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鲲化鹏、由文字到影像:论网络文学的影像化

2023-04-29王笋

北京文化创意 2023年1期
关键词:逍遥游网络文学媒介

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在该作中,鲲鹏有着由“鲲”化“鹏”的形象转化,此时若将“鲲”与“鹏”延伸至网络文学“文字”与“影像”,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网络文学的影像化进程。网络文学需要依托于文字与影像才能实现作品的具体转化,网络媒介及其形成的媒介环境对网络文学影像化的作用犹如水对之于鲲、风对之于鹏,体现的是“有待”的基础性作用。另外将媒介环境作为一个锚点,就为认识事物的不同方面、认识该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认知点。对“鲲化鹏”的进程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该进程是在环境制约下展开的,而环境在这场转化中又以一个中间态“间”的形式进行着度量,即转化双方存在间性,这也是“有待”向“无待”转化之关键。

关键词:网络文学 《逍遥游》 媒介 华夏传播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在其《逍遥游》里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①鲲鹏作为两个形象的合称,在中国民俗、神话、文学等中多次出现,它亦是当代网络小说东方玄幻、仙侠题材里最常见的形象之一,例如《鲲鹏九变》《洪荒之鲲鹏至尊》《吾名鲲鹏》等网文作品,小说的故事构建直接依托鲲鹏展开,《完美世界》《武神主宰》《兽王:黑暗兽王》等爆款网络出版物中也都有鲲鹏形象的出现。《逍遥游》中鲲鹏的形象实现了由鲲到鹏的转化,若将这一过程与网络文学由文字向影像的媒介转化进程进行勾连,会发现这两个变化深层次的隐喻内涵,并能实现生态对话。

一、转化:鲲鹏之形态变化

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进行作品传播的,一般被称作网络文学。它们大多是以文字文本的形式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媒介化是在文字、动漫、游戏、影视等不同媒介形态下发生的,而且这一媒介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并且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叙事方式、经济效益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其中,网络文学由文字向动画影像的转化就是最常见的网络文学媒介转化形态。影视动画产业的成熟,网络文学“结盟影视,整合资本,形成IP市场的‘虹吸效应。把文学原创、影视制作、传播渠道整合为一个融媒体平台,实现内容生产与版权衍生的互动与借力,可以达成‘1+1大于2的增值功效”,②在当今媒体融合环境下网络文学的影视化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此时,再回看鲲鹏:鲲与鹏虽形态不同,但都是鲲鹏相异的外在形象,而且这两个形象的转变存在一个时间先后的顺序;简单来说,鲲鹏之变是鲲鹏在不同环境中发生的形象适应。将鲲鹏之变与网文的影像化进行勾连:由鲲化鹏,这是鲲鹏的形象之变;由文字转化为影像,这是当代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此时鲲鹏的形象转化与网络文学的媒介化进程就产生了外在的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内涵,其中媒介力量起着基础性的形塑。本文就从媒介视角切入,具体在东方玄幻、仙侠类网络小说的动画化进程中进行管窥,并试图发现网络文学“鲲鹏”由文字之“鲲”向影像之“鹏”形态转化中的媒介的形塑力量。

那么,何为媒介?一个较为公认的媒介定义是从两个范畴展开的。“关于媒介,媒介并不仅仅由物构成,其实现代所说的媒介被分为两个范畴:(1)‘在两种程度、数量、质量、阶段之间起着调节作用的东西;(2)‘中间人或中间物,它可以是交易的象征,一种艺术表现的材料,一种‘大众通信的渠道,‘一种用来记录或复制数据、形象或声音的物理材料,‘一种物质(包括‘生命组织能在其中得以生存的物质),或某种能力,它能通过它对远处的物体产生作用,通过它,印象得以传递而被人感知。”①对这个定义展开分析,媒介不能仅仅是物,可以是人,亦可是一个中间态。因此对网文从文字向影像的转化进行分析时,不应该仅仅围绕文字、影像的媒介形态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在沟通文字与影像中间态中起调节作用的种种力量,即分析在媒介化进程中,不同媒介所形成的媒介环境的基础性作用,并分析在媒介化进程中,作品生成与媒介依存间的底层逻辑。将《逍遥游》的鲲鹏之变与网络文学影像化进程进行对话,这就是通过古今对话的方式,探究对待媒介应持的“有待”与“无待”之思。

二、文字:鲲鹏之原始形态

文字作为人类最基础的交流沟通媒介,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信息传递,以富含意义的符号形式保存了内容,它无疑就构成了文明发展之基。文字在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类的思维。关于文字的媒介作用,人类圣贤先哲最开始是持有一个非常审慎的态度,例如柏拉图就认为,文字有着类似“皮下注射”般的直接作用,他在《斐德罗篇》中就提出:“如果有人学会了这种技艺(书写),就会在他们的灵魂中播下遗忘,因为他们这样一来就会依赖写下来的东西,不再去努力记忆。他们不再用心回忆,而是借助外在的符号来回想。”②在苏格拉底看来,书写好比一个思想的精子库,受精可以在两个不认识的人之间发生,可以跨越巨大的时空距离对他们之间的结合进行操控。③孔子等亦是秉持着“述而不作”的态度对待书写。当然,文字的媒介作用虽然不会如此直接,但影响巨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媒介学者麦克卢汉就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能够延伸人的感觉。“媒介作为人的延伸是对人的某种能力的模拟、增加、卸载、替换和淘汰。”④彼得斯的媒介哲学观里有着基础型媒介的观点,其中文字就是一种基础型媒介,“文字能将时间转换为空间、空间转换为时间、声音转化为视觉、视觉转化为声音,这些转化都是通过外部材料实现的,文字也因此成为了技术性媒介。”⑤不管怎么说,无论是从工具论还是本体论出发,文字在传播中作为最基础的媒介这一事实是大家公认的,至于文字所产生的具体作用,是“有待于”文字所处的媒介环境,需要从环境入手进行具体分析。

网络文学是借助网络平台展开的文学创作,文字就是网络文学的初始形态,即“鲲”。网络小说的“鲲之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量上。网络文学文本体量巨大,一部网络小说字数都以百万字进行计量,大大超过了其他的小说体量。据《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的数字统计,仅2021年,全国45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全年新增作品250多万部,新增1787亿多字,存量作品超过3000万部。⑥这足见网络文学增速之快与增量之大,这些数字在以往的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数字。二是形式上。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与受众多元且群体数量庞大,故网络文学在创作题材、创作内容、创作语言等各方面也是多元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都市、玄幻、悬疑、耽美;非职业化与职业化……包罗万象。三是影响上。在对受众的影响上,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曾被妖魔化,并被家长、老师所排斥。造成该境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网络文学对受众的影响过大,青少年很容易与网络文学所塑造的人物产生共情,并沉溺于该作品的情节之中,影响个人学业与成长。另外网络文学在经济效益转化上也发展迅猛,并形成了网络文学产业,刺激着中国经济发展。为何网络文学的文字能够产生如此大的魔力,这就需要看“文字之鲲”所待的“网络之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①庄子通过鲲鹏所体现的逍遥游思想首先是“有待”的,鲲之大是要有待于水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②文字因为有待于“网络之水”,借助网络的力量才实现了“鲲之大”。网络形塑的媒介环境,是网络文学得以依托文字进行有待创作的基础: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可实现即时、随地传播;网络突破了身份的限制,发布者与受众或实名或匿名进行信息之间的传受;网络突破了篇幅大小的限制,作品体量任意;网络审核相对宽松,创作题材、内容等多样;再加对于作者的文字变现速度快、针对受众获取成本低等,文字与网络一经结合,就产生了瑰丽奇幻的化学反应,让受众不觉间被网络文学所吸引,网络文学就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传播效果,网络文学文字之鲲实现了在网络之水中的畅游。

三、影像:鲲鹏之变化形态

影像,作为一门时空的艺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依托视觉暂留原理,将定格的图像在时间轴上排列,形成了动态的影像,时间就包容了影像,或者说,影像就切割了时间,并在平面的空间进行凝结。“电影和那一瞬间只能表现一个空间点的线性进行的时间艺术相比,多了立体空间;它和具有同时性的在一瞬间表现一个面的空间艺术相比,多以运动时间。正是这第四个维度——时间,使电影有了运动,从而获得了自己的生命。”③跟文字相比,文字虽然是线性排列,但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自由地顺序、反复、跳跃式阅读,但对影像视频的观看,需要在时间线上进行顺序播放。网络的出现,尤其是移动客户端的出现,让受众对文字与视频的获取方式、信息接受方式更加便捷,受众可实现在现行时空内任意获取文字、视频等。值得注意的是,受众在观影过程中虽可以通过倍速或者拖动按键等方式对视频播放节奏进行把握,但大家依然无法超出时间对影像在时间线上的线性制约。同样作为可以叙事的文艺形式,网络文学在由文字向影像进行转化中、在叙事中,就不得不考虑“时间”的制约。这也是当代网络文学影像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很难突破的问题。玄幻、仙侠等网络小说的体量大多都非常巨大,在对这些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时长的问题。小说的时间跨度大、地点转换频繁,故在进行影视编剧时就只能采取对原著时空叙事进行改编或者重编的方式,此时往往会直接大量删减那些对于推进主线叙事来说非必需的情节,大大弱化甚至去掉配角的情节线,以减少场景搭建、人物塑模等,最终降低制作成本。对于那些必须有但用影像较难展开或者制作成本较大的情节,则采用“旁白”这种相对简单的处理方式进行叙事过渡。这种“魔改”方式也就成为一些“原著党”对影像化后作品持有强烈不满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像《斗罗大陆》《神墓》《仙王的日常生活》等这些热映的网络小说影像化作品,都曾或多或少因为剧情的缺失或大幅改编而引发受众的“吐槽”。当然有的作品也试图增加配角的戏份,给他们重新设置一些情节,但受众似乎并不买账,因为这样的情节增加,是在主线叙事都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的硬植入。例如动画作品《凡人修仙传》,该作品创编并强化了主角韩立的第二任师傅李化元与其红拂师姐的感情线,这种加戏方式虽可赚取部分受众的眼泪,但对整个叙事来说作用并不大。这种删改打乱了该作品原定的叙事节奏,影响了作品的整体叙事,故很多受众对此进行了诟病。正因网文在影像化的过程中,面临如此尴尬之境,其生成的作品就出现了主角形象不丰满、配角形象“脸谱化”、其他人物“无脸化”的情况。总的来说,文字向视频进行转化,就面临着两个矛盾,即:作品与改编作品的矛盾,依托媒介的文字呈现与影像呈现的矛盾,而这矛盾的生发点还是在原作“鲲”身上,以鲲作为了一个锚点,鲲化为视频之鹏,进而引发对鲲鹏之变的对比认知。

针对锚点,彼得斯将人类存有比喻为一艘船:船当然不只是它的锚,但是如果没有锚,船就会四处漂泊或撞毁。锚能将船系在它应该停留的位置,人类的存有也需要这样的锚。④将范围缩小,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认知一物就是通过对另一物进行锚定,并以此为锚点展开认知。老子在《道德经》中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①一方总是要借助另外一方进行展现,相辅相成。当然庄子在其“有待”的修辞中,也有蜩、学鸠与鲲鹏等的一个对比,对一事物的认知是借助另一事物进行中介思考。《逍遥游》中的主体鲲鹏,它虽有鲲与鹏形态的相异,但这是鲲鹏的不同形态,即一物的两个方面,是同异偕行的一体,故要对鲲鹏进行理解,就应将二者互为锚点,并以此展开异同的对比分析。网络文学作品在视频化的过程中,视频作品要依托网络文学作品原著。因此,鹏之大,是源于鲲之大;网文的影像化作品之大,源于网文作品之大:一是,体量上。网络文学的体量之大,就造成了由网文转化而来的动画的集数也非常之多。例如,近期由网文改编的热门动画:《斗罗大陆》更新至245集、《独步逍遥》更新至249集、《武神主宰》更新至284集、《万界神主》更新至308集、《万界仙踪》更新至347集……二是,人气上。当代中国盛行IP改编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IP已形成了广泛的粉丝基础,对此IP进行改编就保证了受众数量,无论这些粉丝是所谓的忠粉、黑粉,还是路粉,只要受众点击观看,就可实现流量变现,而这些IP改编作品也往往不负所望,都会出现“未播先火”的现象,最后都为票房收入提供了保障。现象级的网络文学作品拥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故当这些作品进行影像化并上映时,它们的播放量都十分惊人,例如《斗罗大陆》,其开播后24小时腾讯视频的播放量突破1亿大关。②

需要注意的是,文字与图像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形态,受众对文字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感官的想象的过程,而影像作为一门视听艺术,更多的是对人类视觉听觉的刺激,影像实现了对受众具象化的影响。网文在由文字转向影像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媒介形态的相异性,这种相异性必然伴随着网文向影像转化的全过程。网络文学以文为媒,由个人就可完成,投资成本也低。网络小说作者在对小说构建的时候,可以在叙事中加入大量的主观抒情、场景描写、细节刻画等,而且不受篇幅限制,能够同时展开多条线索的叙事、多个人物的刻画,但对这些内容进行影像化时,影像是很难实现的。例如,角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大段文字进行描述,但影像化过程中却难行,如果不用心理独白的方式,只是通过镜头展现,受众固然可能获取到这些符号所承载的象征意涵,但难度较大,且可能需占用剧集过多时长比重,这是大多影视作品出品方所断然拒绝的无用功行为。另外影像作品中的叙事依靠的是具体情节,而情节必须依托人物及人物动作展现,受众是在人物的动作中对叙事进行理解。因此在小说中,人物间的动作描写可能不多,但在向影像进行转化时,人物动作的展现却很重要,其中“打斗戏”就经常成为作品叙事的重点与亮点,目的是让“炫”成为吸引受众的一大卖点,即使一场高质量的打斗场面会大大增加制作成本与技术难度。网文影像化的作品的这种重动作、重叙事的制作方式,就会导致作品人物塑造性格单一、形象不丰满的境况。当然这并不是说,动画就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叙事、丰满人物的刻画,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大鱼海棠》、网络动画片《罗小黑战记》《雾山五行》等都是制作精良、叙事节奏强、人物塑造成功的优秀作品。具体分析看,这些作品虽然也为IP改编,但它们是在原有IP上进行的故事架空重新叙事,且叙事相对集中,这些作品都有着自己的叙事体系,改编时不用考虑原著的叙事节奏,故作品能够根据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情况确定制作时长和品质,不用受原著叙事的桎梏。因此,此时的这类作品之“鹏”虽与“鲲”相关,但不是由“鲲”而化。总的来说,网文要实现高质量的影像转化,须对原始之“鲲”进行深层次解读,在其基础上进行转化,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品质提升,这种创作态度也是庄子“有待”思想的一个体现。

四、环境:鲲鹏之有待与无待

关于媒介的研究已从工具论向本体论展开,研究的层面也越来越深入,③或者说,关于对媒介的研究已经开始向媒介哲学转变。具有丰富媒介想象力的彼得斯在其著作《奇云:媒介即存有》中开篇就指出了媒介与环境的关系:“媒介是容器(vessels)和环境(environment),它容纳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又锚定了我们的生存状态(existence),并使人类能‘为其所能为。”①媒介在对人类信息进行中介的时候,就塑造了人类的传播环境,并用这个环境制约着人类的传播行为。而“媒介学”的提出者,法国学者德布雷在对媒介进行论述的时候,从“传承”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相对宏观的范畴即“媒介圈”(médiasphère)的概念,并具体细分成了话语圈(文字)、图文圈(印刷术)及视频圈(音像)。“每一个独立的因素由于他们的不同而代表一定的意义,没有一个‘圈能够在不考虑其他的‘圈的情况下单独存在。”②不可否认,当前我们进入了一个网络信息技术时代,但我们正在经历的媒介圈是一个依托网络信息技术而形成的“融媒介圈”。在这个圈里,各种媒介融合,难分彼此,互相转化。在这种媒介环境下,诞生于这个环境中的网络文学势必受这个媒介环境的制约,但同时网络文学又可以依托这个环境进行内容创作与转化,实现由鲲化鹏。在庄子论述的“有待”的思想里,鲲游于水,有待于水;鹏翱于空,有待于风。当今网络文学的媒介化依托不同媒介形态进行发展,那些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的网络动画更是取自网络又依托网络进行传播。在网络主导的融媒介环境中,网络起着基础性构建作用,而网络本身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其承载信息的信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犹如一个幽灵般伴随,触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技术虽没有改变文字、影像等的媒介性质,但却加速了与它媒介的转化、融合。这个基础性网络媒介内构外显了一个网络信息环境,然后与它媒介共同构成的媒介融合环境就导致了文艺创作形式、用户接受方式、大众审美情趣的改变,让传媒业态发生了剧变。网络文学之鲲、鹏正是在有待于这个环境下,开始“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③以后媒介圈的发展如何,只能通过技术上与理论上的畅想与实践引发,其中“元宇宙”的提出就为媒介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发展可能。现在对元宇宙的概念,学界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概念界定,但对于它依托媒介又超脱媒介的理念还是可以基本达成一致的,这其实与网络文学的想象是相一致的(如网游小说)。这种“即—离”之思,其实就是庄子“有待”到“无待”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当然伴随该媒介畅思而来的,是大家“叶公好龙”的媒介心理,是喜迎、敬畏还是害怕?这其实也是网络文学所要面临的媒介环境反思。

至于媒介转化的中间态,绝不是一个两元对立的状态,因为两个区别又统一的两个事物或两个方面,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存在着的一个中间态。“肯定廓落或间性就是肯定其中发生的所有偶遇、互动、相互激发、共同演化、相互依存、事故、突变、生成、转变以及变形。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没有什么会模仿理型。”④这种间性往往是一种状态,对于这种间性状态,老子很早就有所认知,他提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⑤这就很好地说明了阴阳的互为主体性,并用“门”具体来把控。谢清果针对媒介哲学视域下的中华之“门”进行了阐述,认为:“‘门以开与关的方式来彰显其区别内外的功能,同时也显露出它联系与区隔的姿态,甚至演变成社会地位的象征和心灵世界交往的隐喻。”⑥这种媒介之门的间性,体现的是一个处于中间态并可以中介、度量的非实体的哲学之门,一个将“道”与“名”相统一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⑦作为老子之后的集大成者庄子,也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⑧在庄子的哲学观里,要认知真正的“逍遥”需要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是“无待”的逍遥。这种“待”其实就是“门”,就是“有待”与“无待”的中间状态。当代网络文学依托不同媒介进行转化,最后呈现的是借助不同媒介展现的作品,但在这些转化的作品之间理应存在一个中介的状态,并由这个“间”对作品进行把控,这个“间”以环境的形态存在。具体来说:一个是,作品本身所营造的环境。文艺作品的中心应该是人,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环境中的关系,并引发情节,由人让这个作品及其作品营造环境富有人性。故文学作品在转化过程时,应对作品的基础“环境”进行一个合理的过渡转化,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性的批判视角与人文视角应是对这个转化状态“门”的把握。其实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多学者持一个谨慎甚至悲观的态度,例如弗卢瑟就认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技术图像化的世界,技术性影像“魔法般重新建构了我们的‘现实,(把现实)转化成一个‘全局的影像情节。从根本上讲,这就是‘遗忘。人忘记了生产影像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辨明方向。他再也无法破解影像,而是生活在影像的功能中:想象力成为了幻觉”①。因此坚持人性就成为了人文与技术的一个中间态的把关门。这也是网络文学再生与转化最应关注的问题。另一个是,媒介环境。作品要进行媒介转化,必须依托特定媒介展开,故作品转化要注重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作品形态的体现。再一个是,政治环境。作品应是人民的作品,为人民服务,这就需要作品要与时代、与历史、与人民等相协调,这是作品生命力的呈现。总的来说,只有对“间”之环境形态进行把握,才能实现网络文学及其转化在“有待”中实现“无待”。

结语

在网络文学的媒介化进程中,媒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通过不同媒介可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的创作,这是庄子“有待”式思维;媒介更应该是一种媒介思想,它对作品的媒介创作转化提供了一种环境状态、一种中介状态,此时的状态不但勾连着彼此,更可以塑造一种媒介环境对创作进行制约,以“间”的状态度量双方的量的存在,体现的是庄子由“有待”向“无待”进行逍遥的境界提升。因此,由鲲化鹏,其实恰恰是网络文学媒介化的一个隐喻。

基金项目:2022年度淄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媒介化进程下的文艺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ZBSKB039)。

作者:

王笋,淄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华夏传播与影视传播

(责任编辑:弓宇琪)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Zhuangzi, "A Happy Excursion" fully embodies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the novel, Kunpeng is transformed from "Kun" to "Peng". At this time, if "Kun" and "Peng" are linked to the "text" and " video " of network literature, we can well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he image of network literature. First of all, network literature relies on text and video to realize the concrete transformation of works. Network media and the media environment it forms play the same role to the video of network literature as water does to Kun and wind does to Peng. This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Youdai". In addition, the media environment as an anchor point. This provides a cognitive point for know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a th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ng and other thing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Kun to Peng" reveals that the process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state, and the environment is measured in the form of an intermediate state of " Intersubjectivity " in this transformation. That is, the interexistence of the transformed two sides. This is also the key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Youdai" to "Wudai".

Key Words: Network Literature, A Happy Excursion, Media, Huaxia Communication

猜你喜欢

逍遥游网络文学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书,最优雅的媒介
网络文学的诞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