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羊向日金麟开

2023-05-08叶森

青海湖 2023年4期
关键词:库区

叶森

远近观光旅游者,无不为共和盆地生态建设巨构而动容,特别是对龙羊峡水电站建设和为之付出巨大奉献的曲沟人表示由衷敬佩。

龙无尺水,无以升天。以龙羊为名的水电站,盼望着沉睡已久,伤痕遍体的东方巨龙,在雷霆万钧的百万千瓦级水轮机的旋转中矗立在渊,一骑绝尘,一飞冲天。

在国家建设“求电若渴”的时代,青海大地“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鸿蒙渺远人少识。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主席高瞻远瞩,發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宏伟号召,1958年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还有两个先行官,一个是铁路,一个是电力。”开发利用黄河水电清洁能源,抓好大生态建设,一切为了给民造福,一切为了社会发展,使人不由想起列宁的那句名言:“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治水就是治国。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大气磅礴的龙羊峡,从青灰霞色中升起的远古地壳生命,接纳了从江河之源奔涌而来的黄河水。黄沙和着黄河,本来生成黄金,但黄龙在曲沟查纳山下的大峡口,像火山地震喷放熔岩轰鸣,裹挟着戾性的冰块巨石,在狭长的峡口至积石峡一路恣意蹦跳,给下游大半个华夏大地屡屡造成巨大灾祸。早在大禹治水时,相传积石峡被凿开得到初步治理,但作恶的龙羊峡黄龙并未彻底缚住。破解清洁能源开发和生态建设的重大难题,严峻地摆到新时代人们面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高筑坝,深蓄水,“蓄”“泄”结合,挡住峡口翻滚的激浪,让黄河给华夏北方大地以浇灌舟楫之利;“堵”“ 疏” 并举,聚黄河水形成巨大落差发电,让西电东输照亮祖国山川。打好旷古未有的保护黄河、治理黄河之战,开国领袖们高度关注,周总理精心布局谋划,人们眼前一亮。从那时起,共和人与全国肩负重任的水电科技人员一道,一举20多年之功,观察、测量龙羊峡上下游近百公里的地壳结构、水文变化,全方位长期进行严谨的科学考量,探究建设大水电站的得失成败。

举国之大力办大事,龙羊峡大电站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开建。新华社及地方记者几十年密集地追踪报道,令人动容;从1952年起,即建国后,我国地质人员就着手勘探黄河部分河段;1954年,全面勘查选择从龙羊峡至海口3000多公里河段上的建坝地址,共和人全力支援地勘人员完成了任务;1956年共和人协助北京、兰州水电勘测单位测量筹建龙羊峡水库工作;1976水电部笫四工程局承担起建电站重任,共和人参与电站修路、采石、运输、构筑工程,和数万名水电工人、解放军及全国五湖四海的人们,轮班奋战;1977年,开挖导流洞,筑坝工程开始, 如山大坝日渐隆起;

1989年7月亚洲功率最大门式起重机安装就位,电站机组相继调试运行……

电站与昆仑并肩矗立,单机发电量在全国水电站中最高,坝高为当时亚洲地区巨型水电站最高。龙羊峡以黄河上游第一坝的优势地位,天河锁荫,保障下游得以建起系列大型梯级电站,调控中国北方五省区黄河全水域防洪、防凌、灌溉、供水、航运、发电、气候调节、饮用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桀骜不驯的“黄龙”终于紧锁在龙羊峡。

进入新千年,龙羊峡水电站和后建的塔拉滩光伏、风力发电场,陡然走在全球同类型前面。电站还利用库区冷水养殖的天然优势,建立起养殖基地。库区水面波光荡漾,水质洁净,有黄河鲤鱼、鲫鱼等野生鱼类,养殖虹鳟鱼、高白鲑、小银鱼等。养殖被国家8部委认定为中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助力共和盆地实施乡村战略规划。

龙羊向日金麟开,颠天覆地的世纪工程,塑造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浩荡龙羊精神。电站建成要下闸蓄水,库区淹没狭长地带上布满共和、贵南、兴海3县31个村庄及众多大型农场及相关单位。坚守百姓和地方单位本分,落实国家建设大计,义无反顾地整体搬迁,这场以曲沟人为主的搬迁壮举,彪炳史册,为世瞩目。

龙羊峡电站建设,潇洒地书写出开发清洁能源、营造生态华章的上篇。自然,与电站精神塑立起来的曲沟人,同样用整体搬迁的大手笔,要书写保护黄河、治理黄河的下篇精彩华章。

随着时日渐远,人们似乎淡忘了当年他们的奉献和人性搏斗的不凡,那就有点对不住历史了。他们的付出,超过金子成色,哪能轻易忘了?

原曲沟史称大允谷。龙羊峡水库淹没前考古发掘,曾出土大量文物。表明距今一万年以来,这里分别留下旧石器、中石器时代遗址,马家窖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遗址,呈现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古羌文化的辉煌,曲沟因此成为丝绸南道和唐蕃古道重要节点,历朝历代修路筑城,汉、藏、回、蒙古等各民族融合发展,讲述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故事。

自古以来,在黄河孕育的这片土地上,曲沟人巧用黄河水灌溉,使龙羊峡岸边瓜豆麦菽无不丰富,村巷柳成荫,田畴铺绿毯,烟雨轻笼处,桃杏花点染。远郊牛羊布野,祥和、美丽,人间仙境莫过如此。农耕技术和中原文化的结合,使曲沟地区因此成为青海高原传承华夏文化的福田宝地之一。

舍不得米粮川,放不下花果园,搬迁,到哪里生活?安置,又在哪儿扎根?毕竟故土难离,曲沟地区单是从唐宋以来流传久远的《小放牛》《韩湘子》等民间戏文说唱,浓厚的儒学教育、年头节下宏大的群众性社火表演、花样繁多的民族体育竞赛、茶马互市久远的繁忙,甚至有关黄河、龙羊峡、梨花城、瓦里关山的传说和宗教故事,把人们的心撩拨得都乱了。他们的根扎在这里,祖辈生生不息,血脉相连,今日库区大搬迁,心底有多少挚爱和情怀难以割舍。老年人青年人纷纷侧过脸,深情地望一眼金浪翻滚的麦田,再看看秋光点染的多彩果园,那花瓣缀满枝头的田野,那风闲风静草黄草碧的山坡,那齐刷刷温柔招手的黄河岸边“加什达”(乔灌林)丛林,难舍,令人都拔不动脚步了。

不能拖累国家发展的后腿,搬迁也带给人们理想化的浪漫和神秘,安置会产生壮美的色彩吗?当时仅曲沟地区整体搬迁的就有31个村庄,2955户,18084人,尚不包括农场与相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当时主持共和县政府工作的才郎安加县长意识到,为群众安居乐业的根本生计着想,搬迁,地方政府首先要确保落实国家大布局的严肃性,搬迁群众单位对此都不含糊。但搬迁讲究合乎人情机缘,要一村一策,一户一方,分两大块实施:一块是按照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本县土地资源,做好安置搬迁。另一块是选择邻州县生态建设新区,做好易地安置搬迁。

干部正确落实搬迁规划,群众才能接受人性化搬迁洗礼。不料部分搬迁户安置后又返回了,他们说,搬迁是一定的,虽然电站淹没库区的周边坡地寸草不长,但我们情愿留下来垦荒安家,女人孩子的心离不开生命诞生的地方。

故土情结,同样使承担组织搬迁的村社干部李德、赵恒伦、杨世芳、朱文良们的心战栗了。他们肃穆沉思,坚信小道理终归大道理管着,返迁户除了有故土难离的情结羁绊,确实存在五花八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搬迁强求 “一刀切”,忽视搬迁人实际困难和内在的顾忌,似存天理,实违人性。只有大处着眼,小处克难,大生态文明建设必定会馈赠更大的价值回报。县上认同他们的认知,在前后十数年的搬迁安置工作中,才郎安加和后来接手主办搬迁工作的副县长尼玛,组织工作组,及时深入村社,了解群众的不同诉求,坚持苟以国利百姓生死以趋之的态度,给县乡社负责搬迁的干部反复诠释一切为人民谋福祉的执政理念,解读政策,沟通理解,化解矛盾,他们的工作,及时得到上级部门全力支持。县领导果断拍板,坚持科学调整完善搬迁大规划,按各村各家实情再作出小调整。组织搬迁安置10多年,从省州县到乡社各级各届政府部门干部,坚守一切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的信念,锻打党魂民魄,呕心沥血,感天动地。

搬迁等同参与大生态建设,是义务也是责任。搬迁群众对县上搬迁规划的小调整心服口服。搬迁时村头巷尾,人们哭着、笑着,更多的是互相叮嘱鼓舞着,一拨拨人出发了,一拨拨人又跟上,那场景,犹如当年送亲人上战场打仗,人间正气在男女老少心中激荡。加什达、前后菊花、托勒台、曲沟村,哈汗土亥村的搬迁户们信心满满,他们觉得脚下的大地变得坚硬起来,身子矫健,喘息均匀,搬迁速度加快。这种情况,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观产生了新的认识。当历史着眼于民族兴衰的时候,他们不是满腹经纶的学界贤哲,不是叱咤风云的弄潮儿,也没有什么权重的地位,都是芸芸众生,一介草民,因此很难成为彪炳历史的大人物。而当历史把着眼点更多地转向民生、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他们的形象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他们牵心国之重器的安放,讲究的是家国情怀,看重的是对江河湖海的保护和治理,为此放弃个人的全部利益,追求多数人的生态福祉。

终于如人类创世纪时掀起的生命潮涌起,原曲沟库区搬迁工作一拨接一拨顺利推进,赵久莲在她的纪实文章《曲沟回忆》中,对搬迁村社人口进程有准确的记载:

1980年1月5日,原曲沟乡的查那村、加什达村、前菊花村的238户1582人,第一次搬迁到了昆仑山下的柴达木盆地大格勒。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其中的150户1042人陆续返回共和县。后经反复权衡诸多条件,他们中的17户215人重返大格勒,其余65户460人安置在塘格木镇多尕当、铁盖乡七台村等地,另余68户367人自行搭建简易房,住在龙羊库区西北山坡。这68户人家,因不在当时政府规划的安置区,承受落寞和困顿,一边捡拾废品打工,一边开荒种植。

1993年,政府对库区移民就地再次安置,龙羊镇设龙羊新村,杨世放担任了龙羊新村第一届村长。186户670人重新划分了土地。

1998年国家投资提水灌溉工程,使龙羊新村的2535亩耕地浇上了黄河水。

从2011年开始,国家分期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为移民新建不小于120平方米二层小楼,或不小于90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并发放移民后期直补资金,龙羊新村农牧渔业、餐饮旅游业齐头并进,一派升平兴旺景象。

为龙羊峡水电站建设作出巨大奉献的移民得到丰厚补偿。现在,每当夏秋季节,你来到龙羊新村,沿着平坦蜿蜒的黑色油路,迎面高树葳蕤,花树喷香,还有大片的花椒、枸杞、白刺果林,把你引到丹霞地貌的褶皱山下,绿树丛中隐现幢幢气派华美的小二楼,花园般的庭院中桃杏苹果挂满枝头。有的小楼院办起了农家乐,陈设雅致干净,场院开满了一身喜气的大蜀芪、千谷穗,碗口大的红、白、紫色牡丹芍药。香气袭人的洋竹兰花下,荷包牡丹争奇斗艳,路边大片铺展开来的芫荽梅丛中,太阳花昂首欢笑,鸣翠的小鸟飞过头顶,蜜蜂嗡嗡地欢唱生活的甜蜜。

这时你站在鲜花簇拥的庭院前放眼远望,高天下浩渺的龙羊峡库区湖面碧波荡漾,温柔平静,排排捕鱼的小铁皮船停靠湖边。巨大的输电铁塔高耸沿湖山坡,一道道高压线气派地划过湖面,成就西电东输的世纪跨越。高峡平湖人家,色彩浓淡相宜,活活一幅现代版的大油画,意蕴十足,赏心悦目,只要看上一眼,心绪会陡然宁静下来,感到透心的敞亮和惬意。

还是在湖边的搬迁村里,8月龙羊峡库区开湖捕鱼时节,小渔船挂起盏盏明灯,多彩的晚霞扯来满天星星,似乎全抛洒在偌大的湖面上。星斗渔火连成一片,令人激动惊叹。记得上世纪90年代参加地区报业协作会活动,有上海同行介绍上海一带一盘小银鱼上千元,听了令人咋舌。如今在龙羊新村,只花几十元就能吃到烹饪方法不同的油炸小银鱼。高原人真有口福,小银鱼远销大江南北,极受热捧。刚从库区打上来的黄河鲤鱼、三文鱼,肥美细嫩,没有一点土腥味,自然成为农家乐游客最受欢迎的佳肴。全村少数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年均收入在6至10多万元不等,绝大多数村民除了种植,以捕鱼为主,年户均收益在10至30余万元左右。2018年龙羊新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副其实,是观光客们特别向往留恋的网红打卡地。

龙羊新村因库区搬迁焕发新生机。再看当年第一次搬迁到昆仑山下的大格勒村人,在天高地阔,极具开发价值的柴达木盆地,在国家全力扶持下,加大安居、生產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建起全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机构。共和县委、县政府像娘家人,年年派人远赴那里看望慰问搬迁户,协助当地政府解决诸多生产生活难题。搬迁户们努力适应新环境,克服气候干燥海拔高带来的不适,安心安居,勤劳创业。短短几年,他们纯熟地运用从青海东部农业区带去的先进种植技术,在遥远的西部柴达木盆地,生产出优质小麦,鲜美果蔬,源源不断地供给大漠石油城、钾肥基地乃至远供西藏军民。他们还开发出规模枸杞园,产品参与国内大市场竞争,与宁夏枸杞争高下。大小产业进户,统计显示户均收入比搬迁前普遍增加了,家家住进别墅式小院落,小车代步,家用电器俱全,创造了大漠深处的人间乐园。

生态建设给予荣光的地方太多了,许多搬迁安置村很快成为重塑生态建设的新高地,只要看上一眼,马上会看到搬迁人追求信念的自尊和高贵。早在1979年,水库蓄水淹没了拉才、吾雷、铁盖、拉干等村的农业点。铁盖乡着手库区移民搬迁。从1984年起,其中铁盖、拉干等村由农业转为牧业。整村搬迁安置的铁盖乡,一面是连绵的沙漠荒原,另一面是浩荡的黄河龙羊峡电站库区。他们接受历史的安排,在国家的整体规划布局下,用富有旋律的生命激情,豪迈地鼓荡起二次创业的雄风,引水上山进滩,艰苦创业开新天,短短几年建设,全乡每个村白墙红瓦的小四合院连成一片,大田里高大的防风沙林带中间,油菜花翻金浪,黄澄澄的麦穗齐刷刷地迎风摇摆,搬迁村社栽种的樱桃、杏子、苹果、葡萄全熟了。库区边上的“小江南”为曲沟招引来远方游客,那里西瓜翠绿,灯笼椒点头、线椒惹人注目,架上挂满西红柿,脚下藤蔓连着鲜嫩的西葫芦,花椒结成串串。更令铁盖人欢愉的是,荒原上国家大规模开发清洁能源产业,在海浪般腾起的光伏板下,有的村还养起光伏羊,这个新鲜事,被省长带货上了央视新闻网。雄浑的山乡风光,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优美诗篇,铁盖乡上合乐寺村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村”殊荣。

原来相继安置在共和盆地的恰卜恰镇、沙珠玉乡一带的搬迁户,着力改良贫瘠的土壤,各村根据自身条件优势,在砂砾裸露的大滩盖起日光节能温室,种植有机生态果蔬,养羊养牛,开办温泉洗浴、农机维修、砖瓦生产,乡村旅游趁势而上,百工六艺,各展技能。短短几年,安置在湖边、山洼、沙区、戈壁滩的搬迁村里,被描绘的草绿、花红、天蓝、水清,极为壮丽。晚霞中凉风依旧如搬迁前黄河边那么温柔,户均收入4至6万元。他们昔日为建湖搬迁奉献,今日因搬迁享受到生态文明丰硕果实的回报。人们立刻相信了面前的事实:人间炊烟本就是人类追逐生态文明建设而袅袅升起。搬迁人热血的创造力,甘洒汗水的荣耀,变得不可思议了,每处搬迁的地方都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风貌,这种态势,真切地诠释了开发清洁能源,抓实生态文明建设,提振乡村振兴的优势和前景。

近些年人们拜谒龙羊峡水电站建设的不凡,探寻库区搬迁工程的艰辛,成了领受心理良知的生态文化膜拜。如今在共和盆地走到哪里,提起龙羊峡电站数万建设大军及淹没库区搬迁人付出的努力,人们纷纷向他们致敬,满满的荣耀。环湖生态文明建设史册,会写下他们作出的巨大奉献牺牲,共和盆地重塑的山川河流,会永远感念传扬他们。

用充满哲思的笔调,为青海湖及共和盆地生态建设呐喊的著名作家杨志军,用清丽婉约的笔锋,为龙羊峡电站库区搬迁移民讴歌的赵久莲,从共和盆地走出的优秀书法家王永洲等,他们抓取生活的精彩典型,艺术地诠释一切从人民出发的社会重大主题,写有温度的作品,做有情怀的人应该做的事情。激情的浪花增加大河的豪壮,江流不拒清冽的小溪,社会感谢他们的付出努力。人们感谢是因为存在缺失,更多的人思忖着找回应找回的缺失,付出应付出的努力。

苍穹之下,黄河之滨,高耸的阿尼瓦彦、瓦里关雪山,深情地传说龙羊向日金麟开的前世今生,这永恒的精神绝响。

注:文中引用的龍羊峡建坝发电规模及建设历程,见当代中国出版社《龙羊峡水力发电厂》第一章第4节。原曲沟乡搬迁村及人口数据情况,同时参照了《龙羊峡水力发电厂》一书第2章第4节。

叶 森 男,青海日报社退休干部,资深媒体人。

猜你喜欢

库区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新春水库水源工程库区全景
湖南省大中型水库库区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以皂市水库为例
桃曲坡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大岗山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代建制的应用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