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德彪西《叙事曲》的和声手法与演奏技巧

2023-05-06徐书玥

音乐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叙事曲德彪西

〔摘 要〕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其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学习意义。《叙事曲》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音乐作品,其中对和声和音效的运用为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叙事曲》的和声手法与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探索德彪西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与风格特色。

〔关键词〕德彪西;《叙事曲》;和声手法;演奏分析

在音乐发展史上,许多音乐大师都为钢琴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莫扎特(1756—1791)、贝多芬(1770—1827)、舒伯特(1797—1828)、肖邦(1810—1849)、李斯特(1811—1886)、柴可夫斯基(1840—1893)、德彪西(1862—1918)等。每一位音乐大师都有各自的音乐风格,是各个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中,德彪西以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和代表而闻名,本文对其钢琴作品《叙事曲》进行分析,以探索这位印象派大师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

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

(一)德彪西的生平及印象主义

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Claude Achilles Debussy,1862-1918年)在法国巴黎的近郊小城圣热尔门安勒出生。他在11歲时进入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在马蒙泰尔、弗兰克、吉罗等著名音乐家门下学习。和其他学生不同,德彪西喜爱尝试不和谐的和弦与模糊的调性,花了很多时间去弹奏肖邦、莫扎特以及阿尔康的作品。之后,德彪西开始进行一些作曲尝试,他将泰奥多尔·德·班维尔的诗作谱成曲,并为一些前奏曲谱写变奏,因此受到当时和声老师艾米尔·杜兰的欣赏。19世纪八十年代德彪西在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家中担任家庭音乐教师,与她一同前往威尼斯、罗马和维也纳旅游,受到了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鲍罗廷以及居伊的影响。此外,茨冈人的音乐也给他深刻的印象。在他游历回国后,参加了法国作曲家欧内斯特·吉罗的作曲班,后在巴黎音乐学院结业。1884年,德彪西以康塔塔《浪子》获罗马大奖,于1885年至1887年赴意大利的梅迪奇庄园继续作曲,却得不到负责罗马大奖审核的学院的认可。德彪西无法忍受罗马的生活,又返回了巴黎,经常与象征主义诗人斯特芳·马拉美、印象派画家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等交谈,受他们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观点的影响,德彪西将这种“印象派”的思考加在了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在传统音乐艺术氛围的浸染下,德彪西还受到了如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出自鲍罗廷《伊戈尔王子》的音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自己谱写的《西班牙狂想曲》等曲目的影响。德彪西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运用了传统音乐的艺术手法,并创作出了独特的和声色彩,由此形成了他奇特的个人风格,这就是他所特有的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可以这样解释:善用简单短小的音乐片段、灵活多变的和声、丰富多样的织体进行创作,是带有刻画天然景色、生活习俗和神话意象的小型作品,能够显现出直观的感触和想象。德彪西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缥缈、梦幻、平和的氛围,这也正是因为其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因此,他的音乐被称作是印象主义音乐,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了解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东方音乐,受到了一定的启发,这也体现在他之后的音乐创作中。

(二)创作背景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1883-1900年,作品有《两首阿拉伯风格曲》(1888)、《冥想曲》(1890)、《叙事曲》(1890)、《为钢琴而作组曲》(1900)等。

第二时期:1901-1904年,为印象主义成熟阶段,作品主要有《版画集》(1903)、《意象集》(1905-1907)等。

德彪西进行早期创作的第一时期正值浪漫主义的全盛期,德彪西在这一阶段还处于不断探索的状态,故其作曲风格基本以浪漫派晚期风格为主。1890年,德彪西与以马拉美为首的一些青年艺术家相识,在这些艺术家的音乐、绘画、文学的深深触动下,谱写了《叙事曲》这一精致小巧的作品。这一时期,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倾向于使用较简单的形式,规模也较小。虽然受到该时期其他作曲家的影响,但仍能从中感受到德彪西的个人特点,《叙事曲》就把印象派的特色完全表达了出来。

二、德彪西《叙事曲》的和声手法

《叙事曲》是一首短小的非主流作品,它主要是用和声语言来表现出缥缈空灵的音响效果,展现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特色。笔者主要从纵向的和弦和横向的和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其和声手法。

(一)纵向和弦

20世纪,作曲家注重对和声音效的多种使用,以追求理想的音响效果。

在《叙事曲》中就有许多三度叠置的多和弦的运用,在其开头,就能见到这种写作技法。如图1中第一个小节,它是一个构建在F大调上的属九和弦,依次是C、E、G、bB、D,展现出来就是一个一拍的六连音。由此,我们可以说,这个音乐材料是由C为低音的大三和弦和由G为低音的小三和弦共同组成的。接下去的一拍将和弦进行了转位。第二小节是以D为低音的导和弦,由E、G、bB、D、F构成,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和第一二小节相同。同理,第二小节可以看作是一个以E为低音的小三和弦和一个以bB为低音的大三和弦。因此,它们都是三度叠置的多和弦。

此外,不协和和弦也在《叙事曲》中多次出现。不协和和弦,就是指和弦中含有不和谐音程。在以往的传统和声中,不协和和弦通常需要被解决,但在德彪西的《叙事曲》中,不协和和弦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手法来加以使用。

如图2的第一小节是以F大调属和弦构成的大小七和弦和以F音当低音的大小七和弦,第二小节中是以bB为低音的降三音属和弦,以及以G为低音的大小七和弦,第三小节与第二小节相同。由此得出结论,第一小节的两个大小七和弦属于不协和和弦中的七和弦,第二、三小节中的和弦含有变音,它们属于变和弦。 变和弦,指的是把调式中的全音进行改为半音进行的和弦,其建立在不改变和弦功能和不超出调性的条件下。这几个小节由集中不同的不协和和弦组成而连续进行。这正是德彪西所说的不协和和弦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手法,不必解决。

(二)横向和声

德彪西在《叙事曲》中还运用了更为新奇的和声手法,他在横向的和声进行中广泛运用不协和和弦,使其和声平行进行。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平行和弦、持续音进行等技巧,这也使和声更具立体效果和调性色彩。

《叙事曲》中的持续音出现得极为频繁,在图3第一小节中,其音乐材料是以D为低音构成的小三和弦。左手的上方声部是级进的伴奏化旋律,下方声部是D音的持续音。第二小节中,其音乐材料是以D音为低音的转位三和弦。左手上方声部和下方声部与第一小节所运用的形式相同,仍然以D音为持续音,并持续两小节。后两小节与前两小节所运用的都是同一方式。从这可以看出,D音作为这四小节的静态持续音,保持了音乐的稳定。

平行和弦,是指一种特殊的同向进行,和弦在进行中各声部保持相等的音程距离。德彪西所使用的和声手法中的平行进行,跨度小的有平行音程,跨度大的有九、十一、十三等和弦进行。

在图4的第一小节中,其音乐材料是以C为低音的十一和弦。第二小节中,前两拍和第一小节相同,后两拍是以F为低音的九和弦。第三小节、第四小节和前两小节属于相同的音乐材料。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第一小节高音区的第二声部中又以G为低音的小三和弦和A为低音的小三和弦交错进行。在第四小节高音区第二声部中,有一组连续向上的三和弦,分别以G、A、C为低音。这正显示了和弦的平行进行,也是德彪西在传统和弦中作出突破,使音乐更具自由、幻想的特质。

三、德彪西《叙事曲》的演奏技巧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充满着幻想的色彩,其《叙事曲》中所特有的音效和美妙的音色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笔者从四个维度对《叙事曲》进行演奏技巧的解析。

(一)触键

由于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德彪西在音乐上追求朦胧感,故在弹奏《叙事曲》的时候不宜触键太快,否则就会音色过亮,应使用指尖和指腹之间的位置来缓慢触键完成。如引子部分的第1-5小节由两组六连音转换到二八的地方,要演奏出轻柔、缥缈的声音,如转瞬即逝一般,以此为后面的主题部分渲染气氛。

处理乐句时需要运用手腕来带动手指,才能使演奏连贯、流动,并能清楚地听清每一个音符。如第20–38小节,旋律的高声部开始重复同一主题,旋律音比之前升高了八度,所以需要手指更有控制力。伴奏声部以三连音为主,连接起中声部,形成連贯的线条,下面的低音作为持续音,将整个旋律烘托起来。这时候,左手的3、4、5指就要更加注意与其他手指的力度比重,同时还需要注意听主旋律。

当多个声部同时进行时,对手指的要求也更高。其中,有一声部音符密集的时候,就可以将声部分开练习,保证音多而不乱,指尖要保持力度和精准度,既能突出旋律又能控制演奏力度。如第38-44小节,三个声部同时进行,需要弹奏出如平静湖面泛起涟漪的音响效果,一直持续到第44小节。伴奏声部转为了规整的二八节奏,只要平稳地弹奏即可。

在《叙事曲》的谱面上出现了大量的pp力度记号,所以就要求演奏者触键时要像是手指去抚摸琴键一般,以弹奏出柔和的声音。如第63-72小节,从开始的p变为pp,高声部为稳定级进的旋律,在四小节后变为了有起伏的乐句,同时有伴奏声部的琶音以六连音进行,给旋律带来了一定的流动感。在67小节开始,高声部就要比之前变得更轻而亮,这就需要增强演奏者的手指控制能力来使声音更加缥缈且富有画面感。

(二)旋律

《叙事曲》在经过5小节的引子后,以右手的弹奏开始进入主旋律。从乐谱中可以看出,全曲有着大量的连线,从一拍到一整个乐句。由此可见,整首作品在引子、主题、伴奏等方面都要求连贯流畅,没有单一的音符存在。例如,第6-8小节是一个完整的乐句,其中包含着两个动机——主题动机、伴奏动机。其中,主题的动机是一个长的连线,将四个小节连接;下方的伴奏动机是三连音和四分音符的小连线。这种长句子的连接,使得乐曲有很强的流动性。同时,演奏者双手的配合很重要,要求连贯地弹奏出清亮的音色。

主题旋律是以同一形式出现过多次,旋律材料以三度和级进下行为主,更加凸显一种平静、神秘的感觉。因此,为了达到音响共鸣的效果,演奏时要注意音色的变化,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在演奏前去感知所需要的音色,再运用正确的方法演奏出来。只有先对音乐有具体的想象,手指才能表现出想要达到的效果,最后表现出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朦胧色彩。

(三)表情记号

乐谱中的表情记号大量出现了rit和a tempo这种速度记号。伴随着音乐的不断展开,速度上可以稍微地做出改变,但整体上还是要有明确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浪漫主义音乐非常相似。

一般来说,rit会出现在一个乐段的结尾,进入主题时会出现一个a tempo,全曲共出现了五次这种速度记号,使欣赏者能明确地感受到乐曲的结构。

由于整首曲子出现多次pp力度记号,因此,在乐曲整体音量弱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演奏是这部作品的一个特点。演奏以双手交替的六连音开始,力度记号为pp。进入主旋律后,出现了渐强的记号,要伴随着音乐的发展渐渐增强,一直到高潮mf,但声音仍然是较弱的。且mf与之前的pp要有明显的对比,使声音层次分明。

(四)踏板

想要表现德彪西作品中的印象主义音色,就少不了对于踏板的运用。学会使用踏板可以赋予音乐独特的魅力,如果缺少踏板的运用,德彪西的作品就像是缺少了灵魂。

在《叙事曲》的演奏中,踏板的使用十分频繁。我们需要按照规律来更换踏板,一是根据不同的和声更换踏板,当和声变化时,踏板也需要及时更换;二是根据低音和声更换踏板,踏板必须与低音和声一样长。要是低音和声没有变化,踏板往往会保持几个小节。在根据低音换踏板时,必须显示旋律音,可以采用抖动踏板的方法;另外,手指要尽可能地做出精致的音色,使各声部更加细致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获得朦胧的音响效果,又不会造成音色模糊,听不清旋律。例如第46-49小节,就需要按照低音更换踏板,主旋律移至左手,好让演奏时的音乐有流动之感。除了更换踏板,踩踏板的深浅程度也会影响声音的色彩。可以只踩三分之一的踏板来实现有回响的声音效果。我们在演奏时要多用耳朵听,发现不符合时一定要及时更改。

结语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在印象主义音乐中有着特殊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从自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对《叙事曲》的和声手法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也希望为这首作品的学习者提供一些演绎上的思考,帮助其更好地演奏德彪西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①朱筱敏:《德彪西钢琴曲〈叙事曲〉的和声技法研究》,《牡丹》,2016年,第2期。

②殷钰琳:《德彪西〈版画集〉非共性写作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0年。

③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④马春明:《论德彪西作品中和声手法的多样性》,《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⑤初晓睿:《试论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踏板运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徐书玥,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任丽姝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叙事曲德彪西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性依存叙事曲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