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教学法的应用*
2023-04-29于百慧
*基金项目: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批准,“问题链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已获准立项为“普通”学年课题,(0921GP0113)。
[摘" " 要]问题链教学法也被称为问题导学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大类别当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问题链教学法即教师设置出带有教学目标的、递进式、呈系列的问题,并在合适的教学时机将这些问题用于教学,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完成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问题链的应用策略。为此,本文将从问题链的基本特征:话题式、探究式、开拓式,恰当而有效、科学而合理、清晰而明了、针对而适宜入手,探讨初中英语阅读中问题链的类型: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应用价值,并结合课内外阅读教学实例重点探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链;思维导图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肇端,而问题式教学(师生问答)又是启发式教学中最常用的启发途径或方式。问题链教学法与普通的问题式教学法不完全相同,它并不只是简单的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其关键在于教师通过所设置的问题当中自有的逻辑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和学生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笔者就问题链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当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问题链的基本特征
(一)恰当而有效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发掘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并且据此进行相关的问题设置,以便于在教学当中有效地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对问题进行设置时,必须严格地遵照教学目标内在的逻辑,并且这些问题还要在恰当的时刻发挥出对学生的启发作用,以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恰当、有效的问题链可以帮助教师找寻教学文本内容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去挖掘文本内容,提高自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科学而合理
问题链教学法应用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有一大特征,即合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时,切忌冒进,首先应让学生充分的对文本进行初步阅读,大致了解文本所要讲述的整体内容,而后再深入地对文本进行分段解析。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提出合适、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文本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刚刚接触文本时对文本完全不了解,如果此时贸然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所以教师要不断地转换身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才能在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时更加有效和自如。
(三)清晰而明了
问题链教学法应用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除了要具备内在逻辑之外,还必须要具备科学的层次性。这个层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文本进行确定,层次可以是由简单到困难的递进式,也可以是由整体到详细的总分式,又或是由模糊到清晰的前进式。总体而言,这些问题必须能够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文本内容,强化对文本主题和细节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四)针对而适宜
问题链中的问题设置必须契合实际教学应用,如果所设置的问题尽管层次分明、难易适中,而且相当具有创新性,但是并不适宜教学,那依然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以及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带有针对性地去设置适合学生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思考能力,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学。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类型
(一)话题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泼、个性突出,对于课文文本可能感觉枯燥,但是日常生活当中一些有趣的话题,可以迅速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话题将所设置的问题链引入教学当中,让学生产生求知兴趣,从而更迅速地投入课堂学习。
(二)探究式
初中英语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要先学习简单的文本,在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再进入到难度较高的文本学习当中。问题链教学法当中的问题设置也要遵循这一规律,问题必须从最浅层次、最基本的内容开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文本进行探索。同时,这些问题设置要包括文本的各个方面,课文主题、结构、题材、细节、单词、语句等都要顾及,要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全面、立体地掌握文本所传达的各种相关知识。
(三)开拓式
问题链教学法应用中设置的问题,必不可少的一种就是总结概括以及开拓思维类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所以,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学习之后,教师必须要在恰当的时机抛出这类问题,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拓展思路,进一步发散思维,从而完成对思维能力的锻炼。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应用价值
(一)让学生迅速理解文本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并利用图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图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快的去理解文本,尤其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起相应的思维模式,帮助其提升写作等其它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问题链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回答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自主地去探究知识、理解文本。这一过程不但能让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的知识,理解教材所要传达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树立了更多的信心,对自我的认知更深入,从而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三)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阶段,英语学科难度程度,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都会感到吃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英语的学习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难。在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易回答的问题,让学生从中获得英语学习的动力,树立起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此外,还可以借助问题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英语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发现不同的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特点,从而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去给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英语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链教学法能够在英语阅读教学当中起到有效的引导,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不断地回答问题、探究知识的过程当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在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时,实际操作方法过于传统,通常都是教师把问题直接通过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回答和解决。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问题往往埋藏于教师的讲解当中,学生无法清晰地捕捉到问题的重要含义,同时由于问题给出的过于频繁,容易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所以,这些问题的设置尽管十分精妙,而且极具创新性,但却往往难以达成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思维导图这种全新模式会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教师可以在正式进行讲解之前,将自己所设置的问题链制作成思维导图,并将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此次教学当中的重点内容。如在教授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8a Unit1 Best friends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分析Max人物形象时呈现以下思维导图,明确重点内容。
这种方法一方面运用图文方式改变了枯燥的学习模式,给学生以极大的新鲜感,让学生能主动去探究。另一方面,思维导图也更能将问题链内部的逻辑和层次性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也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学会这种新颖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由低到高地设置问题链
在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时,教师设置问题应多参考阶梯性的问题。首先问题链的设置是一步一步的,如同“登梯子”一般让学生由低向高逐步推进。同样以8a Unit1 Best friends一课为例,在学生初步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逐步呈现以下问题链完成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挖掘:“Q1:How tall is Max? Q2: What does smart mean here? Q3: Why does the writer think Max have a good sense of humour? Q4: How long are Max’s legs? Q5: If someone knocks your things off, how will you feel? Q6: What do you think of Max? Q7: 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Max? Why? Q8: Max is careless, but the writer still see him as his best friends. Why? ”
问题1~4为低层次问题,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快速解答。问题5~7属于中等层次问题,学生需要基于文本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总结出Max粗心的性格。问题8属于超越文本的高层次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交友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现朋友的优点,包容朋友的缺点。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时,也要注重让学生学习递进式的分析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尝试让小组自主地对整个问题链进行划分,再在小组内部进行解决。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问题设置过程中多进行情境创设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重情境的营造。教师必须时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围绕文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问题的设置必须具备一定探究性,让学生充满好奇地对教师所抛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找到相应的答案,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丛书初一辑中《寻找安乐窝》一书为例。教师可选择在初一新生入学不久后进行该书的导读课。在课始,教师可以先以初一新生遇到的问题为话题,营造情境,并告诉学生本书中的Penny也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接着让学生观察第一章文本前的图片,并抛出以下问题链:“Q1:How does penny look in the picture? Why? Q2: How do the other students in the picture look? Why? Q3: What do you think Penny should do to make herself happier? Q4: What do you think the other students should do? Q5: 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go to a new school? Q6:How does Penny solve her problems?”问题1~5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融入新环境,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兴趣后,他们可以带着问题6,开启阅读之旅。
(四)有效利用拓展型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是极为强烈的,其实教材当中的课文文本知识很难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初中生除了希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到基本知识之外,还希望在课堂以及课外学习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内容,以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问题链的设置上要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去自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料,并完成自我的提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这些发散性和拓展性的思维问题,必须以课文文本为出发点,不要太过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要高于文本的内容,要让学生处于“踮一踮脚就能够到”的程度。
在教授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9a Unit8 An earthquake一课时,教师在初步处理文本后,抛出以下问题链:“Q1:How long did Timmy pull himself slowly through the dark? Q2:If you were Timmy, how would you feel? Q3:If you were Timmy, will you give up? Q4:How did Timmy survive the earthquake? Q5:can you give more safety tips? Q6:When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happen, how can we survive them? ”问题1~4以课文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分析Timmy是如何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让学生意识到在灾难发生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永不放弃的精神的重要性。问题5为发散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救援人员到来前,如何自救。问题6为拓展性问题,需要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者课下查阅资料才能回答。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学生会非常乐于去自主探究更多的求生知识,为以后应对灾难做好知识储备。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问题链阅读教学模式,设置具有整体性、层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多方面掌握语篇知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问题是教学过程当中实现教师与学生有效联结的重要细节。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可以改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也让教学效果发生质的提升。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英语教学当中问题链教学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在这个环境当中,教师必须在问题链的设计上多去探寻和研究,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设置更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同时更适宜学生探究、实践的问题链,并且在教学当中更加灵活的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绪.“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问题链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运用[J].校园英语,2022(46):148-150.
[2]谢勇利.问题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2(26):72-75.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