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沉浸式情境教学构建真实课堂
2023-05-08高芳
沉浸式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智慧、思想、情感注入所要学习的文本和所要表达的事物之中,将语文融入真实的生活,深入语言的内核,最终助力学生语感与文感的养成。沉浸式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指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语言运用情境,指向学生未来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这些是“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基本内涵。
一、创设真实语境,构建课堂感知模式
沉浸式情境设计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任务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获得真实感知。在沉浸式情境设计中创设真实语境,构建课堂感知模式,要求教师有侧重点、着力点,善于挖掘文中的空白点。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短语“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并设计如下训练: 的眼睛、 的眉毛,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看过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眉毛。其实,只要稍微转变思维方式,学生就会有所收获。比如,文中提及“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学生这个时候都在想着自己妈妈的眼睛,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提出引导性问题: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明亮的?温柔的?圆圆的?还是水汪汪的?那么,其他亲人的眼睛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便被集中在文本中,集中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积累和内化了语言,在进行写人作文的创作时,也能以丰富的语言来描写人物的外貌,这便是潜移默化的迁移。
二、聚焦真实问题,驱动学生思维进阶
沉浸式学习情境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中,构建系统化思维,让学生与学科知识深度交互。那些具有新奇性、创造性、发展性的问题能够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任务成为学生期待和盼望的对象,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不断延伸向文本语言的深层,让学生在完成知识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认知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恰恰说明了聚焦真实问题可以驱动学生思维的进阶。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围绕单元要素“学会留心观察”设计教学活动。在学习《金色的草地》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不同时间的草地和蒲公英形状的变化,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美丽的画面。教师进行适时评价:“你能够注意到这些变化,说明你留心观察了,而且观察得很细致。”接着,教师进行追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用心观察有哪些方法?”学生马上通过勾连前文的知识,发现《搭船的鸟》是通过颜色、样子、连续的动作与连续的活动进行观察,是利用动态和静态来呈现作者的观察过程,静态是鸟的颜色、形状,动态是描写鸟捕鱼的过程。让学生懂得原来用心观察不仅要注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要注意观察事物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用心观察,怎么去细致观察,其中重要的观察方法就是注意事物的变化过程。这个单元都是在教学生观察景物,每一课都不一样,教师要基于真实问题设计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同一单元的课文教学呈现语文要素的整体性特征,符合真实学情、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更要促进学生真实学习、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获取真实体验,发展学习关键能力
沉浸式情境教学是通过唤醒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体验感来打通课文理解和情感体验的“任督二脉”,使学习过程更有价值和内涵。
沉浸式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循着文本,锁定学习契机,让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思维和学生当下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共鸣,共鸣之后才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究沉浸式情景教学更好的开展方式。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课时,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觉得明亮的月夜是美的,但在文中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却选择“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来呈現美;乌鸦在人们眼里并不美,但在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却认为乌鸦是美的象征,那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的“点点归鸦”像人一样充满感情。教师可以将寻常人对美的欣赏和作家清少纳言对美的品味,两者之间做对比,让学生由真实生活的体验出发,鲜明地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带着深切的感受,沉浸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四、指导真实评价,发展语言关键能力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概念性的、模糊性的评价居多,学生难以从中找到改进和完善学习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评价促进学习”便成了空话。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评价应是指向学生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提供出更有价值的信息,且要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指导力。沉浸式情境教学则是将评价融入教学任务中,将教师的指导过程和评价过程合二为一。
例如,《四季之美》一课,课后练习第二题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的动态描写。教师以第一个句子为例,让学生谈谈这句中的动态描写体现在哪儿。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在安静的夏夜,一两只萤火虫打破了夜的寂静”展现出了安静夜晚中的动态变化。
教学片段:
学生:在第二自然段中,不管是漆黑的夜晚,还是蒙蒙细雨的夜晚,都是寂静的,而萤火虫的微光打破了这种寂静。让我感受到了动态美。
教师:暗夜就是作者静态描写的底色,萤火虫闪着的微光就像是暗夜里的精灵,一动一静,是作者对夏夜独特的感受。
学生:在第四自然段中,“铺满白霜的早晨”“熊熊的炭火”,这一白一红相得益彰,白霜的静衬托了炭火的动,真是太美了!
教师:白的霜、红的火,有动静的对比,也有色彩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冬日早晨的情趣,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闲适的心情。
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抓住“点点归鸦”和“比翼而飞的大雁”两个不同的场面,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也是动态描写。
教师:归鸦和大雁是灵动的,夕阳是沉寂的,一动一静。作者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有效落实了课后习题,也通过改变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深度营造出了美丽的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流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谓一举多得。
让沉浸式情境教学扎根在课堂,让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追求真实的表达。沉浸式情境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让课堂内容变得更为深入,让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意义。沉浸式情境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真实的感悟,建构良好的语文学习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高芳(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