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3-05-06石晓玲马乾雄王伟廖全山
石晓玲,马乾雄,王伟,廖全山
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供血不足,而致使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该病起病急,发病迅速,致死、致残率均较高,多见于中老年人[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近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逐渐呈年轻化,对人体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脑梗死较轻者早期可通过规律的药物治疗缓解、控制病情,预后较好;病情较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失去生命,因而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丁苯酞是我国Ⅰ类新药,可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修复血管损伤,减轻脑血肿[3]。为进一步了解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机制,明确其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法分析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丁苯酞组42例和常规组42例。丁苯酞组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7~68(57.45±4.86)岁;梗死部位:基底核梗死28例,额叶梗死10例,颞叶梗死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12(7.87±1.84)h。常规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8~68(57.97±4.62)岁;梗死部位:基底核梗死27例,额叶梗死12例,颞叶梗死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12(7.94±1.83)h。2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发病至入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2)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合并颅脑外伤或有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者;(3)入组前1个月内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史者;(4)合并血液系统异常者;(5)对本研究所选药物存在禁忌证者;(6)临床配合度较差者。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即予以血压控制,血糖、血脂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营养脑神经等常规药物治疗,如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片20 mg/次,1次/晚;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与100 ml的0.9%氯化钠溶液混合静脉滴注。丁苯酞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0041)100 ml静脉滴注,每6 h一次,2次/d。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在治疗期间可视患者情况调整剂量。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应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2)炎性因子: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试剂盒购自罗氏集团(中国)有限公司;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8(IL-8)、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试剂盒购自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3)神经功能: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B(S100B)、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NIHSS内含11项内容(意识、眼球活动、面部、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等),总分42分,分数越低则提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S100B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得,试剂盒购自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SE水平是采用流式CBA法测得。(4)不良反应: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肝功能异常、出血、皮下淤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4]治疗后,患者病残程度评级为0级,NIHSS评分下降80%及以上为显效;NIHSS评分下降30%~79%为有效;NIHSS评分无变化或下降30%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丁苯酞组中显效32例(76.19%)、有效6例(14.29%)、无效4例(9.52%),总有效率为90.48%(38/42);常规组中显效25例(59.52%)、有效5例(11.91%)、无效12例(28.57%),总有效率为71.43%(30/42)。丁苯酞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χ2=4.941,P=0.026)。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较治疗前下降,且丁苯酞组较常规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常规组与丁苯酞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评估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血清hs-CRP、TNF-α、IL-8、Lp-PLA2、S100B、NSE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血清hs-CRP、TNF-α、IL-8、Lp-PLA2、S100B、NSE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丁苯酞组较常规组更低(P<0.01),见表2。
表2 常规组与丁苯酞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评估指标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丁苯酞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90%,与常规组的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见表3。
表3 常规组与丁苯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是因脑血管供血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由多个病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6]。既往有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度增大、血液高凝等有关[7]。早期溶栓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血流状态的最佳方案,但由于多数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溶栓风险较大,且效果不佳。本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表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丁苯酞俗称芹菜甲素,是芹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可有效提高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I2水平,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而降低谷氨酸浓度,抑制花生四烯酸生成,提高抗氧化酶活性[8-9],其可作用于脑缺血的多个病理环节,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4 d后丁苯酞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均较常规组低,表明丁苯酞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较佳,与赵小妹等[10]研究结论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丁苯酞可有效解除脑部微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液高凝,促进血液流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14 d后丁苯酞组血清hs-CRP、TNF-α及IL-8均有下降且低于常规组,与王建宇等[11]研究结果一致。hs-CRP、TNF-α及IL-8均为炎性因子,血栓形成本是一个变态的炎性反应过程,在脑梗死发生时,梗死区域周围的组织及神经均受到损伤,激活炎性递质释放炎性细胞因子。既往有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13]。由此可见,丁苯酞可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减少炎性因子水平,控制病情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组治疗14 d后血清Lp-PLA2水平低于常规组,与林玉凤等[14]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丁苯酞可通过降低Lp-PLA2水平来达到减轻机体炎症的效果,分析原因为丁苯酞可有效下调Lp-PLA2水平,Lp-PLA2可水解血小板活化因子并使其失活,且Lp-PLA2可与动脉内膜下低密度脂蛋白结合,使特异性低密度脂蛋白上的卵磷脂进行水解,介导炎性反应,促进炎性因子的产生,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降低斑块稳定性[15-16]。既往有研究证实了Lp-PLA2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17-18],说明丁苯酞可有效下调Lp-PLA2水平,保护脑组织。S100B及NSE水平均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正常情况下S100B、NSE在人类体液中呈低表达,当神经元受到损伤时,S100B、NSE释放入血,因而其水平可客观地反映神经元损伤程度[19-21]。本研究中丁苯酞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及血清S100B、NSE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提示采用丁苯酞治疗的丁苯酞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常规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丁苯酞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可避免脂质过度氧化损伤血管,以保护脑神经,且梗死部位的微循环改善,可减轻脑水肿,进而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此外,治疗期间丁苯酞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丁苯酞注射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