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同步练习
2023-04-29余建峰
余建峰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下表为1895年5月2日十八省举人组织的“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拒签《马关条约》
B. 学习西方技术
C. 推进变法革新
D. 挽救民族危亡
2. 1897年,康有为将儒家经典《春秋》与西方宪法相比较,称“《春秋》者,万身之法, 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这表明,康有为()
A. 坚持中体西用理念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 力主推行尊孔复古
D. 借助传统减少变法阻力
3.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材料认为戊戌变法()
A.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 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D. 促进了革命思潮的萌发
4. 1898年9月19日,康有为会见日本外相伊藤博文,告知光绪帝所处的困境,请求他从国际局势的危机角度说服慈禧太后赞成变法。在会谈中,两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连谈了3个多小时。这说明()
A. 维新派的不成熟
B. 日本支持中国变法
C. 维新变法已失败
D. 变法缺乏社会基础
5. 近十余年的戊戌变法研究,内容质量越来越高,发现了很多新的史料……思考角度越来越新,如心态史学、比较史学等等。据此可知()
A. 新史料比传统史料更具价值
B. 新视角利于多元认识历史事件
C. 史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D. 传统的史实重建已不适应时代
6. 德国《前进报》发表的题为《铁拳》的社论评价中国近代某次运动:“运动发生的时期应从德国强占胶州湾算起,德国发出侵占的信号,俄、英步其后尘,而这一切的自然的结果,便是出现了一个民族自卫的团体。”该运动()
A. 粉碎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B. 具有反封建反侵略色彩
C. 深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
D. 启迪资产阶级改革变法
7. 下图是描绘晚清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漫画。此次战争()
A. 源于列强修约失败
B. 导致边疆危机加剧
C. 官民一心奋起抗争
D. 平津地区门户洞开
8. 20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某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该条约的签订()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C. 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进阶训练
9. “公车上书”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事件,晚清以来即被浓墨重彩地叙述。然而,现有学者认为此事件根本不存在,康有为的“万言书”根本没有递出。要考辨公车上书的真实性,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
A. 揆诸都察院等官方所藏档案
B. 历史论著对戊戌变法的描述
C. 翻阅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记》
D. 专家学者对戊戌变法的研究
10. 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进行宣传,如“神发怒,佛发愤,派我下山把法传……不用兵,不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揭帖的内容反映了()
A. 中外矛盾的尖锐化
B. 阶级矛盾的复杂性
C. 反帝思想的先进性
D. 封建统治的腐朽性
11. 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
A. 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 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 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 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12. 晚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此番各国“合而谋我”()
A.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 使列强实现了在华鸦片贸易合法化
C. 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运动开始兴起,尤其是《孔子改制考》发表后,湖南守旧人士叶德辉说:“宁可以魏忠贤(明朝宦官,被古代文人视为“奸臣”代表)配享孔庭,使奸人知特豚之足贵,断不可以康有为扰乱时政,使四境闻鸡犬之不安;其言即有可采,其人必不可用。”翰林院大学士王仁俊则指出:“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通。”否则不出十年,中国就会天下大乱,结局必定落得“夷于禽兽”。即使有一定新学背景的宋育仁也表示,如果西学、西教统治了中国,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彻底被推翻,中国的古圣先贤名望全无:“中国所谓圣人者,亦无知妄男子耳。”
——摘编自张明悟《<格致古微>与“西学中源”说》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运动期间国内部分知识分子反对维新运动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参考答案见下期)