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耀千秋鉴古今

2023-05-07冯远

美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镜体铜镜镜面

冯远

鉴古今,明正邪,寄情思,寓吉祥,

铜镜物重,其艺却巧。

在举重若轻的铸造技艺的刻画下,

铜镜中承载的厚重的寓意、

刻下的历史印记都在精湛而灵动的纹饰中彰显出来,

历久而弥新。

清冶铜华以为镜,莹光如水照佳人。

悠悠古铜镜,干载人物风华映照其间,百代沧桑沿革跃然其上。映射在铜镜上的故事,要透过其斑驳之姿,才能窥见其灼灼光华。古铜镜,又被称为“鉴”,它不仅仅是古人生活中的实用器物,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生活审美情趣的写照,更是“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地对时间流淌、青春易逝的感叹,铜镜不仅可以“正衣冠”,更可作为比喻,启发人“知兴替”“明得失”。

铜镜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兴起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渐衰于宋元。铜镜的正面曾照见历代风流人物,而其背面更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丰富而精美的花纹和铭文记载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追求。

在远古的时候,先民借助水面的倒影整理仪容。铜器发明以后,人们最初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后来发现铜器的平面光亮如镜,就发明了铜镜。铜镜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一枚七角星纹铜镜,这是我国最早出土的铜镜,被称为“中华第一镜”。

齐家文化的七角星纹铜镜的镜纽残损,纽外有一周凸弦纹,靠近边缘的国内有三角纹折转成的七角星形,角与角之间装饰有斜线纹,镜的边缘有两个梨形小孔,原用于系绳穿挂。由于年代久远,七角星纹路已经被铜锈所覆盖,镜子的边缘也不再光滑,但是它所见证的青铜镜历史以及它所携带的远古记忆却留存至今。

战国铜镜是我国铜镜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铜镜在夏、商、西周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铜镜铸造的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纹样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走向了成熟。

这一时期铜镜的纹样也已经渐趋丰富,“山”字纹镜是楚镜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也是战国时期唯一一种以汉字作为主题装饰的铜镜。它的构图以“山”字纹为主体,以放射形排列,常以花叶纹、菱形纹、弦纹、兽纹等纹样为地纹,起到烘托作用。这类铜镜通常以纹饰中的“山”字的数量命名。如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等。山在古代象征不动、安静等,如同现代寓意福、寿、喜一样,合有吉祥之意。

汉代铜镜除了纹饰更加多样(主要可分为星云纹类、草叶纹类、博局纹类、禽兽纹类等),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汉代铜镜的工艺十分高超,工匠甚至制作出了一种神奇的铜镜,这种铜镜在外观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處,但是奇妙之处在于,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在与镜面相对的墙上,可以映照出镜背花纹的影像。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种神奇的铜镜:“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20世纪90年代,经过一系列的检测和试验,人们终于揭开了透光镜的奥秘。原来,工匠将这种透光镜的边缘铸造得非常厚重,镜体却很薄。在铸造的冷却阶段,铜镜较薄的镜体首先凝固,较厚的镜缘稍后才会凝固。凝固过程中,随着温度降低,铜材会收缩。当镜缘凝固收缩时,镜体部位已经固化成型,于是镜缘收缩产生的压力施加在镜体上,使镜体承受着巨大的内向挤压的力。这种力道在工匠的把控下恰到好处,镜体虽能抵抗压力,不致变形,但镜体在压力作用下会向外凸出。在有镜背纹饰的部分,镜体较厚,承压力强,镜面凸出程度小,镜面较平,光线照射到这部分镜面时,基本能够集中光束反射,因而投射到墙上的影子比较明亮。相反,没有纹饰的镜体较薄,镜面凸出程度大,光线照射到这部分镜面时,许多光线被漫反射,墙上的影子比较暗淡。铜镜的影子明暗相间,看上去就好像是镜背的纹饰透了出来。

草叶纹是汉代较为多见的铜镜纹饰之一,主纹中的麦穗代表丰收,暗合了汉代的重农思想,而铭文中的“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也体现了人们对国泰民安的期望。

汉代还有一种常见的铜镜纹饰是博局纹。博局纹最早被认为是规矩纹,“规矩”分别指圆规和尺,相传分别是由女娲和伏羲所掌管的,后来人们发现规矩纹和汉代很流行的棋类游戏六博棋局相类似,又改称“博局纹”。

唐代是铜镜艺术发展的顶峰。铜镜自诞生以来,九成以上都是圆形的,直到唐代才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铜镜图案也有所创新,其中比较新颖的是瑞兽葡萄纹,又称海兽葡萄纹。海兽葡萄纹的表现手法从浅浮雕向高浮雕发展,比之前更加立体、更加形象。曾在中国和日本各出土过一面海兽葡萄纹的铜镜,经过比对,发现是同一个模子做出来的,学者推断是当时来唐朝的日本僧人带回日本的。从一面镜子的纹样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度,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瑞兽葡萄纹青铜镜的镜纽为一只蟾蜍,四周环绕神态各异的“海兽”,或仰或俯,憨态可掬。据研究,大多数“海兽”可能是从西域传人的良种马和狮子。其中有一种头部大而圆的动物形象,看起来似狮而又非狮,称为“狻猊”,其实就是古代的狮子。铜镜外圈铺满了葡萄枝蔓与累累果实,一动一静的动植物组合,相映成趣。

唐代还出现了“历史上最美的铜镜”——螺钿铜镜。螺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工艺,从西周到清代都曾被广泛装饰于漆器、家具、乐器等工艺品上。“螺”是螺贝类的总称,“钿”则有镶嵌装饰之意。“螺钿”即指将螺蚌贝壳加工成各种花纹、图形,嵌入器物表面的一种装饰工艺。这面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青铜镜,左右是两位高士坐于地毯上,左侧高士弹奏乐器,右侧高士手持酒盅,背后立一侍女双手捧盒,中间一只姿态轻盈的在鸟在蹁跹起舞,周围环绕着茂密的花树,树下端坐着狗、禽鸟,还点缀着团石、草叶。整个画面充满鸟语花香、温馨祥和的氛围。

从宋代开始,人们对海洋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铜镜上出现了多种海洋题材的花纹。广东省博物馆藏海水兽纹八菱铜镜的外形就是典型的八出菱花形,以海浪作为底纹,主题纹饰为三组海兽,上方有祥云托日。这一时期长三角的宁波和珠三角的广州都有规模很大的造船厂,加上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广泛应用,为当时的海外贸易提供了技术支持。人们可以看到铜镜的纹饰主题是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的。

明代的铜镜,除了少量官造的铜镜还比较精美外,民间的铜镜铸造水平已经日趋下降。这一时期的铜镜比较注重实用性,商标和吉语字样增多,铭文的字体变大,成为镜背的主要装饰。五子登科铜镜是明代典型的吉语字样铜镜,镜背的主要纹饰为楷书“五子登科”四字。字的四周布满各式人物与如意吉祥纹。五子登科的故事源自五代后周时期,当时的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后来“五子登科”也被引申为祝福、吉祥语。

明代末期开始出现玻璃材质的镜子。清乾隆时期,玻璃镜成为平民也可以拥有的日用品。后来铜镜就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只作为诗词中的意象或典故流传下来。时至今日人们只有在博物馆中才能一睹其“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

“明镜出匣时,明如云间月。”身似明月,朗耀千秋,映照万方。鉴古今,明正邪,寄情思,寓吉祥,铜镜物重,其艺却巧。在举重若轻的铸造技艺的刻画下,铜镜中承载的厚重的寓意、刻下的历史印记都在精湛而灵动的纹饰中彰显出来,历久而弥新。

猜你喜欢

镜体铜镜镜面
采用数值仿真实验的“透光”镜制造原理
计算镜面时间“三法”
神奇的镜面成画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几何映射
高度可调的匀光闪光灯透镜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医用硬性内窥镜光效及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