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景协同的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教育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3-05-03赖昕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思政教育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强调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注重价值引领,发挥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以遵循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设计规律为前提,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新闻评论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以宜宾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三年级的班级为试点班,立足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开展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课堂空间、拓展空间、实践空间、成果空间的四维教学空间场景,将思政教育融入新闻评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四维教学空间场景发挥着思想渗透、价值引领、目标呈现、效果反馈的重要作用,以层层深入的形式不断强化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实现对学生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有效培养。文章通过构建全过程的思政育人体系,发挥教学过程中多场景的协同作用,共育具有政治立场、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旨在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实施路径和育人的新模式。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闻评论;场景协同;课程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16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宜宾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四维教学空间场景设置的广播电视评论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Q202113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的思政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2]。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强调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要求教师要重点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提升育人水平。通过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着力培养专业知识过硬,能担社会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闻评论课程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新闻评论是表达立场和态度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3]。新闻评论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政治家的眼光和理论家的头脑,面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和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政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中,实际上是育心、育德、育人的实践过程,发挥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4]。新闻评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两者的融合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培养学生成为懂国情、有思想、能担当的未来新闻工作者。

(二)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

新闻评论的授课内容要求紧密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加强国情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5],这为促进高校传媒专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思政教育与新闻评论课程的结合全面践行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主流声音的新闻传播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立德树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7]。高校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落实到具体环节就是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知识获得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人格的塑造。新闻评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学生具备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明辨是非等时代特质,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根本路径,需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实施环节中[8]。笔者以宜宾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三年级的班级为试点班,开展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应用,构建课堂空间、拓展空间、实践空间、成果空间的四维教学空间场景,通过场景协同共育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一)课堂空间场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面渗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从事新闻工作[9]。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守党和人民立场,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0]。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及时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同时要坚守报道的底线,以事实为准则,为公平正义发声,做好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课堂空间发挥着理论知识传递和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场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课堂空间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上。首先在教学目标上以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训练为导向,培养学生具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专业素养。教学内容上采用“自主分析+教师讲解”的形式,训练学生紧跟社会热点,把握政策方向。自主分析板块,每周抽取两名学生对过去一周人民时评的热点评论文章进行分析。教师讲解部分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选择人民网、新华网、新京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的时事评论作为教学案例。专业媒体对于问题的分析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时又能辩证地分析问题,为舆論引导起到了关键的示范作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新闻观。在教学环节上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选题、明确立意、提炼论点来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二)拓展空间场景:价值引领在课程中的持续深入

价值引领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坚守公平正义,做好社会导向的引领者。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信息真假混杂,舆论环境呈现情感化、隐蔽化与交锋激烈化特征[11]。因此,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及时传递思想观点。拓展空间是思政教育的深化场景,不仅是对课堂空间学习内容的巩固,也是对价值引领的持续深入。拓展空间包含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自主研究,第二部分是热点分析。

自主研究是每周课后的常规作业,让学生选择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进行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代表和主导着舆论方向,对于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通过不断练习,让学生既巩固了课堂中学到的评论知识,也在评论选题、立意、论证方面不断强化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

热点分析就是要培养学生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关注时事,在多元化的意见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例如2022年“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信息引发热议。教师在新闻评论课程群中及时发布该论题,与学生实时讨论评论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后续又结合人民网《知网高收费》《知识付费不等于坐地起价》《中科院都用不起,学术机构还要吃知网多少“苦”》等评论文章再次对热点事件新闻评论报道的处理方式进行总结。通过热点分析让学生对观点表达和舆论引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身不足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实践空间场景:思政教育在实践中的逐步体现

新闻评论课程的思政建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需要通过具体指导进行思想上的引领[13]。实践空间是思政教育的呈现场景,是以学生为主的课程训练部分。具体来说包括让学生自主完成选题、立意、论点、论据、论证的全过程,与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不断完善内容,从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思想认识、舆论导向、专业素养等方面实现提升。实践空间包含两个层面,分别是个人实践和小组实践。

个人实践要求撰写时事评论文章和制作短视频类的口播评论。评论文章的选题由学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自主报送,教师依据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现实问题、事件影响力等选题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短视频类的口播评论借鉴《主播说联播》的形式,《主播说联播》基于年轻受众的需求进行话语创新,有效传播了党和政府的声音[14]。以该节目为案例是为了训练学生形成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直面现象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使评论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小组实践则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档集合采访、评论、拍摄、剪辑等多种专业技能的电視新闻评论节目,学科技能的融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空间从个人到小组全面发挥了价值引领的作用,通过在选题、立意、论证等整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四)成果空间场景:培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成果空间是新闻评论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场景,作为学生作品案例库,它包含了学生在课堂空间、拓展空间、实践空间中所有的成果,这些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思政教育渗透的实际效果,比如最开始学生的评论选题总是会集中在大学生群体或者学校发生的事情,缺乏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生活总体的认识和把握。经过多次练习和修改,学生结课作业的选题有了明显的进步,体现了新闻工作的责任和担当。这一过程的变化可以通过量化的形式计算出具体的数据,以此验证新闻评论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

设置成果空间场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思政教育实际效果的评估,将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是设置过程性评价考核机制,分为平时作业、期中检测、期末检测三个板块[15]。每个板块规定考核内容并设置评分标准,将学生在每个板块的成绩作为基础数据,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可以反映课堂教学是否完成课程目标。其次,设置课程问卷调查,以新闻评论课程目标和思政教育培养目标为主要内容设置题目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采用李克特态度量表进行统计,根据总分判断课程目标和思政教育的达成程度,从而得出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教育构建和应用的实际效果。成果空间场景的设置不仅可以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其他新闻实务类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提供参考。

新闻评论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着力突出过程性的渗透,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上找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本课程通过构建课堂空间、拓展空间、实践空间、成果空间的四维教学空间场景,打造场景协同的思政育人体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良好效果,以此培育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专业素养的高素质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也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提供实施路径和育人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2]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 t20201103_498067.html,2020-11-03.

[3] 王欣影.网络时代新闻评论发挥引领舆论作用的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2(20):3-5.

[4] 鄢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意义与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109.

[5]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 t20181017_351893.html,2018-10-08.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 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

[7] 陈琪.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四重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3-6.

[8] 李婷,陈玲.将思政教育渗透与融入专业课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109.

[9] 刘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的全场景模式探索[J].教育传媒研究,2021(1):15-19.

[10]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J].思想理论战线,2022,1(5):85-89,141.

[11] 胡正荣.中国舆论场的新特点与新变量[J].青年记者,2022(18):27.

[12] 钟渫璐,周必勇.新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城市党报研究,2022(8):34-39.

[13] 魏文欢.新闻评论课程思政建设中时事热点元素的运用[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9):77-78.

[14] 陈芝,傅心明,叶新源.短视频时代新型主流媒体话语创新研究: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电视研究,2021(12):17-20.

[15] 张辉.基于过程化考核的在线教学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2021(26):164-165.

作者简介 赖昕,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