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藏地区自媒体在YouTube平台上的跨文化传播

2023-05-02詹恂李慧杰

民族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

詹恂 李慧杰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3.09.014

[摘要]我国涉藏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缘和宗教环境而备受国际舆论关注,涉藏地区国际传播也是展现中国发展、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积极进行传播实践活动,社交平台上也涌现出一批传播范围广、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账号。本文以涉藏地区自媒体账号“Tibet Travel”(此账号至今沿用旧译Tibet未改)在YouTube平台上的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和编码解码理论,对视频叙事主题、叙事语法和视听语言等策略进行研究,发现该账号在主题上涉及自然、生活和人文景观;在主体上,聚焦个体,藏族女性较多,内外聚焦,丰富叙事视角。解码层面通过分析受众评论文本发现,国外观众在视听语言、故事内容和主体上做出积极正面解读,表现为对故事主体的认同;对家庭、文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式解码;对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协商式解码;受刻板印象和固定思维的影响对视频真实性的对抗性解码。

[关键词]涉藏地区,自媒体叙事,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9-0126-09

作者简介:詹恂,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涉藏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李慧杰,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期间提出,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受众之间,采取更加精确的传播方法,推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向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的表达方向发展,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1]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中,涉藏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缘环境和宗教氛围而备受国际舆论关注,涉藏地区的对外传播也是展现中国发展、讲好涉藏地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中意义重大。随着社交媒体多样化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如何展现真实现代化的涉藏地区,展现新时代涉藏地区建设发展新成果、各族群众美好新生活,成为我国涉藏地区国际传播的重点工作。

在政策、技术和用户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短视频以其参与广泛、操作便捷、社交属性强等优势,迅速获得受众喜爱,迎来爆发式发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积极进行传播实践活动,社交平台上也涌现出一批传播范围广、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账号。例如四川“理塘丁真”“迷藏卓玛”,西藏自治区的“丁珠”“那曲拉姆”“西藏兄妹(索珍&加措)”等,在各个平台都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大量粉丝关注。

整体来看,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有一定数量的粉丝基础。一些短视频自媒体账号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纷纷进行国际传播实践活动,打造多平台优势。在YouTube平台上通过对“涉藏”“涉藏州县”“西藏”等关键词的搜索,归纳总结出一些涉藏州县自媒体账号。相比于“李子柒”“办公室小野”等量级的自媒体传播者,涉藏州县自媒体创作者在YouTube平台上的传播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呈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传播范围较广、使用语言多样的自媒体账号是“Tibet Travel”(数据信息截止2023年3月1日;此账号至今沿用旧译“Tibet”而非“Xizang”)。

结合数据和文本内容,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选取“Tibet Travel”账号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YouTube平台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整体发展状况如何?“Tibet travel”在YouTube平台上视频传播内容有何特征?通过对高频词和文本评论的解析,研究受众在观看视频后是如何对视频内容进行解读的,以及总结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

一、YouTube平台涉藏地区自媒体发展概况

通过研究发现,在运维模式上,我国短视频自媒体创作者在YouTube平台上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个体自主运营生产到与产业机构合作,再到搭建专业团队进行内容生产的阶段。中国短视频自媒体创作者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已初显成效,而涉藏地区自媒体发展也存在这样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的发展模式迈进的过程。在个体自主运营中,洛桑可以作为典型案例,2020年5月,洛桑开始尝试在国内某一社交平台用短视频记录家庭日常生活、美食美景以及女儿小志玛的成长轨迹,但并未获得太多关注。直到2020年8月,在经历了专业公司在短视频拍摄和运营方面的培训后,洛桑获得更多专业知识,并选择将美食作为内容创作方向。2021年5月洛桑开设了自己的YouTube账号,开始将拍摄的视频同步上传到YouTube网站,获得国内外粉丝关注。在与专业机构合作中,“那曲拉姆”2021年走红后,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抖音、西瓜视频、好看视频纷纷上传自己拍摄的视频内容,获得受众广泛关注。同年5月31日入驻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截止2022年8月20日,在YouTube平臺共有8.05万的订阅者,共发布300余条视频。这些专业的MCN机构发挥关键作用,它们可以对内容生产、流通变现起引导和链接的效果,为自媒体创作者提供运营、账号管理和商务代理等服务,缓解国际传播压力,使短视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专业。通过调研和实地访谈了解,本文的研究对象“Tibet travel”账号则采用搭建专业团队的方式进行内容生产。该账号四川分社负责人明确指出,在保留了视频创作者出镜的同时,拥有专业的幕后团队进行视频策划、拍摄和剪辑制作,为海外受众呈现高质量的原创内容。

从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的内容生产来看,视频内容丰富,涉及美食、生活、美景、风俗文化等方面,主要集中在生活主题方面,对于政治、民生、经济类主题涉及较少。视频叙事中,生活化场景呈现和纪实性叙事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关注个体生命的平民化叙事和对现代化生活的彰显。视频时长趋向于短视频和中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在2020年9月,YouTube开通了Shorts短视频影音内容服务功能,支持用户在移动端上传几秒钟或几十秒钟的短视频,Shorts功能的开设,将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群体,弥补其在短视频功能上的缺失。此外,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大量使用视听传播的方式,克服跨文化传播中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差异,进一步强化跨文化传播成效。视频中的听觉因素主要表现为藏族地方特色的背景音乐和声响传播,富有现场感和既视感的藏语配音,使视频的现场效果和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得到更好的提升。

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内容多平台无差异的平移是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对外传播的主要模式。为积极寻求国外市场的拓展,他们将制作好的视频在国内抖音、快手平台上传后,也在YouTube平台同步推出。语言交流是国际传播的首要问题,部分自媒体创作者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时,很少利用英语字幕或英文配音打破语言交流障碍,更多的涉藏地区自媒体账号仅同步更新上传在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视频,没有配上英文字幕,造成国际受众语言交流受阻。特别是语言元素含量较多的短视频账号,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用户评论是自媒体创作者获得长久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开展长期运营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在YouTube平台上的评论区中,涉藏地区短视频创作者很少出现与受众进行频繁互动的现象。

二、“Tibet Travel”账号在YouTube平台的内容叙事分析

结合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叙事学理论,本文从叙事主题、叙事语法和视听语言三个层面来分析“Tibet Travel”账号视频是如何对西藏的人物、生活和美景进行编码的,从而把握其叙事策略的运用。

在叙事主题上,主要呈现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美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从民间视角切入的生活景观。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精神和物质内容,也是该民族的重要符号,历史悠久的藏族文化造就了视频中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藏族还存在着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现象。《一位妻子和她的三个丈夫:他们的生活如何?西藏的一夫多妻文化》视频截止2022年9月11日共获得371万多的浏览量,是所有视频中浏览数、点赞量和评论量都最高的视频。在22分钟的视频里,创作者Jamyang向我们展现了西藏萨迦县一个典型的一妻多夫制家庭的日常生活,深受受众喜爱。也传播藏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饮食、服装、丧葬、绘画艺术等多种独特形式。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平均海拔4000多米,独特的地理风貌构成了视频中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涉藏地区州县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视觉语言。在Jamyang的视频中,利用无人机和高清拍摄技术展现涉藏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大量航拍和俯拍镜头聚焦西藏美景。生活记录是还原真实西藏的重要路径,创作者深入藏族生活腹地为观众还原了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西藏,绘制了一幅生动的生活景观。生活主题的记录在整个视频中占比较大,《西藏乡村生活:遥远而宁静的西藏乡村生活,也是我的梦想生活》《一个游牧家庭如何在北极一样的冬天生活?长塘的藏族游牧民的日常生活》等视频在“微”纪录中,呈现了藏民一天的真实生活状态,也反映着涉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叙事语法分析中,从叙事主体、视角、结构和空间呈现四个方面对“Tibet Travel”账号内容进行详细解码。

叙述者是叙述文本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2]128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化身份的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形象,更是身份构建的重要载体。在“Tibet Travel”账号视频中,藏区高原的芸芸众生是主角,创作者Jamyang既有关注生活在高原地区的牧民、喇嘛、老人和小孩,也有展现现代生活场景中的学生、老师和城市居民。以他们为叙事主体,可以进一步展现涉藏地区个体生活场景。尤为可贵的是,视频中涉及大量藏族女性的内容,观众被她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乐观积极的生活状态所打动,创作者从生活化叙事角度刻画藏族女性。《漂亮的喜马拉雅女人如何做饭?她为我做了什么?自然的食物与美景,这就是生活》《藏族妇女的生活:藏族退休妇女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你无法想象漂亮的藏族女人在做什么》等这些视频都是围绕藏族女性展开叙事,在表现他们对生活满足的同时,传达出对爱情的忠贞。

按照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将聚焦划分为“无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模式。[3]245该账号通过外聚焦视角静观藏族朴素日常,它主要运用在藏族人民生活的记录中,摄像机以旁观者的角度默默拍摄着一天发生的故事,确保内容的客观与纯粹,为观众营造出极富真实感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创作者通过内聚焦视角感知藏族民众情感,全知视角来展现藏族文化面貌。在叙事过程中,为了方便国际观众的理解,创作者往往选择清晰明了和更为直观的方式进行叙事。以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为核心要素的线性叙事结构和预先设定一个明确主题,然后将几个版块中相互独立的内容并列组织在一起,以解释和证明该主题的板块叙事是创作者最主要的叙事方式。在“Tibet Travel”账号视频中,家庭空间是视频中人物精神的归宿,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它总是以一种宁静而温暖的形态存在于物理空间中。在这个空间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被亲情的温馨所化解,传统的亲情秩序和节庆仪式被展现出来,从而突出了文化在这个空间中的地位。除了坚守传统仪式的家宅空间外,视频中还展示了大量的戶外自然空间和宗教寺庙空间。

视听文本,是构成影像叙事的基本单位,受众观看视频后,形成对视觉和听觉的文本记忆。“Tibet Travel”账号视频的一大特色就是运用大量航拍镜头,借助悬停、平移、垂直升降、环绕跟拍等拍摄技巧,记录自然景观的样貌,描绘社会的崭新发展和自然的无穷魅力。在视频创作中,不同景别的呈现,不仅营造出一个多元立体的叙事空间,更是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主题立意。视觉语言用镜头进行表现,由构图、景别、光影、色彩等方面共同组成。同样,色彩也是视频画面的重要元素之一,能营造氛围,衬托题材,抒发感情。藏族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不管是服饰、建筑,还是自然景观,都由强烈绚烂的颜色构成。在自然景观中,常出现的颜色是白色、蓝色和绿色。在藏族人民的眼中,白色象征纯洁、祥和、忠诚、善良和正义,视频中随时可见巍峨耸立的雪山,遍地白雪的冰川,令人尊敬的白色佛塔,白云,白马等元素。绿色的头巾、饰物、长袍和带子,这些都是藏族妇女服饰上经常见到的颜色。藏族风格的背景音乐是创作者最常使用的一种配乐方式,在增强地域特色的同时,传达民族信仰,生活状态和心理情绪。在语言的使用上,创作者主要通过英语进行解说。不过相较于电影、纪录片等影片的后期配音,“Tibet travel”更注重用藏语声音来突显纪实美。藏地视频里藏语的运用,能够符合地域空间的设定,保持场景设定的真实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好奇。

三、国际受众对故事主体和文化价值的认同旨向

用户评论是受众在观看视频后对故事内容所做的一种主观或客观的评价,受众评论内容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侧面反映,也便于编码者了解作品的编码内容是否有效传达给受众。通过对评论文本的分析发现,国际受众呈现出积极正面的解读,如“Beautiful”“Love”“Great”“Thank”“Good”“Nice”等是最常使用的词。对故事内容呈现出对主体人物的认同和对家庭、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解码以及对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协商式解码。

(一)对故事主体的认同

通过词频分析可知,“Tibet”(西藏)、“China”(中国)出现的频次分别为7787次和1576次,排在第一位和第八位,通过词频回溯评论发现,这些主体通常与积极正向的形容词相联系,如“Strong”(强大的)、“Modern”(现代的)、“Great”(伟大的)、“Beautiful”(美丽的)等。受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客观上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与思想“壁垒”,西方新闻媒体对西藏真实情况的有意歪曲,使有关中国与中国西藏的客观真相与积极正面的信息很难走进公众视线。面对西方的恶意报道,国际受众在观看“Tibet Travel”账号视频后可以有正面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这对中国政府形象的建构有着积极作用。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涉藏地区基础设施发展,先后投入建设川藏公路、青藏铁路、贡嘎机场、藏木水电站等,对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努力,也得到了国际受众的广泛认可,从众多评论文本可以看出,对于现代化发展的西藏,国际受众的认知仍停留在落后原始的刻板印象里,而自媒体视频的国际传播走进西藏的日常生活,呈现了一个生活化和立体化的涉藏地区群像,也刷新了国际受众的认知,让他们看到真实的涉藏地区。他们会感叹中国伟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为西藏作出的积极贡献和支持,西藏发达的公路网络、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生活方式,通过视频的方式参与到新西藏的繁荣建设中。

(二)家庭、文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式解码

通过对国际受众评论进行深度分析发现,主导式解码占据重要位置,受众对于家庭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藏族文化、美食、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的理解呈现主导式解码,同时,在主导式解码中实现情感共鸣和文化价值认同。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成为沟通障碍。但是亲情、友情、爱情、真、善、美等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克服文化差异。视频中温馨的家庭氛围,家人們围坐在一起过生日、祖父和孙子一起踢足球等场景是受众产生共鸣的根本,人与事、物的共鸣,可以让人的精神与影像中的人、事、物产生共鸣,从而实现精神与精神的交流契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深层的文化结构认识,克拉克洪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服从自然,控制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频中传达的和谐相处的生态观,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其天性而不被人为干预。浩瀚的冰川、广袤的草原、连绵的雪山、粗犷的岩石,这些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生态象征,将涉藏地区的瑰丽景象如诗般展现在观者面前,成为藏区景象的视觉内核,这些形象已经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简单描述,更被创作者赋以敬意和敬畏的情感,承载和表达着藏族人民内在的品质和文化信仰的深层意义。藏族民众在对生命的敬畏中传达出对生态的保护,对自然的敬畏,维护着涉藏地区的秩序。作者从动物生存境遇的变化展现藏族民众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众多评论内容都反映出受众对自然生态文化主题的认同。

(三)对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协商式解码

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及生活条件,在历史上形成“一夫一妻制为主,多种多偶制婚型共存”的独特制度。[4]面对不同的文化,国际受众产生协商式解码方式。一方面对这种婚姻文化制度感到赞叹,而另一方面也有观众对其社会分工提出质疑和不解。从功利主义的路径解释,一妻多夫制婚姻对于藏族民众而言,可以维持土地家庭财产的完整性,便于集中劳动力,获取社会利益和威望以及避免财产分配带来的家庭纠纷。在家庭中,藏族女性被认为是勤劳、无私的奉献者,是贤惠的妻子,也是慈爱的母亲,她们工作,养育子女,照顾家庭,尊敬老人。女性在家庭中分担了相当多的工作。创作者也为我们展现了藏族妇女劳作的一天,清晨开始,照顾孩子、背水、打酥油、生火、坨牛粪饼、挤奶、烧火做饭……而藏族男性则负责对外的经济活动。面对这样的劳作分工,国际受众表示很少看到丈夫愿意帮助妻子缝纫编织和其他家务,女人仍然承担大部分工作并承担更多责任。

最早对代际问题进行关注的学者是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他在1928年发表的《代际问题》一书,正式将代际问题纳入社会学研究视角。而杰弗里·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性研究》一书,让代际关系真正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5]他在书中指出,由于人们迁移到新环境,父辈权威丧失,这是代际关系问题的首次呈现。家庭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微观基础,家庭不仅仅是家庭成员、成员之间的互动,还是家庭关系构成的实体。有学者指出,家庭代际关系主要指上下代之间所形成的抚育、赡养、继承、交换和交往关系。[6]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人口老龄化、高医疗水平、低生育率等因素的影响下,家庭代际结构形态已从过去的金字塔形转变为梯形,多代关系出现频率更高,三代共同存续甚至四世同堂的时间相较于传统社会大为延长,代际互动更为频繁,代际关系形态更加多元,形成一个多代和多主体的复杂关系网络。[7]在“Tibet Travel”账号视频中,三代共居的家庭结构和状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祖辈、父辈和子辈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分工不同,但是和谐相处。不少受众被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所打动,认可这种代际生活的方式和状态。但也有网友提出不同观点,希望可以保持家庭独立,这样年老的女性会减轻一些负担,他们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很少看到儿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结构和状态与涉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藏文化的传统分不开,而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受众对家庭代际生活方式存在不同观点。费孝通先生曾把中西家庭模式总结为西方的“接力模式”和中国的“反馈模式”。在接力模式下,上一代有抚育下一代的责任,下一代却无赡养上一代的义务;而在反馈模式下,每一代在抚育下一代的同时,都承担赡养上一代的义务。

(四)对内容真实性的对抗式解码

在对抗式解码中,受众理解编码者的意图,但会选择相反的解读方式。通过对评论文本的梳理发现,国外受众的负面评论较少,占比极小,声音较弱,主要呈现对某些观点的对立和视频内容的质疑。尽管“Tibet Travel”账号视频从个人视角出发,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但仍有部分受众难以改变思维定势和固有偏见,对影片的真实性和传达出的内容表示抗拒和质疑。这种对西藏是荒地、是贫穷的思维定势和偏见是难以改变的,究其原因是一直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在这种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势的作用下,国际受众习惯性地认为西藏是西方媒体营造的贫瘠、神秘、落后的地方。

四、涉藏地区自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定位与作用

与具有严肃政治色彩的“官方式”传播语态不同,以个体为主要传播对象的跨文化交流具有内容和主题多样、形式灵活和语态平民化等特征。同时,以民间力量为主体的跨文化传播,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在身份与地位上更平等。要提高涉藏地区媒体的对外宣传能力,一是要强化自媒体在当前传播领域中的重要性,在提升自媒体创作者自身叙事策略的同时,通过国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聚合传播,提高其影响力。

视频中展现的现代化西藏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杜永彬通过对西方人的西藏观进行长期调查研究发现,西方人对于西藏及藏族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及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来认识西藏及藏民,是一种轻蔑、俯视的心态。二是在1959年以前,人们对西藏的认识被美化、神化,从“俯视”到“仰望”,并把西藏及藏传佛教视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神话”等。三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在面对西藏及人民时,逐渐地采取一种客观、反省、批判、祛魅的态度。[8]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藏全面的现代化发展,涉藏地区在经济体量、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都有了质的提升,如何改变西方受众的认知,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西藏形象,是目前对外传播的重中之重。物质民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人们可通过视频画面直观感受。从物质民俗的领域中可看到崭新的建筑物、藏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在接地气的视频中感受涉藏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观众可以从社会网络中,对藏族少有人知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宗教文化、藏民族在历史变革中所遗留下来的文化印记等进行深层次的认知。自媒体创作者通过对民俗文化和物质生活的独特呈现,使涉藏地区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为更多热爱、关注和想认识藏族文化的人们提供交流平台和传播窗口。

(一)祛魅性表达与原生态建构,增强身份认同

以往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呈现涉藏地区生活化的场景,似乎只有神圣的宗教存在,“回归世俗”是涉藏地区最大的“祛魅”策略,疏离意识形态,转向民族文化和现实生活。在这里,“祛魅”与“纪实”同构,“祛魅”的进程,本质上是有关西藏的题材由神圣化、神秘化走向个性化、世俗化和多元化的进程。创作者用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展现西藏的宗教文化。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想要对西藏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认识就必须从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入手,世俗生活的展现和体验表达,人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和感受西藏。很多网友都表示因为这些视频,了解到更多关于西藏美妙的故事,知道了他们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因此,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书写,才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涉藏地区。

民族、宗教和国家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族群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础,而文化认同则是族群认同的黏合剂。在公众社会网络上,人们更倾向于观看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发布的视频,其中真实、现代化、进步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給他们带来极大鼓舞,让他们认为这是藏族文化在新时代里走向繁荣的标志,从而增强他们对自身民族和国家的认同。“Tibet travel”账号视频中,这种通过屏幕内部角色的认同践行或身份焦虑可以被藏族观众感受出来,并转化成他们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可,从而激发出一种民族身份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全体藏族人在某种程度上分享着彼此的命运。藏语的使用,让视频影像更具浓郁色彩,语言和文字,既是一个国家的“活化石”,又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个民族维持自己文化身份和群体身份的第一支柱。藏语对话是一种对当地生活方式的尊敬,是一种有意识的维护。在这个意义上,藏语的使用是藏族人延续与重申自我身份主体意识的文化指标。

(二)多平台聚合传播,创新营销模式

涉藏地区民间自媒体博主在国际传播中可参与创设多账号主体进行集群化传播,在YouTube、TikTok等面向海外受众的自媒体平台形成集群化传播合力。在“藏族文化”“生态环境”“全民教育”“医疗卫生”和“乡村振兴”等大范围叙述题材上,以国家为载体,以“涉藏地区现代化”为主题,打造国家形象,提升涉藏地区国际交流能力。通过多个网络平台的不同视频形式的投放,将平民生活类内容制作成小视频,是应对“西藏人权保障”“民族关系”和“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回应,也是传播涉藏地区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方式。

在民间力量中,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就是体制内力量——从新疆伊犁州前文旅局副局长贺娇龙披着红色斗篷,骑马奔腾在河水中,为家乡旅游代言,到四川甘孜州文化旅游局局长刘洪,戴着一顶帽子,拿着一把剑,穿过一片绿色的海洋等。近年来,“官员网红”频频出圈,领导干部出现在屏幕前为自己的家乡代言,展现出他们的亲和力,既改变了群众心中干部严肃、呆板的形象,同时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也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提升。自媒体创作者可以通过国际宣传的方式,参与到涉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发展旅行、直播带货或经济往来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同时,在国内外平台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在国际舞台也彰显了中国形象。

展现新时代涉藏地区建设发展新成果、各族群众美好新生活,是涉藏地区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提高传者的可信度是提升涉藏地区传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媒介赋权使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具有的强大亲和力使国际传播的效力和维度中更突出。充分发挥民间自媒体的力量,提供全景式涉藏地区全貌,加强多语种、多平台对外传播,有利于让更多的海外受众了解我国涉藏地区。综上,“Tibet travel”账号视频在YouTube平台有着良好的传播效果和传播影响力,为涉藏地区自媒体创作者的跨文化传播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附:YouTube平台上的三个短视频

《一位妻子和她的三个丈夫:他们的生活如何?

西藏的一夫多妻文化》

《漂亮的喜马拉雅女人如何做饭?她为我做了什么?

自然的食物与美景,这就是生活》

《触摸和体验冈仁波齐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中学习上的讲话[EB/OL].[2021-06-02](2023-01-21).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602/c1001-32120815.html.

[2][加拿大]安德烈·戈德罗.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0.

[3][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杨成洲,杨帆.反思与超越:传统西藏一妻多夫制婚姻中的伦理议题探究[J].西藏研究,2017,164(04):90-96.

[5]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以北方农村为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0(04):116-123.

[6]蔡娟.代際关系研究的缘起、主题与发展趋势——一个基于文献的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15,237(11):38-42+95.

[7]吴帆,尹新瑞.中国三代家庭代际关系的新动态:兼论人口动力学因素的影响[J].人口学刊,2020,42(04):5-18.

[8]杜永彬.西方人的西藏观研究述评[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1):48-56+155.

收稿日期:2023-06-17  责任编辑:贾海霞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Self-Media  from Chinas

Tibetan-Related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on YouTube:

With “Tibet Travel” as an Example

Zhan Xun, Li Huiji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gdu, 611731,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 VOL. 14, NO.9, 126-134, 2023(CN51-1731/C, 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 1674-9391. 2023.09.014

Abstract: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ibetan-related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due to their unique natural, humanistic,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religious atmosphere.Under the joint effect of policy,  technology, and user demand, short videos, with their advantages of wide participation,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strong social attributes, have rapidly gained the audiences favor and ushered in explosive developmen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 new media era, creators of  self-media  in Tibetan-related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actively post content on social media, and a number of we-media  accounts reach many followers and gain a lot of influence on content platforms.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videos of “Tibet Travel” on the YouTube platform as the object of study (note: In current China it should be “Xizang Travel”, yet for the convenience of searching this account this article quotes its account name as used on YouTube). This study, furthermore, utilizes narratology and coding and decoding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strategies of narrative theme, narrative grammar, and audiovisual language of these videos.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production of self-media creators in Tibetan-related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the videos have been rich in content, involving for example food, life, beautiful scenery, customs, and culture, while mainly focusing on daily life with less involvement in political, livelihood, and economic themes. In the video narratives, the presentation of living scenes and documentary narratives are the main features, which are manifested by civilianized stories focusing on individual lives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modernized life. As for video duration, there tends to be a combination of short and medium-length videos. Non-differentiated multi-platform translation of video content seems to be the main mode of external dissemination for personal media creators in Tibetan-related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What is more, the account “Tibet Travel” involves nature, life,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s in terms of themes; as for subjects, it focuses on individuals, with an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Tibetan women; and it also centers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enriching narrative perspectives. At the decoding level, through analyzing the text of audience comments, it is found that foreign viewers  have been making  positive interpretations in audiovisual language, story  content, and  subject,  producing a dominant decoding of culture, religion, and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creating a negotiated decoding of marriage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  yet also displaying  antagonist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video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tereotypes and fixed mindsets.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communication language ,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individuals as the focal point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contents and themes, flexible forms, and civilianized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folk power as the main body shows a level playing field between the communicator and the recipients in terms of identity and status. From the above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inferences and propos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  of media in Tibetan-related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one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self-media in the current communication field and improve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e-media creators themselves. Meanwhile, their influence  should grow through a joint and strong presence on foreig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Key Words:

Tibetan-related areas;  self-media narrativ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