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内涵
2023-05-07王志敏
□刘 科 王志敏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苗族音乐是苗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性高度凝结的产物。苗族音乐极具特色,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民歌、芦笙、唢呐和策琴等,其中,苗族民歌在苗族音乐中独占鳌头,深受当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威宁苗族民歌是贵州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艺术价值。本文在阅读、分析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音乐实践经验,对威宁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并试图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一、威宁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威宁苗族民歌根据其功能和使用场地可分为古歌、山歌、飞歌、礼俗歌四大类,在音乐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地域特征,集中体现在音乐的调式、核心音程、节奏节拍和歌词四个方面。
(一)调式
威宁苗族民歌多以省略商音的四声民族调式居多,常常使用民族羽调式。图1《呼唤鸣曲》是一首威宁苗族飞歌,全曲以“do mi sol la”为骨干音的A 羽四声调式。图2《天晴好牧羊》是一首威宁苗族“耕种歌”,全曲以“do mi sol la”为骨干音的C羽四声调式。可见,威宁苗族民歌中常常出现以“do mi sol la”为骨干音的四声羽调式,四声调式构成了其调式的主要特征。
图1 《呼唤鸣曲》1~6小节
(二)“上行小七度”核心音程
威宁苗族民歌的旋律常常以四声调式为主,威宁苗族音乐核心元素“上行小七度”音程经常出现。上行小七度后反向三度构成的6—5—3—6 是威宁苗族民歌常常使用的动机。该动机几乎在各种类型的威宁苗族民歌中出现,是其最显著和重要的特征。在图3《孝老歌》的1~3 小节中“上行小七度”音程出现了5 次,同样,在图4《敬酒歌》的1~4 小节中“上行小七度”音程出现了4 次。“上行小七度”音程在威宁苗族民歌中的多次出现,构成了威宁苗族民歌最重要的音乐特征。
图3 选自《孝老歌》1~3小节
图4 《敬酒歌》1~4小节
(三)节奏、节拍
威宁苗族民歌中使用的节奏较为简单,常常使用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自由延长音和大量单倚音的使用,四四的节拍以及中速稍慢的自由风格,构成了威宁苗族民歌节奏节拍的主要风格特征。在图1《呼唤鸣曲》中,大量自由延长音的运用,不仅给音乐主题的进入做了铺垫,还增添了音乐作品的地域民族色彩。威宁苗族民歌中自由延长音的大量运用,还能使歌曲的整体风格更加符合当地苗族的语言习惯。舒缓自由的节奏,起伏性较大的旋律,可任意延长的自由延音的使用,滑音、甩音等演唱方式,都为苗族民歌注入了独特的活力。
(四)歌词
威宁苗族人民常在山野田间劳作时抒发情感而歌,也常常在节日仪式上喜悦而歌。民歌成了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作为民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威宁苗族人们真实生活的映照。威宁苗族民歌的歌词特征主要体现在题材与衬词方面。
威宁苗族民歌的题材内容广泛,有劳动歌曲、爱情歌曲、叙事歌曲等。劳动歌曲是人们在生产劳动时所演唱的歌曲,这类民歌详细地记录了苗族人民生产劳动的过程。威宁苗族人们在不同的劳动过程中会演唱不同的歌曲。如《天晴好牧羊》就是威宁苗族人们在牧羊时常常演唱的歌曲,歌词唱 道:“阳光明媚,便于姑娘们下地干活。她们兴奋地走下山坡,来到了这片田地,用她们勤快的双手将庄稼种满这片田地。”歌词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众人役役的美好景色,热情地歌颂了威宁苗族劳动人民的淳朴生活。
情歌是男女之间表达感情的媒介,常以对唱的形式展现,内容简洁,没有丝毫的做作,往往应用情感真切的歌词、直白朴素的表达方式,唱出最真实的情感。
衬托性的词语叫作衬词,对曲调能够起到烘托、强调与丰富感情的作用,使曲调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衬词是威宁苗族民歌的重要特色之一。威宁苗族民歌中常用的衬词有“阿、咦、呜”等。这些衬词一般出现在句首,起到引子的作用,为歌曲主题的进入做铺垫,同时,还能丰富演唱情绪和表现。在《想念我的阿哥》开始处就用了“啊、咦、啰”三个衬词。同样,在《呼唤鸣曲》引子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啊、呜、咦”等衬词。极具地方特色的衬词“呜、咦、啊、呜”的运用,不仅使歌词显得活泼而生动,还更好地凸显出威宁苗族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威宁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现象。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包括宗教、信仰、道德情操、学术思想等”。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通过对威宁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分析,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有助于我们从文化角度对威宁苗族民歌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威宁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地域特征、历史文化三个方面。
(一)威宁苗族民歌的文化背景
五千多年前苗族人民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在历代战火连绵的影响下,苗族人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和多次小迁徙,从我国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再到我国西南山区,最后于900 多年前来到了贵州威宁。截至2021 年,威宁县总人口159.61 万,其中少数民族38.25 万,占总人口的23.96%,包括彝族、回族、苗族等19 个民族,属于多民族融合地区。多元文化形式的产生,必然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紧密相关。威宁苗族民歌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而形成,属于“贵州文化区”,并受到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荆楚文化及两粤文化的影响。
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同时,民歌以不同的形式传递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威宁苗族民歌大量地记述了当地人民的历史文化内容,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描写威宁苗族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风俗。如《五月的花山节》中唱道:“五月鲜花满山开,四方亲友耍山来,山高路远不怕难,大人小孩乐开怀……”歌曲以朴素的语言描写了五月鲜花满山开的美丽景色,还有远方亲朋好友不畏千辛万苦地赶来参加花山节的热闹场面。
又如,《孝老歌》中唱道:“爷爷奶奶爱自己的孩子就像母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双臂保护他们,保护他们不受外敌的袭击,喂!老祖宗就像山上那棵粗壮的老树,用枝叶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与爱护,更体现出威宁苗族人民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威宁苗族以民歌的方式传递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当地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民族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威宁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威宁苗族民歌的地域特征
威宁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距离贵阳约320 千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威宁苗族民歌艺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视并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对威宁苗族民歌进行了收集与整理。由杨忠信和杨亚东主编的《苗族歌曲选编》中收录了190 余首苗族歌曲,其中关于威宁苗族民歌就有50 多首,主要集中在威宁的石门、草海、兔街等乡镇。
威宁苗族民歌和其他地方的苗歌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威宁苗族民歌吸收了汉语歌曲和西方歌曲的特点,使威宁苗族音乐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征,还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威宁地区地面凹凸坎坷,沟壑纵横,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山谷和高山,有时看起来只隔了一个沟,走过去却要用上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常常需要通过大声说话的方式,时间长了便形成喊山歌的习惯。在花山节时,青年男女会演唱飞歌邀请恋人来约会,为了使对面山上的恋人听清楚所表达的内容,飞歌在演唱时声音一般都很响亮。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威宁苗族飞歌也就逐渐形成了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空间感极强的风格特征。
此外,威宁苗族民歌的地域特征还体现在歌词部分。威宁地区多山多水的地理特征给苗族人民的居住、生产等社会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但苗族先民为适应自然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多山多水不再是难以生产的象征,而是生态优美、文化艺术的象征,山高林密、河流密布的地貌在艺术中成为浪漫的化身。如《石门赞歌》中唱道:“石门偏坡面向着南,野依梁如围墙围过山湾。太阳东升,照耀着三十六湾,照着猴子岩。清清山泉永远流向远方……”歌词中的偏坡、山湾、猴子岩、山泉等都是对威宁石门砍当地地势地形的描写。民歌中对地理环境特征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能给人们对当地的地理、地形考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威宁苗族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威宁苗族民歌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能够展现丰富的地理特征,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收麻歌》就讲述了种麻、收麻、绩麻、绞线、织布等劳动的过程,歌词把织布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详细地记录下来,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歌曲中对苗族人民生产劳动全过程的详细记录,不仅能帮助当时人们快速地记住生产劳动的每个环节,还能为当代人们研究苗族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度日在威宁》中唱道:“威宁地境啊!先辈到处迁徙来开垦,威宁这地方,居住着十二姓人,苗家来到了乌撒地方,先住兴隆河与葛布村,可惜!可惜!乌云罩。苗家求生存,迁居向北方呀!居住仡佬河与牛吃水。苗家求生活,迁往马街山岭,白刀岭山,海能山岭……”歌词中讲述了苗族人们在威宁迁徙的艰辛历程,从兴隆河与葛布村往北到仡佬河与牛吃水再到马街山岭,白刀岭山,海能山岭等。歌词中对苗族人们在威宁的艰难迁徙过程进行了详细记载,为当地的历史文化考证提供了一定依据。
目前,我国关于威宁苗族民歌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关于当地民歌文化内涵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充实。本文只从调式、节奏节拍和歌词等方面对威宁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文化背景、地域特征、历史文化三个方面对威宁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尝试性解析,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威宁苗族民歌,并能对其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威宁苗族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