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圆柱式”教学引领写作提升
2023-05-08夏正银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写“作文”,更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作文不仅要让学生展现语文学习成果,也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所思所感。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文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中的习作编排为“定点”,以多种感受、体验性的活动填补学生作文写作的不足,唤醒、激活学生已有的写作经验,从而有效地勾画学生的作文学习“半径”,并通过多种内容、形式的叠加,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创作。为此,教师需要构建生动、立体性的“圆柱式”作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作文的积极构建,引领学生更好地写作。
一、以教材習作内容为“定点”,让作文教学具有实效性
教材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尽管“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但毋庸置疑的是,“教材是最为重要的例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这样的“例子”。为此,教师要以教材习作内容为圆心,不断深入研究教材。通过研究,让作文教学既涉及单元整体,同时又能有所聚焦、聚合。如果教师在习作教学时抛弃教材而“另起炉灶”,这种做法是失之偏颇的。
以教材中的习作内容为“圆心”开展作文教学,能让作文教学富有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语文教材的结构性、体系性更为明晰,习作通常都是安排在每一个单元的结束,往往与该单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习作主题与单元整体教学之间的关联,将习作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单元内容的学习是“学语文”“学表达”的过程,而习作则是“用语文”“用表达”的过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单元内容,关联单元整体,从而让习作富有针对性、实效性。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学生的“活学活用”。一方面,学生的阅读学习为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习作又是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一次实践、检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能力等应用到习作之中,鼓励学生仿写、续写、创写。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想象”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这一单元包括了两个重要的想象性文本,即《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想象性文本在表达上的特殊性。而在单元“交流平台”上,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单元语文要素,并在“初试身手”中鼓励学生尝试将其应用。这样的关联教材主题单元的习作教学,可以让阅读与习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阅读指向习作,而习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巩固了阅读。
二、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半径”,让作文教学具有生本性
如果说,教材中的习作话题是学生习作的“圆心”,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生活经验就是学生习作的“半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半径,能让学生的习作富有真实性。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半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场”。这里的“在场”,是指让学生的“认知在场”“心理在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半径”,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到写作的必要性。
当以学生的经验为半径时,学生的写作主动权就紧紧地握在学生手中,其写作就不会被牵引,而是能产生一种内在的写作需求。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引导学生主动经历,触发学生的感受、体验;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创设经验性的情境,向学生渗透、融入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场景,进而让学生的经验可视化。同时,借助于多媒体创设情境,还能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等,触发学生的回忆、想象。这样的以实践经验为“半径”的习作教学,让学生的作文具有一种生本性。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有一个想法》一课时,教师就要着力唤醒、激发学生的经验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调查、访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聚焦当下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如喜欢“玩手机”“沉迷网络游戏”等,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典型现象,并让学生从“帮助与危害”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如此,学生在经验化的习作中,就能够厘清习作思路,从而较好地完成习作。
三、以多层情感叠加,让作文教学具有教育性
“圆柱式”的作文教学从“定点”到“定长”,然后再到学生多重心理尤其是情绪与情感的叠加,能构建一个立体性、对学生的作文有着教育影响的作用。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情绪、情感等心里的感受和体验。当学生拥有了相关的情绪与情感后,就能产生一种创作的内在动力,将以往的“要我写”真正转变为“我要写”。只有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更好地彰显。
优秀的作文一定来自主动性的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用与学生年龄相符的方式,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让学生的作文个性飞扬。一篇作文的写作要求、写作目标等,要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写作的内在欲望。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语篇教学的优势,融合口语交际的长处,挖掘灌溉相关学科的“源泉”,让学生汲取活动的营养,丰富写作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中的文字,如“冲”“非”“衔”“站”“吞”等,还要引导学生品读精彩段落。同时,将相关的视频如《啄木鸟捉虫》引入课堂,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想象。有了视频的引入,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鲜活的、流动的表象。结合《搭船的鸟》的文本,学生就会产生用文字描述视频的冲动。为此,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教学,展开仿写、创写。学生将语篇学习中的相关语句、写作手法等,积极地进行迁移应用。学生在一种内在的“想表达”的情绪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同时对写作的文本不断进行打磨,从而将习作推向更高处。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复杂的体验、感受。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去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用富有感染力的旋律或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作,来渲染、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让学生产生写作的灵感,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更多的素材。
综上所述,教师运用“圆柱式”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立体性的、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写作场域、写作格局,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夏正银(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