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长情凭雨起
2023-05-06彭跃龙冷永
彭跃龙 冷永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具有跨越时光的力量,被称为“回忆的诗学”。文章叙写的是他深藏于内心的昆明情结,昆明之于他是第二故乡,浓郁的思故情结没因岁月而模糊,反而在40多年的时光里不断发酵,愈发清晰。情思深重缱绻,凭何而寄?落于何处?唯有将这段美好的青春往事诉之于脚步和文章,方可表达不可遏抑的深挚怀想。这就涉及解读这篇文章的“历史语境”。走进作品的历史语境,真实还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读懂文本,从而读懂作者的追思。
文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偏”的是“昆明”,“正”的是“雨”,主要内容聚焦在“雨”字上,“昆明的”三个字起到限制作用。先生的本意还是带领大家到昆明去看一场蓬勃饱满的雨事。这里的雨是昆明的,不是别处的雨,但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调动、迁移对当地雨的感受,以之来解读昆明的雨,体会昆明的雨。这一方向是不对的,以今天和异地的眼光来观察和感受是行不通的,所得的感受与味道大不相同,也绝不会是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感。要真正感受昆明的雨,离不开其特定区域和对应的历史背景。
汪曾祺在文中没用笔墨正面直接写雨,而是在开头,他别出心裁地从一幅画切入,以之为引子,清淡娴雅地将记忆中昆明的雨季之景、物、事、人等串联起来,像放電影似的,一帧一帧地就此徐徐展开。聚焦的内容有典型的画面,如肥大的仙人掌、带着雨珠的缅桂花等景物,卖缅桂花的母女等人物以及在莲花池边与友人小酌的事件。作者信笔所至,是雨意淋淋、景物清清、往事依依、真情潺潺。看似寻常平淡的生活,像一幅幅以沉沉绵雨为背景的色彩缤纷的画卷,给人以强烈的生机感,令人流连。
从自然乡土中缓缓走来的汪曾祺,用自然之笔从大众与民间中提取诗意,点滴生活皆成诗行,尽情挥洒,言约旨远,唤起读者生活的实感,获得情感交流的基础,他们渴望切身体验昆明的生活,自然而然地跟着汪曾祺走进昆明的雨季,打捞新鲜的、带着雨珠的诗情画意,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和他对过去青春时光的缅怀。然后,以资借鉴,过好过美我们各自当下的生活。
汪曾祺先生用一句话简明扼要交代昆明雨季独属的特色——“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接着,他宕开一笔,通过描景绘物引带情感的表达,委婉移情,情景融汇,景事人浑然一体,丰富优美的意象组合叠加出极具生活气息的优美意境。没有直接写雨,但昆明的雨却鲜活、立体、真实、可爱地呈现在眼前。何处无雨?但少汪曾祺独家的雨景、雨人、雨事、雨情罢了。那么,汪曾祺是如何创造这种独家之美的呢?我们又应如何去发掘这种独家之美?
一、造境:凭雨寄寓想念
解读文本,不能绕开文本世界。最好的、最直接的阅读方法是入文读文,以文解文。《昆明的雨》全文10个小节,20次写到“雨”。1—4节、第9—10两小节是直接写雨,其余各小节均是间接写雨,写雨时见雨,不直接写雨时亦见雨,足见昆明的雨季之长、雨量之大、雨意之绵延,足见作者对昆明的雨是真爱,那些年的雨一直缠缠绵绵地下在作者的心空之中。昆明雨季的特点在文章的前4个小节展现得较充分。一般的,遇到这样的雨季,人们很容易滋生厌烦的情绪,但作者却毫不厌烦,因为昆明的雨除了上述特点之外,还有很多可爱之处,如:1.下下停停,不是连绵不断地;2.空气不闷,人很舒服;3.下雨的时候天气不是阴沉沉的,是明亮的;4.因为得到充沛雨水的滋养,空气湿润,草木长势格外好,很旺盛……下面几小节写到具有昆明代表性的植物如仙人掌、菌子和缅桂花等,它们美色、美味、美好,此皆因为昆明的雨。这些美好无不因昆明的雨而萌生、而发展、而浩大。这些地方貌似没有写雨,但又无不和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笔法委婉,含蓄写雨,雨意悠长。写到这里,再回溯至文章的第1小节,作者直抒胸臆,深情告白“我想念昆明的雨”,与结尾句形成呼应,“想念”就扎实地着陆了,有了最为充实的注解。
这样明亮的昆明的雨,这样生命蓬勃的雨中的昆明,教人如何不想她?
二、入境:体察明亮生命
曾被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深触动——“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一个武师成为一代宗师必经的三个阶段。这句话对文本解读也富有启迪意义。如果说写作是作者见天地与生命的过程,那么,阅读文本就是读者见天地与生命的过程。最终抵达想要找寻的理想生活和本我。
《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诗意美的文章,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这些美的本源是蓬勃旺盛的生命之美,是风调雨顺的生活之美。且让我们细味品尝——
1.生命色泽之美。文章第1小节讲到一个细节,是作者给朋友宁坤画了一幅画后的题词: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这段描写画面感极强。可谓是画中有文,文中藏画。观画者、读文者都会产生强烈的感受——雨季的昆明有着强大的生机。别处的仙人掌生命力也很强,但绝不会如昆明的仙人掌这般强,原因不言自明,昆明的雨多,仙人掌活得滋润,可以离开土壤长久存活,长势喜人,花开得好,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实证。这段话点明了这幅画的主题,雨是昆明最大的特点。昆明的雨如仙人掌一样色彩缤纷,饱满的浓绿,灿烂的金黄,是自然生命也是作者青春生命的光泽。
2.生命味道之醇。文章的第6小节从容讲述昆明各色可食用菌子,如普遍家常的牛肝菌、格调较高的青头菌、名贵的菌中之王的鸡枞、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和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特别是后两种菌子对比着写,莫名有点可爱感,写出了目观与口测的心理落差),读到这一段,读者眼前人间烟火升腾,菌子的香味翻滚,这几句朴实如常的描述将“味道即情趣,情趣即格调”诠释得淋漓尽致。没有滋养万物的充沛雨水,何来这些丰足的美味?我们恍见作者斜坐在街角,正情趣盎然地大快朵颐。生活的寻常快乐如此动人,这情景本身就值得铭记和感恩。这很汪曾祺。他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自然一点,平淡一点,“家常”一点的。这篇文章把这一点写作主张贯彻得极为透彻。但他的自然、平淡和家常是有味道的,是有汪曾祺独特的味道的,自然而有情致,平淡而有韵味,家常而富含诗意。人生的情趣与理趣从这些语句中悠然地发散开来,清淡持久,沁人心脾。
那个正在品尝美味并津津有味发表点评的人是他,是你,也是我。我们正慢悠悠地享受生命的滋味和生活的滋味。读这篇文章,读者生命在场,体验亦在场。
3.生命声音之娇。作者写到新鲜美味的杨梅时,没有按部就班去寫其好滋味,而是另辟角度,笔锋转换,切到和杨梅密切关联的人物上,用很多笔墨去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子。她们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作者敏锐地捕捉她们的吆喝声,并细腻地表达自己的听感:她们的声音娇娇的,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他不吝笔墨,含蓄又热烈地赞美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子如花一般娇俏美好。第二句将卖杨梅的女子和昆明的雨季勾连起来,既赞美了女子声音的柔和甜美,开掘了普通人不普通的内在美,也顺带交代了昆明的雨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柔和。明写人的美好声音,暗写雨的特质,写雨中生活的欢歌,两点推进,双元并举,随物赋形,塑情生境。
在昆明那个时代的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综合背景之下,自然的、社会的生命交汇融通成一道丰满的景致。这道风景可视、可嗅、可听、可触还可感,各种感觉交织洇染蔓延,人因为雨的滋养而美丽柔和,细雨因为人,而变得更加有声有味、有生活气息,人与雨美美与共,和谐统一为一体之至美。
三、臻境:走向自我丰盈
这里的自我,是基于两个视角下的不同的“自我”。其一,以作者的身份进入文本,省察感受生活,发现作者的自我;其二,以读者自己的身份走进文本,经由作者生活的角度,发现自己,走进自己。读任何文章,都绕不开知人论世,只有先走进作者和作者置身的时代,深入地了解时人,方能逼近文心,探知他内蕴于文章之中的多元情愫与真实的自我,才能了然他为何会对昆明的雨如此持续动情。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10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7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的道路。作者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者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汪曾祺说:“人到了晚年,往往喜欢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但是,你用什么观点去观察和表现它呢?用比较明净的世界观,才能看出过去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因为用明净的心情去观察、感知昆明的雨,所以,在作者的眼里,昆明的雨格外明亮、丰满、让人动情。
除了首尾两段的呼应式直抒胸臆,尽情宣泄作者对昆明雨的热爱,汪曾祺在第8节也直接抒怀表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作者没有直接告知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而是用否定句式排除了上述两种惯常情感,这样的节制表述,含而不露,吊起读者的阅读胃口,吸引着读者深读,并卒思:究竟是怎样的情感呢?如作家史铁生说,“关于往日,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与印象”,时隔多年,回望当初的记忆,也许今日今时的感受已非那年那时之感了。但正因为情感的含藏不言而走深、不明确而变得多元多样,给读者留下耐咂摸、可回味的广阔自然空间和情感空间。
除了高邮、北京外,作者在昆明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我们基于自己本然身份这一角度来看,思乡怀人是必然的。但作者否认了这两种感情。以我们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看来是行不通了,不妨换一个方法——以文解文,再度跳入文本,这是最忠实原作的方法。
第8节由缅桂花作写作由头,然后由物及人,写到房东给房客送花的美好事件,而触发作者心弦的正是房东送来的新鲜的缅桂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见一方风土人情。缅桂花绽放的是人性的芳香,这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高度统一,构成作者情感的触点。知道汪曾祺此情因何而起,就触摸到了他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就不难看出作者内隐的情愫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作者热爱昆明雨季中旺长的、无处不在的适意的美,这美的压缩包中包括芬芳的缅桂花、温暖浪漫的女房东、和谐淳朴的风土人情、闲适美好的田园生活……这些美无不情味悠远,活色生香。作者热衷与美为伴,与好为邻,他已然成为美的区域、有情味的生活的自然组成。往事回思如细雨,人间温爱最可忆。他醉心于每一个可以贴近美、传播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细小的生活情趣。读者因此平添了多元的审美体验,并具有消解生活不美不好的能力。
昆明的雨作为作者情感抒发的寄体,将创作主体的个性、人生体验和生命哲思融为一体。因为这些内容的加持,毋庸置疑,昆明的雨是美的化身与象征,是守护美不可或缺的给养与力量。人与生活与自然的三维联系充满爱、美、力,这种自然属性的美与力,让生活充满诗意和欢愉的氛围感,让人心底柔软,让人持续动情,也让人忘我融入。汪曾祺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这是他的创作理想,也是他的生活态度。当你以读者的身份进入文本,被或明或隐的情感驱动,深刻地体会了作者这段话,那么,你在阅读中就得到了昆明的雨水的润泽;听到了雨气淋漓的田园牧歌;领悟到了昆明雨意的真谛。你将无限靠近美,发现生活之美,体察生活之味,发现一个全新的、富含诗意的、青春的你自己。
人间有味是清欢。“愿我们都过上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青春生活”,这是汪曾祺通过这篇文章最想对大家说的一句话。
(作者单位:彭跃龙 江苏睢宁县官山中学;冷永 广东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
实习编辑 陈慧敏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