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改善路径研究
2023-05-01贺雅吟
贺雅吟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大力推行职教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大幅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也逐步迈上“快车道”。如今,中职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学校设置、办学模式、专业布局、师资力量等各方面也在进一步深化,为我国中职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方案》中指出:中职学校的體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各专业学生而言都属于必修课。体育与健康作为学校教育中一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提升运动能力的基础性学科,对于未来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中职学生而言,优质的体育课程教学对其综合素质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到:学校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据调查发现,当下我国部分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还未能很好的将该文件精神要义贯彻落实,“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仍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在职教改革的背景下,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课堂质量迫在眉睫。为此,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中体育教学的现实价值与存在的现实困境深入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善路径,对于激发中职学生的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其身心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
1.1 学生体育意识淡薄,教学效果甚微
体育意识是指活动主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自发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态度。该意识可有效衍射出活动主体对体育教学的基本感受,可直观反映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整体接受情况。因此,积极的体育意识不仅可以促使体育行为的产生,还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据了解,大部分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对专业技术、技能知识较为重视,但对学校体育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加之,中职学校对课程设置也存有一定“重技偏体”的现象,种种因素导致了体育逐渐“被边缘化”。学生长期在这种课堂氛围之下,只能被动消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中职学校由于受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影响,相较于普通高中而言,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较为宽松,学生的行为规范与自制力较弱,大多数学生在校业余时间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花费较长,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打游戏、刷视频等等。这些“放羊式”的课堂现象都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的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并未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无法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和领会体育精神,导致体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起到锻炼身心的良好作用。
1.2 教师年龄断层严重,教学理念滞后
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先行者,更是教书育人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自身素质关乎课堂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今后的发展。当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差,且年龄断层较为严重。老教师带不动,不愿带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所有的教学任务压在了年轻教师身上,而年轻教师精力有限,忙于检查,疲于应付,职业倦怠大大加深,如此一来,课堂质量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体育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方法”“重继承轻创新”等传统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教师较多的采用讲解法去给学生“灌输”教材内容,先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练习、纠错、再练习的单向传递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法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该教学方式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导致学习氛围变得枯燥、乏味、死板,压抑了这些学生在这个年纪该有的天性与活力。体育课堂原本应是一个充分活力和激情的课程,但长此以往在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下,致使学生会产生对体育教学的厌烦感和抵触情绪,无法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体育内容,体育课程的办学初衷与功能价值也难以体现,从而掣肘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1.3 课程考核标准片面,量化标准失衡
体育成绩考核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程考核标准是有效检查学生对体育课堂内容吸收情况以及权衡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而良好的体育考核评价标准也是体育课堂质量提升的助推器。 纵观当前的中职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考核评价办法主要是以检测学生身体素质的量化标准作为考核依据。该评价体系过分注重了结果,而淡化了学习过程;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考核标准只是单方面强调量化标准,导致教师难以有效衡量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态度动机等因素,而无法对学生给予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与部分学生交流也不难发现,现阶段学校体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缺乏灵活性,其并未受到广大中职学生的认同理解,学生实际体育能力也未展现出来。可见,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标准改革迫在眉睫。
1.4 体育设施破损单一,器材供不应求
在新时期背景之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点学科,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良好的运动环境、完善的体育设施是开展教学的重要物质保障。但据实际考察发现,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硬件设施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质量和学生体验。一方面,中职学校对汽修、机电等实训课程投入的经费较多,而对体育教学设施的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学校体育器材设施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学校对现有的器材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且破损而无法正常使用的设施未及时更新换代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配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利用。在缺少相应体育器材之下,教师只有利用做操、跑步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内容也就逐渐流于表面,教学过程流于形式。长期处于体育器材“供不应求”状态下的学生,不仅基本的体育器材得不到保障,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更是无从谈起,从而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制约了体育动机和行为的产生。
1.5 课程标准实施效果差,落实力度不够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中职体育教学工作的法规性文件,是基于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运动技能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所制定的教学规范化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对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作出了规定,是管理与评价教学质量、编写教材,实施教学的直接依据。按要求落实体育课程标准是开展一堂优质体育课的重要条件,而标准的落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课堂质量的好坏与否,并能间接反映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钻研情况和理解程度。体育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标准,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才能让学生接受系统、科学的体育教学,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据调查了解,当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体育教师未认真研读新课标,部分体育教师年纪较大,授课方式传统单一,在课堂上并未对对照标准来编制学期、教学计划和设计教案,随意性较强,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无法按要求完成课程任务,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改善路径
2.1 广泛传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2019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到,要大力弘扬体育精神,鼓励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宣传,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发展。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情况高度重视,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主动作为,在校内积极宣传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可借助舆论力量对体育教学重要性加以宣传,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热门话题、抖音等各大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并加大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扶持力度,大力倡导“技体并重”的思想,从根本上改进中职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切实让师生、家长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内可利用橱窗、主题板报及电子显示屏等方式设置关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再次,学校可定期举办相关的体育娱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激发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体育健康意识。
2.2 开展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年龄结构、数量多少等因素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一方面,针对教师年龄结构断层严重问题,当地相关部门可加大社会人员招聘等工作,积极引进年轻教师,并可大力推行“新老互动”模式,让资历丰富的老教师为年轻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同时,年轻教师将具有创意性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新型体育项目带入校园。此外,还可与体育院校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各地高校优秀学子来学校实习工作,为体育教学增添新鲜活力,填补年龄断层差距。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基本前提。一是学校应健全体育管理机制,使学校体育教学能够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为体育教师积极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和发展平台,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为其生活、工作排忧解难,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力,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三是加强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定期开展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选送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倡导技能与科研并重,鼓励体育教师创新教法,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最大限度地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2.3 加强师生交流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师生良性互动交流是检验课堂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和技术方法,还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贯穿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话题或布置课堂任务,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沟通对话中提升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比如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一些难度相对较低,易于完成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探究,在讨论结束后,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给予肯定,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实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体育课堂外,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呵护,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推动体育课程的顺利展开,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4 改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良性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间、同学相互间的横向联系,这是一种非模式、非刻板化的教学状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可有效激发体育锻炼热情,顺利达成体育教学课堂目标。而传统的体育课堂是以培养学生耐力、承受力为主,长期从事跑、跳单一练习,会使学生感到课堂沉闷压抑,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厌烦心理,影响了课堂效果的实现,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因此,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专业性质特点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另外,体育教师还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上课时细心观察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各有所得”,以此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学校应设置公平公正的考核办法,改变单一、突破传统“唯跑步论”的评价体系,力求从实质突破,既要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素质等认知领域,又要考核意志品质、学习态度等情感领域,并充分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实现内容多元化、考核标准多样化、评价方式人性化,真正实现考评目的。
2.5 加大体育物资投入,推动学生多项目发展
体育器材匮乏简陋,设施破损单一问题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对学生多样性的体育需求也造成的一定的打击。对此,加大体育资源投入力度,合理开发利用現有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首先,建立双向交流沟通机制,学校根据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和需求,适当添置相关体育器材,最大限度推动学生多项目发展,避免供非所需、供非所喜等现象发生。并定期对现有体育器材设施的检查和维修,保证其顺利使用,谨防安全隐患。其次,可借助社会力量,引进社会资源,如实行校企合作。通过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学生定期前往企业实习培训等,实现良性循环。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体育硬件设施短缺问题,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
2.6 规范完善管理制度,严抓体育新课改落实
好的管理制度是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根据新课改具体要求,一方面从体育教师角度来说,要按照课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和编写教案,加大对新课改标准的研读和理解,提炼出属于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体系。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还需建立完善响应的管理制度,为体育课堂有序、科学实施“保驾护航”。校领导应基于学校实际体育教学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体育教师的新课改落实情况纳入年终考核标准,并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听课、评课,审查其课程计划与新课改标准的匹配程度,积极引导体育教育人员严格执行体育课程标准,有序开展教学工作。除此之外,在体育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在课后分析原因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针对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动态优化调整。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规避因管理制度缺失所带来的教学质量差的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激发体育教师再创造的能力,改进教学研究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使他们乐在其中,从而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孝感市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