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进入中职学校的思考

2023-05-01谢日光

当代体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武术动作中职

谢日光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将文化自信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的高度。由此可见,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是开展文化教育的核心场所,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广阔平台。有研究者指出,学校开展武术课程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理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培育拥有强健的体质和高度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是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

从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学校体育课程至今,武术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职院校体育课中本应如日中天地得到传承,而现实中却并非如此,有许多中职院校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为了使武术在中职院校的传承摆脱现实困境,很多学者围绕武术教育理念、武术教学改革路径、武术课程设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教师发现关于新中国中职院校武术教材建设的研究相对欠缺。教材是重要的学校教育资源,是课程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武术教材内容质量既影响学校武术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梳理与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职院校武术教材建设的历程,总结武术教材建设的历史成就与经验,希冀能在历史经验中探寻到当前中职院校武术教材建设的可借鉴之处,以促进新时代武术教材建设与改革。

1 传统武术进入中职学校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种隐形的精神力量,是国家的兴衰,民族强大的基础。武术起源于中华民族,并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自信具体指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对其文化清醒的自觉性、坚定的认同感和传承创新能力”。只有文化自信了,民族才能自强。有研究表明,武术文化能发挥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武术文化自信对中职院校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培养均颇为重要。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单纯的一句口号和空话,需要落实于教育实际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真真切切落实到学校体育体系中,落实到武术等课程设置中,落实到武术等课堂实践中。

1.2 培养学生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价值是其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种价值,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一样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肺功能的作用。但又区别于一般的体育运动项目,传统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注重武德强调内在品质的特点。传统武术的外家拳法套路通常是以技击为本质特征,以达到克敌制胜、强身健体为目标;而内家拳法主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注重意气神的修习,强调形神兼备,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健身气功则是通过调息静气,运气在周身游走,以疏通经络;总体而言,武术运动是一项讲究调息修养、以气导念的活动,注重心、意、气的结合,对调内脏器官的生理平衡,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心理素质的一项优秀运动。

2 传统武术的教学现状

2.1 武术动作精神缺失

在武术的训练中,不仅仅是对动作掌握的精准度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运动员有武术动作精神。武术动作精神是指运动员在进行武术训练时的灵活度以及精气神,是否保持有较好的个人形态气质。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能够使形体动作在展示时更具有气势。我国武术精神就在于习武者在日常的训练和生活当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如今,许多学生在进行武术训练时,只关注动作的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自身却没有足够的武术训练精神,所以,在武术动作的呈现时,往往没有能被武术动作所吸引的关注点。并且长时间的训练,在没有接受精神思想教育,也没有明确的武术训练目标,只是单纯的以掌握武术基本技能为主,由此下去,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要展示的武术动作精神和自身展示的武术精神效果有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学生武术顺利的开展和长远的发展。在武术动作上,没有创新内容,一些学生在训练武术套路上,夹杂其他运动项目的内容,使得训练内容杂乱无章,使武术动作在展示时显得更加失去本质,与武术传统文化背道而驰。

2.2 武术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得较少

开足、开齐体育课是国家政策所要求的,许多学校仍存在体育课开不足和开不齐的现象,武术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得就更少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武术课,武术课时量过少不利于学生武术学习,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师教学也仅仅展现于简单的动作路线上,缺少足够的时间从武术的深层次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教育应紧跟“双减”政策,落实“双减”政策,增加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积极“动起来”,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不应只教授学生武术的基本技术动作,这样会导致学生只知动作和名称,不知其中的文化渊源和意义。学校体育课程要落实“双减”政策,增加武术课程的开设,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激发武术学校的办学特色,构建武术特色校园。

2.3 教育内容单一阻滞学校武术文化教育功能的作用发挥

目前,学校武术地位处于尴尬境地且岌岌可危,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严重阻滞了学校武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学校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单一主要表现为:在内容的選择上忽视了武术动作的实用性原则,而选择武术基本功和一些简单的套路动作为教学内容。据对不同省份、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师的访谈得知,当前在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的武术课程中,主要以武术基本功、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等为教学内容,甚至在很多大学开设的公共体育课也在重复学习以上内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都在重复学习这些简单的套路动作,使学生片面化了解武术,也让武术传承呈现单一性。而且这些套路化的武术教学内容,使武术变成了枯燥的操化内容,缺乏实际的攻防意义,也缺失了其本质属性。

2.4 评价考核方法单一,评价方式终结性

体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明显和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体育学科在进行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式和考核评价方面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武术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其评价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的学科知识性较强,可以通过测评的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而武术课程的高度实践性,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的表现和进步,更多的关注过程而非仅仅是以最后的考核结果——动作表演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3 体教融合视角下学生武术教学训练策略

3.1 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以吸引学生习武兴趣

传统武术教学的方式比较单调枯燥,要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就需要反复不停地重复,久而久之,学生们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当前武术教学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怎样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只有成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对武术教学的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到学生们的心智和思维模式,再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武术老师们应该在教学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上多下点功夫。增加武术教学的内容和趣味性,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们习武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乐于习武,并爱上习武。同时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对动作要领和技巧地讲解要做到耐心、细致、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面对学生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畏缩,老师们更应该及时答疑,并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战胜对难题的畏惧和退缩。

3.2 改革武术教学模式

武术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单调,武术技术动作复杂,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已经是老生长谈的大问题了,而武术的发展也一定需要改革,因为传统的武术教学以简单的武术套路为主,教学模式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沉闷、乏味、不易学会且易于遗忘,严重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不利于武术的改革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原来的教学模式适当创新,重新认识武术课在学校体育中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改革武术教学模式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始终放在课程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们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状态。

3.3 文化奠基,打造特色校园体育课程品牌

特色校园体育课程品牌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文化的缩影,也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体现学校体育文化个性与独特性,是学校体育文化乃至是学校文化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首先,学校要以地域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立足于学校校风、校训和人文素养、综合环境条件构建特色鲜明的武术品牌,设立特色武术校本课程为武术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其次,校园体育品牌在创建过程中要有规范性和标准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贯彻武术教育的育人目标;要将特色体育课程品牌作为文化符号进行传播与发展,发扬武术课程的尚武、尚德的价值追求;要尊重学生个性,求同存异,全面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差异性,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差异;要立足校园武术特色课程发展的基础,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在校园体育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将学校运动会、武术知识竞赛、大课间操、特色社团、展示汇报等系列活动作为建设校园体育品牌的有效途径。

3.4 改善支持手段,为学校武术教育传承文化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撑保障

欲更有效地弘扬传承武术文化,必须重视其传承渠道的拓展与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的力量。就政府部门而言,首先是加强政策支持,监督学校对政策执行力度;其次还可通过政府购买引进校外优质武术培训机构进入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可通过第二课堂或体育课后服务参与学校武术教育,校内外发合力形成联合培养机制,共同提升学校武术教育质量;就学校而言,应高度重视并贯彻落实武术进校园政策,充分整合学校资源,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路径,实现“一校一拳”的武术教育目标。积极鼓励与大力支持学生武术社团的组建与发展,为学生之间对武术的交流与互动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武术段位制度和武术竞赛活动,为学生营造及渲染校园武术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学校教学场地也应跟上现代化步伐,融入高科技建设理念,如修建武术VR体验馆。在场馆装修上,可在墙上张贴武术名家海报、武术文化、武术精神等。在这样具有情景化的场馆中学练武术,更能学生触动感受;就家长而言,应通过网络渠道自主认识武术运动,了解武术文化内涵。转变“唯分数论”的思想,重视孩子思想道德、自强不息精神及身体素质的培养,陪同孩子观看具有武术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影视,陪伴孩子积极参与学校武术节等活动,加强对孩子参与武术运动的精神和物质支持。

3.5 课程思政与学校武术教育的契合

体育课程思政是彰显中国特色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铸魂育人是其根本遵循。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武术较之于其他体育项目,最大的不同就是融摄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蕴含了多元的民族精神。“中国武术对受教育者所表现出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就今天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而言,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价值”。著名武术教育家邱丕相认为“我们要开发武术‘礼的教育资源,发挥武术‘以武冶情、以武修身、以武养心、以武立志的育人功能,将武术技术教学提升为人格的培养,使武术行为成为反映学生人格、人品的窗口”。概言之,武术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良佳载体,武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其中的隐性教育属性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方式高度契合。

3.6 评价方法多元化

构建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校武术课程体系,需要对当前的武术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变化和调整。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以體育核心素养为指引,反映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评价方法中涉及多方面的评价,充分体现武术课程的实践性。评价方法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进步情况进行评价,不能仅仅以最后的表现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此外,加入双向评价,通过学生对老师在课程教学、课程指导、教学态度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来实现评价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反馈和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职院校武术教材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编写思想,以中职院校生为中心的编写主旨确保了中职院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新要求。在中职院校武术教材建设过程中,一是应进一步通过武术课程具体化育人目标,体现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育人价值,促进中职院校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二是应探索构建标准化的全学段相衔接的武术教材内容体系,同时,要加强数字化武术教材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中职院校体育教师对武术教材的实践转化。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设玉林卫生学校)

猜你喜欢

武术动作中职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动作描写要具体
画动作
动作描写不可少
武术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