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中共基层组织*
——以平顺县为中心
2023-04-30岳谦厚
岳谦厚 闫 宁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严密和纪律严格的现代政党,始终重视基层支部建设。在全面抗战时期,其根据苏维埃革命经验,以农村包围城市路径,在根据地农村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党的支部组织,宣传落实党的路线方针,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目前学界对这一时期党的农村支部研究多侧重于党建经验或制度层面探讨,而关于其实际运作情形考察者甚少。(1)涉及该层面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李里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支部研究——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8期;黄道炫:《如何落实:抗战时期中共的贯彻机制》,《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5期;李秉奎:《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共农村党组织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刘树芳:《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中共乡村党组织形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等。太行抗日根据地既是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亦是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中央、阎锡山地方实力派和日伪四方力量彼此博弈的展演舞台。平顺县则是太行根据地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以之来透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其政策贯彻实态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亦可揭示党在敌后坚持抗战的生存之道。
一、农村支部的发展状况
平顺县位于晋东南,境内山高谷深、沟壑迂回、峰峦叠嶂。由于交通闭塞,该县属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民众生活水平低下,祖祖辈辈“衣着补丁衫,饮食糠菜汤;行走蜿蜒路,穴居土坯房”。(2)山西省平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平顺县志》,海潮出版社1997年版,第351页。各村村长、村副、闾长等由富人或村霸把持,如1936年韩家村村长、村副、闾长均系富农。(3)《平顺16个村支部整党前后材料》,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1-1。民众日常负担沉重,有门头捐、地亩款、契纸税、宰割捐、婚姻税、牲畜税、交易税、教育费、经手费、官药费等多种苛捐杂税,所征款项按闾摊派,不论每闾户数和土地多少一律定额缴纳。村长、村副、闾长拥有处罚民众权力,“人民的生命是没有保障的”。村政又与社首相结合,利用迷信控制民众,农民敢怒不敢言。村中大小事务无不依村政权解决,农民无可奈何,反说“这是人家的天分呐!”(4)《韩家村支部调查材料整理》(1941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2-1。如根据地建立之前川底村“整个社会都被地主掌握,农民也都被人家管理,十之有九是给他们做长工,叫往东不敢往西,叫头西不敢头东,受人家支配”。(5)《一区川底村支部调查》(1945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93-4。
县境内良好的军事地理和鲜明的社会分层,成为中共发动民众构筑抗战堡垒的基础。1937年11月中共长治特委成立,次年1月即派遣党员到平顺县组建中共平顺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秘密开展党的工作。2月,县工委委员万青率先在池底村发展刘家底庄张文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之后,县工委相继在池底村至龙溪镇沿河一带发展党员9人。4月中旬,县工委决定在池底村成立中共池底支部,接续又扩大到县城至龙溪镇沿河两岸及漳河沿岸村庄。至9月底,全县已建秘密支部17个,共有党员225人。为顺应形势发展,中共平顺县工委改为中共平顺县委员会,并从10月至翌年3月在全县3个行政区建立了中共平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分区委员会(简称“分委”)。到1939年6月,3个区分委共建支部71个,拥有党员1320人、支委干部240人,各地基本上建立了党组织。后因晋西事变发生,党在平顺县的工作遭遇挫折,组织瘫痪,党员人数减少1/3。(6)中共平顺县委组织部编著:《中共平顺县组织史简编》,三晋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同时,由于政治领导乏力,上级党组织未对党的发展工作严格检查督导,对党员干部的落后思想未予及时纠正,只关心公开工作忽视发展工作,以致出现部分党员干部对发展党与巩固党抱有“等量齐观”看法,造成难以打开局面的情形。(7)《平北党的发展》(1941年10月22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9-3。
针对困局,中共认识到须了解“村与村的矛盾,落后与进步的矛盾,农民与知识分子的矛盾……落后青年与进步青年的矛盾”等多方因素,从问题分析中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具体做法主要有:一是对部分不易开展工作的落后村庄从周围小村做起,利用小村推动落后村工作,在群众工作中建立党的组织。二是通过民主斗争发现积极分子,提高其工作能力与积极性。三是根据青年喜好特点,支部干部在每次出击演习中以模范行动影响落后者,以实际行动团结积极分子,提高青年觉悟,在审查无问题后予以党的教育。四是掌握与分化乡村宗派斗争,使之转变为经济斗争或阶级斗争,继之进行阶级教育,从斗争中教育中提高民众觉悟而后发展党的组织。(8)《平北党的发展》(1941年10月22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9-3。不过,在党组织发展过程中亦出现了某些偏向:一是有些干部将发展党员工作视为闲暇事务,“有空搞些,没空便罢”;有些干部将发展工作视为突击任务,“冷热病的风度仍严重存在”;有些只重发展对象而缺乏党的教育,“结果对象长期是对象,没组织的地方永远建立不起组织”;有些甚至对发展党员漠不关心,认为“发展是党内干部及农村支部的责任”。二是有些地方发展方式存在公式化现象,无法适应复杂环境;有些地区工作粗枝大叶,对发展对象只做简单谈话,在未填表或填表未批准情况下编入组织。三是有些地区拉夫现象严重,如湾里支部非亲戚不要、非贾姓不要;有些地区缺乏党外教育,不先说明入党事宜,只在按手印后才说是参加党;有些地区先说参加农会,后告知参加共产党。(9)《平北党的发展》(1941年10月22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9-3。如韩家村支部初期发展党员“就将条件降低了”。(10)《韩家村支部调查材料整理》(1941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2-1。
“没有群众运动,使党得到大量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群众运动中发展的党员成分较好。(11)《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中共为此先后组织群众进行反恶霸反负担不公等斗争,如1942年的减租减息和1944年的查减清债、保障佃权、反贪污等斗争,以争取局面好转。随着群众运动开展,“党求得了大量的发展”。(12)《王谦一川在平顺县扩大干部会上关于从减租减息到生产运动及支部建设的发言提纲》(1945年3月2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A191-1-27-1。在深入发动群众基础上,提出抓紧时机进行党的发展任务,克服其中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脱离群众现象,以打开大量发展新党员的门径、扫除吸收新党员的障碍;要求每个党员将发展党作为基本任务之一。(13)平顺县委组织部:《1943年前半年发展党的工作报告》(1943年8月5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0-4。通过斗争发现培养积极分子,进而建立党的农村支部。如平南县在1942年群众运动中就发展党员96人。(14)《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
据16村支部统计,1937年侯壁、白家庄、新城、寺头村支部先后建立,1938年建立了王家庄、王庄、杏城村支部,1940年建立了虹梯关村支部,1941年建立了奥冶、上五井、虹宽、石窑滩村支部,1942年建立了杨威、黄崖、路家口、王曲村支部。这些支部成立后领导群众进行了多次斗争及生产运动,在群众中逐渐树立起党的权威。(15)《平顺16个村支部整党前后材料》,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1-1。如黑虎村支部于1938年12月成立后消弭了村中原有宗派斗争,启发了农民阶级意识。1940年3月整党后,支部掌握村政权,“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但遭到地主阶层激烈反对。到1942年群众运动开展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支部威信才得巩固。(16)《黑虎村支部调查材料》(1942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2-1。
1942年3月,随着战争形势好转,平南、平北两县合并恢复平顺县。当月,平南和平北县委撤销,由中共晋冀豫四地委(原平顺地委)直接领导原各区分委。6月,中共平顺县委重组,内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3个工作部门,原区分委撤销,按新行政区划下设6个区分委。1943年9月,设于花园村的国民党平顺县政府垮台,中共将之控属的县东南地区增设为平顺县第七区,与之相应,设立中共平顺县第七区分委。至1945年8月,中共平顺县委下设7个区分委,建有支部148个,共有党员3491名。(17)中共平顺县委组织部编著:《中共平顺县组织史简编》,第3页。
二、农村支部的运行体系
按照中共制度设计,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单元,党的政策方针经此才能传导到群众中落地施行。如前所述,全面抗战以来中共在平顺县大力发展组织根系,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相继建立,支部成为农村领导核心。据该县县委统计,至1942年全县农村支部情况为:一区有6个支部、3个小组,党员117人;二区有12个支部、2个小组,党员146人;三区有11个支部、2个小组,党员148人;四区有6个支部、3个小组,党员127人;五区有12个支部、3个小组,党员102人;六区有14个支部、2个小组,党员136人;全县共61个支部、15个小组,计有党员776人。(18)平顺县委:《农村各种统计》,平顺县档案馆藏,39-2-29-1。从组织结构言之,支部受政治局势及战争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从韩家村支部建立实践看,该村位于平顺县通往壶关、陵川、平城大道上,距平顺(南)县20里,东距佛堂岭10里,西离贾家村10里,周边皆处根据地辖区。村中人口稠密,经过群众斗争,打破了经营地主及富农掌控权力的格局,年富力强且略通文字的中农、贫农渐成村中政治主导力量。1938年7月,村党支部成立,共有党员8人,其中,贫农3人、中农3人、手工业者1人、雇工1人,文盲4人、略识几字4人。支部有支委5名,包括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妇女干事、教育干事,成分上贫农3人、中农2人,文化程度上略识几字4人、文盲1人,年龄上24—30岁2人、31—40岁3人。1941年,支部有党员18人,成分上贫农10人、中农5人、富裕中农2人、雇农1人,文化程度上粗通文字2人、略识几字10人、文盲6人,年龄上19—25岁4人、26—40岁10人、41岁以上4人。(19)《韩家村支部调查材料整理》(1941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2-1。
众所周知,中共是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党,其严格的制度规定保障了党组织的有序运行。如平南县绝大多数支部能够坚持组织生活制度,其中三区各村一月三次会议、两次汇报并自动缴纳党费。(20)《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支部确立的各项制度主要有:一是会议制度。县委会一月两次,内容多讨论村选、备战、扩兵、冬学等中心工作,以及学习上级指示通知,研究领导和斗争问题。分委会一月两次,内容是讨论区党团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领导问题及组织、宣传工作亦有关心。支委会一月三次,内容主要讨论领导及党的发展等中心问题。二是学习制度。县委方面基本能够执行学习制度,主要学习理论和时事问题、研讨上级决议。分委执行两小时学习制度,学习方式是自由阅读与集体阅读两种,内容主要是关于调查研究和加强党性等问题。支部内部因党员文化程度有异,学习极不统一,亦无固定读物,有些党员学习支部小报和支部通讯等,谈不上制度与要求,仅是打游击式、喜好式学习。当然,在支部学习会上都能讨论上级决议与通知。(21)《四个月来两村支部工作总结》(1943年5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4-3。如川底村支部会议每月一次,内容是检查上月工作和布置下月工作;支干会议每月三次,主要是研究各系统当前工作及中心工作;小组会一月三次,主要过党的组织生活,检讨自己及汇报各种工作材料。批评的场面则是在支部大会上谁有缺点就在会上教育,但存在批评少表扬多、“背地有苦也不随便乱说,只等到支部会上才谈”的现象。(22)《一区川底村支部调查》(1945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93-4。韩家村支部小组会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会上主要讨论发展党员、保守党内秘密、调查村中老财问题。(23)《韩家村支部调查材料整理》(1941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2-1。在政治环境较紧张地区,支部制度相对松散些。如西安村支部建立于1938年,成立时支部不健全,工作缓慢;尤其晋西事变发生之后政治军事环境急剧恶化,顽固分子加紧活动,支部发展愈发困难。为保存力量,支部以小组形式秘密隐蔽起来,遇事“只是碰面商量商量就算了”。(24)《四个月来两村支部工作总结》(1943年5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4-3。
支部是领导群众斗争的核心。在领导群众斗争前,支部内部先统一意见,确定斗争目的与斗争对象,提出斗争内容与要求,规划斗争策略与步骤。如在借粮斗争时,支部先开会议定调查哪些人有粮、听取群众要求和意见、决定斗争步骤和分工,再进行宣传动员与组织群众,“整个过程都是经过支部发动与掌握的”。1942年,平南全县有55村开展了群众斗争,有的村斗争次数达9次;其中32个村支部领导了137次群众斗争,占全部斗争的39%,若包括支部参加的斗争则占全部斗争的87%。(25)《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在备战工作上,支部党员一听战事消息即准备出战,迅速建立起战时工作机制。同时,支部在宣传动员群众、揭破敌人谣言、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等问题上表现良好,尤其对坚定群众心理、鼓舞群众信心方面起了相当作用。平南县一区一个支部党员在动员中向群众解释被剥削压迫原因时说:“你们起来干吧,不要紧,干坏由我负责任。”在支部党员干部带动下,春耕、村选及参军参战工作均做得有声有色。(26)《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
毫无疑义,全面抗战以来平顺党组织获得长足发展,支部和党员数量大幅增加,党的社会基础日趋稳固。但由于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及组织自身发展中规范性较差,支部运行中仍有不少问题。
其一,支部领导工作缺失。支部是党在乡村的基本组织,担负着发展党员与领导乡村的职能。由于一段时期组织发展粗放,“党没有成为真正团结群众的核心,党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某些地方还是严重存在着”。(27)《中共晋冀豫区委组织部会议记录》(1939年5月),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2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1页。从县委来看,平北县支部领导成分不好、党员思想意识不良,组织领导上出现若干缺陷。(28)《平北县委的领导》(1941年10月22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9-1。从分委观察,忽视支部建设,县委又无转变领导的切实方法,支部建设处于弱势境遇;尤其部分支部存在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没有将党的发展工作作为党员基本任务之一,党的工作难以取得应有成绩。(29)平顺县委组织部:《1943年前半年发展党的工作报告》(1943年8月5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0-4。从村级领导言之,各种组织混乱,党政民各组织间关系模糊,民主制度不健全,支部包办一切,影响整体工作推进。(30)地委组织部:《区委关于准备第二次支部研究会调查工作的指示》(1943年1月29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0-2。
从支部具体工作看,村选是其领导政权改造的重要任务。但在村选中,有些支部包办村选,群众发动不足,热潮不够;有些支部过于重视讨论,每一问题均经会议讨论,造成党内开会忙,虽保证了村选却耽误了其他任务。(31)《平北组织工作总结》(1941年12月30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9-2。如黑虎村支部就没有将三三制政策贯彻到位,而扩兵、屯粮、合理负担等中心工作则都经支部会议讨论,其后付诸执行,对政权工作缺乏计划总结。支部书记(支书)、支部组织委员(支组)、支部宣传委员(支宣)等人分别担任村中职务,其中党员占2/3、非党员占1/3,支部会议即村行政会议,支部会代替行政会,形成党的包办。无论什么问题在支部讨论后都能通过,非党干部成为附属。(32)《黑虎村支部调查材料》(1942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2-1。支部在战争中领导宣传教育与组织工作不足,反“扫荡”中原有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战争,宣传鼓动工作又感无力,无法应付破坏分子造谣对群众心理的危害,以致有些群众听信谣言。对党员教育更差,不能充分地给党员以宣传鼓动,党员不但不能坚定别人而反被谣言吓倒。(33)《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
其二,党员干部作风粗放。支部党员干部作风事关政策执行成效和支部整体形象。支部党员干部在工作初始阶段表现积极,但到深入阶段则出现消极情形,“模范作用也不起了”。(34)《韩家村支部调查材料整理》(1941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2-1。据平南县委调查,有的干部堕落腐化,有的干部阶级立场模糊,有的干部自高自大。(35)《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在1942年群众运动中,由于支部工作中存在教条主义和包办作风,不能结合农村实际,致使减租减息不彻底、群众发动不普遍。(36)《王谦一川在平顺县扩大干部会上关于从减租减息到生产运动及支部建设的发言提纲》(1945年3月2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A191-1-27-1。在布置春耕工作时,有些党员干部对各家各户困难缺乏了解。在群众大会上,对群众质问不及时解释,甚至有党员向群众叫嚷“叫你增加生产,也不是增加负担”。有些党员嫌弃群众议论,“你们这些话,真是顽固,真是落后,不增加负担就是不增加负担啦”。(37)《平南韩家村春耕中的支部工作的初步研究》(5月5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2-3。在借粮斗争中,中农和富农党员不积极,如韩家村支部有中农党员说“老财没粮食了”。在反贪污斗争中,支部中部分年纪大且世故的党员怕得罪人不敢斗争。(38)《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在互助生产中,张井村支书为扩大自己互助组向义仓借粮引起群众不满,称其“吃义仓”;孝文村党员吴××组织互助不按实情而是说大话“保证不借义仓”,致使群众参加了互助不能借义仓,引起互助组垮台。(39)《生产运动中支部活动》(1944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3-1。
即便在平顺县工作发展形势好转时期,某些支部工作仍一度自流散漫,有的党员工作消沉,有的出现太平享乐观念,在党员发展中存在关门主义,“怕人家能干顶替自己”。(40)《一区川底村支部调查》(1945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93-4。韩家村支部党员工作中行政命令色彩浓厚,党员干部关心群众切身问题意识很差,对群众困难冷漠,导致支部与群众关系疏离。(41)《平南韩家村支部初步调查研究的总结》(1942年7月10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2-2。有的支部干部包办群众斗争,没有把落后群众卷入斗争,且在斗争中缺乏农会组织做核心。(42)《黑虎村支部调查材料》(1942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2-1。
其三,支部组织生活涣散。晋冀豫区党委承认,“支部教育是党内教育非常薄弱的一环……支部教育是远远赶不上客观的要求”。支部教育开展中出现空洞化与一般化现象,尤其党员学习难以提高,对于党员中存在的不正确意识不能及时纠正教育。(43)《晋冀豫区党委关于一年来党内教育工作的报告》(1941年8月),山西省档案馆藏,A1-5-6-3。在平顺县,此类现象相当普遍。平北县有些支部表现沉闷,对于工作缺乏信心,支部各种制度没有正规化和经常化。(44)《平北组织工作总结》(1941年12月30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9-2。平南县接友区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尤其开展组织生活的自动性较差。接敌区和游击区支部情况亦然,组织关系混乱,不清楚谁被开除谁没有开除;组织生活不健全,很少开会;支部教育差,党员政治意识模糊,有些支部只认人不识组织,对党无认识。(45)《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如北耽车支部无视会议制度,只在分委督促与帮助下开会;黄花村支部党员对组织生活制度马马虎虎,仅在分委去后“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组织小组会,且很难保证人数。党员视开会为支差,是生活负担,“见上级就跑,遇会期就躲”。(46)《平北组织工作总结》(1941年12月30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9-2。
需要指出的是,平顺县支部内部曾一度出现内斗问题,从性质上可分四类:第一类主要是以前社会宗派基础上产生的矛盾;第二类是新老干部相互拆台;第三类是因过往问题闹私人成见;第四类是阶级异己分子煽风点火。(47)《平顺一年来支部工作总结》(1945年),山西省档案馆藏,A191-1-27-2。这些问题导致支部内耗严重,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成为支部工作中最弱一环。平南县部分支部不关心群众生活,党员对支部生活感到平淡乏味,支部生活多不能坚持。加之日军“扫荡”后敌特大肆活动,不少党员动摇悲观以至脱党叛变,还有个别支部为此停止组织生活,甚至不想和上级党联系。(48)《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这些因素均影响了支部正常工作开展。
三、农村支部的组织建设
在党组织快速发展过程中,强化党的建设刻不容缓。中共深刻认识到“党的建设基本上是支部建设”,支部须成为发动群众、领导群众、掌握群众的核心。为此,要求纠正以往忽视支部建设的倾向,以目光向下深入实际的工作精神,认真建设巩固支部。(49)《关于一年来支部建设巩固标准草案》(1941年11月17日),山西省档案馆藏,A1-2-30-23。平顺县委依照上级指示,致力于在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的基层组织,以使党支部成为坚实的抗战堡垒。
首先,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干部是根据地建设的核心,事关党的意志能否落地扎根。太行区党委认为,欲组织对敌斗争和发展生产,“必须加强支部的领导,让支部真正成为党在农村的堡垒”。同时,须注意党员政治思想,针对党员思想状况进行耐心教育,以肃清党内糊涂思想。(50)太行区党委:《关于支部工作的指示》(1943年11月),山西省档案馆藏,A1-2-38-3。平顺县委明确支部建设方针在于调整干部成分,改造干部思想作风,培养党员干部活动能力,提高支部战斗力。(51)平顺县委组织部:《1943年干部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4-2。县委要求在工作中深入了解干部、全面研究干部特点,在思想上及时指明方向,并在各个时期对每名干部做出明确结论;发扬干部优良品质,克服干部不良意识,加强干部党性锻炼,强化组织生活。(52)《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
在此方针指导下,平顺一区将支部思想教育经常化,以中心工作检查检讨为契机开展党员干部教育。通过召开工作整风会议,在工作汇报与布置外要求干部检讨工作态度。以参加会议的党员干部为抓手,根据村内或支部所发生具体问题、具体事件进行支部党员检讨反省,以此作为组织生活的主要内容。同时联系具体工作,以党员干部自身态度检讨思想问题。思想教育一般采取的方式有:一是用想一想、比一比、看一看今昔生活的对照,启发党员阶级觉悟;二是用具体工作中的例子进行教育和检讨,“好是怎样好的,坏是怎样坏的”,从事例中联系自己,明确工作为谁负责;三是从具体工作检讨中进行党员干部自我批评教育;四是从工作成绩中进行党内团结教育,说明有成绩的就是好党员,好的党员是在工作中不断检讨并从检讨中不断提高的,“只有积极的检讨与批评,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搞好”。(53)《一区支部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1944年9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3-3。
党员干部思想意识与支部工作关系莫大。改造党员干部思想意识,除注意入党者成分选择外,还要注重长期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组织生活。首先,弄清每名党员入党动机,“这个决定着他一定时期思想发展的方向”。若不及早了解动机,其就会按照自己对党的认知在工作中根据自身发展形成新的观念;若能正面引导,其就可向正确道路发展。其次,经常注意不同党员思想意识的表现,随时根据所发生的具体事实提高到党性原则上进行教育,以及时肃清党内错误思想意识。(54)《支部党员思想意识的研究》,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1-4。再次,在实际斗争中提高支部党员政治文化水平。此外,由于一些党员对革命前途悲观而丧失胜利信心,“加强革命前途教育和革命人生观教育是必要的”。(55)《平南韩家村支部初步调查研究的总结》(1942年7月10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2-2。
不但如此,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的主要领导者,其好坏会关涉每名党员发展和支部巩固。因此,建设好的支部须选择一名合格支书。在实现路径上,一是建立定期的干部鉴定制度,通过每一中心工作的执行鉴别每个干部的优劣特点;二是健全干部培养制度,干部来源主要依靠每一工作中团结积极分子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56)区党委组织部:《干部工作指示》(1943年10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76-2。平顺县委在详细讨论地委关于干部培养意见后规定了具体计划,确定了培养对象百余人,制订了增加半脱产不脱产区干部等具体办法。(57)地委组织部:《关于如何执行区党委干部指示的几点意见》(1943年7月21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0-3。平北县委着力克服部分干部怕离家的落后意识,纠正干部只要求群众、不做群众模范的官僚倾向,消除干部摆架子、以公报私及腐化的不良现象。(58)平北县委:《干部问题》,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9-4。如赵城村支部在反蜕化中教育干部、调整干部、提拔好的党员当干部,进而推动支部走上正确发展方向。(59)《赵城村支部反蜕化工作总结》(1944年9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2-3。
支部是联系群众的核心。太行区党委指出:地方干部与群众不仅是阶级的联系,还有社会的自然的联系,要增加群众对干部的信任。(60)太行区党委:《关于干部政策的指示》(1944年6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55-2。因此,支部要参加各类群众活动,在各种场合发表党员意见,引导群众行动,在村里发挥真正的核心作用。如新城支部在支部会上进行了反自私教育,在支委中讨论共产党员怎样给群众办事及什么叫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促使党员干部在思想意识上与具体事实联系起来,明了与群众联系重要者在于行,“不在于光知道了事”。(61)《四个月来两村支部工作总结》(1943年5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4-3。
其次,开展群众运动。群众运动是改造组织的重要方式,正如太行区一份党内文件指出的那样,“在继续开展群众运动中,集中全力进行党内建设工作是一个迫切的任务”。(62)地委组织部:《区委关于准备第二次支部研究会调查工作的指示》(1943年1月29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0-2。1942年之前,平顺县较少开展群众运动,难以启发农民积极性,加重了组织发展上的关门主义。1942年支部研究会明确指出,支部建设工作重点在于深入开展群众运动,即“党的建设和群众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离开了群众运动即没有党的建设”。(63)《王谦一川在平顺县扩大干部会上关于从减租减息到生产运动及支部建设的发言提纲》(1945年3月2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A191-1-27-1。为了发动群众,纾解根据地困难,中共将支部建设工作与群众运动联系起来,在群众斗争中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培养干部,以群众运动发动群众,借此推动党群关系改善,促使支部工作有序运作。
同时,中共将开展群众运动作为巩固党的基本途径之一。“群众是坚持抗战的靠山,群众是巩固根据地的主力。”(64)《杨尚昆在中共晋冀豫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总结》(1939年9月28日),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2卷,第592页。支部要想恢复党的力量须深入发动群众,在党员中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改造党员的不良思想意识。(65)《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对于脱离群众、脱离本阶级、不关心群众痛苦而未发动群众的现象,应在群众运动中改造支部、发展贫雇农积极分子,在群众斗争中提高支部作用。(66)平顺县委组织部:《1943年前半年发展党的工作报告》(1943年8月5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0-4。通过群众运动进一步提高党员阶级觉悟,密切党群关系。(67)平顺县委:《山南底检查减租中的支部整风》(1944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64-8。
根据上级组织要求,中共平南县委要求加强对支部建设的领导,明确群众运动应成为支部建设的中心工作,通过在群众运动中以群众起来监督的方式改造党员的非党意识、巩固支部的政治基础。(68)《平南县1942年组织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4-1。对于支部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能团结农村无产阶级群众,在战争、生活和民主斗争中提高阶级觉悟;基本路线是经群众运动来执行政策,在战争中建设党,将支部建设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69)平顺县委组织部:《1943年干部工作总结》,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4-2。
复次,筑牢党群关系。“确定一个支部的好坏,应该是从支部与群众关系密切程度来出发”。(70)《王谦一川在平顺县扩大干部会上关于从减租减息到生产运动及支部建设的发言提纲》(1945年3月2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A191-1-27-1。中共作为一个群众性革命党,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并在群众运动中提高群众觉悟,推动广大群众走向革命化,是其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共认识到,要密切党群关系,只有群众把党员看成自己亲人,党组织才会有力量,工作才能做好。因此,首先要求党员照顾群众,正视群众困难,不要只顾自己有吃有穿有地种而不管群众。其次,要求看待群众和自己家人一样,不能脱离群众利益。再者,对群众态度要和蔼,不要拿干部老爷架子欺压群众吓唬群众,“大家商量大家干,干部绝对不能比群众特别高一头”,不能让群众把党员看作外人。(71)平顺县委组织部:《党员思想类型》(1944年12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64-4。平顺县据此以整风推动支部建设,检查每个党员思想作风及其表现,达到改造党员思想、加强支部和密切群众关系的目的。(72)平顺县委:《通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89-1。在支部整风中,着重让党员讨论群众力量大还是自己力量大、只管自己利益不管群众痛苦、只叫别人干活自己不干活、劳动光荣还是不劳动光荣、不劳动的党员就不是好党员等问题。(73)平顺县委:《支部教材》,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74-1。针对各地支部的不同状况,分情形予以教育。如新城支部着重进行反省自私教育,加强党员与群众的团结;西安支部纠正党员不会在群众中活动的情况;赵城支部要求党员与群众团结,与群众商量办事;黄崖支部要求党员多接近群众,接受群众好的意见。(74)《支部工作补充材料》(1943年6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96-3。
以生产运动推动支部建设亦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领导生产上,要求克服工作作风上的行政命令,用以密切与群众关系。在领导关系上,要求县委帮助支部总结经验、教育党员和解决困难,分委深入支部和党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检讨领导。(75)《王谦一川在平顺县扩大干部会上关于从减租减息到生产运动及支部建设的发言提纲》(1945年3月2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A191-1-27-1。对于支部工作,要求及时纠正党员和积极分子脱离群众的倾向,乐于帮助群众。同时,为提升支部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中共进一步将生产和整风联系,推动支部建设。具体要求有:一以模范党员具体活动事实作为材料启发党员反省;二将支部整风和减租运动中群众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三以阶级觉悟和前途问题为由进行反省。如在查减运动中,以支部整风推动党员进行阶级自觉反省。支部负责解决党员问题,随后将在思想反省中表现好的党员作为积极分子来推动支部反省,进而促进群众反省,在反省中反映出党员问题后再到支部内推动进一步反省。经过反省,支部提出党员的标准教育,即能团结联系群众、公私兼顾、执行党的号召。(76)平顺县委组织部:《关于支部问题总结报告》(1944年9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64-6。
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建设,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彰显,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党员阶级意识明确。中共认识到“党员意识的落后不但保证不了发展工作,也是一切工作的后拖者与阻碍者”。(77)《平北党的发展》(1941年10月22日),平顺县档案馆藏,39-2-19-3。在支部建设中,平顺县结合生产运动进行支部整风。党员中曾存在不少糊涂思想,一是当干部没好下场,“谁还能没点错,总要叫群众斗下台”;二是当了干部好处看不见,“吃力不讨好”;三是当干部错了得承认,坦白答复“丢了人败了兴”。此外,干部对群众存在不正确看法,有的认为群众是“一群羊”“叫他干什他干什”;有的认为群众不能团结,“对谁有利就干,当下没利就不干”。可见,党员干部一方面看不起自己,另一方面看不起群众,不相信群众力量。(78)《一区支部整风情况》(1945年1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3-4。为改造这种认识,首先从党员与干部思想教育入手,从支部现实问题切入,进行反省后解决支部问题。同时,在党员提高觉悟的基础上,调整党内关系,发挥党内民主,建立支部的领导核心。(79)《王谦一川在平顺县扩大干部会上关于从减租减息到生产运动及支部建设的发言提纲》(1945年3月2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A191-1-27-1。在党员和群众觉悟提高后,彼此认识到谁离不开谁的情况下再进行群众关系教育。(80)《一区支部整风情况》(1945年1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3-4。支部党员参加整风后,经过阶级自觉、群众关系思考及前途反省,解决了党员思想问题,一般党员都对自身有了新认识,站稳了阶级立场,下决心以好党员标准改造自己。在其看来,“群众都在进步了,自己不改造即要落后了”。(81)县委组织部:《支部党员整风总结》(1945年1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96-1。
第二,支部成为领导力量。中共高度重视通过强化党的组织来提升支部领导能力。在生产运动中,支部以互助组为单位划分党小组,经常检讨生产,了解群众思想,通过模范行动来团结群众,树立新工作作风。(82)《平顺一年来支部工作总结》(1945年),山西省档案馆藏,A191-1-27-2。如黑虎村支部组织了农会,在斗争会上发扬民主精神、鼓励农民发言讨论,农民拥护自己的领袖,支部威信得到提高。(83)《黑虎村支部调查材料》(1942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42-1。支部领导力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村庄宗派斗争。如韩家村战前有多股力量,各力量之间相互对立。支部建立后,三股力量皆有人加入支部,在党内团结号召下宗派影响很快消除。(84)《韩家村支部调查材料整理》(1941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2-1。1943年灾荒严重,为解决群众借粮困难,川底村组织互助组得到群众拥护;在反特运动中,党员在群众教育中让其认清特务怎么害人及共产党八路军怎样救群众,群众分清了是非,划清了阶级界限。群众和支部站在一起,党员阶级觉悟提高,“支部更团结了”。1944年查减运动中,支部积极领导群众查减清债,使全村80%以上的农民有地种,成为群众翻身和生产不可缺少的组织。(85)《一区川底村支部调查》(1945年),平顺县档案馆藏,39-2-93-4。
第三,党群关系臻于巩固。中共始终视群众为自身力量源泉。在支部整顿前,支部党员中存在若干忽视群众的错误思想,不仅限制了支部活动范围,亦使支部工作难以深入群众并及时发现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甚至阻碍群众积极分子成长,影响党群关系。在支部建设中,中共认识到群众力量,尤其贯彻执行干部地方化方针是与发动群众紧密关联的,没有群众就不可能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作为培养提拔地方干部的对象。(86)《平顺县干部研究材料》(1945年),山西省档案馆藏,A191-1-27-3。减租运动中,平顺一区在普遍发动群众过程中提高了支部战斗力,涌现出众多群众领袖。如路家口支部在贫雇农反省中启发了党员阶级觉悟,支书郭双龙说:“咱也是租种地翻过身来的,但自己对减租就不认真推行,去年灾荒时还都替地主把佃农的地夺了回来,做下了这样的事,怎补也补不起来。”山南底支部在党员和群众中展开自我批评的民主运动,支书带头自我检讨,下决心改进作风,支部与群众“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家人”。(87)《一区支部整风情况》(1945年1月),平顺县档案馆藏,39-2-33-4。
四、结语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区,开展发动群众和创建根据地工作。而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支部扮演着联系群众的角色;尤其在根据地村庄,支部直接联系群众,“党的工作与党的领导……对于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有决定的作用”。(88)《中共太岳特委活动分子会上工作检查与工作布置》(1938年9月),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1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页。支部能否有序有效运行,事关党的意志贯彻落实。实践证明,平顺县党的农村支部组织结构受政治局势和战争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然而经过多次群众斗争,村中旧有格局被打破,中农、贫农渐成村中政治主导力量并构成支部组织核心。在制度方面,绝大多数支部能够开展组织生活,执行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和党费缴纳制度。在功能方面,支部肩负领导战争和生产、执行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令、发动和组织群众的任务,在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
农村支部发展过程中亦出现过脱离群众、内部疏离、干部作风粗放和组织生活涣散等问题,并导致支部工作一度陷于消沉。为推动党的政策在乡村落地生根,中共非常重视支部建设工作。针对支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平顺县委根据太行区党委指示,大力整顿和建设支部,“强化支部的工作及其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89)杨尚昆:《论目前形势与战争动员》(2月26日),山西省档案馆藏,A1-2-1-2。通过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及开展群众运动等方式,自下而上地深入发动群众,树立了党员干部向群众看齐的阶级自觉,改造了支部领导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
平顺县党的农村支部发展和建设历程显示,中共对深入群众有着天然的自我诉求,只有贴近群众才能保障工作正常开展。为此,其千方百计地密切支部与群众的联系,着力于党的自身建设和群众路线的推进,强调“支部应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在战时要成为领导群众作战的坚强堡垒”。(90)何英才:《全区党的建设问题》(1938年12月24日),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1卷,第518页。正因为如此,中共平顺县农村支部由“落地”到“开花”,由发展到巩固,犹如一个个堡垒筑牢了党的组织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