更学术化、专门化和高深化的知识构建,为各子学科之间以及各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互构营造良好的氛围。
理论上来讲,地震学期刊的外延更加广阔,研究对象更加细化,研究范畴更多元,涉及的学科交叉范围更广,能促进学科知识积累。当地震学期刊实现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刊文领域拓展后,其将对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产生学术吸引力和汇聚力,由此提高地震学的学术生产水平和地震学在科学界的学术贡献水平。地震学对其他学科保持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可以淡化甚至消除学科壁垒,构建具有共同科学理念与研究志趣的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学术生态圈,从而促进知识双向或者多向流动、互鉴互构。
学术期刊的聚焦方向不论在科学逻辑方面还是在社会需求方面,都应与学科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在选题上要回应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将学科创新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或可广泛应用和大规模推广的解释模型和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也对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学术期刊应积极拓展稿源,组约反映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的优秀论文,从而推动学科发展。目前,地震学期刊的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的申报成功率存在区域分化现象,如果是学科组织集约化程度高、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的地震学期刊,其组约稿当中的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论文就多。这说明学术期刊与地震学之间的融合创新仍有提升空间。地震学期刊可以针对子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开展组约稿工作,在重大科研基金项目的中期、结题等阶段策划刊发一系列专栏论文,提升论文和期刊的影响力。
在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里,作者的学科分布情况可反映该领域科研机构的学科分布系统及学科人才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来观照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方向,从中比较不同学科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大小。作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的野外观测试验基地之一,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成立是多学科综合集群发展的范例[8]。该学科的相关研究组织通过科学研究不断地推进学科已有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再系统化,同时以纵向、横向和集群的发展模式实现学科发展。例如,与之合作的《地震地质》,围绕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设置研究专栏,组织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推进学科知识积累和理论进步。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立两年内,已在《地震地质》上产出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在科研人员和《地震地质》编辑的共同努力下,相关的科普知识也在《地震地质》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如火如荼地传播。这些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认识到该领域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及未来交叉学科研究的趋势,进而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发展,同时表明学术期刊能反映学科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成效,并对学科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融合创新的目标就是助力构建学科话语体系。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发展的技术优势,在实体刊物、数字出版平台、网络建设和数字出版平台等方面共同发力,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让地震科技更加贴近群众,进而服务群众。地震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术标准以及完整的学科内部运行规律,因此,学术期刊能否“把好脉”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地震学期刊维护好地震学科的“语域场”,整合不同学科优势,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地震学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四、结语
本研究以地震学为例,展示学科分化与交叉视角下的地震学期刊在发展中坚持内容为王理念、立足数字化长远发展思路,探讨学术期刊与学科融合创新的不足以及未来可以达到的高度。从根本上讲,学术期刊与学科的互融共生既是学科交叉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学术期刊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路径。各学科必须重视和发挥学术期刊的重要作用,学术期刊也必须立足和回归各学科发展需要。学术期刊与学科的融合创新,是学科优化创新的内在需求,是学科分化、交叉、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实践领域问题的现实回应。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视角下的地震学期刊发展,有利于提高地震学学科资源投入与学科建设水平,使地震学期刊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从而更好地驱动地震学学科
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续琨,宋刚,等.交叉科学结构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元杰,孔晔晗,王应宽,等.新刊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07):935-941.
[3]覃永毅,傅建球,魏锋,等.学科发展的集约化路径及其机制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24):93-98,109.
[4]杨斌,王传毅.交叉学科的类型与设置方式:基于知识的视角[J].大学与学科,2021(04):14-23.
[5]王秀文.浅谈地震科学的学科分类[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武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6]滕立,汪新华,郝韦霞.基于耦合关系的学科知识交叉建构研究:理论与方法[J/OL].情报科学,2022:1-14[2023-01-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264.G2.20220531.1058.004.html.
[7]吳忠良,丁志峰,张晓东,等.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历史与未来[J].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2021(02):234-238.
[8]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野外站简介[EB/OL].[2023-01-06].https://www.eq-igl.ac.cn/ywzjj6/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