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空白”阅读
2023-05-06张鹏
张鹏
阅读,总有一定目的,或为丰富学养、开拓视野,或为修身养性、娱乐消遣。目的不同,采取的阅读方式自然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读书,还是应该抱有一点“功利”目的的,即厚积学识,改造教育实践。也就是说,读书要有所获、有所思、有所创并有所用,决不能泛泛而读,蜻蜓点水。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重读汤拥华老师的《文学批评入门》一书时。此书一年前读过,但当时只是沿着文字顺序读下去,偶尔圈划一下,而这次再读时,我发现这本书就像新书一般,之前的阅读印象几乎全消逝了。换言之,之前的阅读过程所造成的结果是“空白”。尽管作家三毛说过:“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但这样的安慰,依然无法抵消我心中的慌乱,毕竟,教师阅读不等同于大众阅读,前者是一种专业行为,带有专业目的,教师阅读理应走向专业能力和自信的提升。当然,也不能抹杀教师作为一名普通人进行随意的、消遣的阅读的机会,但从职业身份和专业行为的语境上看,“空白”阅读显然带有危险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而读书思考又是教师教书本领的“源头活水”之一,想到这,我们应有意识地拒绝“空白”阅读,打破这种低效性阅读方式。但是,该如何重建适宜的阅读呢?我想结合阅读、教学体验和反思,谈谈我的思考。
阅读要有规划和聚焦。教师的教育工作其实可以大体分为学科教学、课程开发、学生德育等,这几个方面也可以继续细分,比如学科教学可以分为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教材等。教师的从教生涯在上述方面的发展是有不平衡性和次序性的,有的老师学科教学内容研究精深,有的老师则擅长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这与教师的特长、职业兴趣有关,也与教师专业发展程度有关。从这个角度讲,教师阅读就应该有规划,要与专业发展统筹考虑起来。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在从教之初,最好首先着力于文本解读类书籍的阅读,把文本解读能力提升上去,因为文本解读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只有基于文本特质择定好适宜的教学内容,才能有的放矢斟酌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基于本学科的专业进阶规律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取向,有次序地规划好书籍阅读的类型,进而与专业发展的目标关联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的阅读就可以形成阶段性聚焦,比如前三年着力于学科教学方面的书籍阅读,后三年逐步走向课程开发方面的阅读,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阅读聚焦,也就可以在持续聚焦阅读思考中达成一个个设定的专业发展目标。当然,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们肯定也会打破和调整规划进而实现阅读类型的交叉,但这一定是基于实时实地的教学问题下的阅读求解,一定也是指向教育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的。有规划和聚焦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式的随意阅读,使阅读效果聚拢而增益。
阅读要有记录和链接。反思我阅读《文学批评入门》一书印象浅收益小的原因,没有做读书笔记是首要的。阅读就是与作者思想的对话,既然是对话,作者的核心观点、论说逻辑以及给人启发的语句理应记录下来,方便后续的翻看回顾和理解应用,这实际上是在做阅读简化工作,把书本读薄,提炼精华,重构认知。可是读书不动笔头,仅仅是圈划一下,读后时间一久,记忆被时间冲淡,遗忘也就难免。后期需引用或回顾书中内容时,基本上是需要重读了。而倘若在阅读中,我们做了全书的思路框架、章节脉络结构、重要观点、素材等的记录,便可以直接拿着笔记本来有针对性地重读书本,更方便快捷地回顾和应用。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记录,也可以做摘录,很多传统学者大家就是靠阅读所做的知识卡片来积淀学问的。此外,我也觉得阅读记录绝非从书本上摘抄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只是把书本上的铅字转化为自己的手写字,虽然在形式上确实留下了痕迹,不再是“空白”,但是在认知上、在思想上,空白度还是较大的,因而我们必须更充分地让自己在阅读记录时激活大脑思维,按建构主义理论的说法就是努力让当前的新知与大脑已有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经验“链接”起来,达成新知的同化与顺应,使之与旧知交融起来、结构化起来,并在新旧交织的过程中,打通思维关节,生成自我的体会与观点,这甚至可以走向创造。比如,在阅读《文学批评入门》时,我就可以与孙绍振先生的《文学文本解读学》,与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链接起来,在比较、对应中,提炼问题,总结规律。從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阅读记录理应包含在阅读链接过程中的所思所得,以打破摘抄的单一化。
阅读要有评议和应用。全书读完了,最好还要写点读后感或书评,从整体上对书籍进行一个评议,在评议中,既看到作者观点偏激之处,阐述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也从另一个侧面解读出作者观点中所蕴含的洞见。我在网上认识广东中山市的语文教研员郭跃辉老师,他经常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读文有思”,评议自己阅读的书籍和论文,简述与评价相结合,并在评议中接着书本作者的观点,继续谈开去,在作者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思考下去,将某一问题想深、想透、想全面,织大织密自己的认知图谱。从一定程度上说,郭跃辉老师的阅读评议,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我们可以理解为“接着说”。这种“接着说”推动阅读走向创作、走向创造,在评议书本中解构书本、建构自我。另外,拒绝“空白”阅读,也不仅意味着纸上留痕,在行动上,在教学实践上留痕才是真正的“充实”阅读。我之所以选择再读汤拥华老师的《文学批评入门》一书,是因为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尚有许多提升空间,在文本面前常常束手无策、无法可用。重读,是想从中寻觅文本解读的角度、路径和方法,目的在于应用,去触摸文本的内在肌理。而反思之前的阅读,我对该书也就仅仅止步于阅读,其中的解读方法,根本没有拿来在教学文本的解读中应用一番,因而使得自身的能力与书本的智慧隔着一层厚障壁。在教育领域的阅读中,书本有理论智慧型的、有案例故事型的,也有方法工具型的,无论哪种,从中提取精华,加以应用,于应用中反思、修正、完善并充实,应该说是一种欢愉的精神之旅。
阅读并不纯粹轻松愉悦,很多时候它就像苦涩的咖啡,细细品才能回甘。拒绝“空白”阅读,从阅读结果或目标处逆推、反思,“充实”的阅读是需要我们有一点匠人精神的,需要打磨、构造、熬炼。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
实习编辑 梁婉怡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