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论”翻译理论及其应用学术史纵览探析

2023-05-06车明明温建平刘淑勤

关键词:音美意美外语类

车明明,温建平,刘淑勤

(1.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上海,201620)

一、引言

许渊冲(1921—2021)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领航者,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少有的,既有多语互译实践经验,又有系统性翻译理论思考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覃江华等,2017),他提出的“三美”“三似”“三化”“三之”①许渊冲的“三论”还包括“三势”,但在许先生的大多数文献中对“三势”的讨论较少,故本文采用更常见的“三美”“三似”“三化”“三之”的提法。翻译思想体系集中国传统思想之大成,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哲学依据,成为中国翻译界的一面旗帜。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体系深受西方学术潮流影响。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国外名目繁多的翻译理论被渐次引入我国,西方学术思维主宰着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一度出现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导致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失语症”。由于以“三美论”为代表的诸多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问世和广泛运用,中国正“从一个理论消费(theory consuming)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理论出产(theory producing)的国家”[1]。有鉴于此,有必要对以“三美论”为代表的我国本土翻译理论进行深层次的学术梳理和探讨。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三美论”进行理论溯源和哲学依据考辨,并对其应用学术史进行探究,旨在更好地把握“三美论”的思想内涵,以全面、客观的方式呈现其历时研究态势,以期有效拓展中国翻译理论的应用范围和研究领域,改善我国翻译研究“理论原创性欠缺”[2]的局面,并为中国译学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三美论”理论概述

自汉末至20 世纪80 年代初的1700 年间,我国传统译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轮廓一直停留在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3]这四个概念为主线的脉络当中。近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不少具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郭沫若的“再创论”;傅雷的“神似说”。许渊冲则提出了“优化论”,他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十字加以概括,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此为译诗的本体论;“三似论”(意似、形似、神似),此为翻译的“认识论”;“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此为译诗的“方法论”;“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此为译诗的“目的论”[4]。许渊冲“三美”“三似”“三化”“三之”的翻译理论和哲学思想体现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脉搏,“已成为当下翻译时代精神的精华”(李亚舒等,2017),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述要

许渊冲翻译的诗歌诗意盎然,韵味醇美,这得益于他对诗歌翻译所恪守的“三美论”的美学思想。许渊冲先后多次对其“三美论”翻译理论进行陈述,所谓“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4-14]。具体来说,“三美”指的是:“译诗要和原诗一样都要能感动读者的心,这就叫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句式),这是形美”[4]。实际上,“意美”指的是诗歌的“内容”;“音美”指的是诗歌的“音效”;“形美”指的是诗歌的“形式”。“三美论”从内容、感官和形式方面对诗歌翻译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成为诗歌翻译的纲领原则。

(二)理论缘起

许渊冲将创造美作为人生的最高旨趣,他说他“人生的最大乐趣是发现美、创造美”。哲学家叔本华说过:“最高级的善就是美,最高级的乐趣就是美的创造”,据此观之,许渊冲先生就是具有“最高级乐趣”的人。

许渊冲对美的挚爱和追求理应是其“三美论”的发端。“三美论”肇始于《毛主席诗词英、法译文》[5]一文。在该文中,许渊冲首次提到“三美”,他说,“我以为译诗也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5],自此开始了我国翻译界“三美论”翻译理论的先河。同年3 月,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译文后记》[6]一文中又一次提到“三美论”,并强调了“三美”的重要性:“具备‘意美、形美、音美’①在许渊冲绝大多数文献中,“三美”的次序皆为“意美”“音美”“形美”,只有在最初的时候,其顺序间或有差异。的文字,就可以说是‘绝妙好词’”[6]。

次年,在《“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7]一文中,许渊冲指出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同年5 月,在《如何译毛主席诗词》[8]一文中,许渊冲再次明确论述了“三美论”的主次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8]。他还专门强调道,“意美”和“音美”兼具是最理想的,“如果两个词汇都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其中有一个还能传达原文的音美,那么翻译的时候,当然是选择兼备音美的词汇。即使一个词汇只能传达八分意美和八分音美,那也比另一个能传达九分意美和五分音美的词汇强”[8]。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强调了他对待“三美”所秉持的辩证观:“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许渊冲,1984)。他认为,如果丢了音韵,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能算是诗词(许渊冲,1984)。可见,在许渊冲“三美论”的理念下,“意美”“音美”“形美”三种美学要素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缺一不可,这说明他对于译文美的追求只有轻重,没有偏颇。

1983 年,在《再谈“意美、音美、形美”》[9]一文中,许渊冲阐述了他提出“三美论”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源于他对他人翻译结果的不满。他说,“二十世纪初,Giles 翻译了我国的唐诗,英国文学家Lytten Strachey 还认为他译的唐诗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9],但是,“他们的译文对传达原文的‘意美’都有所不足,而这正是我要提出‘三美’译法的重要原因之一”(Ibid)。由此可见,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有着超乎常人的美学追求。

对于如何实现“三美”,许渊冲也作了具体的论述。他认为,“意美”是“有声有色、捉摸不定的”,译诗要绘声绘色表达出原诗所描写的形象和意境,传达出原诗的思想内容,在传递原诗的意美时,“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见乐闻的词汇,还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8]。所谓诗词的“音美”,就是“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Ibid),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翻译诗词的音美时,“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8]。至于诗词的“形美”,要做到“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Ibid)。毋庸置疑,根据许渊冲“三美论”的思想内涵,诗歌翻译思路须正,立志须高,应以高要求作为标准,否则译诗便会诗味自减,读来佶屈聱牙,令人不知所云,观之也不赏心悦目。

“三美论”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凝练的汉字表达了深邃的思想,道出了许渊冲作为译者对翻译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目标。许渊冲作为翻译理论家与实践者,他以传播中国灿烂文化为己任,“有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有着通过翻译推动世界优秀文化建设的理想追求”[15]。以“三美论”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描述、解释和探究,可以充分了解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渊源、思路及经纬。

三、“三美论”应用学术史量化分析

许渊冲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卓著的,他的“三美”“三似”“三化”“三之”系列翻译理论无论是在理论内涵还是体系建构上,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进程,展示了他“译诗英、法唯一人”的魅力(李亚舒等,2017)。但是,虽然在许多论著中可以看到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深受欢迎,但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多少论著引用过他的翻译思想(李亚舒等,2017),因而便无法深入了解“三美论”的影响力。在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的时代,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对“三美论”翻译理论的应用情况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

下面分别从“刊物类型”“文体类型”及“影响力”方面进行分析“三美论”理论应用的历史动态和发展轨迹。由于1987 年11 月是应用“三美论”的第一篇研究论文[16]出现的时间,本文将研究数据收集的时间段确定为1987—2021 年的34 年时间区间,最终检索时间为2021 年12 月31 日。

(一)刊物类型分析

一般来说,论文所发表载体的级别能够反映一项研究成果的水平,因此,在本环节,本文选取我国最高学术载体作为数据提取对象,对“三美论”理论应用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为了增加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本文首先选取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然后将“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期刊作为统一的信息来源进行数据收集,最后对两项数据的提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期刊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越大。影响因子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按照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序①目前,我国现有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外语教学》(2.586)、《中国翻译》(1.947)、《外语与外语教学》(1.839)、《外语教学与研究》(1.837)、《外国语》(1.634)、《外语学刊》(1.425)及《中国科技翻译》(1.007)。,穷尽性地搜集了以关键词为“许渊冲”“三美”“三美论”的研究论文的所有数据,其检索结果如下图(图1):从图1 可知,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所刊发的论文总数为43 篇,其中《外语与外语教学》论文刊发数量为12 篇,达到27.91%。其余刊物按论文刊发数量排列依次是《外语教学》《中国翻译》《外语学刊》《中国科技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刊文数量分别为11 篇、10 篇、7篇、2 篇、1 篇、0 篇。

图1 刊物类型分析(外语类CSSCI 期刊)

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都设置有“翻译栏目”,或者不同程度地以翻译研究为中心。以翻译研究为主导的《中国翻译》的主要栏目有:“译技探讨”“文学翻译”“翻译技术”等,“翻译理论”“翻译研究”等栏目也是其他几个CSSCI 期刊的固定栏目或常设栏目。理论上来说,这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的栏目设置都为“三美论”的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刊文的数量却都极为有限。在这7 家刊物中,《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复合影响因子位于第四位,是影响力较大的高端载体,但却没有刊发任何与“许渊冲”“三美”或“三美论”相关的文章,这一方面说明该刊物对于语言机制研究方面的重视和偏向,另一方面也说明“三美论”的影响力不够,或者该刊物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重视不够。

外语类CSSCI 期刊发文数量很少,这似乎可以很自然地将其原因归结为版面资源有限。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三美论”的影响力,本文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所有“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期刊。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本文基于专业相关性对刊物进行了手动筛选,将明显与专业不相关的刊物予以排除,同时,为了避免重复统计,将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的发文排除在外。

对于外语学科来说,相比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资源极其匮乏的现状,“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范围要广泛很多,其资源竞争的程度应当会小一些,故本文的预估是,在这两类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会大幅上升。虽然就刊物的数量来说资料浩繁,本文还是力争做到了“竭泽而渔”,比较全面地搜集了相关数据(见图2)。

图2 刊物类型分析(“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综合数据)

然而,如图2 所示,在“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综合统计数据中,以“许渊冲”“三美”或“三美论”为研究对象的刊文情况跟我们预期的“如火如荼”的景象不相一致,甚至是相去甚远,在某种程度上,这“反证”了“三美论”在我国更大范围之主流学界的影响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在图2 中,我们将“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所有期刊按其主要内容划分为四类:语言学、文学、综合社科期刊及高校综合性学报。图2 中后面一排为刊物总数,前面一排为按论文类型所统计的发文数量,图2 中前后两排悬殊的数字表明,相比这些数量众多的刊物,有关“三美论”应用的发文量的确可谓寥寥。

总之,从图1 和图2 可见,基于“刊物类型”角度来考量,无论是从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还是从“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综合起来统计的数据来分析,“三美论”在高端载体的影响力都是相当有限的。

(二)文体类型分析

“文体”指的是“特定的言语主体在特定的境况下,出于特定的交际目的,面对特定的交流对象而发出的具有某种特定内容和结构形态的话语或文本之体式、样式或风格[17]。简单来说,本文的“文体类型”就是按照不同功能和用途将文章进行分类的。按照所搜集的资料,本文将“三美论”应用的论文的文体类型划分为“古诗词翻译”“古代文学翻译”“近现代文学翻译”“近现代诗词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及“外国文学翻译”。

在本环节,笔者对过去34 年来7 家外语类CSSCI 期刊以及“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所有文献进行合并统计,发现运用“三美论”翻译理论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共44 篇。从图3 可以看出,基于“三美论”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几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占到所有文献的一半,达到了59.09%,即26 篇;近现代诗词翻译11.36%,5 篇;近现代文学翻译达到9.09%,4 篇;古代文学翻译6.82%,3 篇;外国文学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各2 篇,占4.55%。古诗词翻译的占比最高,达到59.09%,这并不令人意外,这跟“三美论”旨在文学翻译的理论范畴和宗旨不谋而合。诚然,许渊冲提出“三美论”的初衷是为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提供指导,他本人也运用“三美论”理论翻译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等诸多著作,充分传递了原诗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效果”[18],因而“国际上中国古诗英译的第一人”[19]的美誉可谓实至名归。

图3 文体类型分析

但本环节的数据表明,“三美论”不仅适用于诗词翻译、文学翻译,也适合广告、旅游等应用文体的翻译。这说明“三美论”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到各个方面。而且,从搜集的数据来看,有些成果还相当突出,发表在高端载体上,如将“三美论”运用于旅游翻译[20]、广告翻译[21]以及地名翻译[22]等等。由此可见,学界可以大力拓展“三美论”的理论应用范围,以便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三)影响力分析

本环节以“南大核心”“北大核心”(本文统称为CSSCI 期刊,或者C 刊)及全国二本以上高等院校的学报同时作为数据采集对象,穷尽了知网数据库中的所有相关文献,旨在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三美论”翻译理论的影响力进行分析。

图4 显示了近34 年(1987—2021)来在我国“三美论”理论应用与研究的学术史轨迹。由此折线图可以看出,“三美论”发表在CSSCI 期刊及所有大学学报的论文共计391 篇。从图中的总体趋势看,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大学学报的应用态势基本呈正态分布,这表明学界对该理论研究兴趣的逐步增强。

图4 影响力分析

通过细致观察,笔者将过去34 年来“三美论”理论的应用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987—1992;1993—2004;2005—2021。首先,1987—1992 时间段可以被定义为起步阶段,因为无论是CSSCI 期刊还是大学学报,有关“三美论”理论应用的论文都较少,5 年共有3 篇,这表明“三美论”还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接着,在1993—2004 这个时间段,研究数量有了小幅增加,论文数量达到49 篇。但CSSCI 期刊和大学学报都呈现出波浪式变化,表明有一些学者加入到“三美论”研究行列,且两类刊物比较起来,研究的热度此消彼长。最后,由于“三美论”被认为是“新世纪的新译论”[24],因此,2005—2021 时间段为快速发展阶段,其间论文数量最多,高达339 篇。可见此阶段理论应用的热度居于高位,说明“三美论”受到了国内学者的热烈追捧,也表明“三美论”研究正步入蓬勃发展时期。

据图4 中的对比数据可知,CSSCI 期刊影响因子高,影响力大,但是,其发文量明显低于普通大学学报,总共只有72 篇。而普通大学学报影响因子较低,刊物载体不高,却发表了300 余篇相关论文。这种悬殊的数字说明,“三美论”尚未真正在学界形成理论上的核心趋势和力量。同时也说明,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应用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四、结语

本研究本着关注历史、着眼现实的出发点,通过条分缕析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三美论”翻译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学术史,全方位展现了“三美论”理论的发展轨迹和研究态势,旨在引起学界对于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广泛关注。针对许渊冲的“三美论”翻译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对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翻译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音美意美外语类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论“音美、形美”与“意美”之间的妥协和权衡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