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美术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2023-05-08赵锋朱家佳耿余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赵锋 朱家佳 耿余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术院校;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解决各行各业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人们意识到只有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技能,才能适应现代智能社会的职业需求,在未来社会竞争中争取立足之地。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高校通識教育中发展最迅速、变革最频繁、观念最新颖的学科之一。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科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当前,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处于瓶颈期,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多数高校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往往会和学生的自我认知紧密联系,并被赋予很高的期望值。但从课程目标上看,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上仍存在着较大的重复,这就导致大学多年来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造成学生对该课程轻视和忽略,从而无法有效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既定培养目标。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迫切需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内容中[1]。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想持续获得师生们的认同,首先必须要找准定位,认真思考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本科教育高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曾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总体框架,即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2]。在面向新工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2019年何钦铭教授提出了“宽、专、融”的课程体系,从通识教育、技术应用、学科交叉等不同层面对课程进行了梳理[3]。各院校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专业特色,积极寻求大学计算机课程提质增效策略,从课程知识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实践,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计算机最初是计算的工具,又可以面向专业应用解决很多非计算的问题,于是“计算机工具论”曾一度成为主流认知,这种观念背后的含义就是“计算机主要就是应用(App) ”。美术院校的学生从专业需求出发,普遍也会对计算机教学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计算机教学既包括编程设计、软件培训、图像处理、视频剪辑以及排版编辑等实用技巧,又需要介绍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虚拟增强现实等高级应用,这些面面俱到的知识和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定位和目标任务并不是绝对契合。高校应该建立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学生、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4]。要做好大学计算机通识教学,首先需要纠正大家对计算机的学科性和工具性误读,找准课程的定位,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素质和应用能力,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概念和方法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为培养目标[5],内容上紧密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美术院校,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既要放眼于通识教育的全面育人、育全面人的需要,又要满足于美术院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需求,就需要将现代科技理论、数字艺术创作、技术实现手段等自然学科知识融入美术院校独特的通识课程培养体系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为目标,围绕美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建设,推动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利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知识全面、思维活跃、善于创新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2 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修订和优化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交叉融合,涌现了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四新”专业体系,这些专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有增无减[6]。在四新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大学计算机课程针对理、工、农、医、文、管等不同专业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知识的差异化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展了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计算化趋势,关注本领域的计算机核心应用,最终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

作为本科专业美术院校,为贯彻国家美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学校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通识教育需求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在教学目标上以学生为中心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新进行了定位,在教学内容上以产出为导向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重构,从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一方面,对学生普及必要的计算机结构知识和前沿技术发展前景,尤其是和艺术类学科专业联系密切的计算机应用进行介绍,强调计算机科技属性,分享科技艺术,向学生介绍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艺术创造,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当下的主流科技观念、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生存必不可少的工具,强调计算机工具属性,夯实基础操作,拓宽教学范畴,使学生能结合教学环境和专业需求开展必要的项目操作,完成作品并参加一些竞赛活动,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并为将来利用计算思维理论解决学科专业问题打下实践基础。

从2016年开始,经过探索实践先后在教学内容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围绕学生的培养方案和专业特长,因材施教。首先,纠正了一些诸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电脑不教就会”“计算机基础内容简单,平时电脑多用就可以过关”等错误观念,在设计类相关专业开起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普及了计算机通识教学。通过实施模块化教学,从传统的纯粹文科类专业Office软件教学向具有美院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迈出一大步,立足计算机概论、Office办公软件、数字媒体技术(音频、图像、视频)、网络知识四个模块进行了知识讲授和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美术院校学生工作就业和专业需求,学生从理论和实操两个方面得到了锻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逐渐普及,原有的侧重软件工具使用和操作技能培训式的课程设计已不再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对利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需求也愈发变得强烈,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将学习成果应用到新媒体和交互艺术作品中。2022年,因势利导通过“计算机+艺术”应用模式,与时俱进在数字绘画、科技艺术、虚拟现实和交互设计等领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尝试和补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与艺术导论、计算机色彩与数字绘画、图像处理与短视频制作、虚拟现实与互动编程、计算机技能与网络五大教学模块和教学方向,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对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模块形成性评价,利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随机抽题生成试卷完成考试并实现机器改卷测评,主观性比较强的模块采用项目化方案,借鉴工程教育的思想以作品提交的方式对学生水平进行鉴定,客观和主观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课程成绩更科学、更具有参考性。

3 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提高

受惯性思维影响,目前多数高校的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依旧采用早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软件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为主,课堂教学沿用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虽然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得到巨大发展,但没有有效结合学生专业需求和能力拓展需要,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没有形成联动效应,更无助于有效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智能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7]。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要转方向重应用,需要转变课程认识,采用课程交叉融合的方式拓展教学渠道。比如要将计算机和劳动教育相融合,鼓励学生用计算机技术去体验劳动乐趣。将计算机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利用跨媒介的交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由语言文字到情景绘画、再到数字呈现的跨媒介转换。将计算机与艺术创作相融合,从数字绘画技艺、图像影像交互、虚拟增强现实等多角度改变艺术创作方式和传播形式,构建沉浸性、交互性的艺术体验现场。

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进行项目化分解,开展以信息化、案例化、项目化、个性化为特征的线上线下沉浸式教学。课程在导学环节通过大量信息化资源,引导学生就自己关注和熟悉的计算机融合专业应用开展任务搜索,并挑选感兴趣的应用开展案例化实践操作和开发论证,而后通过案例引出知识学习和理论探究,再结合个人专业和兴趣添加元素,打造个性化的成果作品。教师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开展普及性知识推广,并实时更新行业热点介绍,以慕课形态传播有关科技与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脉络,课堂针对性解答平台反馈的学习疑问,线上线下结合营造沉浸式教学氛圍,有效提升学习时间利用效果。通过小组研讨不断缩短学生知识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距离,加强学生对实践案例进行抽象分析,使学生找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独立思考和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将传授知识、实践操作和信息素养融为一体,满足自主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打破理论讲授与实操课程的藩篱,将授课地点设立在实验室,教与练要根据教学过程需要即刻转换,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增强授课环节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好弹幕”等教学辅助应用程序实时响应并解答学生疑惑,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翻转课堂,耐心引导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任务,在授课教师辅助下分析解决问题,完善实验结果,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与艺术协同创新类项目实验验证工作。

有效利用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竞赛活动,以兴趣化驱动为根本,积极发掘学生的专业优势和自身长处,结合计算机艺术作品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开展创作实践,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课程收获感。通过探索行业热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就计算机艺术相关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最后,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将人文元素纳入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上通过学科交叉通专融合开展课程教学。在课程案例和主题创作上不断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线上慕课强调科技艺术创作中的中国元素,线下讲授援引国内主流的科技艺术成果和研究探索,鼓励学生探索数字艺术在智慧生活、智慧文博、智慧乡村、智慧设计等领域和场景的应用,不断丰富和改良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创作更多服务于社会应用的优秀作品。

4 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评价改革与考核措施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和全面、完整的课程考核机制是达成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检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准。以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高素质艺术人才为目标的美术院校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其评价体系理应突出计算机在交叉融合创作中的应用效果和融入技巧,检测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概念和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习惯于感性思维的艺术类学生在逻辑思维上能够有较大的提升,同时提高信息素养、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评价改革要以多维度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考试成绩相结合,两者在时间、内容、方式、方法上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推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评价考核,要打破传统的一张纸定成绩的考核方法,也要改革当前普遍采用的期末机考+平时成绩的通用框架式考核办法,建立多元化、创造性考核方法。“多元化”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也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8]。这里所说的考核多元化,包括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过程多元化。考核形式既包括机考系统测试,又包括项目创作实践;考核内容既涉及具体教材内容,又涉及计算机通识理论及通专融合知识;考核过程既有教师主导的测验考核,又有集体参与的评审考核,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增加个人自测考核组成部分。

在具体考核过程中,根据教学模块和教学方向可以设置了不同的考核测试方式和所占成绩比重。科学与艺术导论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完成相关方向的论文综述和前沿技术资料查阅,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课堂汇报的形式争取自己总成绩的模块分值,所占比重为10%。计算机色彩与数字绘画由于尚未完全普及硬件需求,则以鼓励性质为主,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数字绘画(包括AI绘画)或其他计算机艺术作品,和考勤成绩一起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汇入总成绩,所占比重为20%。图像处理与短视频制作要求全员参与,通过学生创作的图像设计和视频作品集体评审获取分值,作品优秀的推荐参加校内外各级竞赛,获奖作品可获得奖学金绩分,所占比重为20%。虚拟现实与互动编程部分以实验教学为主,受目前硬件体验设备数量限制,采用小组实验的方式,通过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作品获取模块分值,所占比重为10%。计算机技能与网络部分则采用传统的机考平台测试,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生成试卷,试卷组成包括选择、填空、判断和操作题等多种题型,机器智能评分作为分值依据,所占比重为20%。最后20%比重则由线上慕课、单元习题和提交课程作业组成。整个考核评价体系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为交叉融合打下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时兼顾了学生的平时考勤和线上教学。

5 结束语

随着智能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持续培养学生通过现代科技和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内容,为高校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宽厚基础。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六届暨201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文字图形的表现方式
美术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术院校雕塑教学思想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